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羌在漢藏之間:川西羌族的歷史人類學研究
- 王明珂
- 2431字
- 2021-12-24 10:35:02
三、城鎮、街市與鄉上
近年來,許多羌族并不住在村寨里,因此也脫離前述的經濟生活。他們住在交通較方便而有商業、行政等機能的地方。在羌族地區,這種地方大約可分為三級:城鎮、街市以及鄉上(見圖二)。

圖二 溝內與溝外的世界
可稱之為城鎮的幾乎都是縣城,如茂縣的鳳儀鎮、汶川縣的威州鎮、理縣的雜谷腦、松潘縣的松潘城與北川的曲山鎮等等。由于主要公路線沿著岷江、雜谷腦河、湔江修建,因此城鎮也都位居沿河的交通要沖點上。各地縣城是羌族地區的商業、文教與政治中心。更重要的是,這也是村寨羌族認識其他羌、藏、回族,并因此認識自身民族屬性的地方。許多羌族居民在此或任職于政府機構,或經營商鋪、擺攤販賣,或從事勞力工作與服務業。近城鎮的村寨居民,更經常在早晨挑農產品到城鎮上賣。尤其到了夏季花椒成熟的季節,汶川與茂汶縣城都是著名的花椒集散市場。近年來,九寨溝、黃龍、紅原草地等旅游區的開發,也為公路沿線的汶川、茂縣與松潘帶來豐富的商機。為了吸引觀光客及凝聚民族認同,各縣城中也經常舉行各種羌族民族慶典與展覽活動。
大小不等的街市,夾雜在幾個縣城之間,如茂縣到松潘間有溝口、渭門、太平、鎮江關,汶川到茂縣間有雁門、南星、石大關,汶川到理縣間有桃坪、通化、薛城等街市。這些坐落在沿河交通線上的街市,長度由兩三百米到不足一百米,通常有些賣日用百貨的商店,幾家簡樸的飯館與住宿之處以及農產、藥材的代理收購站。有些街市本身也是區政府所在,附近通常有一所小學。街市是鄰近幾條溝的村寨居民會面與交易的地方,也是往來客貨車司機、旅客打尖休息之處。附近村寨中的男人,閑著沒事都喜歡到街市上逛逛,找朋友聊天,也借此得知外界發生的一些事。同城鎮一樣,街市也是各民族混居的地方。
在高山深溝之中,鄉政府所在之河壩(溪流旁的河階地)一般稱作“鄉上”。在這兒,除了鄉政府之外,經常還有一兩家食堂,幾家小賣鋪與村的供銷社以及幾家由山上遷下來的農戶。這樣的農戶如果聚集成村,便稱為河壩村,鄉政府經常便設在河壩村中。若有班車進入溝中,這兒通常也是班車的起點與終點站。從外面帶貨進溝的村民,在此下車后,便背著貨繼續沿著溪谷走上山。鄉政府與村寨居民的生活有密切關系。地方的鄉長、書記,經常下鄉組織開會、宣達解釋政令、扶貧、救災或解決糾紛,村寨居民也常常到鄉上辦事洽公。因此“鄉上”是同一溝中各村寨居民交往會面之處。他們經常能在此遇到相熟的朋友,一同在小飯館或雜貨店中喝酒、擺條(閑聊)。鄉上通常也有小學,但一般認為其水平比不上街市的小學,所以少數有辦法的村寨民眾,便把小孩送到外面街市的小學就讀。然而,鄉上的小學又比深溝高山村寨中的“鄉村小學”來得好,因此許多村寨居民都讓他們的子女到鄉上就讀。這些孩子上學、放學,經常需走上幾個小時的山路。
在少數民族區域自治政策下,由1980年代初開始,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的羌族所居各縣中,許多地方政府的職位都由羌族知識分子擔任。住在城鎮、街市與鄉上的羌族民眾,有些在地方政府各單位擔任工人、司機、工友與廚司等勞動職務。其中更有一部分任職于少數民族區域自治下產生的各種公職,如各級自治政府領導、干部、民族學校老師以及各級黨委、政協與人民代表大會等等;這一部分民眾,便是以后將常在本書中出現的“羌族知識分子”。他們所以能生存于村寨之外的環境中,主要是由于他們作為國家與羌族人民間橋梁的身份。對村寨民眾而言,他們是國家的代言人;對國家而言,他們又是羌族人民的代言人。作為國家之代言人,他們必須熟知漢文知識體系,了解本民族在中華民族中的地位以及國家政策與當前局勢。一方面,他們在追求個人與本民族利益時,能顧及國家與中華民族的整體利益。另一方面,由于他們在國家或整體社會中的特殊地位,部分也來自他們是本土民族文化的詮釋者與代言者,因此他們也必須掌握本民族知識。然而,無論是漢語語言文化知識還是本土知識,他們都不僅是學習者和推廣者,同時也是選擇、詮釋與創造者。
顯然,在少數民族區域自治州的城鎮中,“少數民族”與“少數民族文化”是一項可分享、爭取的資源,不只是因此產生的政府公職和較優厚的經濟、文教、觀光開發建設經費,也包括較優越的生育與子女就學機會。于是在此資源匱乏的整體環境中,城鎮中“少數民族”此一領域,提供了一個相當可靠的、低風險的生存空間。以公職人員的薪水來說,他們的收入可能比不上許多勤奮致富的村寨農民。然而,村寨中的父母們卻競相將子女送入較好的學校就讀,期望子女未來能成為民族干部。這不只是因為村寨生活苦,他們希望下一代能脫離每天爬坡上下寨子的生活。更重要的原因可能是,在追求最低風險的經濟考量下,成為民族干部是一種較“經濟”的生計方式。然而城鎮中“少數民族干部”此一領域資源也相當有限,因此形成另一種資源分配與競爭場域。教育是進入此一場域的重要關口,如何將小孩送入城鎮中的學校,特別是進入培養民族師資與干部的民族師范學校,成為羌族間一種激烈的競爭。每年暑假,許多羌族家長都在為孩子的就學奔走、請托。就此而言,城鎮中的羌族自然占了許多優勢。
進入少數民族公職此一領域后,各地區之少數民族干部間也有激烈的資源競爭。資源競爭不只是關乎個人的權力與利益,也關乎群體的權力與利益。
城鎮與村寨是截然不同的生活環境,造就不同的“羌族”。因此,在許多生活層面上,兩者都維持微妙的密切關系。城鎮中羌族,特別是知識分子,由于他們很早就離開村寨就學、工作,因此大多無法說“鄉談話”,漢話(川西方言)是他們的共同語言。在穿著上,他們也與一般漢人無別。然而,他們都認為“典型的羌族”是村寨中那些說“鄉談話”、穿著羌族服飾的人(特別是婦女)。他們欣賞、記錄、研究這些羌族文化,并引以為豪。對于村寨民眾而言,這些居住在城鎮的本民族知識分子,卻是相當值得稱羨的對象。他們從城鎮中人那兒得到新知識(包括民族知識)以及學習新的物質享受。村寨的人進城時,常送他們一些自家生產的臘肉與農產作禮品,而城里的人則幫助這些同鄉與城中的各種機構打交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