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歐洲史:帝國時代(約330—1493)
- (英)諾曼·戴維斯
- 11653字
- 2021-12-27 11:26:58
帝國:從羅馬到拜占庭,330—867年
從330年開始,羅馬帝國的統治中心已是博斯普魯斯,其特點也發生了變化。帝國的古羅馬精神、“拉丁語文風”不可避免地減少了。政治的優先地位也發生了改變:此后帝國的中心地帶已不是意大利,而是巴爾干和小亞細亞。皇帝最為關心的省區也不再是高盧、西班牙、阿非利加,而是埃及、敘利亞,甚至亞美尼亞。逐漸地,帝國不惜一切代價進行防御的邊境也不再是萊茵河,而變成了多瑙河的下游和本都沿岸。鑒于這一轉變,大多數歷史學家喜歡將“羅馬帝國”的名稱改為“拜占庭帝國”。但是無論如何,皇帝及其屬民仍認為他們自己是“羅馬人”。君士坦丁除了放棄了一個腐朽的都城外,其他都無意放棄。帝國東西方之間的分歧的發展是緩慢的,當時的人們根本覺察不到。對他們來說,帝國穩定的連續性結構所給予的印象比變化帶來的印象要深刻得多。
而且,在“羅馬”被“拜占庭”取代這一點上,并沒有普遍一致的觀點。從起源上看,裂痕可追溯到屋大維和馬可·安東尼,兩者間的對立導致了羅馬帝國的第一次暫時分裂。在當時,拜占庭已逐漸凸顯出來,帝國東部重要性的加強可以視為對安東尼和克婁巴特拉的一種遲到的補償。是安東尼和克婁巴特拉精心挑選了帝國的東半部,他們可被稱為“第一位拜占庭皇帝”。對這一頭銜展開競爭的其他較為突出者,應是建立了君士坦丁堡的君士坦丁、查士丁尼以及希拉克略。站在另一極端的角度,一些歷史學家認為,帝國在與西部的聯系被徹底割斷之前,不應該被貼上“拜占庭”的標簽。在這種觀點的支持下,人們應強調9世紀甚至11世紀,此時希臘教會與羅馬拉丁教會終于分離。因此,“拜占庭”并不是古羅馬晚期的陪襯,而是中世紀的“神圣羅馬帝國”的陪襯。
這一轉變時期持續了500年。4世紀和5世紀,帝國與西部各省的聯系已被削弱到皇帝不得不放棄統治的程度。古代異教殘余被鎮壓。6世紀,查士丁尼統治時期(527—565年)的一致目標是恢復與帝國西部的聯系,但以失敗告終。隨后,伴隨著保加爾人和斯拉夫人的流入,帝國境內說拉丁語的遺民們受到壓制。拜占庭完全為希臘語所占領。7世紀,最有價值的東方行省被阿拉伯人征服。帝國領土大大縮小,縮小到亞歷山大征服前的古代希臘世界的程度。8世紀,阿拉伯人的擴張浪潮正在減退,帝國卻為一場令人震驚的曠日持久的對圣像的宗教狂熱所震撼,這場宗教運動是東西方基督教大分裂的根源之一。在保加爾人的可汗用拜占庭帝國皇帝的頭顱作飲器痛飲美酒之前,與可怕的保加爾人進行的曠日持久的戰爭仍得不到控制。圣像破壞的爭論一直持續到842—843年才結束。865年,帝國與保加爾之間的關系出現了一個重要的轉折,此時,戰爭的領導者接受了君士坦丁堡牧首的洗禮。500年的動亂歸于結束。此后,羅馬帝國用兩年時間建立起強大的馬其頓王朝,該王朝的皇帝們將帝國推向鼎盛。在這前五個世紀的時間里,長期的內憂外患毫無疑問改變了帝國的政治、社會、宗教和文化生活。正是到此時,而非此前,拜占庭才在各種意義上真正地繼承了羅馬人的世界。
5世紀帝國對西部各省統治的崩潰是帝國長期衰退的結果。蠻族的入侵是否加速了業已開始的這一進程并不能確定。吉本等人就曾強調帝國統治階層的頹廢奢侈所起的作用。其他一些人則強調社會經濟因素,如貨幣貶值和物價暴漲、過重的稅收、官僚作風、農業的衰落,由此導致費迪南·洛特(Ferdinand Lot)所稱的“等級政體”。與社會階層的固化相伴的是“人們心態的大轉變”。7最為典型的問題是帝國的“過度擴張”:帝國支持不了無限期的軍事行動。蠻族士兵和前蠻族將領向帝國的軍隊滲透達到一定程度,使羅馬人和非羅馬人之間的區別越來越無關緊要了。
帝國走向崩潰的時刻正在慢慢臨近。至少在4世紀,君士坦丁的繼承者們已受到來自西方的蠻族和東方的波斯人的威脅。花費多年時間在高盧恢復了萊茵河防線的皇帝尤里安(Julian,361—363年在位)在美索不達米亞被殺。瓦倫提尼安一世(Valentinian I,364—375年在位)重新劃分了帝國,以便繼續尤里安在高盧的事業。狄奧多西一世(378—396年在位)作為一個羅馬將領的后代,致力于解決由東哥特人入侵所造成的危機,并為恢復帝國的統一做最后的努力。狄奧多西一世死后,帝國東西方的分裂便成定局,西部各省逐漸脫離帝國統治。在米蘭實行統治的霍諾留(395—423年在位),起初處于汪達爾人將領斯提里科(Stilicho)的控制之下,據說,除了對飼養的寵物雞的名字有所了解外,他對羅馬一無所知。
476年,帝國在西方的最后一次行動是具有建設性的。這一年,一個有著象征性名字的男孩羅慕路斯·奧古斯都,作為最后一個傀儡被紛爭不已的軍人集團推上了皇帝的寶座。通常,此事須由羅馬元老組成的代表團前往君士坦丁堡以取得東羅馬帝國皇帝的同意。但是,代表團并沒有要求東羅馬帝國皇帝確認羅慕路斯·奧古斯都的權力,而是請求東羅馬帝國皇帝芝諾(Zeno,474—491年在位)本人接管帝國西方的統治權。與此同時,元老院還授予奧多亞塞貴族稱號。蠻族出身的奧多亞塞此時已實際控制著意大利。從這一意義上講,雖然帝國政府已不復存在,但帝國的統治原則在理論上仍然保持著。因此,476年之后數個世紀,君士坦丁堡皇帝仍保持著對帝國西方名義上的最高權力。在前帝國行省的蠻族統治者中,沒有一個人關心這個名義上的權力。它的存在或許正是西方最高權力發展緩慢的原因所在。[古文字]
因此,整個帝國的策略就是接受蠻族提出的要求,而不嘗試任何具有決定意義的解決辦法。帝國存在的問題實在太大,根本無法徹底解決。皇帝們急需入侵者的獻納,既包括金錢上的貢獻,也包括榮譽上的歌頌。皇帝們將蠻族人盡可能地安置在他們所要求的土地上,或默許他們必需的地方。皇帝們大批雇用諸如汪達爾人出身的斯提里科、赫魯利人(Heruli)出身的奧多亞塞之類的蠻族將領,招募大批的蠻族士兵,所有這一切一步一步地攪亂了西部各省的政治生活。最后,皇帝是否給予蠻族軍隊推選的傀儡愷撒或蠻族國王以祝福已非實質性問題了。但是,羅馬帝國并不是被蠻族入侵毀滅的,認識到這一點非常重要。帝國在蠻族入侵的打擊下退縮了,并伴隨著巨大的損失,既有領土的損失也有影響力的減退。然而476年之后,它仍維持著一個整體近千年,并在幾個關鍵時刻成功地重申了它的權力。其他主張不過是西方的偏見。[推克歐斯]
古文字
PALAEO
4世紀,在晚期羅馬帝國的書寫文字中出現了一種安色爾體字母,或稱之為“寸高字母”。總體說來,這種字母比較小、比較圓,與帝國境內曾經存在過的字母相比更適合書寫。這種書寫體與傳統的拉丁字母的書寫體長期并存,而傳統的拉丁字母的書寫體曾經是“方的”,后來發展為沒有標點符號、單詞間沒有空格的“不規則的”大寫字母。從安色爾體字母或半安色爾體字母階段開始,拉丁書寫體便開始了長期的發展進程,經過了加洛林時期的草體字母和哥特體到文藝復興時期的人文主義者的草體和斜體。[卡德摩斯]

古文書學(Palaeography)是一門研究古代書體的學問,是歷史學和檔案學的重要輔助學科。它是判斷一份文獻出自何地、何時以及由何人所寫的唯一手段。每一時期、每一地方以及每一抄寫者都有其特性。1古希臘的、古斯拉夫的、阿拉伯的書體都經歷了相同的發展歷程,都是從早期的正規體發展到后來的草書體。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的大臣們用古怪的阿拉伯字母的土耳其變體撰寫的文獻,通常以難于釋讀而著稱。
盡管印刷術以及后來打字機的發明極大地方便了對文獻的譯解,但古文書學永遠不會成為多余的學問。許多信件和日記仍是手寫的。1990年,一伙德國騙子幾乎使世界相信他們發現了阿道夫·希特勒久已失傳的日記。偽造者的古文書學技巧騙過了應聘前往鑒定其作品的杰出的英國教授。2
查士丁尼(527—565年在位)主要是因為對羅馬法的編纂以及堅持不懈地重申對已經失去的帝國西部各省的統治權而被人記住。他的法律改革是一項影響深遠的成就,但是從整個帝國的立場來看,他在西方的當務之急則似乎是轉移人們對更緊迫的問題的注意力。查士丁尼統治時期,斯拉夫人出現在亞得里亞海沿岸,波斯人出現在黎凡特的地中海沿岸。因為瘟疫和賽馬場上藍綠兩黨的斗爭,君士坦丁堡喪失了大批人口。540年和562年,斯拉夫人和阿瓦爾人先后圍攻君士坦丁堡。因與一個名叫狄奧多拉的舞女結婚,查士丁尼早年曾引發一樁丑聞。狄奧多拉是一名綠黨的塞浦路斯官員的女兒。據普羅柯比的《秘史》所載,狄奧多拉曾哀嘆“上帝沒有賦予她更多性器官,以同時給予更多人快樂”。但是,她展現出皇后的活潑和聰明,與查士丁尼是極好的一對。
查士丁尼對西方的再征服主要是利用大將貝利撒留來進行。533年,貝利撒留開始了他的第一次對非洲的遠征,令人震驚地一舉摧毀了汪達爾王國,這促使他對西西里和意大利的東哥特王國發起進攻。他率領一支擁有7 500人的軍隊挺進號稱擁有10萬日耳曼戰士的東哥特王國。535年,貝利撒留以執政官的身份占領了巴勒莫。536年12月9日,在瘋癲主教的邀請下,貝利撒留進入羅馬城。537—538年,他抵擋住了強大的圍攻,奧勒良的城墻擋住了游牧部落。在關鍵時刻,防御者把從哈德良陵墓掠來的神像和皇帝的大理石雕像拉倒,以擊潰敵人的先頭部隊。540年,貝利撒留占領了哥特人首都拉文納。但是,戰爭持續了13年。羅馬曾兩次陷入耗時耗力的圍攻。546年,東哥特國王托提拉占領羅馬,造成的破壞比阿拉里克或蓋薩里克造成的任何一次破壞都大。哥特人的軍隊突破城墻,焚燒城門,驅逐市民。最為不幸的是,他們搗毀了導水拱橋。“在40天的時間里,帝國城市為狼和貓頭鷹所占據。”8之后,命運再次發生逆轉。553年,年老的宮廷宦官納爾西茲所進行的戰役最后完成了貝利撒留開始的戰爭:意大利恢復為由拉文納總督統治的帝國行省;東哥特人及其部落消失。554年,帝國擁護者進攻西班牙,將西哥特人驅逐到中部高原,在南方重新建立了羅馬行省。
推克歐斯
TEICHOS
里吉恩港(Porta Rhegium)的一塊碑銘記載了公元447年重建君士坦丁堡土墻一事:最近的一場地震嚴重毀壞了城市要塞的第三道防線,該防線是30年前由攝政阿提米斯(Artemius)修建的,現在亟須維修和重建。在多瑙河邊境的匈人已成功地對博斯普魯斯進行了一次攻擊。結果,狄奧多西二世在位的最后一年,從金門到黃金海角,建起了非常有意義的多級防御體系。阿提莫西亞城墻的主體比周圍的農村高出100英尺;主體的前方是一道巨大的、帶有城垛的防御墻,配有一條階梯步道;外環的空曠地帶,又以帶有城垛的第三條防線作為防護,這條防線外面就是寬闊的、磚砌的壕溝。整座城市配備有96個棱堡、一群較小的眺望塔、迷宮似的陷阱、障礙物、突擊點和假通道。盡管城市的防御體系在其他較重要的地點經過了數次擴展和改建,但是,作為主體的狄奧多西城墻,即偉大的推克歐斯,則經受住了頻繁的蠻族進攻,存在了1 000多年。1
在基督教世界的早期歷史中,沒有一處比基督教帝國的這一偉大堡壘更耐人回味。與所有進攻者的渺小企圖相比,它是無法攻取的堅固要塞。378年是西哥特人,441年是匈人,476年是東哥特人,他們都空手而歸。540年是斯拉夫人,609—610年和617—626年以及781年是波斯人,625年是阿瓦爾人,這些人對君士坦丁堡的進攻也都以失敗告終。673—678年和717—718年的阿拉伯人、813年和913年的保加爾人、865年和904年的羅斯人、1087年的佩切涅格人、1203年的威尼斯人,都對君士坦丁堡進行圍攻,但都沒有取得成功。1204年4月,十字軍從面海一邊突破了君士坦丁堡的城防。但是,直到1453年奧斯曼土耳其人圍攻君士坦丁堡時為止,狄奧多西城墻一直完好無損。君士坦丁堡的陷落不僅意味著羅馬帝國的結束,也是近代軍事史開始的標志。火藥極大地改寫了城防技術。
對任何一位歷史學家來說,日落時分佇立于君士坦丁堡的金門城墻之上,一定是最為激動人心的經歷之一。起初,在城市的這一邊,狄奧多西一世建造的是三重結構的凱旋門,金門并沒有被包括在417年修建的城墻結構當中。但它仍被作為帝國皇帝巡幸路線的起點。(現如今是伊斯坦布爾的入口,被稱為Yedi Kuleh,即“七塔要塞”。)在防御者看來,野蠻人就像落日的余暉一樣,總是來自西方。
從表面上看,查士丁尼恢復了此前帝國的大部分榮耀。地中海再次成為羅馬人的內海。然而,榮耀是表面的:“保持偉大是老朽的表現,甚至是有害的。”9特別是在意大利,查士丁尼發動的戰爭破壞之大、帝國總督壓迫之深、帝國征稅官吏剝削之重,使居民們很快就對這一復辟表示悔恨。羅馬宗主教不滿其教會自由受到干涉,不得不考慮與東方教會永久分離。更嚴重的是,在哥特人的破壞下,意大利已經沒有了防御能力。因此,在此后倫巴第人的入侵浪潮中,意大利輕易就陷落了。除了孤立的拉文納總督區之外,僅有意大利南部和西西里部分地區仍保留在帝國手中。與此同時,其他各類敵人也撲面而來。5—7世紀,君士坦丁堡屢遭攻擊。匈人、東哥特人、阿瓦爾人、斯拉夫人、波斯人和阿拉伯人都將攻取君士坦丁堡作為最終目標。阿提拉率領的匈人在西去途中橫掃了博斯普魯斯,于441年抵達君士坦丁堡城下。476年,狄奧多里克率領的東哥特人取得了哈德良堡戰役的勝利后,也兵臨君士坦丁堡城下。
從君士坦丁堡的立場來看,斯拉夫人引發的騷動與凱爾特人、日耳曼人部落在羅馬引發的騷動是一樣的。盡管缺乏記載,551年斯拉夫人跨越多瑙河的情景一定與日耳曼人跨越萊茵河的情景是一樣的,其影響也一定相似。帝國境內的伊利里亞、達爾馬提亞、馬其頓、色雷斯等省轉變成一個龐大的“斯拉夫王國”。斯拉夫人占壓倒性多數,說拉丁語的人僅有極少的遺留,如多瑙河以北的達契亞——羅馬人(羅馬尼亞人)或者多瑙河以南散落的“瓦拉幾人”群落。他們后來構成了從前羅馬帝國領土分離出去的三個公國的主要組成部分:克羅地亞、塞爾維亞、大保加利亞。他們乘坐原始的獨木船一直深入到希臘各島嶼,540年兵臨君士坦丁堡城下。
從亞歷山大繼承者們的時代開始,波斯就見證了君士坦丁堡的主要復興過程。在薩珊波斯王朝統治時期,薩珊波斯始終沒有停止對羅馬帝國東部邊境的爭奪。在阿爾達希爾一世(Ardashir I,227—241年在位)和后來的兩位庫思老(khosrus或chosroes)——庫思老一世(531—579年在位)和庫思老二世(590—628年在位)——統治時期,波斯復興,他們在安條克附近舉行“大海的慶典”,聲稱占有地中海。609—610年和625—626年,波斯人兩次兵臨君士坦丁堡。阿瓦爾人被法蘭克人沿多瑙河驅趕出來之后,開始謀求對博斯普魯斯的控制。625年他們伙同波斯人來到君士坦丁堡城下。阿拉伯人像一場沙漠風暴般從東方涌出,673年抵達君士坦丁堡城下,717年再次出現。[推克歐斯]
希拉克略(575—641年)是“第一位拜占庭皇帝”稱號的最具競爭力的候選人。他沒有查士丁尼那種對西方的濃厚興趣,而是賦予帝國以顯著的東方色彩。他在統治的大部分時間里都在對付最強大的敵人,發現下一個難以對付的敵人。617年庫思老二世率領波斯人進軍赫勒斯滂(即今達達尼爾海峽)并要求君士坦丁堡投降。此時,波斯人已經占領了大馬士革和耶路撒冷(614年),并獲取了“真十字架”;通過占領作為羅馬時代遺產的埃及,切斷了帝國的糧食供應。這是值得希羅多德關注的歐亞之間的沖突:
最偉大的神和大地的主宰庫思老致希拉克略,他的卑賤的愚蠢的奴隸。你為何仍自稱為國王?但是,只要你表示臣服,我將原諒你的缺點……不要徒勞地寄希望于基督來欺騙自己,因基督自己也救不了自己,最終讓猶太人釘死在十字架上。即使你深藏海底,我也會伸手將你擒住……10
就在這時,阿瓦爾人進入君士坦丁堡面向大陸的部分,并在城下伏擊了皇帝,他們需要花錢收買。
不過,622年,希拉克略發動了一系列巧妙的被稱為“第一次十字軍”的戰役。一支強大的基督徒軍隊進軍耶路撒冷。不顧波斯——阿瓦爾人對君士坦丁堡的圍攻,希拉克略率軍突入波斯腹地,擄掠了達斯塔哥(Dastager,泰西封附近)的庫思老的宮殿,作為628年和平協議中最重要的條款,重新獲得了“真十字架”。希拉克略因此在君士坦丁堡被稱為“新斯奇比奧”(the new Scipio)。如果此時他死去的話,他將是繼愷撒之后羅馬歷史上最偉大的將軍。
而事實上,因為穆斯林的沖擊,希拉克略對羅馬帝國和波斯帝國都變得溫和起來。7世紀30年代,伊斯蘭軍隊出現時,他并沒有采取任何行動加以阻止。638年,從波斯人手中拯救出來的耶路撒冷又陷入阿拉伯人之手。3年后,隨著希拉克略的去世,帝國最富裕的行省埃及也處于陷落的邊緣。拜占庭在與伊斯蘭教國家800年的戰爭中,第一輪以失敗而告終。但是,拜占庭身份的主要輪廓呈現了出來。帝國的領土縮小到希臘的中心地帶。希臘語成為文化的唯一載體。在失去了耶路撒冷、安條克、亞歷山大教區之后,君士坦丁堡牧首也失去了競爭對手,成為希臘教會無可爭議的領袖。與阿拉伯人最初的沖突持續了數十年,其中有兩次對君士坦丁堡的嚴重圍困,每次都是被帝國強大的艦隊和“希臘火”所粉碎。在各島嶼和行省發生的小規模沖突和后續行動更是不計其數。帝國的亞美尼亞于636年、塞浦路斯于643年、羅得島于655年、迦太基于698年相繼丟失。查士丁尼二世(約685—695年和705—711年在位)的薩拉森戰爭反映了這一時代的混亂。在一次戰役后,他命令衛隊將沒有逃跑的軍隊全部屠殺,以防止他們在下一次戰役中逃跑。羅得島陷落后,坍塌了的羅得島巨型雕像的殘片被作為廢料賣給了猶太商人。這成了一個時代的標志。
破壞圣像是8世紀和9世紀早期遍及帝國的一場運動,在某種程度上是對伊斯蘭教純潔價值觀的認同。一方面,這是有關基督教信仰中圣像所處地位的純宗教方面的爭論。他們援引穆斯林為例,禁止所有的表象藝術,稱他們的反對派為“偶像崇拜者”。726年,伊蘇里亞王朝的利奧一世頒布法令,將耶穌受難十字架(耶穌被釘在十字架上的形象)替換成普通十字架。不久,又有法令要求將所有圣像尤其是圣母馬利亞的像粉刷成白色。另一方面,這當中也伴隨著深刻的社會政治斗爭。通過攻擊偶像崇拜者的修道院和沒收其相當可觀的財產,作為圣像破壞主義者的皇帝加強了國家對教會的控制。這一運動同時也重申了君士坦丁堡對各行其是的各行省,尤其是對歐洲各行省的控制權。頭號圣像破壞主義者是被稱為“修士的錘子”的“科普羅尼穆斯”君士坦丁(740—775年在位)。754年,他通過一個自行安排的君士坦丁堡會議鞏固了自己的地位,該會議遭到羅馬方面的強烈譴責。在某地,色雷斯的修士和修女被召集起來,他們只有兩種選擇,要么立即結婚,要么被流放到塞浦路斯。君士坦丁在揭竿而起的叛亂中死里逃生后,致力于在美索不達米亞的軍事行動和公共事務。[圣像]
關于圣像的戰爭遠未結束。女皇帝伊林娜(797—802年在位)和狄奧斐盧斯(829—842年在位)的妻子狄奧多拉是兩位激進的偶像崇拜者。狄奧多拉的兒子米海爾三世(842—867年在位)在許多令人震驚的行動中,最突出的是將“科普羅尼穆斯”君士坦丁的尸體挖掘出來焚燒。圣像破壞運動遭到禁止。宗教和平持續到867年米海爾被謀殺和馬其頓王朝的建立。那時,大規模的破壞已經過去。圣像破壞應被視為君士坦丁堡牧首與羅馬教皇之間關系破裂和將拉丁教會逼向法蘭克人懷抱的關鍵因素。
那時,保加爾人作為重要力量已興起于巴爾干半島。他們的早期首領庫拉特(Kourat)已是希拉克略的同盟者;后來,保加爾人定居在多瑙河以南的黑海沿岸。717—718年,保加爾人幫助皇帝擊退了阿拉伯人的圍攻。他們征服了當地的7個斯拉夫人部落,卻接受了被征服者的語言和習慣。9世紀,好戰的克魯姆(保加爾人的國王。——譯者注)對皇帝和基督教宣戰。正是他在811年殺了皇帝尼斯福魯斯,并用皇帝的頭骨做飲器來慶祝勝利。在他的壓力下,拜占庭修建了新的羅馬城墻——“偉大的屏障”。他的繼任者鮑里斯盡管在君士坦丁堡接受了洗禮,但仍在忠誠于希臘教會還是羅馬教會之間猶豫不決。
9世紀確立的拜占庭文明,由于幾個獨有的特點而與現代西方國家和羅馬帝國相區別。國家與教會融合為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皇帝和牧首被視為世俗界和宗教界神圣權威的支柱。帝國捍衛著東正教會,教會則贊美著帝國。這種“國家權力至上的思想”是西方所無法匹敵的,因為在西方,世俗統治與教皇的權力從來沒有合并過。[排序法]帝國宮廷是由一大批官僚運轉的中央集權的行政管理中心。希拉克略采用波斯的“巴西勒斯”作為頭銜,其東方式的宮廷禮節顯露了專制性質。“拜占庭”一詞成了完全順從、遮遮掩掩和陰謀的代名詞。古羅馬制度的一些外殼仍然存在,但已變得不重要了。元老院成了公職持有者的集會,成了嚴格的等級組織。國家的主要大臣有主教、首相、首席法官,再以宮廷總管領導下的宮廷官員和全體宦官作為補充。通過閹割宮廷官員,帝國巧妙地防止了宮廷內部權力世襲的可能性,在西方,宮廷內部權力世襲是常見的。軍事防衛力量分為皇帝屬下的由家臣指揮的外國雇傭兵組成的預備軍、禁衛軍,和由將軍指揮的各“軍區”部隊。
圣像
IKON
宗教偶像是歐洲持久不衰的藝術類型。但是,宗教偶像從來沒有被描述成藝術作品。它們是信仰的輔助物,是對超越現象的精神世界加以“理解的門戶”,是“通往神界的大門”。對它們的評價取決于觀察者的神學知識和感情接受能力。1雖然中世紀西歐在隨后產生了自己的重要派別,但拜占庭帝國卻長期保持著主要中心的地位。
對圣像崇拜者心境的要求用希臘語單詞概括就是hesychia(警惕的平靜)。它要求耐心、超然、謙卑和虔誠的專注。5世紀,一部論“美麗的愛”的拜占庭文集《費洛加利亞》(Philokalia)將這種心境比作貓捉老鼠時的呆滯狀。
根據傳說,圣路加是第一位圣像畫家,其主題是圣母和圣子。(見插圖14)與“全能的創造者基督”一起,圣母始終是首選的保留題材。她有三種標準姿態:抱著圣子相互對視的埃留斯式(eleus),將圣子抱起放在伸開的手臂上的奧狄基提亞式(odititria),雙臂舉起圣子放在她的腹部的奧拉克塔式(orakta)。2
在漫長的“圣像戰爭”期間,大馬士革的圣約翰(675—749年)是最偉大的繪畫雕刻鑒賞家或“圣像崇拜者”,即“圣像的奴隸”。他強調,圣像崇拜和具有更深遠意義的借助圣像對上帝的崇拜之間是有區分的。他同樣對有關圣像的神學理論做了三個層次的定義。基督化身為人;上帝按照自己的形象創造了人;因此,圣像真正具有神性。
在東正教會的教堂里,圣像始終放在中心位置。會眾與教職人士的禮拜場所用圣像間壁或“圣像屏風”分隔開來。傳統上用四排圣像做間壁,分別代表最高等級的圣徒、教會的十二大節日、十二使徒、十二先知。在中央是由六塊嵌板覆蓋的雙扇門,六塊嵌板分別代表天使長加百列、圣母馬利亞、《福音書》的四位作者。在希臘,它們被稱為“美景門”,俄羅斯稱之為“帝國門”。它們由上帝的審判、三位一體、基督受難三大圣像覆蓋。在東正教宗教儀式上,圣像往往要在教堂中行進展示,供信徒親吻。
圣像繪制在可移動的木板上。畫家們使用雞蛋調成的顏料,在白色或鍍金的表面作畫。程式化的姿態、手勢和表情傳達著一種必不可少的敬畏氣氛。3忽視背景是這種畫的一大特點。[鞭笞]
東正教的圣像繪畫經過了幾個顯而易見的發展時期。第一個“黃金時代”結束于圣像破壞者的論辯。這一時期的圣像極少有保留下來的。第二個時期結束于1204年拉丁人對拜占庭的征服。晚期拜占庭時期是保加利亞、塞爾維亞和俄羅斯民族畫派成長階段。在近現代俄羅斯東正教會被強加以莫斯科風格之前,諾夫哥羅德、白俄羅斯、普斯科夫都各自有繪制圣像的傳統。此后,東正教的圣像繪制法顯然與天主教藝術的發展相隔絕,但仍有一些相互影響發生。在克里特就曾出現了獨特的“復合式的威尼托——拜占庭風格”。也有天主教與東正教圣像繪制方法相混合的情況,在烏克蘭的東儀天主教會的藝術中就能見到。4[格雷科]
盡管發生了東西方教會大分裂,但東正教的圣像在西方仍受到高度重視。天主教歐洲的所有著名的“黑色圣母雕像”都來自拜占庭。[圣母馬利亞像]另一特別的耶穌基督的黑色雕像,即皮卡地區的拉昂的“圣潔的臉”也是來自拜占庭。這不由得使人想起“都靈的裹尸布”“圣徒的臉”這樣一些所謂的非人工所造之圣物。盡管圣像是畫在松木板上,但上面所刻的不協調的斯拉夫銘文——OBRAS’GOSPODEN NAUBRUS’(裹尸布里的上帝)表明其來源地是塞爾維亞。它可能是曾展示于拜占庭的“神圣的裹尸衣”的復制品。所有這些事例是由拉昂的執事長、后來成為教皇烏爾班四世的雅克·德·托伊斯收集的,他是從位于意大利南部巴里的塞爾維亞修道院的“一些虔誠的人”那里獲得的。根據幸存下來的1249年7月3日的一封書信,這一圣物不知從何處來到了拉昂大教堂。執事長將它作為禮物寄給他的妹妹西比爾,西比爾時任蒙特勒伊的西多會修女院的院長。5
所有虔誠的東正教教徒都在家中供奉圣像。馬克西姆·高爾基回憶1870年在下諾夫哥羅德的外祖父母家里的情景:
每當外祖母談起上帝時,她的臉上就煥發出青春的光澤……我抓起她那沉甸甸的長發放在手中,繞在我的脖子上。“人是看不到上帝的,”她說,“即使上帝在他眼前,他也不會看到,因為他是瞎的。只有圣徒能完全地見到上帝。”看她揩去圣像上的塵土、擦干凈十字褡是非常有趣的……她會敏捷地拿起圣像,微笑著深情地說:“多么可愛的面龐啊!”然后,她畫一個十字,吻一下圣像。6
排序法
TAXIS
641年9月,在君士坦丁堡圣索菲亞大教堂的講道臺上,君士坦斯二世由君士坦丁堡牧首加冕稱帝。古代羅馬在跑馬場為新皇帝登基歡呼喝彩的習俗被放棄了,在拜占庭帝國保留的儀式中,最重要的政治——宗教儀式找到了它的最后形式。從此,傳統的將項圈戴到脖子上的儀式被加冕儀式所取代。此時也廣布施舍,分發錢幣。輔帝由皇帝加冕,皇后由她們的丈夫加冕。典禮的傳統肖像畫表明,皇帝是由基督加冕的。
在拜占庭的生活中,政治典禮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其目的是加強排序觀念,即“事物秩序”是永恒不變的、和諧的,呈現出等級的觀念。精心設計的典禮場面非常注重象征性細節。列隊行進和公眾游行隨時可以舉行,尤其是在基督教的節日期間。對皇帝的歡呼伴隨著《圣經》和政治標語的誦讀、對詩和頌詞的朗誦、高聲的呼喊,這與皇帝出現時所要求的肅靜形成了對照。皇帝的新娘露面、婚禮、葬禮都要用適當的管弦樂曲表現興奮或哀悼。皇帝的召見是根據被召見者的地位精心安排的。皇帝的寶座與被召見者跪拜的確切距離事先都做了規定。被召見者只有達到一定的等級標準才能得到皇帝的親駕迎接,迎接的地點和形式、進城的路線、進行祈禱感恩的教堂以及宴會的菜單都要按照標準做出安排。皇帝的出行,特別是起程出征,是以廣布施舍、對真十字軍旗頂禮膜拜以及海陸軍的獻祭為標志的。皇帝的凱旋式繼承了羅馬傳統,包括軍隊、戰俘、戰利品的展示,馬戲團和賽馬場中的游戲和比賽,以及對戰敗者或篡位者象征性的踐踏。毫無疑問,高級官員依據戰功加官晉爵。
在所有場合,人們的注意力都集中在服飾、官員的徽章、外貌和姿態上。所有的儀式都是從穿戴禮服開始,以脫去禮服結束。皇冠、珠寶、權杖以及象征死亡人數的“塵土袋”始終擺在顯著而突出的地方。紫色是皇帝獨享的服裝顏色。在肖像畫中,紫色是基督和圣母馬利亞享有的服裝顏色。拜占庭的肢體語言強調肖像畫要像雕像一般平靜。1
在10世紀的一部手稿《拜占庭宮廷禮儀書》(De Ceremoniis aulae byzantinae)中,我們發現了最完整的拜占庭禮節綱要。2該書包括153卷,對600多年之久的拜占庭宮廷禮儀習俗和程式做了介紹。從舞會和演講的規則到皇帝的頭發長度等所有細節都有描述。皇帝的禮儀被君士坦丁堡牧首、行省長官、將軍、主教乃至整個基督教世界的統治者所效仿和采用。拜占庭宮廷禮儀為帝國以外的君主和教會的各種象征性活動提供了基礎,例如,查理曼對拜占庭的模仿恰似西歐君主們對查理曼的模仿。3[卡爾]
但是,交流并不是單向的。將處于武力保護之下的皇帝抬高到至高無上地位的做法是從日耳曼人那里借鑒來的。361年,尤里安在巴黎首次被抬到至高無上的地位,這種做法斷斷續續實行到8世紀。涂油禮似乎是由法蘭克人首次采用,13世紀由十字軍引入君士坦丁堡。4到那時,基督教化的帝王禮儀在歐洲已普遍推廣開來。
無論如何,拜占庭首先是一個海上強國。其海軍擁有300艘雙排槳戰船,船上裝備有沖擊錘和“希臘火”,能夠從任何角度展開攻擊。盡管655年與阿拉伯人在呂西亞的菲尼克斯附近海域展開激戰,拜占庭的海上力量仍在愛琴海和黑海上占據優勢地位。
拜占庭國家在社會和經濟事務中一貫奉行家長式統治。商業貿易由國家機構控制,對進出口貨物直接索取10%的稅。國家條例支配著行會和工業生活的方方面面。國家工廠就像古代婦女的閨房,將全體雇工限定在固定的活動范圍內。帝國的金幣(1 nomisma=12milliaressia=144pholes)是東方的主要國際貨幣。正是由于在黑海上有著國家經營的漁業,所以君士坦丁堡的工匠能夠定期吃到魚子醬。
在希臘文化外衣的掩蓋下,拜占庭庇護著種族差異極大的多民族社會。皇帝的新娘可能是可薩人、法蘭克人、羅斯人,其居民則是巴爾干的希臘——斯拉夫人、后來的希臘人和亞洲各省的亞美尼亞人。除了鄉村的農奴制田莊外,拜占庭社會有著較高的教育水平和文化修養。政府為教會學校、國立大學、法律研究會和女子教育提供資金和設施。宗教文學占統治地位。但是,10世紀的《狄吉尼斯·阿克里特》(Digenis Akritas)被稱為“最輝煌的騎士文學作品”,從普羅柯比到安娜·波爾菲羅吉尼塔(Anna Porphyrogeneta,1083—1154年),拜占庭的歷史學家被稱為“古代羅馬和現代歐洲之間……最好的歷史學派”。拜占庭的藝術和建筑發展出了自己獨特的風格。盡管有圣像破壞運動的抑制,或者正是因為這一運動,拜占庭的圣像對歐洲藝術具有持久的貢獻。用正式的文化術語來講,當西方大多數國家在黑暗的環境里掙扎的時候,拜占庭則處于文明的狀態。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