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自知亦要自嘲
- 中庸處世哲理故事全知道
- 李睿
- 3264字
- 2021-12-30 16:49:44
故事1 自知者明:孔夫子坐論智者
【金玉良言】
能清楚的認識別人只能算的上一個聰明的人(知人者智),能正確認識自己的人才是明智的人(自知者明),但要做到這一點卻非常困難。智慧的人,是對自己有清醒認識的人。
【故事精選】
有一天,孔子的學生子路、子貢、顏淵三人與孔子討論“何謂智者?”
首先,子路說:“智者,乃使人知己。”也就是說,世上有許多人總在埋怨別人不了解自己,因此能使別人來了解自己,就稱得上智。
孔子聽了,只是微微一笑。
接著,子貢又提出了不同的意見,他說:“智者,知人之事。”即了解他人,知道他人的價值、性格及才能,能夠做到如此地步,才算得上是智。
孔子聽了,認為把這種“知人”的人稱為“士”就可以了,但還稱不上士君子。當然,子貢的回答已比子路更進了一步。
最后,顏淵(孔子的得意門生)起身直言:“智者,乃知己。”
孔子聽了顏淵的回答,很是滿意,極其欣喜,稱贊道:“正如你所言,這種人稱得上是‘士君子’了。”
如果按照孔子的說法,春秋時期的宋桓公或許可稱得上“士君子”了。
春秋時,宋國遭受了重大的水災,魯國國君差人去慰問。宋莊公的公子御說(yuè),即后來的宋恒公,受他父親之命,對魯國的使者說:“因為我的不敬,所以上天降下了災禍,又使得貴國的君侯憂慮,這是我們覺得很抱歉的。”就此拜受了魯國國君的慰問。
魯國的大夫官臧(zāng)文仲知道了這一番話,說:“宋國將要興起了。從前夏朝禹王、商朝湯王,每每歸罪自己,所以他們都很快地興起了。亡國的君主,夏朝的桀,殷朝的紂,件件歸罪別人,所以他們都亡國了。并且諸侯列國里面,有了兇災的事情,就自己稱孤,這是最合于禮的。言語既然恐懼,稱呼又很合禮,所以宋國的興起是無疑的了。”
古人曾說:“君子有了過錯,就老老實實向人家認錯道歉;小人有了過錯,向人家解釋時就極力掩飾自己的錯誤。”宋恒公遇事能以君子處之,恤民罪己,不愧是一代明主。
【處世妙方】
古人說:“人貴有自知之明。”一個“貴”字體現了極其深刻的含義。知己,看似一件并不難的事,其實在某種意義上比知彼要難,一個人最大的敵人是自己,要了解自己很難,要戰勝自己就更難了。人們很多時候都不能正視自己的缺點和毛病,倒是輕而易舉地就原諒了自己的過失。所以,我們在日常生活與工作不斷的去埋怨和發牢騷,倒不如坐下來認真的檢討和反省自我。
多反省自己,就會發現自己并不是十全十美的完人,這樣就會很平和地看待看不慣的人和事。反之,就會看不慣所有的人和事,就會時時不遂心,處處不如意,就會牢騷滿腹,就會把所有的不是推到別人身上。
故事2 知恥后勇:皇甫謐幡然感悟
【金玉良言】
知道自己的恥辱了,才能發揮出力量和勇氣。孔子說:“不要憂愁沒有地位,只憂愁以什么本領來任職。不要憂愁沒有人知道自己,要追求足以使人了解自己的本領。”
【故事精選】
皇甫謐,字士安。安定朝那(今寧夏固原縣東南)人,他過繼給叔父為子,遷居新安。20歲已過還不喜歡讀書,終日游蕩無度,人們都把他視為弱智的呆傻人。突然有一天,不知他從哪里得到幾顆瓜果,就拿給自己的叔母任氏吃。
任氏說:“《孝經》上寫道,即使每餐都有牛、羊、豬等三牲的鮮美肉食奉養老人。仍然是不能稱為孝。你現在已經年過20歲了,眼睛不識字,行為沒有教養。心中不懂道理,沒有什么能耐可以讓我覺得心里感到安慰。”
她深深地嘆息說:聽說從前孟子的母親為了培養孟子成才,多次遷居,最終成就了孟子的仁德。曾子的父親信守諾言,果斷殺豬,使誠實的美德得以延續。難道是因為我沒有選擇好鄰居,教育的方法有問題所造成的嗎?不然,為什么你如此的愚笨不化啊!修養德行,勤奮苦讀,是為了你自己的未來前途,受益的是你自己啊,對于我來說又能得到什么好處呢。
任氏說著就傷心地對著他痛哭不止。
皇甫謐的內心受到很大震撼,幡然感悟。于是拜同鄉人席坦為師,接受教育,勤學不倦。因為家境貧窮,就自己耕讀持家,皇甫謐帶著書籍種田,伴著經典睡眠。就這樣,他博通典籍,深悟百家言論,并把著書立說作為自己終生的事業。皇上下詔任他做太子中庶子、議郎、著作郎、司隸校尉等官,他拒不赴任,終身不仕,著述頗豐。有《禮樂》、《圣真》等論著傳世。受到世人敬重。
【處世妙方】
知道自己無知的人就是聰明人,知道自己無知又能積極求知的人就更是世界上最聰明的人。在處世上,不浮躁的人,不見異思遷的人,可能是個非常了不起的人。
檢討自己是一種美德。一方面,檢討自己,才會糾正自己“自我感覺良好”的表象偏差;另一方面,才會更多地發現自己的不足和毛病,不自負,不自卑,使自己獲得持續的進步。
故事3 檢視自我:宋昭公改行易操
【金玉良言】
學會深刻而有勇氣的正視自己,檢視自我的錯誤,可以常常反省自己的不是之處,是很大的善舉;常常去看別人的不是,是很大的惡念。
【故事精選】
春秋時,宋昭公眾叛親離,去國出逃,路上他對車夫說:“我知道我這次出逃的原因了。”車夫問:“是什么呢?”昭公說:“以前,不論我穿什么衣服,侍從無人不說我漂亮;不論我有什么言行,朝臣無人不說我圣明。這樣,我內外都發現不了自己的過失,所以才落得如此下場。”從此,昭公改行易操、安義行道。不到兩年,美名傳回宋國。宋人又將他迎回國,恢復了王位。他死后,謚為“昭”,昭就是明顯,即能反省,有自知之明。所以,過失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沒有反省的習慣、反省的勇氣和反省的智慧。一個人沒有過失是不可能的,如果他每天都能反省并且成為一種習慣,那么,他將是過失最少的人,也可以相信他是天下最完美的人。反省是一面鏡子,反省是一劑良藥,反省是所有美德中最值得珍視的美德,擁有反省也就意味著擁有完美。
【處世妙方】
古人云:御寒莫如重裘,止謗莫如自修。別人對自己的一些非議,總是事出有因,風起于萍之末,風源總還是自己吧!一般地說來,只要是正心誠意,總是可以比較客觀地分析自己,所謂深夜捫心,神高一寸,正是此謂。只要自己能夠不斷修省,那就可以在各種環境里都自恃而不虛。再就是要及時地總結經驗,反省自己處理人際關系是否正確?辦事失敗,遭致非議的原因,是否與此有關?具體地說來,即自己對所處環境的特點是否有足夠的了解?對同事、朋友、領導的個人秉性是否熟悉?如果導致自己陷于困境的根源,在于觸犯了別人的私人禁忌,那么以后碰到此類情況,則是完全可以避免的。
故事4 瀟灑豁達:張大千勇于自嘲
【金玉良言】
瀟灑和豁達意味著對自己的精神有著充分的自信。同時,瀟灑和豁達也意味著能夠拋棄個人恩怨。瀟灑與豁達的境界意味著你能超越別人,但是又能原諒別人。瀟灑與豁達的境界意味著你能夠部分地擺脫人性弱點,并且在這基礎上以超然的態度來對待周圍的人和事。
【故事精選】
抗戰勝利后,張大千從上海返回四川老家。行前好友設宴為他餞行,并特邀梅蘭芳等人作陪。宴會伊始,大家請張大千坐首座。張說:“梅先生是君子,應坐首座,我是小人,應陪末座。”梅蘭芳和眾人都不解其意。張大千解釋說:“不是有句話‘君子動口,小人動手’嗎?梅先生唱戲是動口,我作畫是動手,我理該清梅先生首坐。”滿堂來賓為之大笑,并請他倆并排坐首座。張大千自嘲為小人,好似自貶,然而“醉翁之意不在酒”,這既表現了張大千的豁達胸懷,又制造了寬松和諧的交談氛圍。
《精選雅笑》中有如下一個故事:一個人對客人夸耀自己的富有:“我家無所不有。”他伸出兩個指頭說:“所缺少的,只有天上的太陽、月亮了。”他還未說完,家里憧仆就出來說:“廚房柴禾已用完。”這人又伸出了指頭,說:“缺少太陽、月亮和柴禾。”
【處世妙方】
以上這兩則幽默中的主人公通過對自己的取笑,使得他們瀟灑地從尷尬境地中解脫出來,這正表現了他們的豁達風度。
幽默一直被人們稱為只有聰明人才能駕馭的語言藝術,而自嘲又被稱為幽默的最高境界。由此可見,能自嘲的必須是智者中的智者,高手中的高手。自嘲沒有豁達、樂觀、超脫、調侃的心態和胸懷,是無法做到的。那些自以為是、斤斤計較、尖酸刻薄的人難以望其項背。自嘲誰也不傷害,最為安全。你可用它來活躍談話氣氛,消除緊張;在尷尬中自找臺階,保住面子;在公共場合獲得人情味;在特別情形下含沙射影,刺一刺無理取鬧的小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