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4 順治三皇后秘史

大清王朝定都北京第一帝順治福臨,六歲登基稱帝,但只活了二十四歲,是個典型的青年帝王。年歲輕輕的他卻有過三位皇后,一個被廢、一個疏冷、一個癡愛,情況很像明世宗朱厚熜。朱厚熜也有三后,一責一廢一立,個中原委也多蹊蹺,此當別論。這里只將福臨的三后根源始末探述一下,作為皇帝的私家問題,曝出這一段大清王朝的秘史。

順治帝福臨共有十四個具有名位的嬪妃,如果加上已封東宮、順治死后再嫁孫延齡的孔四貞(孔四貞,孔有德之女,有德戰死廣西后入宮,延齡為有德部將子),就是十五個了。這里公開一下三個皇后的秘史。

第一后博爾濟吉特氏是蒙古科爾沁卓禮克圖親王吳克善之女,順治親政前即被聘為后。順治八年八月戊午,冊立為皇后,舉行了大婚禮,“庚申,上御太和殿,諸王貝勒文武群臣上表行慶賀禮。是日以冊立皇后詔告天下”(《清世祖實錄》卷五十九)。從此朝野上下都知道正宮娘娘已定。過了兩年,即順治十年八月,順治皇帝忽然宣布要廢掉她。這一舉動引起了朝野上下一片震動,漢臣本著封建傳統做法,上疏勸諫,禮部員外郎孔允樾情感激切地說:“竊思天子一言一動,萬世共仰,況我皇后正位三年,未聞顯有失德,特以‘無能’二字,定廢嫡之案,何以服皇后之心,何以服天下后世之心?”(同上,卷七十七)結果遭到“上嚴拒”。讓人納悶的是,滿洲貴族大臣卻一個也不發言,有人認為是因為攝政王多爾袞當年參與了聘后之事(載《清史稿·后妃傳》),這時多爾袞已死,順治已宣布其罪狀,而福臨年已長大,堅決要廢,于是無人敢說。揆諸事理,應為后者。因為順治八年二月已揭發多爾袞之罪。八月始冊立皇后,主持人當為皇太后孝莊,理應與多爾袞無關。順治親政后所行之事,很多不能順從孝莊的意旨,此于其遺詔中可以證明。這次獨攬朝綱廢后,竟以“請從上恉”,將皇后降為“靜妃”,改居側宮。《清史稿·后妃傳》又說:“上(福臨)好簡樸,后則嗜奢侈,又妒,積與上忤。”這也應是后者的動因而導致。順治是個任性縱情的青年皇帝,如果按照和他接觸很多的耶穌會教士湯若望所講,他又是“性欲本來就很強烈的皇帝”(楊丙辰譯《湯若望傳》)。由此可見,奢侈屬于微末,不是主因。上面提到的明世宗朱厚熜,其第一后為陳氏,據《明史·后妃傳》載:“帝性嚴厲。一日,與后同坐,張、方二妃(后為第二、第三皇后)進茗,帝循視其手。后恚,投杯起,帝大怒。后驚悸,墜娠崩。”情節雖然不同,但性質則是一樣。順治自己曾經說過,他的第一后“容止足稱佳麗,亦極巧慧。乃處心弗端,且嫉刻甚,見貌少妍者,即憎惡,欲置之死。雖朕一舉動,靡不猜防,朕故別居,不與接見”(福臨撰《端敬皇后行狀》)。這位第一后博爾濟吉特氏為福臨生母孝莊文皇后的侄女,他們的婚姻完全是帶有政治意義的,因為清皇室與蒙古貴族聯姻在當時可以起鞏固北疆的作用,而且孝莊以其同姓親屬配給皇帝又可以掌握宮廷的權勢。接下來,順治十一年福臨再聘第二后,科爾沁貝勒綽爾濟之女博爾濟吉特氏。綽爾濟為寨桑孫,孝莊為寨桑女,論輩分,第二后為孝莊的侄孫女。

第二后的為人處事不同于第一后,“秉心淳樸”,但福臨認為她“又乏長才”(據《端敬皇后行狀》)。因此對她仍很疏遠,并且總是找碴兒壓抑她。據《清史稿·后妃傳》:“順治十五年五月,皇太后不豫,上責后禮節疏闕,命停應進中宮箋表,下諸王、貝勒、大臣議行。三月,以皇太后旨,如舊制封進。”又據《清世祖實錄》載,順治十四年冬孝莊皇太后患病,這年十二月丙申病好,順治皇帝為此“發內帑銀十萬兩,一半給八旗兵丁,一半遣官賑濟畿輔貧民。”十五年正月庚子,為此頒大赦詔,曰:“帝王以孝治天下,莫大乎事親……近者……皇太后圣體違和,朕夙夜恭事,憂念實深。幸賴我圣母懿德素昭,弘庥克迓,仰荷天地祖宗眷佑,今已大安……遘茲莫大之嘉祥,宜布非常之恩赦。其自王公以下,中外臣僚,并加恩賚。直省逋賦,悉與豁免。吏民一切詿誤,咸赦除之。”這年孝莊四十六歲,年事不算高,病也不過重,順治皇帝如此大舉,他定然是想借此做文章,也就是要廢第二后。順治在表白董鄂氏的美德時曾講:“朕為皇太后禱祀于上帝壇、旋宮者再。今后(第二后)曾無一語奉詢,亦未曾遣使問候。是以朕以今后有違孝道,諭令群臣議之。然未令后(端敬皇后董鄂氏)知也。后,后聞之,長跽頓首,因請曰:‘陛下之責皇后,是也。然妾度皇后,斯何時,有不焦勞憂念者耶?特一時未及思,故失詢問耳。陛下若遽廢皇后,妾必不敢生’”(《端敬皇后行狀》)。很明顯,廢此后就是想立董鄂氏為皇后。如果實現此舉,董鄂氏的皇后稱號,就不是追謚,而是正位中宮了。為什么沒有做成呢?這是由于孝莊的堅決抵制。順治十五年三月“以皇太后旨,如舊制封進”可以證明。當順治十三年四月,建造乾清、坤寧二宮及景仁等宮殿將及告竣,應冊立嬪妃。六月,奉皇太后諭:舉行冊立嬪妃典禮。禮部得旨:先立東、西二宮皇妃。同月,皇太后諭:孔有德女孔氏(四貞)宜立為東宮皇妃。從明朝以來,宮制東居西上。七月,福臨第十一弟襄親王博穆博果爾卒,八月,即立董鄂氏為“賢妃”,又過了四個月,正式冊立董鄂氏為皇貴妃(僅次于皇后),并且頒詔大赦(據《清世祖實錄》)。在一年當中清宮妃嬪安排無疑是經過斗爭的。董鄂氏的入宮,似非孝莊所愿。湯若望所說的“順治皇帝對于一位滿籍軍人之夫人,起了一種火熱愛戀”(據楊丙辰譯《湯若望傳》)。滿籍軍人應為博穆博果爾,夫人應為董鄂氏。董鄂氏當時受寵,前兩后都是孝莊的親族,一個已被廢,一個又將被廢,這怎能容忍?據《清史稿·后妃傳》載,這位第二后對孝莊感情深厚,“康熙二十六年,太皇太后不豫,太后朝夕奉侍。及太皇太后崩,太后悲痛。諸妃主入臨,太后慟甚,幾仆地。”

董鄂氏是滿洲世族,三代武職,父親名鄂碩,隸正白旗。據《清史稿·鄂碩傳》,原以軍功于順治九年授巴牙喇甲喇章京。順治十三年(董鄂氏入宮之年)擢升內大臣。順治十四年,以其女冊封皇貴妃,又進三等伯。董鄂氏入宮四年后,死在順治十七年八月。她雖然寵冠后宮,所行并無失德。順治于所撰行狀中的一些過分贊美之詞雖然不能認作真實,但述及一事,反映出其性情溫善,行為謹慎。當她的父兄死時,行狀寫道:

“初后父病故,聞訃哀怚,朕慰之,抆淚對曰:‘妾豈敢過悲廑陛下憂。所以痛悼者,答鞠育恩耳。今既亡,妾衷愈安。何者?妾父性夙愚,不達大道。有女獲侍至尊,榮寵已極,恐自謂復何俱,所行或不韙,每用憂念。今幸以此時終,荷陛下恩,禮至備,妾復何慟哉?’因遂輟哀。后復有兄之喪,時后屬疾未使聞。后謂朕曰:‘妾兄其死矣!曩月必再遣妾嫂來問。今久不至,可知也。’朕以后疾故,仍不語以實。慰安之,后曰:‘妾兄心矜傲,在外所行多不以理。恃妾母家,恣要脅容有之,審爾詎止辱妾名,恐舉國謂陛下以一微賤女,致不肖者肆行罔忌。故夙夜憂懼,寢食未敢安。今幸無他故歿,足矣。妾安用悲為?’”

由此可以略見董鄂氏的娘家情況。董鄂氏有個弟弟費揚古,十四歲襲鄂碩三等伯爵。康熙三十五年昭莫多之役,費揚古分兵三路齊攻噶爾丹,展開鏖戰,取了大勝,噶爾丹從此一蹶不振,最后逃死。康熙帝玄燁說:“昔朕欲親征噶爾丹,眾皆諫止,惟費揚古與朕意合,遂統兵西進……直抵昭莫多,俾奸狡積寇挫衄大敗,累年統兵諸將,未有能過之者”(《清史稿·費揚古傳》)。費揚古為清初滿將中的佼佼者。

順治皇帝對董鄂氏確存在著一種異乎常態的狂戀。董鄂氏去世,他曾鬧著要出家當和尚,盡管其中還有其他因素,而董鄂氏之死給他的刺激是非常巨大的。雖然和尚沒能當成,可是曾經削發,并起了“行癡”的法名(耿先:《續指月錄·玉林琇》)。

總述順治帝的三后,一個被廢,降為靜妃。一個要廢未廢,并且老壽,直到康熙五十六年去世,享年七十七歲,僅長于玄燁十三歲,頗受康熙尊奉。清制,后帝而死的后妃不合葬,這個第二后遂別造陵即孝東陵。還有一個死后追封為皇后,即端敬皇后董鄂氏,乃與順治合葬“孝陵”。同時合葬者還有玄燁生母佟佳氏,康熙二年死,年二十四歲,孝陵造成,與同葬。

順治的私家問題,在清朝很特別。《清史稿·后妃傳》記述:“國初故事,后妃、王、貝勒福晉、貝子、公夫人,皆令命婦更番入侍,至太后(孝莊)始命罷之。”這與董鄂氏入侍應有關系。康熙以后的后妃均出身旗籍,再無藩部蒙古女,此變化也許與此有關。

主站蜘蛛池模板: 遵义市| 工布江达县| 耿马| 墨江| 镇康县| 东宁县| 栾川县| 宜川县| 新闻| 承德县| 霍林郭勒市| 惠东县| 阳东县| 白银市| 勃利县| 喀什市| 东莞市| 平湖市| 民勤县| 简阳市| 九江市| 上栗县| 浪卡子县| 伊川县| 方山县| 尖扎县| 弥渡县| 玛沁县| 惠来县| 灌云县| 大厂| 腾冲县| 沈丘县| 广德县| 玉门市| 溧水县| 宣威市| 华蓥市| 疏勒县| 唐海县| 福清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