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一位探險家眼中的大自然   

一生中,我對動物有著一種近乎癡迷的喜愛。四十年來,作為一名博物學者,我養過各種寵物,研究和收集過各類哺乳動物、鳥類、魚類以及爬行動物。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發起的探險之旅使我有機會走遍各大陸幾乎每一個遙遠的角落。無論身在何處,我都會開展研究。

在自然界,無論高級生物還是低級生物,在御敵和謀生上,它們都有自己獨特的本領。對我來說,大自然最令人著迷的地方莫過于此。有些動物不得不完全改變自身的生理構造,來應對競爭,求得生存。一個生物在為生存而抗爭的過程中,皮毛、顏色或習性上的適應力強弱,往往決定著它的生死存亡。

偽裝色和保護色

一只老虎在沒有遮蔽物的空地上,它身上那黃黑相間的花紋是那么醒目,可一旦有了草叢、樹木的掩映,它就能迅速隱匿身形,這是如何做到的?如果它的身體全是黃色的,或是其他單一顏色的,肯定一眼就能被發現。生活在密林中,它知道自己很難被發現。對于它來說,“偽裝色”不算是“保護色”,因為它罕有敵手。但它必須覓食,而覓食的過程就是一場叢林游戲。利用大自然賦予的一身偽裝色,它能夠對付那些擁有敏銳視覺的獵物。它那黃黑相間的條紋與雜草叢融為一體,于是那里就成了絕佳的狩獵之地。那么花豹和美洲虎呢?它們很少在地上追捕獵物,而是在樹上進行自己的狩獵游戲。它們身上的斑點與樹葉間斑駁的光影完美融合。

花豹

北極狐

北極兔

地理環境對偽裝色有很大的影響。北極地區動物的皮毛一般為白色或淺色。北極熊的皮膚是黑色的,但由于它們的毛透明,所以外觀上通常為白色。這使它們在獵捕海豹時更加輕松。北極狼、北極狐、北極兔,以及多爾大角羊大多是白色的。多爾大角羊主要生活在白雪覆蓋的極地山坡上。再往南,雷鳥能讓自己時刻利用保護色來躲避獵食者。在冬天,雷鳥是純白色的,除非它自己移動,否則很難在冰天雪地中察覺它的蹤跡。到了春天,雷鳥進入換毛期,羽毛由純白逐漸變成白棕相間,剛好和積著殘雪的小丘或山石融為一體。如果春天來得稍晚些,換毛期會相應推遲。夏天,雷鳥的羽毛會變成棕色,與筑巢地的草色完美融合。

同樣,野兔也能隨季節更替而變換皮毛的顏色,它們的皮毛在冬季呈白色,春季呈白棕相間的顏色,到了夏季又變成有“隱形”效果的棕色。夏季,鼬(yòu)鼠的皮毛是棕色的,到了冬季又變成白色的,它是唯一能這樣變換皮毛顏色的肉食性動物。鼬鼠體形較小,在白雪覆蓋的北方地區,很容易引起掠食性鳥類和其他大型掠食性動物的注意,因此在冬季,白色作為保護色至關重要。

多爾大角羊

雷鳥

沙漠里的鳥類、哺乳動物、爬行動物和昆蟲一般呈棕色或沙黃色,多半是為了保護自己,或是通過偽裝自己來捕獲獵物。在熱帶雨林地區,植被豐富繁茂,那里的動物們也相應地呈現出色彩斑斕的樣子。

鼬鼠

亞馬孫熱帶雨林中的金剛鸚鵡

談到保護色,我就得硬著頭皮面對動物界所謂的高低之分。低等動物,尤其是蠕蟲、昆蟲和各類無脊椎動物,它們居住在某個狹窄的空間中,與其生活環境高度融合。因此,它們極少引起其他動物的注意,這不僅能保護自己,還能保障食物的來源。類似的例子不勝枚舉,我只舉其中最典型的一個。在整個自然界,就保護色和適應力而言,丘鷸(yù)是鳥類中的佼佼者。它們最愛棲(qī)息于赤楊沼澤林和潮濕的白樺林。它們的羽毛顏色與樹葉和雜草的顏色相融,即使是最銳利的眼睛,也很難發現它們。我的獵犬曾數次嗅到近在咫尺的丘鷸巢穴,但我仍然沒找到。丘鷸將它的長喙插入地下,用靈敏的喙尖搜尋蚯蚓。進食時,它從來不看食物,而是朝上方看,然后頭來回轉動,這樣它就能一邊進食,一邊警惕來自側面和后面的敵人。

當然,偽裝并不是唯一為人類所借鑒的大自然的運作方式。令人驚奇的是,人類很多奇妙的發明本就是某些生物的本能,比如雙光眼鏡、潛望鏡等。未來,關于大自然運作方式的研究或許能幫助人類創造出更多奇妙的發明,以滿足人類的特定需求。

丘鷸

擬態偽裝

擬態偽裝與保護色類似,不同之處在于前者只是模仿那些令敵人害怕或討厭的“典型”。擬態偽裝在哺乳動物、鳥類和魚類中并不常見。毒蛇多是無毒生物的模仿對象。豬鼻蛇會故意模仿響尾蛇的樣子。非洲食蛋蛇是一種生活在南非的蛇,以鳥蛋為食,往往模仿角蝰蛇的樣子。馬尾藻海位于北大西洋南部,克里斯托弗·哥倫布發現了這片海域。這里生長著成片的海草,它們充當著各種海洋生物的保護傘。海洋生物們通過模仿海草的形態,來保護自己。狀如海草的魚類、蟹類、蛞蝓(kuò yú,俗稱鼻涕蟲)數不勝數,其中部分生物甚至能變換顏色,與周圍的海草融為一體。這片浮動的海草是屬于它們的夢幻世界。

就連植物都會偽裝。野蕁(qián)麻一般偽裝成刺蕁麻(葉上有刺毛,刺毛中含有蟻酸,觸碰會產生刺痛感)的樣子,肉眼難以區分。不過,昆蟲才是偽裝高手。部分無攻擊性的昆蟲會模仿蜜蜂和黃蜂的樣子。枯葉蝶翅膀的顏色與枯葉的顏色別無二致。葉?(xiū),俗稱葉子蟲,形如綠葉,裂尺蛾幼蟲與薔薇枝相似度極高。毛蟲會模仿蛇的形態,實驗表明,這對猴子、鳥類和蜥蜴的威懾效果顯著,因為蛇是它們的天敵。

刺蕁麻葉子上的刺

刺蕁麻(左)和野蕁麻(右)

枯葉蝶

靜止

如果說保護色是大自然賜予生物的護身符,那么動物本能會保持靜止狀態,則是大自然賦予它們的更寶貴的一筆財富。它們保持靜止狀態,“就像凍住了一樣”,以此來保全自己的性命。色彩斑斕的鳥類,爬行動物、哺乳動物或昆蟲只要它們在自己的棲息地內保持靜止狀態,往往很難被發現。在中國的云南和西藏接壤的某處荒野,當時我們正在追蹤一只黑色的長臂猿。對于這類引人注目的動物而言,保持靜止狀態非常必要。我們將帳篷搭在山脊上。山脊兩側的山坡異常陡峭,且遍布密林。一群猿猴經過,森林中回蕩著“嗚哇,嗚哇,嗚哇”的啼聲。猿猴的叫聲越來越近,我隨即沖下山坡。猿猴搖蕩于樹枝間,它們在林間穿梭的速度比人類的奔跑速度要快得多。突然間,它們出現在我的頭頂上方,黑色的身體在綠葉中是如此顯眼。樹上擠滿了猿猴,大約有三十只。我剛從灌木叢后走出來,一只體形較大的猿猴就看到了我,它單手懸掛在樹枝上,圓圓的腦袋向前突出,看上去有些嚇人。它發出“嗚哇”的尖銳啼聲,聽著有些瘆得慌,接著它向上一躍,消失在綠葉間。

長臂猿

它們就在我頭頂上方,但是我看不見一絲蹤跡。我坐在幾米開外的地方,一動不動地等待。半小時后,樹葉間的一絲聲響引起了我的注意。離我不到三米遠的樹上,一只黑色的猿猴正緩緩匍匐前進,小心翼翼地爬向樹枝頂端。發現我之后,黑色的猿猴縱身躍起,一下就跳到了約六米外的樹上,然后迅速逃向密林深處,最終消失在半山腰。

猩紅麗唐納雀

黃鸝

幾乎每一種生物都清楚,無論它們的顏色與周圍環境融合得如何完美,保持靜止才是最可靠的保命手段。我曾藏在一處干草叢中,觀察一只兔子長達半小時之久。它距離我不過兩米,在那半個小時里,即使蒼蠅落到它的鼻尖,爬過它瞇起的眼睛,它身上的肌肉也沒有絲毫顫動。小梅花鹿出生后,會一動不動地躺在鹿媽媽生下它的地方。在茂密的熱帶叢林中,如果大象和水牛這樣體形巨大的動物藏身于樹叢和藤蔓之后,只要保持靜止狀態,肉眼就很難察覺到它們。猩紅麗唐納雀、紅雀、黃鸝這類色彩艷麗的鳥兒明白,只要它們在枝頭保持靜止,就能確保安全。

速度

對于很多動物而言,“適者生存”就意味著只有速度夠快才能活下來。刺尾雨燕在鳥類中以速度快著稱。捕食飛蟲時,刺尾雨燕的速度可達每小時170千米。在我看來,這個數字還顯得有些保守。一只體格較大的胡兀鷲曾遭遇飛機追趕,當它急速向下俯沖時,據飛機速度表顯示,它的速度高達每小時177千米。然而,將俯沖速度當作飛行速度未免不夠準確。金雕的速度可達每小時322千米,游隼(sǔn)的飛行速度可達每小時390千米。不過,在逆風狀態下,鳥類似乎很難達到這樣的極限速度。

金雕

魚類和其他水中生物游動的姿態優雅,然而,由于受水的阻力限制,在速度比拼上,它們難與陸地生物相提并論。騰空“滑翔”是飛魚的絕招,它們以此躲避天敵的追擊。飛魚一沖破水面就把它的鰭張開,從而獲得額外的推力。等力量足夠時,尾部完全出水,高速騰空“滑翔”。飛魚騰空“滑翔”和水上飛機的飛行原理類似,即使在逆風狀態下,當達到一定速度,飛魚仍可朝任意方向騰空4到5米。據美國斯克里普斯海洋研究所的卡爾·哈布斯博士和其他科學家的研究,飛魚“滑翔”結束時的速度約為每小時56千米。鳥類靠翅膀飛行,然而飛魚“滑翔”并非依賴它的魚鰭,而是僅憑借自己的身體在空中“滑翔”。相比其他飛行生物,飛魚的體形與飛機更接近。

飛魚

在戈壁沙漠,我們曾驅車測試羚羊的精確奔跑速度。沙漠羚羊的速度可達每小時80千米。但它們的速度到底能維持多長時間,我們尚不清楚。我曾和探險隊的攝影師詹姆斯追蹤一頭雄鹿約16千米,結果我們的車爆胎了,不得不終止這場競速,但是那頭鹿并未停止奔跑。狼是鹿群最大的天敵,而鹿群驚人的奔跑速度能讓它們從狼口逃生。

蒼羚

蒙古野驢

獵豹

靈緹犬

戈壁野狼的奔跑速度難以突破每小時58千米,它們會埋伏在山谷間或灌木叢中,等待獵物靠近,突然襲擊。蒙古野驢必須至少以每小時64千米的速度跑800米的距離才能成功逃脫。并非所有野驢都能達到這個速度,但是它們的速度一般都不會低于每小時56千米。它們的沖刺速度也遠遠超過其天敵野狼。獵豹是短跑冠軍,它們能以每小時120千米的速度奔跑200到300米,眨眼之間捕獲獵物。

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的威廉·格里高利博士揭示了解剖學和速度之間的有趣聯系。諸如馬和羚羊這類奔跑速度很快的動物,它們的脛骨比大腿骨更長,這樣跳躍時的速度能最大化。人類揮動高爾夫球桿也是這個道理。脊柱的靈活性也很重要。拿靈緹(tí)犬來說,如果脊柱的靈活性差,它們很難躍很遠的距離。

視力

大自然賦予了某些動物敏銳的視力,其中以鳥類居多。擁有這種能力一方面可以保護自己,另一方面便于獲取食物。禿鷲、大雁和鴨子的眼睛像雷達一樣精準。在戈壁沙漠,有時我藏在離動物的殘骸不遠的地方,用十倍雙筒望遠鏡從各個角度觀察天空,等待禿鷲的出現。禿鷲是世界上最大的鳥類之一。通常,等十五到二十分鐘,禿鷲就會出現,在空中盤旋,然后慢慢降落,最后落在殘骸旁邊。在自然界,白天鵝是最易被發現的目標之一,但它們能依靠自己的視力遠離危險。它們將巢筑在平坦的苔原地帶,這樣就能發現幾千米外的敵人。

白天鵝

禿鷲

嗅覺

某些動物的嗅覺十分敏銳,比如大雁、熊、鹿。在蒙古的阿爾泰山,我追蹤過的大角羊就有著異常靈敏的嗅覺。羊群中的公羊體格健碩,清晨時分,它們通常會在陡峭的山坡上吃草。日上中天時,它們會停留在狹窄的山脊上休憩。站在山脊上向下望,平原一覽無余。較年長的母羊負責放哨。羊群休息后,母羊會站在山脊上,警覺地注視平原和山坡的各處角落。一個小時后,確定周圍沒有危險了,母羊才安心去睡,同羊群一起享受著這份靜謐的時光。蒙古獵人和我慢慢靠近,確認風向是從羊群那邊吹向我們,但還沒等我們走到近處,羊群就醒過來,然后快速離開了。最終,我們明白了羊群常年選擇山脊作為休憩地的原因。在山脊上,無論風往哪邊吹,氣流都能將闖入者的氣味傳到它們的鼻子里。在山脊上,狼群無法威脅到羊群,同樣,人類也做不到。

大角羊

黑熊的嗅覺和聽覺都很敏銳,但視力欠佳。阿拉斯加棕熊是世界上最大的食肉動物,嗅覺靈敏異常,能夠聞到人類不久前留下的氣味,或風中最微弱的氣味,然后循著氣味的蹤跡去搜索。相比視覺和聽覺,鹿更加依賴自己的嗅覺。根據我的觀察,鹿的視力相對較弱,它的聽覺比人類強得多,嗅覺異常敏銳。如果風是朝鹿所在的地方吹,人類很難接近它們。當然,狼和狗的嗅覺也很靈敏。通過選擇性培育,家養動物的嗅覺已有很大提升。不過,蛾類才是“嗅覺”冠軍。到了繁殖季,即使相隔3千米遠,雄性飛蛾也能感知到雌性飛蛾的氣息。

警示信號

警示信號是另一種保命手段。叉角羚的臀部長著白毛,當它們受驚時,臀部的白毛能立起來,并迅速開合,就像信號燈一樣,數千米之外都能看到這個信號。我曾看見一群羚羊,前一秒還在安安靜靜地吃草,突然間抬起頭來,飛奔逃開。原來,它們收到了來自叉角羚的警示信號,知道附近潛藏著危險。野羊、鹿、野兔臀部或尾巴的毛色之所以比較淺,或許是為了便于向同類發出警示信號。

美國西北部的灰白旱獺(tǎ)所發出的尖叫聲是自然界最刺耳的聲音之一,甚至在3千米以外的地方也能聽到。其他旱獺一聽到尖叫聲,都躲進洞穴中。危險過去之后,負責放哨的旱獺會發出另一種聲音,音調更低沉些,聽上去像“警報解除”的信號。接著,山坡上會露出灰色的腦袋,旱獺們又恢復了正常活動。

河貍也會發出有效的警示信號。當受到驚擾時,它們會用自己寬厚扁平的尾巴拍擊水面,那聲音震耳欲聾。附近的河貍一聽到同類發出的響聲,就會以最快的速度躲起來,即使它們之間相隔甚遠。行舟在溪流中,每當遇到河貍時,我總能聽見這樣的聲響。

警戒色或警戒氣味也常被當作一種特性或武器。臭鼬揚揚得意地揮舞著身后的尾巴,像高舉著“生人勿近”的牌子。它們的移動速度緩慢,永遠都是一副不慌不忙的樣子,因為它們清楚,很少有動物能忍受它們發出的臭氣。它們還能通過氣味向其他臭鼬傳遞附近危險的信號。響尾蛇利用尾部發出的嘶嘶聲威懾敵人。眼鏡蛇豎起身體,前后緩慢搖晃身體,頸部兩側膨脹,展露背部特有的花紋。很多生物會利用信號來維護自身安全,或向同類發出警示信號,尋找藏身之所。

叉角羚

旱獺

河貍

臭鼬

盔甲

數百萬年前,當人類尚未出現在地球上時,動物們就已開始用鱗甲來保護自己了。恐龍時代之前,魚類身上通常長有骨鱗。后來,到了爬行動物時代,新的物種蛇頸龍出現了,它們吞食其他魚類,能輕松嚼碎骨頭。骨鱗“盔甲”就變得毫無用武之地。中生代的魚類逐漸進化,同時自然的影響也很關鍵。魚類的游速大大提升。速度由此成了最關鍵的防御因素。

一直以來,幾乎所有的現代魚類都不屑于穿古老魚類那種骨質“盔甲”,但生活在美國熱帶水域的木瓜魚卻又重新披上這副過時的史前“盔甲”,這就好比人類在現代戰爭中穿上中世紀的盔甲。木瓜魚的鱗片十分堅硬,呈六邊形,一根魚骨支撐起整個魚身,魚骨不能彎曲。烏龜能夠從龜殼里探出腦袋再縮回去,如果它愿意的話,它還能轉動頭部。頭是烏龜全身唯一可自由活動的部位,也是烏龜的弱點所在。木瓜魚若是咬住烏龜頭部,便可以置其于死地。盡管動物世界充滿各種危險,有梭魚和海鰻等掠食者虎視眈眈,但烏龜還是能從容安身,全賴它們鎧甲般的殼。

木瓜魚

刺鲀

穿山甲

刺鲀(tún)以另一種方式武裝自己。它的鱗經過改良,球形身體上布滿尖利的硬刺,將其包裹得嚴嚴實實,敵人難以進犯。南美洲鯰魚的身體好似夾在兩塊堅硬的骨頭中間。海馬的外形與魚類相差甚遠,好似被包裹在一圈圈骨頭中。它們依靠半透明的鰭在水中游動,游得非常慢,幾乎感知不到它的移動,但姿態很優雅。扳機魚生活在熱帶水域,皮膚上長有許多小而堅硬的塊狀物。它們的皮膚堅硬無比,鱗鲀是它們的近親,生性好斗,皮膚更加堅硬。

在哺乳動物中,穿山甲也有著類似的鎧甲。它們全身長滿鱗甲,甚至武裝到耳朵。刺猬將鼻子埋在兩腿間,身體蜷縮成球狀,敵人便無從下口。

特殊化

大自然讓它的孩子們學會適應它們所處的特殊環境。對大多數生物而言,水是生命之源,然而沙漠中的動物可以一直不喝水。更格盧鼠、囊鼠、瞪羚等動物,一生可以不喝一滴水。通過消化道的化學反應,食物中的淀粉轉化成水,為它們的身體提供了必要的水分。在戈壁沙漠,我曾養過一只瞪羚作寵物,半年里,它都沒喝過水。在加利福尼亞南部,一只囊鼠被困盒子中數月,僅以干種子為食,卻無任何不適反應。

更格盧鼠

冬眠的熊

在寒冷的冬季,食物匱乏,有些動物會進入休眠狀態,就如同待在冷藏室里。在北半球,熊、土撥鼠、草原犬鼠、地松鼠和跳鼠等都會通過冬眠熬過漫漫寒冬。秋季,它們開始為進入冬眠做準備,直到來年春天才會蘇醒。冬眠期間,動物的心率異常緩慢,血液溫度遠低于正常水平。試想,如果人類能每年冬眠一段時間,我們就再也不用為高昂的生活成本而煩惱了!

貓頭鷹

囊鼠和鼴鼠等哺乳動物看到地面的競爭如此激烈,便像礦工一樣,在地下尋找安身之處。它們打通各處地道,尋找食物。有些動物,由于體形較小,無力對抗猛禽和獸類,只好生活在黑暗中。大量的小型哺乳動只在夜間活動,一生躲躲藏藏,不見天日,人類根本察覺不到它們的存在。夜幕降臨時,無數昆蟲和小型野獸離開巢穴,從巖縫到樹洞,到處都有它們的蹤跡。空中的蝙蝠、貓頭鷹、夜鶯和北美夜鷹,地上的兔子、老鼠、旅鼠、地鼠隨處可見。鼬鼠、臭鼬、貂等食肉動物也喜歡夜間活動,它們在黑暗中的潛伏能力也得到增強。但它們必須遵循自然界弱肉強食的法則,有時它們會成為狼、狐貍、食魚貂和山貓之類食肉動物的腹中餐。因此,無論生活在白天還是黑夜,動物大多有自己的天敵。

適應

為了適應特定的生存環境,部分動物不得不改變自己。鯨魚或許是哺乳動物中改變最徹底的一個,為適應水中的生活,它們改變了自己的生理機能和器官構造。海豹只改變了一小部分,因為它是水陸兩棲動物。鼯(wú)鼠(又稱飛鼠)的前后肢間有一層飛膜,使它們能在空中滑翔。蝙蝠的四肢到指骨末端之間有一層皮膜,形成一對寬大的翅膀,使它能像鳥兒一樣飛翔,此外蝙蝠還天生自帶雷達系統。地鼠、囊鼠、花栗鼠和松鼠將食物放在頰囊里,帶回洞穴中儲存起來。野兔的長腿善于奔跑;鼬鼠身材纖細,能夠跟蹤獵物進入它們的洞穴,或鉆進巖石間的縫隙。袋鼠和其他有袋類動物會將幼崽裝進自己的口袋。更格盧鼠和跳鼠有長長的尾巴,能幫助它們在跳躍時保持身體平衡。麝鼠和河貍的尾巴如同船舵一般,能幫助其掌握方向。負鼠能將尾巴纏繞在樹枝上,使它們能夠懸在空中。有些蜥蜴的尾巴極易折斷,但折斷的尾巴還能繼續移動。有些螃蟹的鉗子會脫落,不過還能長出來。

花栗鼠

在這個世界的每一個角落,無論水中還是空中,動物們都能適應特定的環境。它們是如何生存下來的呢?答案很簡單,就是不斷地為生存而斗爭。生物生存有兩個必要條件,一是水,二是對抗天敵。生存競爭永無休止,動物不僅要和其他生物競爭,還要與同類競爭。在漫長的歲月中,弱者被淘汰出局,甚至搭上自己的生命,而適者得以存活下去。

鼯鼠

藍鯨

棲息地可能無法一直適合某種動物生存,這也是它們必須面臨的問題。有些動物或許會選擇離開,另尋居所,改變自身以適應新的環境。最終,它們會在新環境中養成新的生活習性,找到新的自我保護方式。有些動物可能會喪失一些技能、器官或同伴。鯨魚的后腿便是這樣退化的。自然選擇對生物的影響極其深遠,但它對物種繁衍的貢獻究竟有多大,暫時還沒法做出定論。顯然,即便自然選擇不是全部原因,也是至關重要的影響因素。生物特征未必能世代傳承,但是它們適應環境的能力肯定會一直延續下去。

塘鵝“剎車”的瞬間

在自然界,動物們面臨著激烈的生存競爭,在序言中我已介紹了很多典型案例。本書中所列舉的生物多為珍奇物種,但也不乏人們熟知的生物。有時,我們習慣了它們的存在,不覺得它們有任何特別之處。其實每一個生物都是獨特的,因為它們不得不為了生存而斗爭,從而改變自己。耐心的觀察者會有新的發現。現在,我們言歸正傳,揭開生物世界的神秘面紗。

主站蜘蛛池模板: 龙南县| 余姚市| 包头市| 琼结县| 肇庆市| 清远市| 新津县| 时尚| 吉林省| 锡林浩特市| 洮南市| 广昌县| 信丰县| 宝兴县| 新晃| 铁岭县| 涿鹿县| 南阳市| 渝中区| 攀枝花市| 茂名市| 仁化县| 左权县| 贞丰县| 潮州市| 故城县| 文成县| 朔州市| 湟中县| 犍为县| 邮箱| 莒南县| 灵川县| 万山特区| 炉霍县| 嘉鱼县| 岱山县| 江川县| 皋兰县| 乐亭县| 额济纳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