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自尊但不自我
- 中庸處世哲理故事全知道
- 李睿
- 4956字
- 2021-12-30 16:49:44
故事1 不卑不亢:晏子巧對楚王
【金玉良言】
為人說話辦事有恰當的分寸,既不低聲下氣,也不傲慢自大。這個詞出現在外交場合的頻率頗高,通常用來形容一個出色的外交家在友邦人事面前特有的風骨。當然,也指平常人的品格。
【故事精選】
春秋時代,齊國的晏嬰是一位很有才干的國相。他第一次出使楚國的消息傳出后,楚王對身旁的謀士們說:“晏嬰在齊國是有名的能言善辯之人。現在要來楚國,我想當眾羞辱他一番,你們看有什么好辦法呢?”于是他們商議出了一個壞主意。
這天,晏子如期而至,楚王設宴款待。當酒興正濃時,忽見兩個差役押著一個被縛之人來見楚王,楚王假裝不知地問道:“這人犯了什么罪?”差役趕緊回答:“他是齊國人,到我們楚國來偷東西。”楚王于是回過頭去看著晏嬰,故作驚訝地說:“你們齊國人都喜歡偷東西嗎?”
晏嬰早已看出了楚王是在演戲,這時便站了起來,極其鄭重而嚴肅地對楚王說:“我聽說橘樹生長在淮河以南時就結橘,如果將其移栽到淮河以北,結的果實就變成又酸又苦的枳了。它們只是葉子長得十分相似而已,所結果實的味道卻大不相同。這是什么原因呢?原來是水土不同的緣故啊!眼下這個人在齊國時不偷盜,到了楚國后卻學會了偷盜,莫非是楚國的水土會使人變成盜賊么?”一席話噎得楚王尷尬極了,只好賠笑收場。
時隔不久,晏嬰又被派往楚國公干。楚王沒有忘記上次宴會上的難堪,總想伺機報復。他知道晏嬰的身材十分矮小,于是就吩咐在城門旁邊另外鑿開一扇小門。當晏嬰到來之后,侍衛便讓他從小門進去,晏嬰見狀,立刻正色道:“只有出使狗國的人,才會從狗洞中爬進爬去。我今天是奉命出使楚國,難道也要從這狗洞中進去嗎?”侍衛們理屈詞窮,只好眼睜睜看著晏嬰從大門正中昂首闊步地進了城。
接著,晏嬰在拜見楚王時,楚王又用嘲諷的語調說:“齊國大概沒有多少人吧?”
晏嬰聞言,迅速予以糾正:“我們齊國僅都城臨淄就有居民七八千戶,街上行人摩肩接踵,人人揮袖就可遮住太陽,個個灑汗即如空中落物,您怎么能說齊國無人呢?”
楚王聽罷,進一步用挑釁的口吻發問:“既然齊國人多,為什么總是派遣你這般矮小的角色作使臣呢?”
晏嬰對楚王的無禮早有思想準備,他冷笑了一下應道:“我們齊國派遣使臣的原則是視出使國的情況而定,對友好的國家就派好人去,如果出使國的國王粗野無禮,就派丑陋無才的人去。我在齊國是最丑陋無才的人,所以總是被派作出使楚國的使臣。”一席話再次使楚王無言以對,從此他再也不敢小看晏嬰和齊國了。
【處世妙方】
孔子說:“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耿定向說:“我們能真真切切地嚴責自己,雖然是下等人,都有可取之處,都有長處益處;若是放下自己,只求他人,賢人君子,都不免指責。”朱天麟說:“士人也不應該過于自恃,不必過于謙讓古人,而要能謙讓現在的人。沒有一人不是在自己之上,就沒有一人不出自自己之上。”這些見解都是深得中庸處世之道。
人們總難免碰到一些無理取鬧的人,也會碰到一些以權勢地位橫行霸道的人。面對他們要始終保持自尊,做到不卑不亢。你越是不卑不亢別人就越敬重你;相反,你越是低三下四別人就越瞧不起你!
故事2 嗟來之食:饑者彰顯自尊
【金玉良言】
楚蘭生長在密林深處,不因為無人相顧就不吐露芬芳。君子研修世間真理樹立德行,不會因為境遇窘困而改變心志。
【故事精選】
戰國時期,各諸侯國互相征戰,老百姓不得太平,如果再加上天災,老百姓就沒法活了。這一年,齊國大旱,一連3個月沒下雨,田地干裂,莊稼全死了,窮人吃完了樹葉吃樹皮,吃完了草苗吃草根,眼看著一個個都要被餓死了。可是富人家里的糧倉堆得滿滿的,他們照舊吃香的喝辣的。
有一個富人名叫黔敖,看著窮人一個個餓得東倒西歪,他反而幸災樂禍。他想拿出點糧食給災民們吃,但又擺出一副救世主的架子,他把做好的窩窩頭擺在路邊,施舍給過往的饑民們。每當過來一個饑民,黔敖便丟過去一個窩窩頭,并且傲慢地叫著:“叫花子,給你吃吧!”有時候,過來一群人,黔敖便丟出去好幾個窩頭讓饑民們互相爭搶,黔敖在一旁嘲笑地看著他們,十分開心,覺得自己真是大恩大德的活菩薩。
這時,有一個瘦骨嶙峋的饑民走過來,只見他滿頭亂蓬蓬的頭發,衣衫襤褸,將一雙破爛不堪的鞋子用草繩綁在腳上,他一邊用破舊的衣袖遮住面孔,一邊搖搖晃晃地邁著步,由于幾天沒吃東西了,他已經支撐不住自己的身體,走起路來有些東倒西歪了。
黔敖看見這個饑民的模樣,便特意拿了兩個窩窩頭,還盛了一碗湯,對著這個饑民大聲吆喝著:“喂,過來吃!”饑民像沒聽見似的,沒有理他。黔熬又叫道:“嗟(jiē),聽到沒有?給你吃的!”只見那饑民突然精神振作起來,瞪大雙眼看著黔敖說:“收起你的東西吧,我寧愿餓死也不愿吃這樣的嗟來之食!”
黔敖萬萬沒料到,餓得這樣搖搖晃晃的饑民竟還保持著自己的人格尊嚴,頓時滿面羞慚,一時說不出話來。
【處世妙方】
本來,救濟、幫助別人就應該真心實意而不要以救世主自居。對于善意的幫助是可以接受的;但是,面對“嗟來之食”,倒是那位有骨氣的饑民的精神,值得我們贊揚。“廉者不受嗟來之食,渴死不飲盜泉之水”。生活中我們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困難,無論處境多么艱難困苦,不屈服,拒誘惑,保持氣節,會贏得所有人的尊重。
自知之明是一種美德,懂得自我珍愛,別人就會尊重、珍愛你,不炫耀權勢、不好為人師,就能涵養自己的尊嚴。
故事3 自尊自信:諸葛亮舌戰群儒
【金玉良言】
佛法是教人要有自尊自信,為使自己從生死痛苦中解脫出來,為使一切眾生從生死痛苦中解脫出來。我們應該珍惜佛陀傳給我們的教導方法,加倍努力,開顯我們本具的佛性,使人人成佛,完成理智、情感、能力之最圓滿境地的人格。
【故事精選】
諸葛亮初到江東,作為弱國的使者,而且獨自一人,看上去勢單力孤。江東的那些怕硬欺軟的謀士們,倚仗著坐在家中,人多勢眾,一個個盛氣凌人。諸葛亮決心先打掉他們的氣焰,所以出手凌厲,制人要害,像張昭這樣的江東首席謀士,憑他的囂張氣勢,也不過勉強與諸葛亮周旋了三個回合。他突出的弱點是主張降曹,投降是既無能又無恥的表現。諸葛亮瞅準這一點,在歷數劉備一方怎樣仁義愛民、艱苦抗擊曹操之后,話鋒一轉:“蓋國家大計,社稷安危,是有主謀。非比夸辯之徒,應譽欺人;坐議交談,無人可及,臨機應變,百無一能。誠為天下笑耳!”這樣就一下子點到了張昭的痛處,使他再也不能開口。張昭以下的虞翻、步鷹、萍蹤、陸績、嚴峻、程德樞之流,都是上來一個回合就翻身落馬的。如薛練與陸績出于貶低劉備,拾高了曹操的身份,這就犯了當時士大夫階層中的輿論大忌。諸葛亮一把抓住這點,斥責他們一個是“無父無君”,一個是“小兒之見”,說得兩個人“滿面羞衡”,先后“語塞”。嚴峻與程德樞完全是迂腐儒生,一個問諸葛亮“適為儒者所笑”,諸葛亮尖銳地指出:“尋章摘句,世之腐儒也,何能興邦立事”“小人之德……筆下雖有千言,胸中實無一策。”甚至屈身變節,更為可悲。準確有力地擊中對方的弱點,使對方垂頭喪氣,理屈詞窮。在唇槍舌劍中,對手總有說漏嘴的時候,這正是窮追猛打的好機會。這種辦法用以對付傲氣十足的對手較易奏效,因為做者一丟丑便像斗敗的公雞一樣,會會頭喪氣,沮喪不已。因此傲者比謙虛的人更容易打敗。
【處世妙方】
自尊是一種良好的心理狀態,它首先表現為自我尊重和自我愛護。
保持自尊的人格既不向別人卑躬屈膝也不允許別人歧視,侮辱,它是一種好的心理狀態。只要不氣餒,不灰心,不放棄,自己相信自己,自己尊重自己,我們就可以通過進一步的努力,找到自己的人生價值,贏得別人的尊敬,感受自尊的快樂。
故事4 盲目自大:馬謖痛失街亭
【金玉良言】
很多人在為人處世的時候極端的自高自大。極其放肆,自高自大,目中無人。很多人認為自己的本事比較大,做起事情都很盲目,不知道自己有幾斤幾兩重。
【故事精選】
蜀漢建興六年春,諸葛亮兵出祁山,南安、天水、安定三郡都反叛魏國而響應諸葛亮,關中震動。
魏明帝曹叡只得再次派司馬懿率軍拒敵。諸葛亮得知軍情,料定司馬懿出關必然要首先攻占秦嶺西邊的要塞街亭,于是便派人前去搶占。參軍馬謖自告奮逾前往。諸葛亮說:“街亭地方雖小,卻是一個戰略要塞。如果被魏軍占去,我軍就十分危險了。”馬謖再三要求,并立下了軍令狀。諸葛亮便給了他二萬五千名精兵,又派王平作為副將隨他一起去。
二人領兵到街亭看了地勢后,王平建議把營寨扎在路口。
馬謖說:“當道怎么能夠扎營下寨呢?這側邊有一座孤山,與四面都不相連,是天然的險要之處,我們應該把營寨扎到山上。”
王平說:“把營扎在山上,萬一魏兵大軍把山四面圍死,斷了我軍取水的路,那怎么辦呢?”
馬謖嘲笑說:“你真是女人的見識!兵法說:‘憑高視下,勢如破竹。’孫子也說:‘置之死地而后生。’我從小熟讀兵書,丞相有事都經常問我,你怎么不聽我的呢?”
王平再三苦勸馬謖不聽,于是便提出分兵在山下扎營。馬謖只給了他五千人,王平便離山十里駐扎,一面派人連夜回報諸葛亮。
司馬懿率大軍來到,發現蜀軍已守街亭,先是一驚,感嘆自己不如諸葛亮,后又是一喜,因為發現蜀兵居然把營寨扎在山頂上。于是大驅軍馬,一擁而上,把山四面團團圍住。
馬謖在山上看時,只見魏兵漫山遍野。馬謖搖動紅旗,命令蜀兵沖下山去。蜀兵你推我擠,無一人敢動。馬謖大怒,連殺二將。士兵們只得努力沖下山去,魏兵圍得銅墻鐵壁一般,端然不動。蜀兵只得又退回山上來。
魏兵從上午直圍到晚上,山上無水,蜀兵沒有吃的。軍心渙散。到半夜時分,山南蜀兵大開寨門,下山投降,馬謖禁止不住。司馬懿又派人沿山放火,山上蜀兵大亂。馬謖只得驅趕殘兵殺下山西逃奔,雖有王平和諸葛亮后來派來的魏延、高翔等人接應,仍被魏軍打得落花流水。
街亭失守,蜀軍慘敗。諸葛亮只得兵退漢中,揮淚斬馬謖,并自請于后主官降三級。
馬謖自負拒諫,扎營孤山,結果被司馬懿關門捉賊,兵失街亭,致使諸葛亮前功盡棄,伐魏失敗。教訓是非常深刻的了。
【處世妙方】
自我、自大、自負的人都過高地估計自己。其實這種行為實質是無知的表現。主要表現在不自知。俗話說:“自知者明”,“人貴有自知之明”。無知有兩種表現,一是盲從,二是狂妄。自負有時表現為狂妄。自負主要是過高地估計自己,有時表現為看不起身邊的人。
在為人處世時,保持自尊自愛非常重要,但決不能因此而變得自我、自大和自負。中庸之道強調不偏不倚、恰到好處。要切記過猶不及的道理。
故事5 自負可笑:康肅欣然受教
【金玉良言】
負實質是無知的表現。主要表現在不自知。俗話說:“自知者明”,“人貴有自知之明”。無知有兩種表現,一是盲從,二是狂妄。自負有時表現為狂妄。自負與看不起人還不完全相同。自負主要是過高地估計自己,有時表現為看不起身邊的人。
【故事精選】
宋朝有個叫陳康肅的人,十分擅長射箭。他能夠在百步開外射中楊樹的葉子,這樣的射技舉世無雙,再沒有第二個人能夠比得上,陳康肅對自己的本領很是自負。
有一次,陳康肅在自家后花園的場地上練習射箭,引來很多人圍觀。有一位賣油的老頭兒挑著擔子經過,也停下來,放下擔子,斜著眼睛看陳康肅射箭,很久都沒有離開。
陳康肅的箭術果然名不虛傳,射出的箭十次有八九次都射中靶心。旁邊圍觀的人們大聲喝彩,手心都拍紅了,只有那位賣油的老頭兒,仍用斜眼瞅著,只稍微點了下頭。
陳康肅見老頭兒似乎有點看不上他射箭的技藝,又生氣又不服氣,就放下弓箭走過去問老頭兒說:“你也懂得射箭嗎?難道你認為我射箭的技術還不夠精嗎?”
老頭兒平靜地回答說:“我覺得這也沒啥了不起的,只不過你練的多了,手熟而已。”
陳康肅終于發怒了,質問道:“你怎么敢如此貶低我的絕技!”
老頭兒也不急,不慌不忙地說:“我是從我多年來倒油的技巧中懂得這個道理的。我就演示給你看一看吧。”
說完以后,老頭兒把一個葫蘆放在地上,又取出一枚圓形方孔的銅錢蓋在葫蘆嘴上,然后他用一把油瓢從油桶里舀了一滿瓢的油,再將瓢里的油向蓋著銅錢的葫蘆嘴里倒。只見那油成細細的一線流向葫蘆嘴,均勻不斷。等油倒完了,把銅錢拿下來細細驗看,竟然連一點油星子都沒有沾上。在人們一片嘖嘖稱奇聲中,賣油翁笑了笑,說道:“我這點雕蟲小技也沒有什么了不起的,不過是手熟而已。”
陳康肅看完了表演以后笑了起來,客客氣氣地把賣油翁送走了。
【處世妙方】
山外有山樓外樓,每個人的能力都是有限的,為人處世最不該有的就是自高自大,自以為了不起,極其驕傲,看不起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