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霹咔咚”的由來
如前所述,二戰后的日本人對原子彈、氫彈爆炸和核能的問題有著奇妙的分裂式認識。從原子物理學的角度看,核能發電與核爆都是讓鈾礦石中稀少的鈾-235發生核裂變,從而釋放出巨大能量的物理現象,二者是同樣的。但是,從二戰后日本人的表述來看,這二者卻分別是“善”與“惡”,不斷強調同一事物的兩個不同的側面,對該事物的統一性敘述卻很少見。
用我所在的那個年代的文化事物打比方,二者就是“哥斯拉”和“鐵臂阿童木”。把兩個有著不同脈絡的東西,通過聯想結合在一起。在對文化信息進行處理中,這種做法像走鋼絲一樣具有風險性。不過沒有這種智力的冒險,我們就只能被動接受別人歸納后告訴我們的東西,無法創造出新的理論。
在“哥斯拉”這個詞出現以前有“霹咔咚”?!芭恰贝砉猓斑恕贝砺曇?,這是從核爆受災的廣島民眾的感覺出發,對原子彈進行的創造性的命名。原子彈投下沒過幾天,這個詞就開始出現在人們口中,但首次公開出現在出版物上是1950年波茨坦書店出版的丸木位里、赤松俊子的繪本《霹咔咚》。在作家大江健三郎的《廣島札記》中,每章之前的輯封頁上所使用的插畫就來自這個繪本。該繪本與丸木位里、赤松俊子夫妻二人傾畢生之力創作的《核爆之圖》息息相關[1],因而十分出名。但我們必須記住,將“霹咔咚”這個詞最早在出版物上公開呈現的是這一繪本。
從操控媒體的角度來看,美國占領軍在日本全國禁止公開廣島、長崎原子彈爆炸受害者的個人經歷記錄。廣島市民生局社會教育科編集的《核爆體驗記》由廣島和平協會于1950年發行,是各種核爆經歷記錄中最早公開發行的刊物。發行組織收到了GHQ的禁令并被處分,雖然十五年后的1965年得到再度刊行,但仍然出現了針對它的各種不利傳言,比如說GHQ的禁令是虛假消息,因這本刊物作為內部資料卻發給了無關人員才被禁等等。總而言之,真正把“核爆體驗”印刷成刊物進行公開,也是在核爆五年以后的事了。更有甚者,像詩人栗原貞子的詩集《黑色的蛋》這些早期出版的核爆相關作品,明顯受到了GHQ的干涉(審查、禁令)。但此類干涉并沒有遭到來自作者、日本的政治團體、媒體或記者等任何正式的反對和抗議。
操控媒體的主要目標是使信息喪失意義,即讓任何人都不會對該信息產生興趣,使其成為人們無視的對象,讓為其發聲的行為變得徒勞,最終使其隱沒于眾多信息匯成的洪流中。
審查也是操控媒體的一種手段。日本在二戰戰前和戰時都有事前審查制度。如果是對體制不利的言論,文章中的文字就會有一部分改成圓圈、叉號,或者直接被刪去幾行乃至十幾行文字,當然也有全文被禁止發表的。但二戰后GHQ的審查更甚,文中的文字被改成圓圈、叉號或者刪去幾行而留有空白也不行,必須要刪改完后讀起來文從字順,即讓審查者無從察覺才可以刊行,不然就全文禁止公開。對戰后的這種審查制度,之所以大眾媒體沒有做出任何反抗,不是因為所處戰前和戰后的時間差異,而關鍵在于審查的主體不同,一個是日本政府,一個是GHQ。
從“核爆體驗”記錄來看,對于1945年8月6日廣島原子彈爆炸的被害者來說,在自己究竟被何種東西所傷害這一點上,最初他們沒有獲得任何相關信息,完全被蒙在鼓里。看了《核爆體驗記》書中很多的個人經歷后,我發現其中沒有一個人知道自己是被“原子彈爆炸”所傷害的。有過空襲經歷的人認為是直擊彈[2]或者汽油彈所致;有人認為是變壓器爆炸導致電氣短路所致;有人認為是大地震引起的巨變所致;還有人認為是地球接近了太陽后和其他天體發生了碰撞所致。
【注釋】
[1] 丸木位里和赤松俊子在1941年結婚,赤松俊子此后改名為丸木俊子。二人都是美術家,以核爆為主題共同創作了三十余年,創作出了十五幅一組的《核爆之圖》。以該圖命名的美術館在1967年開館。二人還共同創作過《南京大屠殺之圖》《水俁病之圖》等主題的畫作。
[2] 直擊彈,指直接命中目標的航空炸彈或炮彈,與之相對的是近失彈。——編者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