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在做事的時候總會犯一些錯誤,其中大部分原因就是目光過于短淺,只注重近期利益而忽視了長遠結果。在職場中,做事時你必須深謀遠慮,只有這樣,你才能適應職場,從而在競爭中勝出,穩步晉升。
福禍就是一線間的事
禍患起于細微
漢代劉向在《說苑》中說:“患生于所忽,禍起于細微。”禍患的發生大多是因為事情初期的怠惰和松懈。就好像有人患病一樣,開始病情輕微,對身體好像沒多大影響,就自以為體質好,能抵御得了,因而抱著無大礙的心理,結果往往因為延誤了治療而釀成重病甚至喪生,后悔時已經遲了。“有病早治,無病防身”,這句話也可以運用到日常工作和事業經營管理上去。
怠惰松懈、馬虎隨意,或焦躁厭煩、急功近利等,都可能導致對細微問題的忽視,或是不能覺察,或是有所覺察而認為無所謂,都因一念之疏忽,造成了事情的惡化,而后果嚴重時又驚慌失措,以至于發展到不可收拾的地步。這種教訓在日常生活中可說是屢見不鮮而且很深刻的。
現實生活中,小人如沒有過人的才能,就無以為亂大局,如果他們的才能肯為企業重用,尚可容于君子。但是,往往他們不知天高地厚,唯恐天下不亂,一旦有機會,就會跳出來,蠱惑人心,興風作浪,是企業的不安定因素。
判斷這樣的人處理這樣的事,有時必須從細微處著眼,一旦發現有不利的苗頭,就應立即采取措施,斷然扼制于未然。
智慧寶典
中國人最喜歡用“好”、“壞”來評價人和事。人有“好人”、“壞人”的區別,事情也有“好事”、“壞事”的差異。其實,“好”與“壞”只是人們的一種主觀判斷,有時并不符合客觀實際。世事無常,禍福相依,在許多情況下,“好事”可以變成“壞事”,“壞事”又可以演變為“好事”。千里之堤,潰于蟻穴。想做一番大事,若不能體察細微之處的種種情勢,則很難實現預期目標。
學會自我掌握
美國石油大王洛克菲勒雖然掌握著大量財富,但是非常節儉。他有一雙穿了多年的光頭皮鞋,一直不忍舍棄。有一次出訪英國的時候,在出訪之前,洛克菲勒換了身筆挺的西裝,穿的卻還是那雙光頭皮鞋。看到這種情形,隨行人員建議他換一雙,而洛克菲勒卻說:“沒關系,反正在英國沒有人認識我。”
訪問結束之后,洛克菲勒一行就要返回美國了,那位隨行人員想,在英國沒人認識洛克菲勒,這次回美國可是人人都認識他,這次他該注意一下自己的形象了吧。于是,他又建議洛克菲勒換掉那雙光頭皮鞋,誰知洛克菲勒笑呵呵地說:“沒關系,反正在美國都已經認識我了。”
洛克菲勒不以他人的眼光行事,而是憑借自己的意志決定事物的好壞,實在是一種高明的處世哲學。遇到事情的時候,斷然判定是好是壞,并非明智之舉。因為,這樣常常讓我們的思維固定化,對事物抱有某種成見,很難與人正常相處,也很難把事情處理得圓滿妥當。
智慧寶典
做人做事,必須從總體上有一個全局的把握。但是,以“好”、“壞”來評價,總是缺乏客觀依據,更多的是主觀想象。
驕傲易生禍端
人生得意須盡歡。遇到好事的時候,享受成功的喜悅、掌聲,內心產生一絲輕狂是自然的事情。然而凡事過猶不及,如果終日驕橫行事、目中無人,只能使我們成為他人眼中不受歡迎的對象。在必%要的傲氣之外保持一份謙卑,會使我們在人生道路上走得更遠。
1949年,七屆二中全會召開,這是全國革命即將取得勝利之前召開的一次重要會議,毛澤東同志在會上提出:“務必使同志們繼續保持謙虛謹慎、不驕不躁的作風;務必使同志們繼續保持艱苦奮斗的作風。”雖然革命勝利了,但是更要忍耐驕傲、躁進的沖動,才能沿著正確的道路繼續走下去,否則就可能大意失荊州。
“謙虛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后”,這是盡人皆知的道理。個人成長的過程永遠沒有止境,我們應該把精力放到勤奮努力上,并注意不斷提升自我境界,可以使自己“百尺竿頭,更進一步”。
不可否認,遇到高興的事情后,人們喜歡傾聽贊美的言辭,但是面對外在的夸獎,我們要保持冷靜思考,不能恃寵而驕,最后斷送美好的發展前程。我們常常說“捧殺”一個人,這是有現實依據的。因為在夸耀中,當事人變得驕傲自滿,很容易裹足不前、自取滅亡。所以為人處事要力戒驕奢。
智慧寶典
“驕兵必敗”,一支傲氣十足的軍隊會產生輕敵思想,最后失去強大的戰斗力。一個企業、一個團隊、一個人也面臨著同樣的問題。比如,在企業內部,如果從普通員工到上層領導都驕傲自滿、不思進取,最后只能是長勝將軍敗走麥城。在日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我們一定要力戒自己的傲氣,踏踏實實做事,專注于日常行動的點點滴滴。
辯證看待得失
“好事”與“壞事”,“禍”與“福”,是互相依存、互相轉化的。從辯證的角度來看,壞事可以引出好的結果,好事也可以引出壞的結果。因此,遇到問題的時候,不能單純從好壞上給出評價,而要善于把握事情的發展趨勢,進行總體的評判。
生活中充滿了各種誘惑,當人們追逐美好的事物時,常常出現兩種結果,即好與壞,得與失,它會深刻影響到我們的情緒,包括處世態度、生活哲學等。一個成功人士和一個普通民眾的心境是不同的,就在于他們的得失存在差異。在人生過程中,我們可能左右不了自己的成敗得失,但卻可以掌控自己的心境,以辯證的觀點看待生活中的得失,可以使我們保持積極樂觀的態度,從容面對人生各種挑戰。
在商業活動中,投資人面對利益的誘惑,往往很難控制自己的欲望。一些人獲得利潤后,不懂得進退之道,一味推行“資本擴張”戰略,結果貪圖一時的規模而使企業失去了正常運作的基礎,結果導致徹底破產。生活中,一些人面對美食的誘惑,難以控制自己的飲食習慣,結果導致肥胖,或者引起身體疾病復發,這些都是貪得一時失一世的深刻教訓。
遇到壞事,辯證看得失,這是我們保持良好人生狀態的關鍵。積極樂觀的人說到底是對得失有正確認識的人,他們遇到困難、面對失去時,往往會對著鏡子給自己微笑、鼓勵,提醒自己敞開胸懷,不要讓失去的事物干擾自己未來的快樂;而在受到利益的誘惑時則會不貪心,懂得適時退卻的道理。所以,在生活中我們要注意培養坦然的心態,養成辯證看待得失的個性,才能收獲快樂和幸福。
智慧寶典
執著追求但不貪婪。在獲取成功的道路上,執著追求是我們奮勇前進的必備素質;但是為了達到目的不擇手段是不正確的。有時候,一時的貪婪會使我們陷入危險的境地,這種做法是短視行為,不值得提倡。
保持平常心態
人生是一個大舞臺,我們在生活中要扮演各種角色。渴望成功、實現自己的理想是每個人的目標,但是在整個行進的過程中,我們要時刻讓自己保持一顆平常心,善于思考、感悟人生,才能在遭遇挫折的時候不倒下,在平淡中體驗到人生的幸福與快樂。
有一次,一位弟子問慧海:“師父修道,需要用功嗎?”慧海回答說:“是的,當然需要用功。”弟子又問:“那么,應該如何用功呢?”慧海說:“這很簡單,當我們感到饑餓就吃飯,感到困乏就睡覺。”弟子疑惑不解,于是接著問:“天下的人都和您一樣用功修道嗎?”慧海說:“當然不是。有人吃飯時,不肯用心吃,會有很多要求;睡覺時不肯好好睡,而是胡思亂想。”
慧海的描述反映了生活中許多人的真實心境。人們在希望獲得宏大的偉業時,只專注于崇高的目標,在日常事務上卻不肯認真對待,結果失去了許多快樂和幸福。吃飯睡覺是稀松平常的事情,但是許多人卻不能把這兩件事情做好;自己在事業與情感上遭遇挫折時,不能奮發圖強,而是沉迷于失敗的回憶,這些都是不能保持平常心的表現。生活的藝術就在于把日常中看似簡單的事情做好。
智慧寶典
遇到挫折打擊時,保持一顆平常心最重要。所謂“平常心”,是指人們在任何環境中、任何條件下,都能以平常心泰然處之。在生活中,我們既要有積極向前的斗志,又要有坦然面對結果的勇氣。在生活的舞臺上,每個人都要贏得起、輸得起,得意不忘形、失意不落魄,越挫越勇。具備了這種心態后,我們才能以一顆平常心看待世間的萬物,從而在思考中感悟人生,提升自我。
防患于未然是最要緊的工作
凡事都有征兆
春秋時,秦武王派甘茂進攻韓國的宜陽(公元前308年),甘茂擔心會遭人誣陷毀謗,于是對武王說:
“以前,曾參住在費邑的時候,魯國有個與曾參同名的人殺了人,人家告訴曾參的母親說:‘曾參殺人。’他的母親說:‘我的兒子才不會殺人。’繼續自在地織布。不久,另一個人又告訴她說:‘曾參殺人。’他的母親依舊自在地織布。不久,又有第三個人向她說:‘曾參殺人。’他的母親立刻丟下梭,離開織機逃走了。”
“以曾參的賢明和母親對他的信任,有三個人接連造謠,他的母親都懷疑、害怕了。我去攻韓國,小人進讒言則無處容身,請主公明察。”
這就是“深謀遠慮”,“老謀深算”,是處理當前與將來長遠關系的至高準則。封建時代,很多大臣就是在這個題目上做文章,充分顯示出他們的聰明才智。
漢朝初期,漢高祖劉邦派樊噲以相國名義帶兵去平定謀反的燕王盧綰。發兵之后,有人揭發樊噲在劉邦生病時與呂后勾結,等劉邦一死,就要把戚夫人一家殺絕。劉邦很生氣,就派陳平騎馬去傳達命令,讓周勃代樊噲指揮軍隊,并立即在軍中把樊噲斬首。
陳平接受任務后,私下里同周勃商量說:“樊噲是功臣,又是呂后的妹夫。皇上只是一時惱怒,想殺掉他。但是皇上已經病重,未來是什么情況,并不明白。所以還是不把樊噲馬上斬首,只是把他押回來讓皇上自己下命令殺掉為好。”周勃也同意這樣做。
后來,在押送樊噲回京的路上,陳平聽見劉邦去世的消息。他急忙趕回向呂后報告逮捕樊噲的經過,呂后叫他把樊噲放了。因為他沒有照劉邦的旨意殺死樊噲,所以呂后還是信任他的,又讓他做太子的老師。以后呂后家族要為樊噲報復陳平,在呂后那里也通不過了。
智慧寶典
有時候,事情雖然還沒真正發生,跡象其實已經顯露。如果不能從初期的跡象去掌握即將發生的事實,就會像無知的雀鳥,筑巢所在的柴薪已經冒起煙火,還優哉游哉不知躲避防范,這是非常危險的。而有智慧的人則不然,只要見到一點跡象,就能判斷出事情未來的發展,采取適當的行動。
切勿以卵擊石
生活中,免不了與上級打交道。領導往往有著很強的尊嚴感。行使權力、發布命令,使事情向著自己所預想的目標發展,會給他帶來這種感覺。而尊嚴是一個人最敏銳、最脆弱的感覺,侵犯尊嚴便等于是對人的污辱和蔑視。這在自認為理所當然地享受人尊重的領導的眼里,是絕對不能被容忍,更不能被諒解的。
許多時候,下級的沖撞會使領導下不了臺,面子難堪。如果領導的命令確有不足,采用對抗的方式去對待領導,這無疑會使他感到尊嚴受損,以敵意來對抗敵意。特別是在一些公開場合,領導是十分重視自己的權威的,或許他會表示,可以考慮你的某些提議,但他絕不會允許你對他的權威提出挑戰。
下級沖撞領導,一般都會使用比較過激的言辭,特別是一些很傷感情的過頭的話,這些話會像一把把尖刀直刺向領導的內心,這勢必會惹得他怒火中燒,大發雷霆,視你為敵。在這種情形下,你可能是出于某種忠心才說的,但如言辭不當,反而會使領導認為你是一直心懷不滿。他會想:“這家伙隱藏得好深,竟騙過了我!原來他一直對我有意見、一直是三心二意,今天終于暴露出來了!”一種算總賬的仇恨就會像火焰一樣地燒起來,以至于失去冷靜的分析。
智慧寶典
對抗會使領導失去理智。一旦尊嚴受損,便覺得權威受到挑戰,在面子感到相當狼狽難堪時,會使他把事態看得十分嚴重,一時也不會考慮什么是非曲直,只有一味地宣泄。在此種情形下,領導一般都會十分激動,甚至是頭腦發昏,惱羞成怒。失去冷靜的判斷,你就成了他的第一號敵人,過激行動常常會因此而發生。即使是當時比較克制,事后也會是越想越氣惱,他會找機會報復你。
不要過于激動
三國時,諸葛亮初展才華,火燒博望坡,殺得曹軍大敗。曹將夏侯惇對曹操說:“劉備如此猖狂,真是心腹之患,不可不先下手為強,除掉它。”而曹操也認為,劉備、孫權乃自己統一天下之大障礙,所以決定發兵討伐,掃平江南。
而有一大夫,叫孔融,卻以劉備是漢室宗親,孫權虎踞龍盤為名,稱曹操是“興無義之師,恐失天下之望”。因此惹得曹操大怒。孔融退出,仰天長嘆:“以最不仁義去討伐最仁義者,怎么能不敗呢!”結果被人聽去,報告了曹操,曹操于是大怒,誅殺了他的全家。
據說,早就有人對孔融說過:“你這人剛直得有些過分了,這是你自取禍患的根本。”
孔融不謂才不高,但他未領會主人的意圖和決心,出言不遜,特別是以“最不仁”來形容曹操,這怎么能不使曹操心懷懊惱,必欲殺之而后快呢!
智慧寶典
下屬在與上司說話時切勿激動,要時刻提醒自己,即使自己是對的,也要注意態度、方式方法和時機問題,不要沖撞上司,引起上司的怒火,使他怨恨于你。
居功自傲不好
對于許多聰明人來說,人生的最大害處不在外部,而在自己。一旦做出一番事業,就難免要居功自傲,而這樣做的下場,往往比無所作為的人更慘。所以,一個做大事的人應該知道居功之害。
古人很早就意識到,不論任何好事,都要守住自己的本分,絕對不可以功高震主,否則輕則招致他人怨恨,重則惹來殺身之禍。自古以來,如果能與別人共同擁有功勞和榮譽,就可以避免別人的加害。
事實證明,只有像張良那樣功成身退、善于明哲保身的人才能防患于未然。同樣,對那些可能玷污行為和名譽的事,不應該全部推諉給別人,主動承擔一些過錯,引咎自責,具備這樣涵養德行的人,才能得到他人的信任和尊重。
漢代時晁錯自認為其才智超過文帝,更是遠遠在朝廷諸大臣之上,暗示自己是五伯時期的佐命大臣,想讓文帝把處理國家大事的權力全部委托給自己。這正是功高震主的表現。唐宣宗初即位,看到功高權重的李德裕,心里忌憚,很不平衡,以至頭發被汗水浸濕了,這與漢大將軍霍光為漢宣帝護衛車乘,而宣帝嚴憚心畏,像有芒刺在背有什么區別?功勞高了,人主震懾,這樣的功臣當然會有自我矜傲的表現。
而韓信可謂功高蓋世,但因為其聲名顯赫,位高震主,最終也下場可悲。秦末韓信從項梁、項羽起義,為郎中。其獻策屢不被采用,投奔劉邦,被蕭何薦為大將。楚漢戰時期明修棧道,暗度陳倉,出奇兵占領關中。后來,劉邦與項羽相持于滎陽、成皋間,他被委為左丞相,領兵破魏、代,平定趙、齊,被封為齊王。后與劉邦會師于垓下,擊滅項羽。漢朝建立,改封楚王。因受人誣告謀反,降為淮陰侯。陳叛亂時,有人告韓信與其同謀,欲起兵長安,被呂后誘殺未央宮。
智慧寶典
從韓信之死來看,功臣的后路極難自保。功勞很高、使人主震懾懼怕的功臣,如果再有什么居功自傲的表現,恐怕就得不到安寧了,弄不好反而招來災禍。
學會功高自保
如何使自己避免功高震主以求自保呢?有人總結出如下幾條:
1.忠實執行命令
從歷史上看,循吏最易保全。《史記·循吏列傳》中,司馬遷所說的循吏,就是遵循法規,忠實執行命令,能知時務、識大體的臣子。
后世人以為只有慈愛仁惠、和善愉快、以仁義為準則的官吏才稱得上“循吏”,那就大錯特錯了,首先應該是遵守法令,嚴格地約束自己,這才是循吏的作為。在一個組織里,注意按照規則辦事,就是守法的表現。
2.不參與利益爭奪
即不把自己的私利參與在自己所執掌的權力中去。《論語》中說:“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與焉。”即舜和禹真是很崇高啊,貴為天子,富有四海,但一點也不為自己。把自己的私利參與在政事之中是很不廉潔的舉動,似乎可得一時之利,但最終為人們所厭惡,他的功勞再多,苦勞再大,也終會抵消。
3.早做打算
古人說:“日慎一日,而恐其不終。”如果身居高位時一天應比一天更謹慎,如同行走在危險的高崖之上,即使自己注意了,能得到善終的人也太少了。所以,位置越高,權力越高,懷疑猜忌的人越多,不可不防,不可不早做撤退的打算。
4.時時謙讓,功成身退
古人說:“懔乎若朽索之馭六馬,栗栗危懼,若將殞于深淵。”即身居高位所面臨的危險驚心動魄,就像以腐朽的韁駕馭著六匹烈馬,萬分危懼,所以千萬不要居功自傲,要時時謙讓,功成身退,可得善始善終。
5.多請教上司
古人說:“三人行必有我師。”作為你的上司,他必然有其獨到之處,所以在做事之前一定要主動向你的上司請教,探聽他的意見,這樣在辦事時就有所憑借,既能保全自己,又顯示了自己的謙虛。
智慧寶典
避免功高蓋主,才能讓自己獲得安全的工作環境,否則,你將受到來自上司的巨大壓力。
巧亮自己底牌
即使僅僅出于安全的考慮,以偽裝的面目出現也不一定就是最佳方法,有時倒還是把自己和盤托出,讓別人透徹地了解自己更加有效。
西漢三杰之一的陳平,有一次只身逃亡,船上的艄公看見他身帶寶劍,知道是個軍官,就覬覦他的錢財,陳平怕他由于誤會而害自己性命,就故意脫了衣服光著膀子幫他搖櫓,艄公見他除了一把劍之外,再無分文,也就不多費手腳了。
陳平曾為劉邦六出奇謀,功勞很大,這種讓別人“洞燭”自己的小計只能算兒戲,但唐朝中興名臣郭子儀在功成名就之后,一直保持這樣一種胸無城府、一無遮攔的狀態。
中國歷史上多的是功高蓋主的大臣,但能夠善始善終的則寥寥無幾,郭子儀卻是其中之一。他歷經唐代七朝,身居軍政要職60年,被唐朝史臣裴洎稱為“權傾天下而朝不忌,功蓋一世而上不疑”,這不能不部分歸之于他的這份厚黑功夫。然而,要是把它僅僅看做一種謹慎,那是對人性、對古人的人生境界的低估。
智慧寶典
人生活在世界上,大部分時間里和大多數場合中都在演戲,都在扮演種種角色。在古代中國這樣禮法煩瑣的國家里,每個人都會感覺到這套角色服裝的沉重,它像盔甲,更像桎梏。所以,能夠擺脫這種種束縛,做到心靈之門洞開,無所隱匿,一切話都可以說于人前,一切事都可以做在當面,實在是一種人生大智慧。
以不變應萬變
在古代兵法之中,危戰是在人們處于潛在危險環境中的作戰方法。人善于在安全時覺察到危險,而采取預防措施,這就是危戰之術。《孫子兵法》中說,想要獲得勝利,也不要忘記敗的可能。也就是說要居安思危,假設萬一失敗的話,要事先制定好應變措施。由此可見,未雨綢繆,絕非杞人憂天,而是為了確保獲勝,所以必須小心謹慎,以防患于未然。
同樣,智者永遠都不會滿足現狀,因為他們的目光總是投在遠處,總能居安思危。
戰國時,智伯想討伐衛國,就給衛君送去四百匹布和一塊玉璧。衛君很高興,群臣都祝賀,只有大夫南文子面有憂色。衛君問他:“大國與我們交好,而你面有憂色,這是為什么?”南文子說:“無功而受賞,沒出力而得到禮物,這是不能不明察的。送四百匹布和一塊玉璧,是小國間的禮節。而大國這樣做,大王就要有所提防了。”衛君把南文子的話告訴了邊境部隊,部隊加強了防范。后來智伯果然起兵襲擊衛。等到了邊境,見到衛國已有準備,就回去了。智伯說:“衛國有賢人,已預先知道了我的計謀。”
俗語說:“無功不受祿。”智伯無緣無故地送衛國重禮,必定是有所圖謀,南文子料定智伯是故意作出與衛國交好的姿態以掩蓋起兵襲衛的真實目的。
智慧寶典
現實生活中也有一些像智伯這樣的人,很善于用虛情假意打動對手,使對手麻痹大意,而出其不意地采取行動。南文子對智伯的行為從一開始就有所警惕,清醒地認識到別人根本不會無故地給你好處。這等違反常理之事不可不查明原因,以防后患。南文子的這一韜略可于今日在各種情況下借鑒。
眼光必須放得長遠些
知止所以不殆
懂得滿足,就不會受到屈辱,懂得適可而止,就不會遇見危險;這樣才可以保持長久的平安。由此可見,“知足常樂”、“知足常安”。
老子說:“知止所以不殆。”“知止”,適可而止、適時而止,見好就收。“殆”危險也。
三國時代曹操,之所以能力挫群雄,統一北方,這與他卓越的政治、軍事才能分不開。他遇事“知止”,看風使舵,及時避險,在中國歷史上被譽為:“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
一次,他揮師進攻被劉備占領的漢中,初戰告捷后,正在思考下一步部署,此時大將司馬懿進言道:“應立即加緊進攻,乘勝追擊,將大軍推進蜀地,消滅劉備。否則,就會延誤時機。”
然而曹操卻說:“人最苦于不知足,既已得隴后,何須再貪蜀焉?”意思是說:不要冒險攻蜀了,見好就收吧。知難而退,也是一種戰略。
幾年后,劉備氣勢洶洶又攻入漢中,曹操親自率兵應戰。劉備采用“以逸代勞”、“釜底抽薪”戰術,切斷了曹軍的糧草補給線。精于戰略戰術的曹操對此深感不安。他深知榮師遠征、糧草不濟的危害,戰則不利,因而有退兵之意。夜晚,巡夜官前來問當晚的口令,曹操正吃雞肋,信口說了聲:“雞肋。”諸將不解其意,唯有主簿楊修知曹操心思,他悄悄吩咐士兵們收拾行裝,準備撤兵。有人問楊修何以知之,楊修說:“雞肋,食之無味,棄之可惜。而漢中猶如雞肋,居之無益,不若棄之,是以知之。”后來曹操以蠱惑軍心殺了楊修,但還是退兵了,保住了曹軍的元氣。
智慧寶典
曹操遇事知道適時而止,適可而止。所以,得以維持政治、軍事的優勢,最終奠定了曹魏政權的基礎。而后來的子孫們不“知止”,導致了司馬氏的篡權。可見,人貴“知止”。
強者必當自強
個性懦弱的人常自慚形穢。在人際交往中,懦弱內向的人,對于別人的誤解、責難愛用“我沒有這樣想”,“事情是這樣的”,“你誤解了”等話來為自己解釋。而外向的人、強悍的人,則常用攻勢。
小張一直被上司誤解、發難,他從心理咨詢專家那里學到了自我肯定的訓練方法。有一天,他吃過午飯回到辦公室獨自待著(因為大家欺侮他,不如自處輕松),經理走進辦公室大聲吼道:“你太糟糕了,你怎么把復印室弄得亂七八糟!”
小張習慣地想解釋說:“我今天可連復印室都沒進呀。”但馬上想到剛學到的自我肯定的辦法。即從容地從桌邊站起,目不斜視地盯住他平時敬畏的上司,大聲地說:“你馬上向我道歉!”經理被平時像綿羊似的小張的舉動驚呆了:“為什么?”“為什么,就是因為你不問清楚而隨便大聲吼叫就必須首先道歉!”
結果,他有生以來第一次反駁成功了,從此他在同事眼里的形象再也不是一個忍氣吞聲的出氣筒了。至于對別人的要求自己無力相助,或心中不想接受,同樣需要不加解釋地回絕,千萬不要拖泥帶水,吞吞吐吐。
智慧寶典
個性懦弱的人常會錯失良機,他們永遠等待機會,但這樣是不行的。克服了性格弱點,勇于肯定自我,只要善于抓住機會,同樣可以大出風頭。
擁有一點鋒芒
俗話說“軟的怕硬的,硬的怕不要命的”,吃柿子專撿軟的捏。生活中一些蠻橫霸道的惡人之所以能夠得意一時,就是因為社會上老實人太多。他們作威作福、發火撒氣,往往找那些軟弱善良者,因為他們清楚,這樣做并不會招致什么值得憂慮的后果。
在我們身邊,到處都有這樣的受氣者,他們看起來軟弱可欺,最終也必然為人所欺。因為一個人表面上的軟弱事實上也助長和縱容了別人侵犯你的欲望。
人是應該有一點鋒芒的,雖然不必像刺猬那樣全副武裝,渾身帶刺,至少也要讓那些兇猛的人覺得你不好惹才是。對于那些沒事找事的惡人,你只能是“腰里別副牌,誰來跟誰玩”。
樹立一個不好惹的形象,是確保自己不受欺侮的一條很重要的處世技巧。這一形象在時刻提醒別人,招惹你是要承擔后果并付出更大代價的。
智慧寶典
在社會中生存和發展,只要能夠顯示出你是一個不容欺侮的人,你就能夠做到不受氣。當然你不必現還現報,立竿見影,只要能抓住一兩件事,大做文章,讓冒犯者嘗到你的厲害,就能收到一種“殺雞給猴看”的效果,起到某種普遍性的威懾作用。
樹立硬氣形象
對外界樹立硬氣的形象,有助于保護自己。那么,硬氣的形象到底有哪幾種呢?
1.潑辣的形象
所謂的潑辣,便是敢說別人不好意思說出口的話,敢為別人不好意思表現的舉動。誰敢讓他受氣,誰當面就會下不來臺。他敢哭敢鬧、敢拼敢罵,口才好,又敢揭對方的老底兒,所以,很少有人敢惹這種人,以免自討沒趣。
2.愛玩兒命的形象
其實,人類一切的弱點都可歸結為一個“怕”字。那些愛玩兒命的主,往往喜歡用武力解決問題,以玉石俱焚的態度來表現自己的意志,這種游戲自然是常人不敢玩,而且也玩不起的。
3.有仇必報的形象
人人都知道,仇恨是一種非常可怕的東西,而其最可怕的地方莫過于它的爆發沒有時間的限制,令人防不勝防。所謂君子報仇十年不晚,就是這個意思。當然,這里并非提倡人們動不動就去玩兒命,而是說在大是大非的原則問題上,應該做到還以顏色。
4.實力派形象
塑造實力派形象,就是要你在平時注意展示你雄厚的力量,比如,令人羨慕的專業本領、廣泛的人際關系、神秘莫測的后臺等,這些都會在周圍的人群中造成一種印象。如果你是一個能量巨大的人,不發威則已,一旦發威,則后果難當。那么人們一般不敢招惹你,持有這種形象的人也很少受氣。
智慧寶典
樹立一個不好惹、不受氣甚至敢玩命的形象是很重要的,有了這一形象,就好比是種下了一棵大樹,從此,你便可以在樹蔭下納涼,再也不用擔心別人敢平白無故地欺侮、招惹你。
輕松應對“揭短”
在日常工作中,你可能常常遇到同事對你善意的“揭短”,而你的沉默有可能被誤認為確有其事,所以,設法改變處境比保持沉默要主動,但有一點應明確:你不能采用氣憤的話予以還擊,幽默的解嘲是最好的辦法。
在對付“揭短”時,尤其要注意:
1.盡量不懷疑他人別有用心
如果我們神經過敏,對別人的每一句話都琢磨一番潛臺詞、話外音,那就會自尋煩惱。因為在許多場合,對方往往是脫口而出或即興聯想的玩笑話,根本沒想到會傷害你。不知者不為過,我們何必胡亂猜疑呢?
2.不可反唇相譏
有人聽不得半句“重話”,動輒連珠炮似的反譏,常因此挑起唇槍舌劍,使良好的關系破裂。一般說來,開玩笑的人若是得到嚴肅的回報,臉上常掛不住。所以我們不能為笑話失去一個朋友,甚至給人留下心胸狹窄的印象。
3.泰然處之
遇到人“揭短”,如果羞怯萬狀,既不能正常地保持沉默,又不能機智地改變處境,以致失態,那就顯得有些“小器”了。而保持泰然自若的風度,暫時把“揭短”拋置一邊,尋找別的話題,或點起一支煙,端起一杯茶,轉移別人的視線等,才是上策。
智慧寶典
被別人揭短后,你一定要判定同事的出發點是什么,如果是開玩笑而已,那么你就沒有必要放在心上。如果同事是出于刻意的攻擊,那么你也要從長計議,不可以因為一時氣憤而喪失冷靜,以后在工作中對這樣的同事認真防范就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