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羌在漢藏之間:川西羌族的歷史人類學研究
- 王明珂
- 1646字
- 2021-12-24 10:34:57

彩圖1.1 溝中的世界
岷江上游的大小支流都稱為“溝”,羌族村寨便分布在各個溝中。圖為由諾窩寨俯瞰茂縣三龍溝(編者按:本書彩圖分為五組,以阿拉伯數字排序,主題依次為環境、生計、社會、文化與田野;如無特殊說明,均為作者所攝)

彩圖1.2 走入“桃花源”
緣溪行進入理縣蒲溪溝,溝中生活艱辛,實非桃花源

彩圖1.3 山腰上的村寨
過去河壩沒人住,村寨一般均坐落在半山腰上。圖為茂縣永和溝甘木若寨

彩圖1.4 環境危機
寨子上方為連撿柴都不允許的神樹林,此為保障環境安全的信仰。圖中茂縣水磨溝鯉魚寨、賴子寨等村寨上方濃眉狀的密林便為神樹林

彩圖1.5 資源競爭
過去各溝、各村寨人群間的資源競爭激烈。圖為茂縣黑虎溝沿山脊構建的村寨房屋、碉樓,位置絕險

彩圖1.6 溝周邊的山林
溝的上方為可以取木材、挖藥、打獵、放牧的山林。圖為松潘埃期溝的山林

彩圖2.1 山區農業
溝中傳統農業特色是盡量種植多樣作物,以降低一家人的生計風險。圖為松潘埃期溝的北哈寨,右后方高山為格日囊措山神

彩圖2.2 村寨周邊的農地
由農田到山林各村寨都有其地盤,不得越界。圖中所見為理縣蒲溪溝傳說中三弟兄祖先建立的三個老寨子中的兩個

彩圖2.3 山上放牦牛
羌族在高山上放養牦牛及馬,讓它們自己覓食、生養及抵抗熊、狼,主人偶爾上山照看。圖為松潘埃期溝山上的牦牛

彩圖2.4 獵野雞
過去羌族青壯年人經常入山采藥、撿菌子、打獵與探顧牛馬

彩圖2.5 高山頂坡草原
接近山頂的緩坡因常積雪而無森林,夏季遍地鋪滿野花野草;這是采藥及放牦牛的地方。圖為埃期溝的高山草場

彩圖2.6 進城做買賣
山間村寨的人常進城賣農產、山產,并買一些日用品

彩圖3.1 藏化的羌族
羌族傳統服飾一方面反映其深受漢、藏影響,一方面反映本地各村寨間的區分。圖為盛裝參加婚禮的埃期溝婦女

彩圖3.2 服飾反映人群區分
各地羌族婦女頭帕有別。黑虎溝婦女傳統戴白帕子,據稱是為保衛家園犧牲的黑虎將軍戴孝;白帕外的花帕是創新流行

彩圖3.3 服飾反映世代區分
小女孩及年長婦人穿著無特別講究,年輕與中年婦女則需穿著有本寨本溝特色的服飾。圖為茂縣牛尾巴寨兩代婦女

彩圖3.4 服飾反映性別區分
圖為茂縣永和溝一家庭照。男人老中少三代皆穿著與漢人無別,只有女人穿著傳統服飾

彩圖3.5 漢化的羌族
深度漢化的北川羌族,無論男女老幼穿著都與漢人無異。圖為北川小壩鄉內外溝一羌族家庭

彩圖3.6 說羌語的藏族
由語言學觀點,黑水人說的話為羌語,但由于宗教等因素黑水人被識別為藏族。圖中黑水婦女服飾與赤不蘇、圍城等地羌族服飾類似

彩圖4.1 山神
山神是地盤的保護神。山上以石頭堆起的塔子是山神的標志,也是資源界線的標志;往來的人在上面插一根樹枝敬神,表示尊重地盤

彩圖4.2 鐵三腳
火塘上安放的鐵三腳為炊煮鍋具的支架,具宗教上的神圣涵意,如保一家平安的灶神。圖為永和溝坐在火塘及鐵三腳旁的老夫婦

彩圖4.3 保家衛土的文化
圖為牛尾巴寨大年初七的人過年儀式。此儀式表現本寨青壯男人抵御外敵的決心

彩圖4.4 婚禮
無論娶妻或男子上門﹐都讓家族得以延續。圖為埃期溝的迎親儀式

彩圖4.5 碉樓
防衛性的碉樓普遍見于岷江及大渡河上游,顯示此青藏高原東緣地區人群資源競爭之劇烈。圖為黑虎溝二給米寨的石碉樓群

彩圖4.6 村寨石屋
砌石為屋為古老的本地建筑傳統;房屋窗口小,墻上有對外放槍的孔,反映過去資源競爭下之暴力。圖為汶川羌鋒的村寨石屋

彩圖5.1 田野考察
圖為1995作者初入埃期溝時之田野工作照

彩圖5.2 田野訪談
訪談是重要田野方法。什么樣的問題、場合及氣氛,都需要考察者精心思考、經營及調整。圖為作者在小黑水知木林的訪談

彩圖5.3 田野知識
田野所得一方面是對他者“村寨”的深入認識,另一方面則是借此認識自身所處“村寨”。圖為作者和帶他進入一村寨的兩位小向導

彩圖5.4 多點田野
相對于在一地長期“蹲點”的田野,多點田野在不同地點間移動觀察,由差異中產生認知。圖為作者在較漢化的北川村落中訪談

彩圖5.5 1940年代端公
過去漢化羌區的端公(釋比)為替人祈福、除病、消災的巫師,其術深受川西民間道教影響。圖為史語所前輩學者攝于汶川

彩圖5.6 1940年代喝咂酒的羌民
羌族常在宗教、節慶及日常歡聚中老少依序飲咂酒——一種未經蒸餾的雜糧酒。圖為史語所前輩學者攝于汶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