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下而上:萬物進化簡史(珍藏版)
- (英)馬特·里德利
- 721字
- 2021-12-29 16:02:25
文化驅動的遺傳進化
事實上,有一種將后天習得特性納入基因遺傳的途徑,但它需要很多代的更替,而且毫無疑問符合達爾文的理論,它叫作“鮑德溫效應”(Baldwin effect)。如果一個物種有許多代都反復遭遇相同的體驗,那么,它的后代最終會選擇某一種能應對這一體驗的遺傳素質。為什么會這樣呢?因為那些碰巧一開始就獲得了能應對該環境的素質的后代,會比其他后代更好地生存下來。于是,基因借此體現了過去的體驗。從前需要后天學習的東西,有可能成為本能。
消化牛奶中乳糖的能力,闡述了一個類似但并不完全相同的現象。許多祖先來自西歐和東非的人都具備這種能力。能消化乳糖的成年哺乳動物非常少,因為在嬰兒期之后,動物一般是不飲奶的??稍谑澜缟嫌袃蓚€地方,人類逐漸演變出了將乳糖消化能力保留到成年之后的能力(也即不關閉乳糖酶基因)。這兩個地方,正好也是最先馴服奶牛產奶的區域。多么有趣的巧合??!是因為人們可以消化乳糖,才發明出奶牛養殖嗎?哦,不對,遺傳“開關”明白地顯示,它是養殖奶牛發明帶來的結果,而非原因。但它仍然必須首先來自隨機突變,之后才有了非隨機的生存。那些出生時偶然帶有持續消化乳糖突變的人,往往比不擅長消化牛奶中有益成分的同胞或敵手更強壯、更健康。因此,這樣的人茁壯成長,乳糖消化基因也迅速蔓延開來。經仔細審視,將祖先體驗融入基因的情況,都屬于起重機而非天鉤。
生物世界的復雜性如此不可思議,復雜性自啟動、自發生的概念如此違背直覺,就連對達爾文主義最堅定不移的信徒也必然曾在孤獨的深夜里產生過片刻的懷疑。就像在《地獄來鴻》(The Screwtape Letters)中,魔鬼對著信徒的耳朵竊竊私語,“私心里的懷疑”(理查德·道金斯的話)也有著十足的誘惑,哪怕你提醒自己,因為無知而去尋找神性,是公然違背邏輯的推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