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古希臘建筑的巔峰——帕提農神廟
帕提農神廟是古希臘最著名的建筑,是舉世聞名的世界七大奇跡之一。它建于古希臘最繁榮的古典時期,以無以倫比的美麗和諧、典雅精致和勻稱優美,表現了古希臘高度的建筑成就和藝術神韻,達到了古典藝術的巔峰,被世人公推為“不可企及的典范”。
帕提農神廟是雅典衛城建筑群中最具代表性的建筑。衛城原意是國家統治者的駐地,是建在高處的城市,用以抵御敵人的要塞。公元前480年,衛城被波斯人焚毀。希臘人在取得對波斯的勝利后,決定重新修建被波斯人摧毀的衛城。
雅典衛城雄踞在雅典城中央的一個山岡上,布局自由,高低錯落,主次分明,突出表現了希臘建筑在空間安排上的一個重要原則,即建筑的每一部分,無一是直接的裸露,均以某個角度的透視效果呈現。希臘的建筑家把一個個本身結構呈現完美對稱的建筑物,依傍地勢上的落差,在空間上以不對稱、不規則的方式進行排列。在西方建筑史中被譽為建筑群體組合藝術中的一個極為成功的實例。
雅典衛城主要由供奉女神雅典娜的帕提農神廟、供奉海神波塞冬的厄瑞克忒翁神廟和供奉勝利女神的勝利女神廟構成。它們相互各成一定角度,創造出變化極為豐富的景觀和透視效果。當人們環繞衛城前進時,可以看到不斷變化的建筑景象。這其中,最著名、最有代表性的就是位于衛城最高點的帕提農神廟。“帕提農”在古希臘語中是“處女宮”的意思。因為它祀奉的雅典娜女神是處女,所以又稱為“雅典娜處女廟”。雅典娜是希臘神話中的戰神和智慧女神,是雅典城邦的守護者。雅典人相信是雅典娜保衛、拯救了他們的城市。
這座神廟自建成以來,歷經了2000多年的滄桑變化。在公元426年,希臘城邦衰亡后,神廟被改作基督教堂。到了土耳其統治時期,它又變成了伊斯蘭教的清真寺。一直到17世紀中葉,帕提農神廟還保存得相當完整,但在1687年,當土耳其和威尼斯交戰時,威尼斯人的一顆炮彈打進了被土耳其人充作火藥庫的神廟內,把廟頂和殿墻全部炸塌了,神廟毀于一旦。而到19世紀初,英國駐君士坦丁堡的大使埃爾金竟雇用工匠,把神廟內雕刻著雅典娜功業的巨型大理石浮雕劫走。這批稀世之珍,有些在鋸鑿過程中破碎損毀,有些因航海遇難而沉入海底,幸存的殘片現陳列在英、法等國的博物館里。
在帕提農神廟里,原來還供奉著一尊雅典娜女神雕像。這尊雕像是由古希臘最偉大的雕刻家菲迪亞斯精心制作的藝術珍品,在公元146年被東羅馬帝國的皇帝擄走,在海上失落,不知所蹤,現在人們只能根據古羅馬時代的小型仿制品約略想象她的英姿。
雖然帕提農神廟現在只剩下一片斷壁殘垣,但神廟巍然屹立的柱廊,依然鮮活地傳達著高貴典雅、簡約莊嚴的美感,仍然可以使人們深切地感受到神廟當年的豐姿。
神廟建造時,雅典人正沉浸在希波戰爭勝利的狂歡中,國民熱情空前高漲,他們懷著極大的熱情,建造起這座藝術豐碑。帕提農神廟主要是希臘自由民的創造,他們規定在建筑工地上勞動的奴隸,不得超過總人數的1/4。神廟就是在這種社會文化背景下建造的。它的單純、明朗和愉快的性格,代表了古希臘建筑的最高成就。
帕提農神廟建在一個長為96.54米,寬為30.9米的基面上,下面是三級臺階,廟宇東西長70米,南北寬31米。四面是由雄偉挺拔的多利克式列柱組成的圍廊,肅穆端莊,高貴大方,有很強的紀念性。神廟正面打破了以往使用6根圓柱的慣例,用了8根石柱,以顯國家的雄風。兩側各為17根列柱,每根高10.43米,柱底直徑1.9米,由11塊鼓形大理石壘成。柱子比例勻稱,剛勁雄健,又隱含著嫵媚與秀麗。雅典人以驚人的精細和敏銳對待這座神廟:柱子直徑由1.9米向上遞減至1.3米,中部微微鼓出,柔韌有力而絕無僵滯之感。所有列柱并不是絕對垂直,都向建筑平面中心微微傾斜,使建筑感覺更加穩定。有人做過測量,說這些柱子的向上延長線將在上空2.4公里處相交于一點。列柱的間距也不是完全一致,間距在逐漸減小,角柱稍微加粗,使因在天空背景上顯得較暗因而似乎較細的角柱獲得視覺上的糾正。所有水平線條如臺基線、檐口線都向上微微拱起,山面凸起60毫米,長面凸起110毫米,以校正真正水平時中部反覺下墜的感覺。這樣,幾乎每塊石頭的形狀都會有一些差別,正好矯正了視覺上的誤差。建造者必須擁有極其認真的工作精神和高昂的創造熱情,才能完成如此繁雜而精細的處理。
神廟的檐部較薄,柱間凈空較寬,柱頭簡潔有力,洗練明快。神廟頂部是兩坡頂,頂的東西兩端形成三角形的山墻,上面的連環浮雕,現存大英博物館,表現的是雅典娜的誕生以及她與海神爭奪雅典城保護神地位的競爭。環繞神殿周圍的浮雕板,刻畫了半人半馬的肯陶洛斯人與拉庇泰人的戰爭。神廟的飾帶浮雕,記載了每4年一度的為女神雅典娜奉獻新衣的盛大的宗教慶典中的游行隊伍:長長的馬隊疾馳向前,矯健的駿馬、健美的青年都生氣盎然,充滿著節日的喜悅。這些浮雕精美細膩,栩栩如生,仿佛能讓人感受到當年雅典衛城節日的興奮,能聆聽到游行隊伍的馬蹄聲和喧鬧聲,看到眾神在奧林匹斯山上俯瞰雅典,接受雅典人的感恩祭祀的情景。這些浮雕曾經涂著金、藍和紅色,銅門鍍金,瓦當、柱頭和整個檐部也都曾有過濃重的顏色,在燦爛陽光照耀著的白色大理石襯托下,鮮麗明快。
神殿的內部分成正廳和附殿。正廳又叫東廳,廳內原本供奉著著名雕刻大師菲迪亞斯雕刻的雅典娜神像。據載,雅典娜女神身穿戰服,高達12米,象牙雕刻的臉孔柔和細致,手腳、臂膀細膩逼真,寶石鑲嵌的眼睛炯炯發亮。她戴著黃金制造的頭盔,盔上正中央是獅身人面的司芬克斯,兩邊是獅身鷲嘴有翅的格里芬。胸前的護心鏡上裝飾著蛇發女妖美杜莎的頭。長矛倚在肩上,刻著希臘人與亞馬孫人之戰的盾牌放在一邊,右手托著一個黃金和象牙雕制的勝利女神像,英姿颯爽,威風凜凜。西門內是附殿,貯存財寶和檔案。
整個廟宇最突出的是它整體上的和諧統一和細節上的完美精致。神廟的建筑建立在嚴格的比例關系上,反復運用畢達哥拉斯定理,尺度合宜,比例勻稱,反映了古希臘文化中數學和理性的審美觀,以及對和諧的形式美的崇尚。整個結構中,幾乎沒有一根直線,每個布局表面都是彎曲、錐形的,或隆起的,這使人們在觀察它的外形時,不會因直線產生錯覺而影響對和諧與完美的感受。
在帕提農神廟里,有一些極為偉大的雕塑品,裝點在不同的位置,共同構成美妙無比的景觀。原來位于東山墻的《三女神》,就是一件不朽之作。據說雕像的設計者是雅典最著名的雕塑家菲迪亞斯,他是伯里克利的密友,協助他興建了許多工程,帕提農神廟就是他擔任總監。“三女神”在古代希臘的神話中,極富神秘色彩。她們是宙斯和夜神所生的女兒,一個專職紡織命運之線,一個分配命運線的短長,第三個負責切斷人的命運之線。現存的遺跡已經毀壞得很嚴重,頭部和上肢都不見了,其他部位,包括衣紋也有不同程度的損傷,但留下來的身軀,卻依然顯示出驚人的美。雕刻家菲迪亞斯為了能充分利用山墻的空間,巧妙地安排了三人的姿勢,一個高高端坐,一個蜷腿席地而坐,另一個斜倚在同伴身上,顯得生動和諧,雖精心設計卻不顯有意雕琢的做作,輕松自如,令人賞心悅目。菲迪亞斯認為“神人同形同性”,因此,他把命運三女神刻畫為三個豐滿動人的年輕女性。他以高超的技藝為我們塑造出一幅不朽的形象。三個依偎的女神身上柔軟地裹著希臘式的寬大紗衣,紗衣是那樣的輕柔薄細,像被海水打濕了一樣緊貼在身上,隱隱透出女神各自不同的體態,或起或伏,或皺或舒,或疊或平,若隱若現,朦朦朧朧,構成一種極富魅力的絕妙線條,栩栩如生、淋漓盡致地呈現出女神們玲瓏迷人的身軀,給人帶來無限遐想和美妙的享受。這些石頭仿佛已被賦予了生命,在細密的衣褶下,似乎還能感到她們呼吸的起伏、肉體的溫暖,我們不能不為菲迪亞斯的鬼斧神工而驚嘆。難怪古代羅馬人曾說沒見過菲迪亞斯的神像可謂枉活一生。
20世紀著名的建筑大師柯布西耶在游歷過帕提農神廟后,也嘆為觀止。他是這樣描述的:它有可怕的超自然力量,使得方圓數里范圍內的一切,均為之碎裂。
古希臘是西歐文明的發源地。在種種得天獨厚的條件之下,最完美無瑕的建筑形式誕生了,它的影響波及世界,是隨后各地出現的許多建筑風格的基礎。帕提農神廟反映出希臘空前高漲的民族凝聚力,貫穿著崇高莊嚴的美和英雄主義的勃發的激情,經過悠久的歲月,至今依然光彩奪目。它是世界建筑史上的不朽之作,也是世界藝術寶庫中的瑰麗珍品。
2.當之無愧的永恒——古羅馬角斗場
羅馬角斗場是古羅馬建筑工程中最卓越的代表,是古羅馬帝國的象征,也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建筑物之一。雖然到現在它只剩下斷垣殘壁,但仍深刻地烙印著古羅馬帝國昔日的輝煌。其壯觀雄姿依然具有著追魂奪魄的力量,吸引著川流不息的游客。
古羅馬角斗場建于古羅馬的佛拉維奧皇朝時代,在公元72年,由維斯巴西安皇帝開始修建,8年后,由他的兒子接續完成。據說,它是羅馬帝國在征服耶路撒冷之后,為了慶祝勝利和顯示羅馬帝國強大的威力,強迫8萬名猶太人俘虜修建而成的。此后,在公元3世紀和5世紀又進行了重新的修葺。
奴隸主貴族和自由民常常到角斗場來觀看奴隸與野獸的搏斗或奴隸與奴隸之間的廝殺,場面越兇殘、暴戾、血腥,就越會刺激和挑動他們的情緒。古羅馬的角斗游戲,初始只不過是一種宗教紀念性質的儀式,但在后來竟逐漸演變為一種極端殘忍的娛樂活動。被迫參加角斗的大多為奴隸和戰俘,也有囚犯、遭受迫害的基督徒以及破產的自由民。他們平時接受嚴格的角斗訓練,一經上場就要在全場幾萬名觀眾瘋狂的吶喊和鼓動下,用刀、劍或匕首與對手展開殊死的拼殺,直到將對方置于死地,或重傷得無法再戰。這時,臺上觀眾會伸出大拇指,或上或下來決定獲得勝利的角斗士的生死。許多角斗士會被野獸咬傷、撕裂,甚至咬死,角斗士之間你死我活的廝殺,更是令人不寒而栗。角斗場上凄慘的叫聲驚天動地,血淋淋的場面此起彼伏,而觀眾對此情景卻是著魔般地狂呼、吶喊,他們踐踏著角斗場上的血肉生命而獲得巨大的“享受”與“滿足”。這是一種極端野蠻和瘋狂的娛樂。羅馬帝國統治者通過制造這種殘酷的場面來刺激和籠絡奴隸主貴族,以宣揚和顯示古羅馬強大的政治軍事力量。角斗場里在同一時間里可以容納3000對角斗士同時上場,喪命于此的奴隸角斗士不計其數,殺戮的動物數量也是數目驚人。據說,在角斗場建成后的100天內,就有3.9萬頭牲畜被活活殺死。這種野蠻的行徑在當時就遭到正直人士的反對,有兩名智者和一名基督教徒曾極力阻攔,并不惜自己的生命,到角斗場上自殺,以示抗議。
但角斗已經慢慢演變為羅馬人生活的重要娛樂活動和羅馬城的象征。公元8世紀時,有一位貝達神甫曾預言:“幾時有斗獸場,幾時便有羅馬;斗獸場倒塌之日,便是羅馬滅亡之時;羅馬滅亡了,世界也要滅亡。”他的話有一半被命中了。
在公元5世紀,羅馬的角斗游戲終于被取締,這個圓形露天角斗場也被廢棄了。以后的數個世紀,角斗場成了羅馬人的“采石場”。他們常常搬走這里的雕像和巨石,用來建造房屋和宮殿。
到了公元18世紀,基督教教皇本篤十四世為了保存角斗場殘留的遺跡,下令禁止開采,并在角斗場中央豎立了一尊十字架,來紀念耶穌的受難。因為在這塊土地上曾有數以千計的基督信徒,在觀眾瘋狂的叫喊聲中為自己的信仰流血、犧牲。
隨著歲月流逝,世界歷史已經翻開新的篇章,昔日充滿血腥的角斗場已經變成羅馬的重要標志,成為各國游客到羅馬后的必游之地。
古羅馬角斗場也稱科洛西姆斗獸場,因建于弗拉維尤斯掌政時期,故又稱“弗拉維尤斯圓劇場”,是古羅馬建筑中,在新觀念、新材料、新技術的運用上具有代表意義的建筑藝術典范。它坐落在當時羅馬城的正中心。這個時期的建筑,不像希臘時期貫穿著對宗教、對生靈較為純粹的理想主義追求。他們更重視日常生活的居住和具體的享樂,更為實際,比較注重新技術成果在建筑中的推廣和應用,以可以立即使用為目的。角斗場是不折不扣的羅馬式建筑,羅馬帝國的雄壯英偉的威力和氣勢在其中得到了淋漓盡致的表現。
角斗場呈橢圓形,長軸為188米,短軸為156米,高達57米,外墻周長有520余米,整個角斗場占地約為2萬平方米,可容納5萬至8萬名觀眾。
角斗場中央是用于角斗的區域,長軸86米,短軸54米,周圍有一道高墻與觀眾席隔開,以保護觀眾的安全。在角斗區四周是觀眾席,是逐級升高的臺階,共有60排座位,按等級地位的差別分為幾個區。距離角斗區最近的下面一區是皇帝、元老、主教等羅馬貴族和官吏的特別座席,這樣的貴賓座是用整塊大理石雕琢而成的;第二、三區是騎士和羅馬公民的座位;第四區以上則是普通自由民(包括被解放了的奴隸)的座位。每隔一定的間距有一條縱向的過道,這些過道呈放射狀分布在觀眾席的斜面上。這個結構的設計經過精密的計算,構思巧妙,方便觀眾快速就座和離場。這樣,即使發生火災或其他混亂的情形,觀眾都可以輕易而迅速地離場。
在觀眾席后,是拱形回廊,它環繞著角斗場四周。回廊立面總高度為48.5米,由上至下分為四層,下面三層每層由80個拱券組成,每兩券之間立有壁柱。壁柱的柱式第一層是多立克式,健美粗獷,猶如孔武有力的男性;第二層是愛奧尼式,輕盈柔美,宛若沉靜俊秀的少女;第三層則是科林斯式,它結合前兩者的特點,更為華麗細膩。這三層柱式結構既符合建筑力學的要求,又帶給人極大的美學享受。第四層則是由有長方形窗戶的外墻和長方形半露的方柱構成,并建有梁托,露出墻外,外加偏倚的半柱式圍墻作為裝飾。在這一層的墻垣上,布置著一些堅固的桿子,是為扯帆布遮蓋巨大的看臺用的。四層拱形回廊的連續拱券變化和諧有序,富于節奏感;它使整個建筑顯得宏偉而又精巧、凝重而又空靈。角斗場的特點從任何一個角度都能充分地顯示出來,為建筑結構的處理提供了出色的典范。
角斗場通常是露天的,但若是在雨天或在艷陽高照下,則用巨大帆布遮蓋場頂,工程由兩組海軍來操作。他們也常常參加角斗場舉行的海戰表演。
羅馬角斗場用大理石以及幾種巖石建成,墻用磚塊、混凝土、金屬構架固定。部位不同,用料也不同,柱子墻身全部采用大理石壘砌,十分堅固。在歷經2000年的風霜后,現在人們所見到的角斗場盡管破敗不堪,但殘留建筑的宏偉壯觀,仍讓人們為往日的輝煌成就嘖嘖稱奇。
羅馬角斗場規模宏大,設計精巧,具有極強的實用性。其建筑水平更是令人驚嘆,可以說在當時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歐洲的許多其他地區,直到千年以后,才出現了同等程度的建筑。尤其是它的立柱與拱券的成功運用。它用磚石材料,利用力學原理建成的跨空承重結構,不僅減輕了整個建筑的重量,而且讓建筑物具有一種動感和向外延伸的感覺。這種建筑形式對后世的影響極大,直到今天,建筑學界仍然在廣為借鑒。而古羅馬角斗場的建筑結構、功能和形式,更成為了露天建筑的典范,在體育建筑中一直沿用。可以說現代體育場的設計思想就是源于古羅馬的角斗場。古羅馬人曾經用大角斗場來象征永恒,它是當之無愧的。
3.天使設計的羅馬珍品——萬神廟
羅馬萬神廟是目前保存最完好的古羅馬建筑,以其寬廣闊大的容積、技巧高超的巨大圓拱而聞名于世。文藝復興時期的著名文藝大師米開朗基羅曾經贊嘆它是“天使的設計”。萬神廟宏偉壯麗的風姿、雄偉端立的氣勢與和諧優美的古典氣質,都堪稱世界建筑的珍品,是西方建筑史上和諧與完美的典范之作。
萬神廟,又稱潘提翁神殿,是古羅馬的建筑杰作之一,現為意大利國家圣地。萬神,在希臘文中表示“所有的神”。它始建于公元前27年,是當時的羅馬執政官阿格里巴為慶祝亞克興戰役獲勝,向其岳父奧古斯都大帝表示敬意之作,后毀于公元80年發生的火災。到了公元2世紀初,阿德里亞諾皇帝在原址上進行了重建。而以后的哈德良皇帝又進行了進一步的整修。他命人在柱頂過梁上刻寫上銅質的刻文,記述了萬神廟建在有三層臺階的高臺基上。早期的萬神廟也是前柱廊式的,焚毀后重建時,采用了穹頂覆蓋的集中式形制。萬神廟前本來有狹長的廣場,現在已徹底改建。神廟左右兩側原來還緊貼有其他的建筑物,也已毀除。現存的神廟外部只有柱廊,可能是從阿格里巴督造的舊萬神廟拆移過來的。穹頂和柱廊原來覆蓋的鍍金銅瓦,663年被拜占庭皇帝掠去,735年改以鉛瓦覆蓋。
整個建筑由一個矩形的門廊和神殿兩大部分組成。門廊寬33.5米,深18米,排列著16根由大理石和花崗石制成的科林斯式柱子。柱子高12.5米,底部直徑約為1.43米,柱頭上部是藤蔓似的渦卷,下面是復雜細致的茛苕花的莖葉圖案,挺拔優美,莊嚴高貴,它們支撐著一個希臘式的半三角形檐墻。從前墻上有一幅銅刻浮雕做裝飾,描述的是巨人們與神作戰的情景。
萬神廟入口處是兩扇青銅大門,為遺存的原物。它高7米,又寬又厚,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青銅門。靠門的兩個壁龕內,昔日放置著奧古斯都和阿格里巴的雕像。進入堂內,是一個圓廳,墻壁上布滿了長方形和半圓形的壁龕,內有羅馬時代為遇刺的愷撒大帝復仇者的塑像,還有愷撒本人的雕像、戰神雕像等其他的英雄神像。壁龕旁伴以彩色大理石柱。墻壁上方和地板,亦鋪以彩色大理石,予人視覺上極深刻的印象。在左側第一間小堂內埋葬著畫家佩林·德瓦卡的骨灰,他是拉斐爾的得意助手。隔壁是大畫家與建筑師巴爾達薩萊·佩魯吉的墳墓。
萬神廟神殿由8根巨大的拱壁支柱承荷。四周墻壁厚達6.2米,上面沒有一個窗子。外面砌以巨磚,內壁沿圓周有8個大壁龕,用以減輕墻體重量和裝飾墻面。這種極其富有創造性的建筑結構,對中世紀,乃至文藝復興時期歐洲各國的宗教建筑都有著不可估量的影響。神殿上部的圓頂是一個完美渾圓的半球體,這是整個建筑物最精彩絕妙的部分。這個古代世界最大的穹頂直徑達43.3米,垂直的頂高也為43.3米,與直徑相等,穹頂頂部厚為1.5米。穹頂由以火山灰為原料的混凝土制成,上面是鑿成中空的有層層花紋的凹格,一共有5排,每排28個。每個凹格中心原來可能有鍍金的銅質玫瑰花,現在已經磨蝕掉了。凹格的重量越接近穹頂頂端越輕,穹頂上部混凝土的比重只有底部的2/3,最高部分是極輕的浮石。穹頂頂端是敞開的天窗,這極大地減輕了穹頂的重量。天窗直徑為8.9米,陽光由此進入,就如同太陽一樣普照大殿。穹頂象征著浩瀚的天宇,天窗則象征著人與上天的聯系。神明可由此降入廟內,而穹頂下教徒們虔誠的祈禱也能從這里自由地直升上天庭。當天光傾瀉而下,照亮神殿四壁,并柔和地貼著大理石游弋,仿佛傳遞著來自天國的福音,萬神廟內的神靈以及圣人亡靈都在這天堂之光的庇佑下得到安息。這個封閉而連續包圍的內壁使得任何聲音都可以互相撞回,增大了空間的共鳴性,使信奉者感受到一種莊嚴肅穆、神秘超然的宗教力量。建筑史家說“它是把古希臘的回廊移進了室內的結果”,體現著羅馬神廟建筑中典型的帝國風格。
萬神廟每一處的尺寸都計算得毫厘不差。它那宏偉的高空間圓頂,一直影響到歐洲的巴洛克風格,甚至一直到近代的宮殿建筑都有它的影子。這個大圓頂,過去一直被認為是用磚和混凝土砌成,并且是建在第二層上面的。通常來說,這樣規模宏大的穹頂必須有一些支撐物。但在20世紀30年代的修復工作中發現,實際上,這個大圓頂里并無磚砌的骨架,圓頂也不是建在第二層上,而是建在第三層上,就像是一頂淺而扁的無檐帽,挺立在凹格的支撐上。因為穹頂外表裝修的極為細致,二、三層之間的構架十分嚴密,所以才給人以整個連在一起的錯覺。如此大膽的空間處理,在西方古代建筑中可以說是絕無僅有。古羅馬人憑借高超的拱形技術,建造出一個獨一無二的圓頂。圓拱形的內壁雖無窗戶,卻有彩色大理石以及鑲銅等裝飾,華麗炫目,富麗堂皇。萬神廟的內墻全部用赭紅色大理石貼面,地面鋪設著灰白色的大理石。地面和穹頂呼應,也用格子圖案,統一而和諧。
羅馬人在結構工程的發明上可謂登峰造極,文藝復興時期的建筑師如果不是仔細研究建筑手冊或直接采用古典的建筑模式,根本就無法成功仿效羅馬人達到的建筑水準。萬神廟以巨大的體量和完美的形式創造了一個極為完整、統一、和諧的建筑空間,體現了羅馬人崇高、宏偉的審美觀念,對后世產生了極大的影響。文藝復興時代設計的世界上最大的天主教堂——圣彼得教堂就是以它為楷模的。
萬神廟是古羅馬建筑中保存最為完好的建筑物,是繼希臘神廟藝術之后的又一發展高峰。它充分發揮了高超發達的拱券技術,加大了神廟的內部空間,營造出壯闊宏大的風格,顯示了古羅馬人卓越的建筑工程技術,體現了古典建筑和諧、穩定和莊嚴高貴的特色。萬神廟實現了以一巖當天蓋的大膽假設,在現代結構出現以前,它一直是世界上跨度最大的空間建筑,其高妙的技術令人驚嘆!它簡潔洗練、和諧大方、恢宏浩大的建筑樣式,錯落有致、和諧美觀、別具韻意的建材排列,使萬神廟產生一種崇高的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