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第一個國際統一戰線的建立(1)
- 其實我們一直活在春秋戰國·珍藏版大全集
- 龍鎮
- 3399字
- 2014-08-27 15:35:08
九合諸侯:齊桓公的統戰工作
一直以來,中原的居民都將自己視為黃帝部落的后裔,自稱為“華夏族”,中原諸國也因此自稱為“諸夏”或者“中國”。而散布在中原四周的各少數民族,一概被稱為“四夷”,根據其方位,又被分為東夷、西戎、南蠻、北狄。
這當然是一種籠統的稱呼。如同我們當年將所有高鼻子凹眼睛的人都稱作“西洋人”一樣,這種稱呼中包含著驚訝、畏懼、蔑視等復雜感情,還有對外來文化不求甚解的傲慢態度。
在中原人眼里,四夷均是未開化的野人,非我族類,不相為謀。即使是像楚國這樣曾經受封于周王室的國家,因為長期居于蠻夷之地,也被視為蠻夷之國,在《春秋》前期的記載中,從來不稱之為“楚”而稱之為“荊”,這就好比日本人不把中國叫做中國,非要叫做支那,是一種不尊重的表現(反過來說,中國人不把日本叫做日本,非要叫做倭,也是一種不尊重的表現)。
然而,正是這些不被正視的東夷、西戎、南蠻、北狄,一次又一次引起中原的戰栗和震動。最嚴重的一次,莫過于周幽王年代的犬戎之亂,來自于西方的少數民族攻陷周朝的國都鎬京,導致周王室東遷雒邑,由此拉開春秋時代的序幕。
按照周禮的規定,禮樂征伐都是天子專享的權利。各諸侯國即使對四夷用兵,也要向王室報告,捉到俘虜則獻給天子,由天子來警懼外來入侵者。這一規定,隨著周王室的衰落,逐漸成為一紙空文。前面提到過公元前663年齊桓公向魯莊公獻戎俘,就是典型的“非禮”,被左丘明抓著小辮子數落了一通。誰也不能說左丘明批評得不對。但是,在外族入侵面前,周王室自身尚且難保,偏安雒邑之后,更沒有心思、也沒有能力領導大家去征討四夷,只能任由四夷肆虐中原。齊桓公既然以中原諸國領袖自居,主動擔負起征討四夷的責任,在客觀上保衛了中原文明,就是大大的功德。至于獻俘于魯國這等芝麻小事,禮又如何,非禮又如何?想必周天子都不好意思提什么意見,何勞你左丘明搬弄是非?
何等迂腐!
公元前661年,北方的狄人大舉進攻中原的邢國。據春秋時期的史料記載,狄人主要有白狄、赤狄、長狄三支,分布地域很廣,進攻邢國的狄人部落當屬赤狄。
管仲對齊桓公分析說:“戎、狄均是豺狼之輩,貪欲難以滿足。中原各國,多為近親,同根同種,不可見死不救。宴飲娛樂,有如鴆毒,不可以留戀。詩經上說,‘豈不懷歸,畏此簡書。’請您立刻響應簡書,發兵救援邢國。”
所謂簡書,是當年各諸侯國之間傳遞外族入侵信息的告急文書。因軍情緊急,求援的書信寫得很潦草,甚至來不及用繩子將竹簡穿起來就送出去了,所以叫做簡書。
邢國有沒有向齊國發送簡書,史料并無記載。但齊桓公聽從了管仲的建議,馬上動員部隊前去救援邢國。
狄人來得快,去得也快,在齊國軍隊趕到之前,已經將邢國劫掠一番,轉而進攻衛國。這是典型的流竄作案,破壞性極大,很難對付。
當時衛國的國君是衛懿公。
這里有必要簡短地回顧一下:衛懿公的父親衛惠公因為謀殺兄長急子和壽的罪行,于公元前696年被趕下臺,逃到齊國投奔舅舅齊襄公。七年之后,齊襄公聯合魯、宋、陳、蔡等國,出兵討伐衛國,幫助衛惠公重新奪回政權。但是,這個在列強刺刀的扶持下粉墨登臺的復辟政權,一直沒有被衛國人真正從心理上接受。據《史記》記載,直到衛惠公死后,衛懿公即位,衛國的大臣和百姓對這一家子仍然不感冒,而且“常欲敗之”。
但是,這位生來不被國人擁戴的衛懿公卻是一個很有愛心的人。他的愛心不是獻給衛國的子民,而是獻給他的寵物——鶴。
鶴是一種可愛的動物,神態飄逸,能鳴善舞。古往今來,很多文人雅士都寫下了關于鶴的美好篇章,松鶴延年更是中國水墨中長盛不衰的主題。宋朝有個叫林逋的人,甚至將鶴視為自己的兒子,同時將梅花視為自己的老婆,因此有“梅妻鶴子”之說,傳為千古美談。
一個國君喜歡鶴,很正常,人們最多說他附庸風雅。
一個國君喜歡鶴,每天供給鶴好吃好喝的,修建樓堂館所給鶴居住,也正常,人們最多說他奢侈浪費。
一個國君喜歡鶴,每天供給鶴好吃好喝的,修建樓堂館所給鶴居住,將精力全部放在養鶴的事業上,因而不理朝政,就有點問題,人們會說他不務正業。
要命的是,這位衛懿公不但每天供給鶴好吃好喝的,修建樓堂館所給鶴居住,將精力全部放在養鶴的事業上,因而不理朝政……而且,他將養鶴和朝政混為一談,給鶴定等級、封官位。地位最高者,享受大夫待遇,可以乘軒(大夫專用之車)招搖過市,衛人戲稱“鶴將軍”。
當時衛懿公聽說狄人入侵,十分緊張,連忙下令動員部隊,整頓軍備,準備迎戰。他自己也頂盔貫甲,手持祖傳的寶劍,帶著幾位大夫站在校場的檢閱臺上。沒想到站了一上午,準備好的演講稿在肚子里都爛了幾回,各支部隊才稀稀拉拉來了不到十分之一的人。
——人呢?
——報告主公,大伙聽說狄人打來了,全都跑到城外山上的樹林里去了。
——咳,這都什么世道?外敵入侵,當兵的不打仗,跑到山上去當土匪哇?
——報告主公,大伙說,打仗這事不靠他們。
——不靠他們,那靠誰?
——大伙說,您不是有鶴將軍嗎,請叫鶴將軍去迎敵!我們這些草民,不敢和鶴將軍爭功。
“這……”衛懿公尷尬地朝左右擠出一點笑,“這些人也真是,我就那么點愛好嘛,再說,我這愛好沒妨礙別人嘛,沒妨礙別人……”
他的愛好確實沒妨礙別人。可是,既然身為國君,就應當知道當國君是一件很沒樂趣的事。即使有點正當的個人愛好,都最好藏著掖著,不要讓人家看到,君不見,當年魯隱公跑到棠地去看魚,都被臧僖伯嘰嘰歪歪說了一大通?哪有像他這樣明目張膽挑戰國家公器的?
衛懿公站在檢閱臺上發了好久愣,終于認識到問題的嚴重性。遠方,宮中傳來陣陣鶴鳴,那些清靈鐘秀的羽族之物,想必正隨著歡快的音樂翩翩起舞。他長嘆一聲,將大夫石祁子和寧莊子叫到身邊:“留守國都的重任,就拜托二位了。”
他將自己佩帶的玉玦交給石祁子,意思是讓石祁子臨危決斷;又將一支箭矢交給寧莊子,意思是請他像利箭一樣保衛國都。這兩個人默默地接受了任務。
衛懿公親自率領為數不多的部隊出城迎擊狄人。據《左傳》記載,衛懿公擺出的陣容是:渠孔駕駛戎車,子伯站在車右擔任護衛,黃夷為前驅,孔嬰齊殿后。這是一次自殺式的進攻。毫無疑問,衛懿公是一個昏庸的國君,但他這一刻的舉動,多少為他洗刷了一絲恥辱。那些躲在山林中的衛國丁壯,縱使有一萬種理由不為衛懿公作戰,但是將自己的家園拱手讓狄人劫掠,又于心何忍呢?
衛國軍隊與狄軍在熒澤相遇,衛軍慘敗。渠孔與子伯請衛懿公拔去戎車上的大旗,微服逃跑,萬念俱灰的衛懿公長嘆道:“我就算逃回去,又有何面目見百姓?”衛懿公沒有聽從他們的意見,將自己當做活靶子吸引狄軍的注意力,君臣幾人最終全部戰死。
衛國史官華龍滑和禮孔成為狄人的俘虜。狄人一看這兩個老頭,精瘦精瘦的,帶回去的話,既不能耕田,也不能養馬,只能吃飯,當場就要把他們殺掉。兩個老家伙也不慌張,砍刀架到脖子上了,才慢悠悠地吐出一句:“我們,殺不得。”
據兩個老家伙說,他們不是一般的人,而是衛國的“大史”。那個年代,大史不光寫歷史,還要負責國家的祭祀工作。“如果我們不向神禱告,神,就不會保佑你們。你們,也得不到衛國。”兩個老家伙一本正經地說。
就這樣,狄人把他們兩個給放回去了,要他們趕快向神禱告,保佑狄人得到衛國,并且說好,事成之后重重有賞。
華龍滑和禮孔回到城里,見到守城的石祁子和寧莊子,就說了兩個字:“快走。”從雙方的戰斗力對比來看,狄人完全占據優勢,衛軍棄城而走,不失為自我保全之策。
到了夜里,衛國人偷偷打開城門,全體將士百姓傾城而出。
狄人得到了一座空城。這對他們來說,很顯然沒有達到預期目的。他們需要的是糧食、女人、壯丁、金銀財寶,而不是城池。如果沒有擄獲到足夠的俘虜和財物,這一趟就等于白跑。
因此,狄人又追蹤上去,在黃河邊將衛國人大殺了一陣,這才滿載而歸。
狄人對衛國的入侵引發其他國家的人道主義救援。宋國首先派部隊渡過黃河,趁著黑夜迎接幸存的衛國子民。這個時候清點幸存者,只剩下七百三十人。在齊桓公和宋桓公的主持下,從共、滕兩邑抽調居民四千余人,與衛國遺民湊足五千人之數,迅速開始了重建衛國的計劃。
前面說過,齊僖公的女兒、齊桓公的姐姐宣姜本來要嫁給衛宣公的兒子急子,卻被衛宣公這條老淫蟲捷足先登,成為了衛宣公的夫人。宣姜生了兩個兒子,大兒子壽被刺客殺死。衛宣公死后,小兒子朔則即位為君,也就是衛惠公。后來衛惠公被趕下臺,逃到齊國避難七年。在這期間,宣姜又與衛宣公另一個兒子公子頑通奸,并生了一堆兒女。
關系雖然很亂,生下的這堆兒女現在卻可以派上用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