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練謹慎
- 里面靠能力 外面靠關系
- 周偉光編著
- 4635字
- 2021-12-31 10:18:33
“小心駛得萬年船”,這句話永遠都是對的,只有堅持“謹言慎行”這四個字的行事原則,你才能夠最終到達成功的彼岸。在現今的社會中,大多數人都能做到“慎行”,但是很少有人能夠做到“謹言”。嘴上把不住,很容易得罪人,更容易使自己暴露在別人的“槍口”下,沒辦法,誰讓你話那么多呢?
禍從口出
人們很難把“惹禍”兩字同“嘴巴”兩個字聯系起來,但是在日常生活中,嘴巴往往是惹禍的根源。
語言可以修飾一個人的外表,從說話所使用的詞匯及內容,就可以了解這個人的性格。一開口說話就必須很注意才行。古人有教導“病從口入,禍從口出”就是這個道理。身為一個現代人,每天都在不停地說話,一定要非常小心才能避免闖禍。
古人多主張少開口說話,所以有“沉默是金”的諺語。但好朋友之間的秉燭夜話就不能說是長舌,這時就可以天南地北隨興地聊,不必擔心引起他人的不快。
“沉默是金”之類的格言或諺語,并不是要告誡大家不要說話,而是希望大家不要不知節制任意發表意見。所謂“禍從口出”,乃是指雙方之間一旦關系變得親密就容易口不擇言。并且每個人的情緒都是隨時在變的,當心情不好、身體不舒服、有煩惱、心中有所顧慮時,這時的行為表現都與平時不同。因此,即使是對于親密的朋友,也要正確地使用詞匯并注意禮儀。
言語禁忌
嘴上的禁忌頗多,一旦你犯了忌諱,別人就會對你敬而遠之。
有些人表面看起來很博學多聞的樣子,即使對于自己一知半解的事,他也滔滔不絕地表達自己的意見。但實際上他是個半吊子,那些舌吐蓮花的工夫只能唬唬剛見面的人,深入交往后就會感到厭煩。
這是因為這樣的人所提出的都只是自己主觀的個人見識,并沒有客觀的事例及數據,談來談去,都只有同樣一些事。
還有些人喜歡辯白,辯白往往是因為不想為過去說過的話負責,或拖泥帶水、魯莽、不加反省的性格所致。如果對方是個不肯坦誠面對過錯,總是不肯以積極的態度面對問題的人,那就最好不要和他交往。
除了以上兩點說話禁忌外,還有一項要注意的要點就是詞匯的使用。對于年長、身份地位高的人或是同輩、同身份、沒有利害關系的人,最初使用的詞匯,即使日后越來越親密也不可有所改變;而粗暴、低俗的詞匯絕對不可使用。如果讓對方覺得自己說話不誠懇,交往就很難細水長流。
惡言有害
如果你在生某人的氣,不吐不快,可以盡管發泄,只是別在氣頭上輕吐惡言。因為在氣頭上所說的話,往往使你后悔莫及,終生遺憾。
例如孩子闖禍怎么辦呢?如果讓怒氣沖昏頭腦,你就會脫口罵:“你這渾小子!”這是第一句謊言。“從來不聽我的話!”第二句謊言。“從來不照我的話去做!”第三句謊言。
接下來,你會叫他進房間去,給予嚴厲的處罰,但關上房門后,孩子會有什么樣的反應呢?這個小孩在里面會被怨恨浸泡十幾個小時,他會哭,輾轉反側,不停地想著:我不是渾小子,我也聽話,也照爸爸的話去做了!爸爸不公平,一派胡言,一派胡言!十幾個小時之后,他出來了,心情比剛進去的時候還惡劣。
可見,逞口舌之快使用語言暴力很容易,但是惡言既出不能收回,造成對方永遠的傷痛、影響深遠,你不能不顧。我們如此這般脫口便罵,不如事先自我控制。
如果你想責備員工盡管去責備,但是別在緊要關頭說:“你在這公司待不下去了,有辦法我一定會開除你,我給你六個月時間觀察,這期間沒有加薪。”諸如此類。你應該對員工說——正如你該對你兒子說的——“我明天和你談,再決定怎么辦。”如果真要罵人,在這期間,你要盤算事情過了怎么處置,違規事件到底有多嚴重,后果如何,若要懲處,何者最有效果,最能改正錯誤。
氣頭上的決定多半會引起反作用,使犯錯的人喪失顏面與自尊,最后處罰不成反而可能增加你的負擔。記住,當你開口罵人的時候,表示你不喜歡他,失去對他的善意,他便關閉心扉,不再聽你的話,你個人的職業道德也可能蕩然無存。可見氣頭上傷人并無好處。
給嘴上鎖
人們常說,眼睛是心靈的窗戶。其實,嘴的功能也不能忽視。嘴是心靈的大門。人們常對失言者說:“你嘴上應該上把鎖。”
對于嘴快的人,我們奉勸他采取下列措施:
①說話之前先考慮成熟,不成熟的話不要說。
②上帝給了你兩只耳朵一張嘴,就是讓你多聽少說。在聆聽的時候,我們的耳朵往往會根據自己的愛好揀選喜歡的資料,遇上不合自己的東西,不應立刻反駁,甚至批評。
③有些喜歡賣弄知識的人,他們時常引經據典,所用的術語又比較深奧沉悶,作為一個聆聽者,很容易疲倦或沒有興趣,對此我們不能馬上喝止,或者直接說這個問題很無聊,這是不禮貌的。
人后莫論
中國有句俗話:“寧在人前罵人,不在人后說人。”這個意思就是說,別人有缺點、有不足之處,你可以當面指出,令他改正,但是千萬別當面不說、背后說個沒完,這樣的人不僅會令被說者討厭,同樣也會令聽者討厭。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背后說人壞話的人卻并非少數,有一句話叫做:“誰人背后無人說,誰人背后不說人。”這話雖然說得有些絕對,卻也說明了一個道理,那就是大多數人都多多少少地在背后說過別人,只是所說的是好話還是壞話就無從考證了。不過有一點,經常在背后說別人壞話的人,肯定不會是受歡迎的人。因為凡是有點頭腦的人,都會自然而然地這么想:“這次你在我面前說別人的壞話,下次你就有可能在別人面前說我的壞話。”這樣一來,你在別人的印象中就不可能好到哪里去。
在日常生活中,常常會遇到別人在你面前說另一個人的壞話,對此,你就得端正態度,用辯證的思維去考慮這種事。因為說對方壞話的人,總是有著各種各樣的原因,充分地分析講話者的心理及原因,對做到端正自身大有益處。
當別人對你說第三者的壞話時,無論你是否明白其中的原因,你都必須保證做到一點,那就是“入耳封存”,同時還得充分了解對方,如果發現對方是無事生非,天生就有背后說第三者壞話的習慣,那么你就得注意,在以后的應酬中有意識地疏遠他。
當你當著對方把第三者說得一無是處的時候,你自己的形象在對方的心目中也同樣已經一無是處了。所以我們在日常應酬中,尤其應該注意,盡可能地不在交談對象面前說第三者的壞話。如果別人有什么缺點,你可以尋找適當的機會當面向他提出,背后議論別人的方法絕不可取。
避免直白
你可以用眼色、語調或手勢代替語言示意某人的不對。如果你直接說他不對,你想他能同意嗎?絕對不會,因為你說話時就已經傷了他的自尊心。
這樣做,他可能對你懷恨在心,但他絕不會改變自己的見解。你可以用柏拉圖和康德的所有邏輯觀點來說服他,但未必能使他改變主張,因為你傷了他的感情。
任何時候都不要以這樣話開頭:“我來給你證實一下。”這不好。這實際上等于說:“我比你聰明。我跟你一說準能讓你改變自己的觀點。”這是一種挑釁行為,它能使對方在你剛同他談話時就反對你的意見。即使在最有利的情況下你也難以改變別人的主張。何必自找難堪呢?如果你想論證些什么,你就要盡量使人不知道你的意圖。說得巧妙點,不要讓對方發覺你在試圖說服他。
假如某人提出一個主張,你認為不對或確信是錯誤的,再好不過的方式是這樣對他說:“我不同意你的意見,但我的看法可能也是錯誤的,我是經常犯錯誤的。如果我哪里說得不對,請你給予糾正。咱們共同實事求是地分析一下。”這是很有魔力的話。任何人在任何時候都不會反對這種說法。
謊言也美
人們在談交際的問題時,都覺得應該遵循誠實的原則,這固然是對的,誠實能夠取信于人,但是絕不可以把事情絕對化,以為任何時候、任何情況都要堅持誠實這一原則。
實際上生活是錯綜復雜、豐富多彩的,有時秘而不宣、聲東擊西,反倒能收到好的效果。有時你再怎么推心置腹,那“金石”總是不開,在這種情況下,如果不采用變通的手段,是不能達到交際目的的。因此,可以這樣說,有些時候,善意的謊言也很美,它比那些刻板的真誠效果要好得多。
可以這樣說,善意的謊言也是一種很美的交際方式。但是,如果一個人以制造謊言為業,把它作為一種主要的交際手段,當然是不可取的。
莫要揭短
大凡具有一定修養、品德高尚的人是從不揭人之短的,這樣的例子在歷史上比比皆是。據唐朝封演的《封氏聞見記》載:曾做過唐朝檢校刑部郎中的程皓,從不談論別人的短處。每逢朋友中間有人說他人的壞話時,他從不跟著摻和,而且還說:“這都是大家亂說的,其實不是這樣。”然后再說一番他人的好處。像程皓這樣的人能不贏得他人的好感嗎?人們肯定會愿意與這樣的人交朋友。
人們對于自己的忌諱,通常極為敏感。由于心理作怪,往往把別人的無意當成有意,把無關的事主動與自己相聯系。有時,你隨口談一點什么事,也很可能會被視為對他的挖苦和諷刺,正所謂“說者無意,聽者有心”。因此,我們不僅應避免談論別人的忌諱之點,同時也應注意不要提及與其忌諱之點相關聯的事物,以免造成對方的誤會,致使他的自尊心受到無謂的傷害。
世間眾人各有所長,也各有所短。若以我之長,較人之短,則會目中無人;若以我之短,較人之長,則會失去自信。這是人際交往中尤其要注意的一點。事實上,明確了不揭人短的要義,我們往往能左右逢源、人情練達。
慎說悄悄話
袒露之心如一封攤開在眾人面前的信,會使你受人擺布。對人交心是危險的,因為你有了讓人控制的把柄,會成為任人驅使的奴隸而不能自主。在現實生活中,很多我們認為的悄悄話其實并不能長久悄悄下去。
有以下三種話即便“悄悄地”也不能說:
(1)捕風捉影的話不要說
說話辦事要有真憑實據,如果我們向對方說的悄悄話為捕風捉影、純屬無稽之談,那是很危險的,尤其是對一個人的隱私更是不可在私下信口開河、胡編亂造。我們說悄悄話不能只圖一時痛快,而不計后果。
(2)違紀泄密的話不要說
有的人無紀律性,私下把單位里的機密“悄悄”說出去了,弄得一傳十、十傳百,家喻戶曉,有些心術不正的人如獲至寶,拿去作為牟利的敲門磚,給單位乃至國家造成嚴重損失。所以還是守口如瓶吧。
(3)抹黑別人的話也不要說
須知這世上有些人很怪,情投意合時無話不說,無情不表;一旦關系疏淡,稍有薄待,便反目成仇,無情無義,甚至添油加醋,不惜借此陷害,從而達到他不可告人的目的。殊不知,這些抖出悄悄話的人也要吃虧的。
我們知道,悄悄話大多是在兩人之間傳播,試問,你一個人能夠證明我有此一說嗎?甚至對方出于怨恨還會狠狠還擊,跟編小說一樣編出你的悄悄話,以十倍于你的兵力將你置于有口難辯的境地。結果如何呢?你本是討好賣乖,或發泄私憤,背后說別人,不巧卻被悄悄話所害。
適當妥協
我們生活在社會中,社會的環境、制度、禮儀、習俗無不作用并制約著你。臺灣作家羅蘭早有所告:“我們幾乎很難找到一個人能夠成天只做自己喜歡做的事,過他自己所想過的生活。”隨著社會文明的深化,人際間的縱向聯絡會日趨淡漠,但橫向間的聯絡只會加強。
如果你在交際中沒有妥協、忍讓和遷就的準備,那只能處于四面楚歌之中,縱使有三頭六臂,也將牽制得你疲憊不堪而無法前進。所以,雖然妥協、遷就都是“不得不”的那種心態,但仍不失為人際間的“潤滑劑”。
幾乎每個人都對自己的能力、智力和貢獻作著偏高的估計,為了保護這種偏高帶來的進取心和期望值,我們特別是領導,都應當多看他人的優點少說他人的缺點。當然,這一多一少,無疑偏離了真實,顯然也有了違心的成分。但是,這確實是促成并發展企業凝聚力和激發員工工作熱情的成功經驗。只要優點是存在的,都應挖掘,只要缺點無損大體或可通過暗示而改正,都可忍受。
其實,為了群體和未來我們都有過獻身和忍受;為了增強目標方向的合作我們都不應以自己為中心;為了避開更大損失都有過委曲求全;為了爭取人心甚至我們都有過“這樣想卻去那樣做”的經歷,都曾扮演過“兩面派”。為了融洽和順利,違心應當允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