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章 “忍”的哲學(9)
- 其實我們一直活在春秋戰國·珍藏版大全集
- 龍鎮
- 3325字
- 2014-09-02 17:05:25
“狄人倒是不怕楚國人,可是臣以為不妥。身為天子,首先要以德服人,其次要充分利用親族之間的感情鞏固統治,還要將這種親情推廣開來,與異姓貴族建立良好的關系。自我周朝建立以來,姬姓諸國就是王室的堅固堡壘,所謂‘兄弟鬩于墻,外御其侮’,姬姓諸國就算相互之間有矛盾,也要一起抵御外族的侵略。您因為小事就要拋棄對鄭國的親情,人們會怎么看呢?況且鄭國與王室同為周厲王的后代,又為周平王東遷立下汗馬功勞,還曾幫助您的父親周惠王平定王子頹之亂,在姬姓諸國中,與咱們王室的關系最為親近。而狄人非我族類,不相為謀,是我們應該緊密團結起來防范的對象。您現在反倒想利用狄人的力量來對付鄭國,到底有沒有考慮過后果?”
富辰這話很有道理,然而沒有注意勸說的藝術。周襄王正在氣頭上,你還一味說鄭國的好話,完全不批評鄭文公扣押天子使臣的非禮行為,自己打又不敢打,打也打不過,請別人來打,你還要上綱上線,將一頂頂責任大帽子全部扣到周襄王頭上,周襄王能接受么?
周襄王當然不能接受,他派大夫頹叔和桃子前往狄人居住的地方,請狄人出兵攻打鄭國。
狄人歷來對中原虎視眈眈,總想著沖進來燒殺劫掠,現在周天子主動引狼入室,又何樂而不為呢?公元前640年夏天,狄人大舉入侵鄭國,攻占鄭國的陪都櫟城,給了鄭文公一個沉重的打擊。
周襄王很感激狄人替他出了一口惡氣,作為報答,他派頹叔和桃子為迎親使臣,娶了狄人首領的女兒隗氏為妻,還打算立其為王后。
這一計劃又遭到富辰的反對:“現在狄人自恃有功于王室,必定貪得無厭,而您還推波助瀾,居然要立隗氏為后。您難道不知道,婦人最難對付,您對她過于親近,她就會胡思亂想;您對她疏遠,她就會有怨言。用這種方式報答狄人,必有后患。”
周襄王老早就厭煩了這些手下的囑咐和勸告,干什么都畏首畏尾,毫無身為天子的豪氣,他上次嘗到甜頭,這回堅持立隗氏為后。在那個年代,找老婆就是找岳父,就是找靠山。他也許認為,將隗氏立為王后,狄人從此就成了自己的靠山,甚至可以借助狄人的力量發動“禮樂征伐”了吧。
不幸被富辰言中,隗氏當上王后沒兩年,就送給周襄王一頂綠帽子——和從齊國流亡回來的王子帶發生了奸情。
發生這種事情,周襄王當然不能忍受,但他沒有處罰王子帶,僅僅處罰了隗氏,廢除了隗氏的王后之位,并將她趕到溫城去住。
狄人對此非常不滿。當時派去迎娶隗氏的頹叔和桃子也很不爽,私下說:“當年是我倆去請狄人出兵攻打鄭國,又是我倆替天子去迎娶隗氏,現在天子這樣做,狄人肯定要把怨氣都撒我們身上了,都不知道要遭受怎樣的懲罰和酷刑呢,實在是冤枉啊。”
這兩個人越想越害怕,仿佛狄人就拿著大刀架在他們脖子上一般,惶惶不可終日。他們找到當事人王子帶,鼓動他說:“您私通隗氏,天子現在不露聲色,但遲早會降罪于您。您不如先下手為強,利用狄人對天子的不滿情緒,請他們出兵進攻雒邑,而我們作為內應,里應外合,事成之后,奉您為天子,您就可以和隗氏做長久夫妻了。”
王子帶對這樣的建議當然是欣然接受。他偷偷跑到狄人部落,添油加醋地說了一番周襄王的不是,將隗氏被廢的責任完全推到了周襄王身上,以此激怒狄人首領,誘使其出兵討伐雒邑,并且許諾,一旦他當上天子,將立隗氏為后。
公元前636年,狄人在王子帶的帶領下,第二次殺到了雒邑。王室近臣準備抵抗,周襄王卻突然莫明其妙地說:“如果兄弟相爭,惠后(王子帶的母親)將如何看我呢?還是由諸侯來對付他吧。”于是棄城而走,出逃到坎欿(kǎn)。
王子帶率領狄人尾隨而至,在坎欿大敗王室軍隊,而且俘獲了周公忌父、原伯、毛伯和富辰等王室重臣。
雖然覺得很難為情,但周襄王還是出逃到了鄭國。富辰說得對,姬姓諸國中,唯有鄭國和王室最為親近——地理位置擺在那里了,不親近都難。
意外的是,鄭文公不僅安排周襄王居住在汜地,并且帶領諸位大夫前往汜地侍奉他,問寒問暖,殷勤備至,將周襄王安頓好之后,他才回去處理自己的政事。回想起當年他扣押王室大夫的無禮舉動,鄭文公這次的表現實在有點出乎人們的意料。
鄭文公何故如此前倨后恭?《左傳》上沒有解釋,只是在這一段記錄之前,記載了鄭國發生的兩件事:
第一,鄭文公殺死大子華之后,大子華的同母弟弟公子臧逃到了宋國。公子臧喜歡奇裝異服,雖然流亡宋國,還常常戴著插滿鳥羽的帽子,招搖過市。鄭文公對此深感厭惡,于是派刺客將其引誘到宋國和陳國交界的地方,將他殺死。《左傳》對此評價說,“穿著不合身份的服裝,是給自己找麻煩。”
第二,宋襄公死后,他的兒子宋成公采取務實的外交政策,為了宋國的安全,不計前仇,與楚國建立了良好的外交關系。宋成公還親自跑到楚國去拜訪楚成王,回來的時候,故意繞道鄭國,對鄭國進行了國事訪問。鄭文公不知道該按什么規格接待他,于是向大臣皇武子請教。皇武子說:“宋國是商朝之后,地位很特殊。周天子祭祀祖先,祭肉原則上只封給同姓諸侯,但宋國同樣享受這一待遇;天子家辦喪事,諸侯前往吊唁,天子不用回拜,但如果宋公前往吊唁,天子必須回拜,以示禮遇。所以,您盡管提高規格接待他,錯不了。”鄭文公聽從了皇武子的建議,用最高規格的禮儀接待了宋成公。左丘明表揚說:“禮也!”
我們大膽推測,宋成公訪鄭的主要目的是促成鄭文公與天子和解,減少中原地區的不安定因素。他現身說法,勸鄭文公說,為了和平,他對楚成王這樣的仇人都可以俯身事之,您鄭伯和天子之間又沒什么深仇大恨,為什么不能和好如初呢?
周襄王在汜地給秦、晉、魯等幾國諸侯發出了求救信。他給魯僖公的信中寫道:“不谷不德,得罪了母親的寵子帶,被迫居住在鄭國的汜地,特來告知叔父。”
“不谷”是諸侯自稱,天子之所以自稱“不谷”,是因為他輕車簡從,素服出行,按照周禮應該自降稱謂。而稱魯僖公為叔父,是因為天子稱呼同姓諸侯,一般以伯父或叔父尊稱,稱呼異姓諸侯,則以伯舅尊稱,并非魯僖公論輩分真的是天子的叔父。
收到周襄王的求救信后,秦穆公迅速作出反應,派兵到黃河邊等待晉國的部隊,打算和女婿晉文公一起前往雒邑勤王。回想起當年的犬戎之亂,也是秦、晉兩國和鄭國率先勤王,并且護送周平王東遷至雒邑,事隔一百余年,歷史仿佛再一次重演了。
而在絳都,狐偃對晉文公說:“如果想稱霸諸侯,最好的辦法莫過于勤王,諸侯會因此而信服于您,同時勤王也是一件大大的義舉。繼承先祖晉文侯的大業,揚名立萬于諸侯,就在此一舉了!”
解釋一下,但凡為天子辦事,都可稱之為勤王;而這里提到的晉文侯,就是周平王東遷年代的晉國君主。
晉文公聽了狐偃的話,怦然心動。但勤王也是國家大事,不能草率決定,于是命令卜偃進行卜筮,以問兇吉。
卜的結果,大吉,乃是“黃帝戰于阪泉”之兆。據上古傳說,黃帝討伐神農氏的后裔姜氏,在阪泉大敗姜氏。現在晉文公得到這個預兆,當然是大吉,但他很謙虛地說:“我哪敢做這樣的夢啊?”意思是說,我怎么敢與黃帝相提并論啊?
卜偃一聽,知道晉文公領會錯了,連忙說:“周禮還沒更改呢,這個預兆是將當今天子與黃帝相提并論。”
晉文公臉上露出一絲失望的神色,但他很快掩飾過去,說:“我就沒那么奢望過嘛!再算算卦,國家大事要謹慎。”
算卦的結果也是大吉。卜偃說:“這是諸侯得到天子感謝之卦。戰勝而天子賜宴,沒有比這更吉利的了。”
晉文公下定決心做這單買賣。他派使者對秦穆公說:“區區一個王子帶,不勞您親自動手,就交給我重耳來處理吧。”
秦穆公當年送晉文公回國,在雍城設宴招待他,曾經賦《六月》之詩相贈,其實就是鼓勵他擔負起輔佐王室的重任。現在聽到晉文公這么說,他便順水推舟,帶著軍隊回國去了。
公元前635年三月,晉國大軍兵分兩路,左路軍前往汜地迎接周襄王,右路軍前往溫城討伐王子帶。四月初,周襄王回到了王城雒邑,而王子帶在溫城戰敗被俘,并被帶到隰城斬首示眾。
周襄王在雒邑舉行了盛大的酒宴,賜給晉文公甜酒和玉帛。當年鄭厲公和虢公送周惠王回國,周惠王分別賜給他們銅鏡和酒爵,鄭厲公猶且不滿。相比之下,現任天子對晉文公的賞賜未免也太小氣了。
沒關系,你不給,我自己要。晉文公在酒宴上向周襄王提出,自己百年之后要用隧道來運送靈柩到墓室。
好古怪的要求!
各位看官暫且先別笑,按照周禮,諸侯之葬,只能用繩索將靈柩吊放到墓穴里;而用隧道運送靈樞,是天子專享的大禮。晉文公提出這個要求,看似簡單,實際上是在向天子的權威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