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古希臘時代的科學
1.西方醫學之父——希波克拉底
希波克拉底大約于公元前460年出身于柯斯的一個醫生世家,約在公元前371年去世。柯斯是一個有著悠久醫學傳統的小島,醫生在那里很受尊重。他從幼年起就受到很好的教育,曾到處求學,結識了很多智者和學者。成年之后,由于在醫學上有突出的貢獻,這位外邦人被雅典特別授予榮譽公民的稱號。
希波克拉底的最大貢獻是將醫學從原始巫術中拯救出來,以理性的態度對待生病治病。他注意從臨床實踐出發,總結規律,創立了自己的醫學理論,即人體有四種體液的學說。
希波克拉底的“四體液病理學說”是從恩培多克勒(約公元前495~前435年)的四元素學說發展而來的。
恩培多克勒認為空氣、水、火和土是組成世界的四種基本元素。這四種元素與熱、干、濕、冷四種基本屬性相配合而成,它又與體內的四種液體即血液、黏液、黃膽汁和黑膽汁等相對應,希波克拉底則進一步以這四種體液在體內的平衡與變動,來說明人體的正常生理和病理。
希波克拉底認為,當四種體液相互調和,處于平衡狀態時,人體就處于正常的健康狀況。如果比例失調是暫時的,體內自有使之恢復平衡的趨勢。這四種體液還決定了人的氣質,即血液型為多血質的;黏液型為黏液質的;黃膽汁型為急躁性的(多膽汁的);黑膽汁型為憂郁性的。四種體液理論對后來的醫學與心理學的發展有很大影響,如同中醫的陰陽五行說一樣,成了西醫學的理論基礎。
希波克拉底的醫學著作很多,以法國人李特爾整理的《希氏醫學著作集成》流傳最廣,書中收錄了70篇醫學著作。《希氏醫學著作集成》的主要特點有:記錄了豐富的臨床經驗;注意預診,即在病癥還沒有完全顯現出來時及時發現病情,采取早期治療的措施;對發燒比較注意,知道從皮膚、舌、眼、汗、尿和大便的變換來診斷各種有發燒癥狀的疾病;積累了用草藥治療疾病的經驗,但更強調“自然療法”;注意對病例的分析研究,用理性的態度對疾病做具體分析;注意對病人進行心理治療。《希氏醫學著作集成》對后世醫學的影響是其他任何一部醫學著作都不可比擬的。
希波克拉底不僅以醫術高超著稱,而且以醫德高尚為人稱道。在他周圍,形成了一個醫學學派和醫生團體。他首創了著名的希波克拉底誓詞,每一個要成為醫生的人都要以此宣誓。誓詞中說,醫生要處處為病人著想,要維護自己的行為和這一職業的神圣性。
希波克拉底德藝雙馨,名聞遐邇,人們尊他為“西方醫學之父”。現在,西方國家的醫生從業前都要以希波克拉底的誓言宣誓。
2.百科全書式的學者——亞里士多德
亞里士多德(公元前384~前322年)是古希臘最偉大、最富傳奇色彩的人物。他是柏拉圖的學生、馬其頓國王亞歷山大大帝的老師。恩格斯稱亞里士多德是最博學的人,因為他在哲學、政治學、美學、教育學、邏輯學、生物學、生理學、醫學、天文學、化學、物理學等方面都有卓越貢獻。他的著作豐富,體系龐大,堪稱古代的百科全書。
亞里士多德跟隨柏拉圖學習多年之后,創立了自己的學派。他在雅典的呂克昂著書講學,經常和學生一起去花園或樹林里邊散步邊討論問題,因此他的學派也被稱為逍遙派。
亞里士多德好學深思,提出了許多創造性的理論。在邏輯學方面,他創立了以三段論為核心的嚴整的形式邏輯體系以及從理論上探索問題的“分析方法”,即先把研究對象分解為各種可能具有的情形和方面,然后一一加以評判,最后求得正確結論。他還豐富和發展了歸納法的思想,指出“歸納法是從特殊到一般”,并研究了歸納法的邏輯形式。
亞里士多德的哲學思想,主要體現在闡述“第一哲學”即名為《形而上學》的著作里。他提出了哲學自身的獨立對象和范疇,提出“四因說”,認為所有事物都有四方面的因素構成,即“質料因”、“形式因”、“動力因”和“目的因”。以建造一座房子為例,磚瓦土石這些建筑材料是它的質料因,但只有材料沒有構成房子的形式還不能動工,因此還要有形式因;動力因把建筑材料搭成房子;目的因即房子滿足人們某種需要的功能。把四因弄清楚了,也就全面地認識了事物。他還提出了系統思想的基本原理,即整體大于部分的總和,這是十分了不起的。
在天文學和物理學方面,他認為天體都是物質的實體,大地是球形的;地球和其他天體由不同的物質構成。地球上的物質由水、氣、火、土四種“元素”組成,天體由第五種元素“以太”構成。他同時又認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世界上沒有虛空,不存在原子”;“重的物體比輕的物體下落得快”。這些建立在猜測基礎上的結論影響很大,在一定程度上成為科學發展的桎梏。
在生物學方面,亞里士多德親自動手做實驗,取得了很多創造性的研究成果。他觀察力極其敏銳,善于進行總結和歸納。將事物進行分類則是基本的自然科學方法,亞里士多德對500種不同動植物進行了分類,這是生物學得以建立和發展的基礎。今天我們研究生物學,都要從生物分類開始。亞里士多德至少解剖過50種動物,以直接了解其生理結構。
在擔任亞歷山大大帝的老師時,亞里士多德經常得到亞歷山大在遠征中給他捎回的各種稀罕的動植物標本,這給他的生物學研究提供了很大的幫助。根據解剖觀察,亞里士多德指出,“鯨魚是胎生的,不像產卵的魚類”。他還總結出,“沒有一個動物同時具有長牙和角”,因為野獸有了長牙保護自己后,不必再利用角作武器了。
他還注意到了遺傳學上的一個問題:“一個白種婦人嫁給一個黑種男人,他們子女的膚色是白的,但到了孫兒那一代,膚色又變成了黑的,那么他們白色的子女中,是如何藏著黑色血統的呢?”對此,直到兩千多年后人們才從基因的隱藏性中找到了答案,而這只是亞里士多德所提出的偉大問題中的一個。
不過,由于亞里士多德在歐洲思想界一千多年的時間里一直是至高無上的權威,他的一些謬誤和過時的觀點也一直處于統治地位,很多還成為以后宗教神學的理論依據,阻礙了中世紀科學技術的發展。但是,也正是亞里士多德的錯誤思想激發近代西方科學工作者走上了探索真理的正確道路。
亞里士多德是古希臘文明的集大成者,在哲學、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諸方面都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奠定了后世各學科的基礎,亞里士多德的出現標志著古希臘文明的空前繁榮。
第二節 希臘化時代的科學
1.歐幾里得和《幾何原本》
埃及的亞歷山大城,是地中海南岸的重要海港,經過托勒密王的苦心經營,逐漸成為新的希臘文化的淵藪,希臘本土這時已經退居次要地位。歐幾里得(約公元前330~前275年)就生活在這個時代。歐幾里得早期在雅典接受教育,他博覽群書,汲取了前人積累起來的大量的幾何知識,終于成為一位幾何大家。
在歐幾里得以前,古希臘人已經積累了大量的幾何知識,并開始用邏輯推理的方法去證明幾何結論。歐幾里得這位偉大的幾何建筑師在前人準備的“木石磚瓦”材料基礎上,天才般地按照邏輯系統把幾何命題整理起來,建成了一座巍峨的幾何大廈,完成了數學史上的光輝著作《幾何原本》。
《幾何原本》這本書的問世,標志著歐氏幾何學的建立。這部劃時代的著作共分13卷,465個命題(即現在所說的定理)。其中有8卷講述幾何學,幾乎包含了現在中學所學的平面幾何、立體幾何的全部內容。但《幾何原本》的意義卻絕不限于其內容的重要,或者其對定理出色的證明,真正重要的是歐幾里得在書中創造的一種被稱為公理化的方法。
何謂公理化的方法呢?在證明幾何命題時,一個命題總是從前一個命題推導出來的,而前一個命題又是從更前一個命題推導出來。我們不能這樣無限地推導下去,應有一些命題作為起點。這些作為起點、具有自明性并被承認下來的命題被稱為公理,如“兩點確定一條直線”等。同樣,對于概念來講也有些不加定義的原始概念,如點、線等。在一個數學理論系統中,我們盡可能少地選取原始概念和不加證明的一組公理,以此為出發點,利用純邏輯推理的法則,把該系統建立成一個演繹系統,這樣的方法就是公理化方法。
歐幾里得正是采用這種公理化方法。他先擺出公理、公設、定義,然后有條不紊地由簡單到復雜地證明一系列定理。他利用公理、公設、定義為要素,作為已知,先證明了第一個命題;然后又以之為基礎,并作為新的已知來證明第二個命題,如此循序漸進,直至證明了所有的命題。其論證之精彩、邏輯之周密、結構之嚴謹,令人嘆為觀止。零散的數學理論被他成功地編織為一個從基本假定到最復雜結論的連續網絡。
公理化方法到現在幾乎已經滲透到了數學的每一個領域,對數學的發展產生了不可估量的影響,公理化結構已成為現代數學的主要特征。而作為完成公理化結構最早典范的《幾何原本》用現代的標準來衡量,在嚴謹性上還存在著不少缺點。如一個公理系統都有若干原始概念(或稱不定義概念),如點、線、面就屬于這一類。歐幾里得對這些都做了定義,且定義本身含混不清。另外,其公理系統不完備,許多證明不得不借助于直觀來完成。此外,個別公理不是獨立的,即可以由其他公理推出。
這些缺陷到1899年希爾伯特的《幾何基礎》出版時得到了完善。在這部名作中,希爾伯特成功地建立了歐幾里得幾何的完整的公理體系,即所謂的希爾伯特公理體系。這一體系的建立使歐氏幾何成為一個邏輯結構非常完善而嚴謹的幾何體系,也標志著歐氏幾何完善工作的終結。
《幾何原本》這部科學著作中發行最廣而且使用時間最長的書,其手抄本曾統馭幾何學1800年之久。印刷術發明后,又被譯成多種文字,共有2000多種版本,成為數學中的“《圣經》”。它的問世是整個數學發展史上意義極其深遠的大事,也是整個人類文明史上的里程碑。
在數學發展史上,歐幾里得被認為是成功而系統地應用公理化方法的第一人,他的工作被公認為是最早用公理法建立起演繹的數學體系的典范。正是從這層意義上,歐幾里得的《幾何原本》對數學的發展起到了巨大而深遠的影響,在數學發展史上樹立了一座不朽的豐碑。2000多年來,這部著作在幾何教學中一直占據統治地位,至今也沒有被動搖,包括我國在內的許多國家仍要把它作為中學數學的必修課目來講授。
2.古代科學巨匠——阿基米德
阿基米德(約公元前287~前212年)是古希臘物理學家、數學家,靜力學和流體靜力學的奠基人。
公元前287年,阿基米德誕生于西西里島的敘拉古(今意大利錫拉庫薩)。他出身于貴族,與敘拉古的赫農王有親戚關系,家庭十分富有。阿基米德的父親是天文學家兼數學家,學識淵博,為人謙遜。阿基米德11歲時,借助與王室的關系,被送到古希臘文化中心亞歷山大城去學習。
亞歷山大位于尼羅河口,是當時文化貿易的中心之一。這里有雄偉的博物館、圖書館,而且人才薈萃,被世人譽為“智慧之都”。阿基米德在這里學習和生活了許多年,曾師從歐幾里得的學生。他在學習期間對數學、力學和天文學有濃厚的興趣。在學習天文學時,他發明了用水力推動的星球儀,并用它模擬太陽、行星和月亮的運行及表演日食和月食現象。為解決用尼羅河水灌溉土地的難題,他發明了圓筒狀的螺旋揚水器,后人稱為“阿基米德螺旋”。
公元前240年,阿基米德回到敘拉古,當了赫農王的顧問,幫助國王解決生產實踐、軍事技術和日常生活中的各種科學技術問題。
阿基米德在力學方面的成績最為突出,他系統并嚴格地證明了杠桿定律,為靜力學奠定了基礎。在總結前人經驗的基礎上,阿基米德系統地研究了物體的重心和杠桿原理,提出了精確確定物體重心的方法,指出在物體的重心處支起來,就能使物體保持平衡。他在研究機械的過程中,發現了杠桿定律,并利用這一原理設計制造了許多機械。他在研究浮體的過程中發現了浮力定律,也就是有名的阿基米德定律。
阿基米德確定了拋物線弓形、螺線、圓形的面積以及橢球體、拋物面體等各種復雜幾何體的表面積和體積的計算方法。在推演這些公式的過程中,他創立了“窮竭法”,即我們今天所說的逐步近似求極限的方法,因而被公認為是微積分計算的鼻祖。他用圓內接多邊形與外切多邊形邊數增多、面積逐漸接近的方法,比較精確地求出了圓周率。面對古希臘繁冗的數字表示方式,阿基米德還首創了記大數的方法,突破了當時用希臘字母計數不能超過1萬的局限,并用它解決了許多數學難題。
阿基米德在天文學方面也有出色的成就。除了前面提到的星球儀,他還認為地球是圓球的,并圍繞著太陽旋轉,這一觀點比哥白尼的“日心地動說”要早1800年。限于當時的條件,他并沒有就這個問題做深入系統的研究。但早在公元前3世紀就提出這樣的見解,是很了不起的。
阿基米德的著作很多,作為數學家,他寫出了《論球和圓柱》、《圓的度量》、《拋物線求積》、《論螺線》、《論錐體和球體》、《沙的計算》等數學著作。作為力學家,他著有《論圖形的平衡》、《論浮體》、《論杠桿》、《原理》等力學著作。
阿基米德和雅典時期的科學家有著明顯的不同,就是他既重視科學的嚴密性、準確性,要求對每一個問題都進行精確的、合乎邏輯的證明;又非常重視科學知識的實際應用。他非常重視試驗,親自動手制作各種儀器和機械。他一生設計、制造了許多機器,除了杠桿系統外,值得一提的還有舉重滑輪、灌地機、揚水機以及軍事上用的拋石機等。被稱作“阿基米德螺旋”的揚水機至今仍在埃及等地使用。
阿基米德不僅是個理論家,也是個實踐家,他一生熱衷于將其科學發現應用于實踐,把二者結合起來。在埃及,公元前1500年前,就有人用杠桿來抬起重物,不過人們不知道它的道理。阿基米德潛心研究了這個現象并發現了杠桿原理。阿基米德曾說過:“假如給我一個支點,我就能撬起地球。”
當時的赫農王為埃及國王制造了一條大船,相當重,因為無法挪動,擱淺在海岸上多日。阿基米德設計了一套復雜的杠桿滑輪系統安裝在船上,將繩索的一端交到赫農王手上。赫農王輕拉繩索,大船緩緩地挪動起來,最終下到海里。國王驚訝之余,派人貼出告示:“今后,無論阿基米德說什么,都要相信他。”
在阿基米德晚年時,羅馬軍隊入侵敘拉古,阿基米德指導同胞們制造了很多攻擊和防御的作戰武器。當侵略軍首領馬塞勒塞率眾攻城時,他設計的投石機把敵人打得抱頭鼠竄;他制造的鐵爪式起重機,能將敵船提起并倒轉……傳說他曾率領敘拉古人民手持凹面鏡,將陽光聚焦在羅馬軍隊的木制戰艦上,使它們焚燒起來。
羅馬軍隊被阻入城達3年之久。最終,于公元前212年,羅馬人趁敘拉古城防務稍有松懈,大舉進攻闖入了城市。此時,75歲的阿基米德正在潛心研究一道深奧的數學題,一個羅馬士兵闖入,用腳踐踏了他所畫的圖形,阿基米德憤怒地與之爭論,殘暴無知的士兵舉刀一揮,一位璀璨的科學巨星就此隕落,終年75歲。
阿基米德的遺體葬在西西里島,墓碑上刻著一個圓柱內切球的圖形,以紀念他在幾何學上的卓越貢獻。
除了偉大的牛頓和愛因斯坦,再沒有一個人像阿基米德那樣為人類的進步作出過這樣大的貢獻,而即使牛頓和愛因斯坦也都曾從他身上汲取過智慧和靈感。他是“理論天才與實驗天才合于一人的理想化身”,文藝復興時期的達·芬奇和伽利略等人都拿他來做自己的楷模。
第三節 古羅馬時代的科學
1.儒略歷的誕生
古埃及的太陽歷將一年定為365天,與地球圍繞太陽公轉一圈的時間(回歸年)相比較,只相差1/4天,這在當時已經相當準確了。但是,一年相差1/4天不覺得,經過4年就相差一天,經過730年,歷法上的時間就比實際時間推進了半年,冬天和夏天正好顛倒過來,再過730年,才能回到原來的起點。
公元前46年,羅馬統帥儒略·愷撒(又譯朱利烏斯·愷撒)決定以埃及的太陽歷為藍本,重新編制歷法。愷撒主持編制的歷法,被后人稱為“儒略歷”。
儒略歷法對埃及太陽歷中每年約1/4天的誤差,做了這樣的調整:設平年和閏年,平年365天,閏年366天。每4年置1個閏年;單月每月31天,雙月中的2月平年29天,閏年30天,其他雙月每月30天。
愷撒死后,他的繼承人奧古斯都因為自己生在8月,便從2月中抽出一天加在8月上,使8月也成為大月,即31天,同時相應把9、11兩個月定為小月,10、12兩個月定為大月。經過這樣的改動,各月的天數與今天使用的公歷基本相同了。
公元325年,羅馬皇帝君士坦丁在一次宗教會議上,規定儒略歷為基督教的歷法,但沒有規定哪一年是它的起點。到了公元6世紀時,基督教徒把500多年前基督教傳說的創始人耶穌基督誕生的那一年,說成是公元元年。“公元”的拉丁文的意思就是“主的生年”,用拉丁文A.D.表示。在這一年以前,稱為“公元前”,英文的意思是“基督以前”,用英文B.C.表示。
儒略歷雖然比埃及的太陽歷進了一步,但回歸年仍有11分14秒的誤差,積128年又要相差一天。儒略歷在歐洲通行了1600多年,至16世紀下半葉,歷法上的日期比回歸年遲了10天。比如,1583年的春分應在3月21日,歷法上卻是3月11日。此外,教會規定耶穌復活節,應在過春分月圓后的第一個星期日,由于春分已相差10天之多,耶穌究竟在哪一天“復活”的,也成了問題。因此,對儒略歷做進一步的改革,已經勢在必行。
羅馬教皇格里高利十三世,在1582年組織了一批天文學家,根據哥白尼日心說計算出來的數據,對儒略歷做了修改。將1582年10月5日到14日之間的10天宣布撤銷,繼10月4日之后為10月15日;過去將4年置1個閏年,400年共計100個閏年,現在改為400年中有97個閏年,從而大體上彌補了11分14秒的誤差。置閏的方法是:凡是逢百年那一年可以用400除盡的就是閏年,除不盡的就不是(如1600年是閏年,1700年、1800年、1900年皆不是閏年,2000年是閏年)。后來人們將這一新的歷法稱為“格里高利歷”,也就是今天世界上所通用的歷法,簡稱格里歷或公歷。
我國從民國元年即1912年開始采用格里歷,但同時保留我國自己的陰陽合歷即農歷。當然,格里歷也不是盡善盡美的,每月的天數仍然參差不齊,規則性不強,特別是每經過3300年還會有一天的誤差。隨著生產的發展和天文學的進步,這些缺陷將不斷得到改進。
歷法的統一實際上是大一統國家政權有效施政管理的要求。像羅馬帝國這樣大的版圖,命令要準確地上傳下達,沒有高度統一的歷法是不可想象的。儒略歷的誕生可以說是羅馬時代比較重要的科學史事件。
2.普林尼和《自然史》
普林尼是羅馬最有名的博物學家。他出生于意大利北部的諾級科莫恩,生活在古羅馬帝國鼎盛時期的一個官吏家庭。他曾廣泛地到德國、高盧、西班牙和非洲旅行,從旅行中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好奇心和高效率是他的個性,他從不浪費任何一分鐘可用于讀書寫字的時間。為了在旅行時也能進行工作,他總是坐四輪馬車,從不騎馬。
普林尼的主要貢獻是寫成了不朽著作《自然史》。
《自然史》這部著作在中世紀時被認為是已有的關于自然界一切知識的寶庫,它共有37卷之多,內容包括所有的自然界和人類的技藝技術。在這部著作中,普林尼廣征博引了大量事實和觀察的結果,這些都是從2000多種前人的著作中搜集來的。
《自然史》第一卷書包括了給皇帝泰特斯的獻辭、一篇總序、內容目錄及一張被引用書籍的作者名單;第二卷討論了天和地;第三卷到第六卷是關于地理學和人種史;后面幾卷討論的是我們稱之為自然史的內容,都是一些關于各種獸類、魚類、昆蟲類和鳥類的記事;第十二卷到第十九卷論述植物學及其應用。植物學部分相當龐大,內容很多,包括林業、家業和園藝業。他還介紹了如何利用植物材料制造有用的產品如酒、油的方法;第二十卷到第二十七卷牽涉的內容是植物在醫學上的應用。
講到葡萄園時,普林尼就告訴人們修剪的方法、葡萄酒的用途。他還講到在非常遙遠的過去,羅馬是不準婦女飲酒的。有一個婦女就是因為飲酒被丈夫亂棒打死,而羅默勒斯卻判這個殺人犯無罪。這看似節外生枝,但普林尼就可以用這樣一種方法對任何問題發表看法。在他的著作中,沒有任何一件事可被稱作是離題的。
普林尼關于某些控制害蟲的方法的介紹,是宗教神話、民間傳說和“化學方法”的混合物。如用綠蜥蜴的膽擦樹的頂端,可以保護樹木不受毛蟲的損壞。如果這個方法不起作用,把一種小龍蝦或一只母馬或驢子的頭顱吊在園子中的柱子上,這樣也會驅走害蟲。把月桂樹的枝條堆在麥田周圍可以防止麥子生霉病,這種方法會把霉病從谷物上驅走。如果在晚上拿著一只蟾蜍圍著田地轉,然后把它裝入罐中,埋在地里,這樣就會防止谷物得病,并且還可以驅走麻雀和害蟲。但是,播種前要把這個罐挖出來,否則土壤會變酸。他介紹的防治害蟲的方法并非都是這樣的無稽之談。有的方法,例如用酒浸種可以防止某些真菌病害,便具有實用價值。
普林尼對動物世界的描述,是從人類開始的。他強調了似乎其他所有的動物都是大自然為了人類而產生的。在他所描寫的人類中,包括那些被后人認為是“奇異人”的怪物。這些奇怪人種的故事以及關于“不可思議的”和“奇形怪狀的”人的描述,并非起源于普林尼,是他從前人那里收集來的。在這些怪人中,包括只有一只眼睛的阿里馬斯比,有腿向后長的阿白里蒙,有半男半女的安得羅格尼,還有其他許多怪人。
在他對動物的描述中,看不出有什么特別的等級。他描述了獨角獸和長生鳥;也以學者的公正的態度描述了獅子和大象。總的來說,他把最大的和最引人注目的動物放在首位。這樣,象就成為陸地上最大的也是最聰明的動物,它甚至還具有誠實、智慧、公正等德行,以及虔誠地尊敬星球、崇拜太陽和月亮的感情。普林尼還能夠詳細地描寫那些想象出來的動物。例如,在他看來,獨角獸是一種非常兇猛的野獸,它長著像牝鹿的頭,大象的腿,野豬的尾巴,身體的其余部分與馬相似。這種動物“吼聲低沉,前額中央長著一只三英尺長的黑角。他們說要活捉這樣的動物是不可能的”。
在描述普通的和家養的動物時,普林尼敘述得相當準確。文藝復興時代,科學家們恢復了動物學的研究,他們接著普林尼的工作繼續做下去,直到18世紀,他們仍然使用著普林尼的方法。
在書中,普林尼經常記錄一些他不忍略去的稀奇古怪的故事,但是他也注明了這些是別人的觀點。很明顯,在匯編那本杰出的百科全書時,他對收集各種思想和事實的資料有很大的熱情,而對各種資料進行批判性的判斷則注意得不夠。他強調羅馬人的觀點,即任何知識和科學,不管是可以直接應用的,還是可以間接地用于道德說教的,都對人類有用。這種被認為具有人的特點的目的論,使得這本書為中世紀的基督教會所接受。
公元79年,維蘇威火山大爆發,摧毀了龐貝城和赫爾庫拉內姆城。在當時這種情況下,普林尼還堅持親身研究這種可怕的現象。他本來就患有先天的肺部衰弱癥。在觀察時,被火山噴出的濃煙毒霧熏死了。
普林尼的侄子曾說:“《自然史》是一部以內容多樣、常識廣博為顯著特點的著作,其內容變化之多并不亞于自然界本身。”到16世紀時,新的動物學著作已經出版了,但普林尼的書仍然是自然史研究的最好源泉。甚至到了18世紀,法國博物學家布豐還對他極其欽佩。直到19世紀,才開始出現對普林尼著作的真正批判。但他的《自然史》卻是一座自然知識的寶庫,影響深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