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光是如何承繼皇帝位的
道光皇帝,名愛新覺羅·旻寧,嘉慶帝第二子,39歲即帝位。道光在登極之初,曾大力整頓吏治,勤力朝政,以圖國富民強,但在洋槍洋炮的威脅下,賣國求榮,簽訂了中國歷史上第一份喪權辱國的《南京條約》。1850年2月25日(道光三十年正月十四日),道光皇帝駕崩,終年69歲,在位30年,葬于慕陵。死后廟號宣宗,謚號成皇帝。
昭梿是努爾哈赤第二子代善的后代,嘉慶時授其為散秩大臣,襲親王爵。林清之變時,他正在府邸中和家仆下棋,聞聽此事,他連忙馳馬入宮。他目擊了整個現(xiàn)場。事后寫了一篇近萬字的《癸酉之變》,收錄在《嘯亭雜錄》中。
他在文中寫道:“賊由門外諸廊房得踰墻窺大內(nèi),皇次子立養(yǎng)心殿階下,以鳥槍擊斃二賊,貝勒綿志亦趨入,隨皇次子捕賊。”這個皇次子就是旻寧,也是后來的宣宗道光皇帝。
有的書上說,當旻寧聽到宮中發(fā)生驚變,急命太監(jiān)取小銃御敵時,有暗通教徒的內(nèi)監(jiān)給他空心的小銃,旻寧一看,急忙拆下衣上的銀鈕扣作子彈,才將爬墻的教徒擊斃。這說得有點離譜了,衣服上的銀鈕扣,充其量也只能讓敵方受傷,致死的力量可能差些。
其次,旻寧在這一戰(zhàn)斗中,雖然立了大功,嘉慶也褒揚他“有膽有識,忠孝兼?zhèn)洹保x封為智親王,但有些書上將他的繼位大統(tǒng),認為和他的用鳥銃擊敵有關聯(lián)。這有點不怎么使人心服。
據(jù)《東華錄》載:“嘉慶四年(1799年)四月初十日,仁宗遵密建家法,親書上命,緘藏匣,默體先志,慎簡元良。”可見在嘉慶四年即已內(nèi)定旻寧為儲君,林清事變則在十八年。但所謂“緘藏匣”等,卻與雍正以來密藏于乾清宮“正大光明”匾額后的祖制不同。那么,這匣究竟藏在什么地方呢?據(jù)說是托付于內(nèi)侍的身旁,這實在太危險了。正如孟森《明清史講義》所說:“以內(nèi)侍之身,當正大光明之匾,此一內(nèi)侍,懷此重器,在宮中給事歷數(shù)十年,以小人挾此神秘,其變幻何所不有。其未肇清室之大變者,別有天幸,謂為可作家法,可傲千圣百王,則真無知之見矣。”這話說得頗有道理。
更讓人奇怪的是,嘉慶猝死后,這匣卻找不到了。大臣搜索御篋,最后在內(nèi)侍的身上找到,而這個內(nèi)侍為什么不在嘉慶猝死后講明?孟氏就說:“若搜而不得,是否遂不立嗣君?以此言之,尤為出于情理之外,誠荒誕之甚也。”
《清史稿·戴均元傳》記,嘉慶在熱河病危時,“均元與大學士托津督內(nèi)侍檢御篋,得小金盒,啟,宣示御書立宣宗為皇太子,奉嗣尊位,然后發(fā)喪。”則檢匣事確為實情。包世臣《戴均元墓碑》也說:嘉慶猝死后,從官多皇遽失措,“公與文恪(托津)督內(nèi)臣檢御篋十數(shù),最后近侍于身間出小金盒,鎖固無鑰,文恪擰金鎖發(fā)盒得寶書,公即偕文恪奉今上即大位。”
當年《清史稿》有這一問:不知嘉慶當年為什么要這樣做?
旻寧本名綿甯,即以“綿”字排行。既登大統(tǒng),才改“綿”為“旻”,又缺一點為“”,改“甯”為“寧”(現(xiàn)此二字均簡化為“寧”字),惟“寧”字雖音義均同則不避諱。年號定道光。
鄧之誠在《骨董瑣記》卷八《道光之立》說道:“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七月戊寅,帝暴崩,無遺詔。內(nèi)務府大臣禧恩,援立智親王,是為成帝,禧恩由是貴幸無比。”《清史稿·禧恩傳》:嘉慶猝死后,“禧恩以內(nèi)廷扈從建議:宣宗有定亂功,當繼位。樞臣托津、戴均元等猶豫,禧恩抗論,眾不能奪。會得秘匱硃諭,乃偕諸臣奉宣宗即位。”這似乎在說道光即位登基,事先也有一番波折。其實嘉慶有五子,嫡后(孝淑后喜塔臘氏)所生只有道光一人,而且是皇次子(第一子早夭),按照立儲規(guī)定非他莫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