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絕境求生
- 鄉村藥商
- 京西湖畔
- 2714字
- 2021-12-19 08:15:02
天明也沒有再爭辯,家里的這次劫難是他帶來的,理應由自己承擔后果,好不容易做起來的店面他是不舍,可當下不舍不行啊,這是救命的錢,以后等著東山再起吧。
一個星期的工夫,天明四萬塊錢把店兌出去了。
店門口,天明拿著新店主給的四萬塊錢,心里不是滋味,四萬塊錢盤下來的,又四萬塊錢盤出去,轉了一個圈兒,歸零了。
這個店里,有太多他和媳婦起早貪黑的影子了,那么多的朋友,那么多的熟客,有事兒沒事兒都會過來串串門,以后肯定少了,大本營沒了。
母親病倒了。
意料之中的事情。
這樣的日子久了,誰都扛不住,更別說本來身體就不好的母親了。
早就有預兆。
母親渾身疼,擔心不是好病,檢查出來拖累兒女,拖著不去醫院,還是天明見她難受,硬是給拽過去的。拍了片子,說是骨刺,醫生問手術還是調理靜養,母親堅持吃藥養養先看看,走的中醫調養的路線。
中醫真的管用。
幾副藥下來,母親的疼痛癥狀緩解了不少。一兩個月以后,母親的精神狀態也明顯好多了。
兄弟倆感嘆中醫的神奇,就那些破破爛爛的木棍枝條,就能夠把母親調節得挺好,這是讓他們大開眼界的。如果他們懂這個多好,母親早就不用受這個罪了。
一家人的生活被雞毛蒜皮的事情交織著往前走,每一步都是那么艱難。
天明兌了店,但沒有離開店,還在店里打零工;媳婦沒有了工作,先在家待著帶孩子,想著找到合適的工作再上班。
一個周末的上午,天氣晴朗,天光自己在湖邊散步。
波光粼粼的湖面一望無際,湖面是深藍色的,比天空還要藍,映襯出一幅如畫般的風景。
天光的內心難得的輕松,很久沒有這樣的感覺了。一直被家里的事情壓著,直不起腰,抬不起頭,整個人的狀態都是不好的。這一刻的輕松讓他神清氣爽。
他突然想起了什么,給天明打電話:“你說咱們做中藥材怎么樣?”
“中藥材?你可真敢想,我是一竅不通。”接到電話的時候,天明正在給一輛車安裝導航大屏,他把手機用肩膀頂在耳朵邊,側歪著頭一邊捋線,一邊跟天光說話。
天光和天明兩個人都是工科制造業出身,對這個行業不了解。
“咱們試試。我覺得這是一個挺好的行業,前景不錯,可以找機會先在老家做一下看看。”天光想到了這個行業,并非想一出是一出。
兄弟倆的老家在東北遼南山區的一個縣城,因盛產岫玉,有“玉都”之稱。
當地生態環境良好,中藥材資源豐富,有三四百種。
雖然有農戶、合作社、流動藥販、藥材公司等做中藥材采集、種植、收購、加工,但還不成氣候,這對于他們來說,是機會。
“那就試試看唄。”天明干完了活,用手拿起電話笑著說。
這個階段,他的狀態要好多了,偶爾有要債的,好說好商量,大多數說話也都不那么沖了。
天明前幾天聽到一個消息,說“黃毛”李飛被抓進去了,真的假的不管,反正他心里高興了好一陣兒,感嘆“人間自有公道”。
通過朋友圈的動態,他覺得這個消息應該是真的。
平常,李飛每天都會發一些朋友圈,有時發一句“欠債不還,法院見”,配上法院立案大廳或庭審的照片,有時發一句“我在你家門口等你還錢呢”,配上某個小區大門的照片,再不就會發一些飯店吃飯歌廳唱歌各地旅游的照片。
最近這兩天沒動靜了。
天明心里說:看來不是不報,而是時候未到,出來混總是要還的。
想要做,得先征得父母的同意。
天明跟父母說了想回老家做中藥材買賣的想法。
“不行!你們一點兒都不熟悉這個行業,弄不好又賠錢怎么整,咱們家日子還過不過了。”母親當時就把天明懟了回去,一百個不行。
這兩年,野蠻催收讓老兩口心有余悸,他們被這些催收的人言語恐嚇、精神恐嚇怕了,想緩緩神兒,過幾年消停的日子。
“我和我哥先試試。”
“你哥那么遠,你們能試什么!還是別干,別再給我惹事兒了,我跟你爸受不了,先消停兩年吧。”母親堅決不同意。
兄弟倆商量,瞞著父母先偷著干,摸摸情況再說。
兩個人都認為這是個翻身的機會,不好找,錯過去就不一定再有了。
進店車輛多的時候,天明就在店里修車,不忙的時候就跑回老家拉農產品回所在城市賣。
兩口子起早貪黑,連軸轉。
早上八點到晚上五點在店里干活兒,凌晨四五點到早八點前,晚上五點以后到十點前,到早市夜市擺攤兒賣貨。
父母感覺到他們的變化了,以為他們堅持不了多久,他們卻硬是堅持下來了。
明修棧道,暗度陳倉。
看著是在做農產品,其實天明拉貨的時候一直也在摸索著老家中藥材市場的脈絡。
怎么收貨?怎么加工?怎么賣貨?哪個地方有哪些貨?哪個地方貨多?哪個地方貨好?天明幾個月時間走遍了全縣二十一個鄉鎮的角角落落。
父母后來還是知道了,見兄弟倆做中藥材買賣的決心挺大,而且也的確努力想做好,就沒有再攔著。母親讓天明帶著父親一起,彼此也好有個照應。
十月秋風勁,月亮掛高空。
天明開始收貨了,他做這個行當的第一批貨。
天明滿滿當當地拉著一車山里收購的黃精往城鄉結合部租下的加工場地趕,瞟了一眼車內的時鐘,快到十點半了。
從場地到各收購點,來回一趟大約需要三個小時,這是他今天的第五趟貨,也是最后一趟貨。
原本九點多就能回到場地,第四趟的時候,遇到一個農戶打電話說自己下山晚一些,讓天明等著他,這一等,就耽擱了四十多分鐘,這使得第五趟出來就晚了不少。
本來他也可以不跑這最后一趟,但自己答應農戶今天肯定去拉,不好食言。
山路蜿蜒崎嶇,路況復雜。
這大月亮地,如果不開車燈,天明也能夠把前面的路看得清楚。
遠遠望去,畫面是動的,車燈就像一支熒光畫筆,在畫布上繪制出一溜兒弧線,畫筆本身,時隱時現。
車外很靜,偶爾聽到幾聲凄哀的鳥鳴。
車內的音響被天明開得很大,他會時不時地跟著節奏唱兩句、唱兩聲,放松自己疲憊的心情,他有些困了,這樣能夠讓自己清醒。
天明早上五點多出來的,早飯只吃了碗面條兒,午飯和晚飯沒顧上。此刻,他又餓又困,但還得堅持,走了一多半了,過了前面的黃嶺村,再有二十多公里就到場地,也就二十分鐘左右。
一陣急促的剎車聲打破了夜的寧靜。
黃嶺村村口,三個年輕小伙兒勾肩搭背晃晃蕩蕩地橫穿國道,應該是去縣里或鎮上瀟灑了。
天明快到村口前就看到了,晃了晃車燈提醒他們注意,幾個人就像沒看見一樣,還是自顧自地穿行,天明趕緊踩了剎車,雖然不急,但卡鉗與剎車盤的摩擦在這深夜里還是聽著很大聲。
被架在中間的小伙兒扭頭望了一眼車內的天明,晃晃悠悠地跑向路邊,彎腰搬了一塊大石頭,奔著天明的貨車就過來了。
另外兩個人趕緊把他給拽了回去,扒拉掉了他手里的石頭,拖著往回走。
撿石頭的小伙兒不依不饒,指著車里的天明罵罵咧咧,天明沒有聽到對方說得是什么,晚上天氣涼,他車窗一直是關著的。
目送著幾個人跌跌撞撞走遠,天明松了口氣,把手里緊緊攥著的木棒放回到車座后面,發動了車繼續趕路,剛才熄火了。
拐過路口,天明遠遠看到父親在場地門口等著。
這一路父親打了好幾個電話,提醒他小心開車,總算是安安全全到了。
卸完車進了屋,父親早就把炕桌擺好了,兩個菜,一涼一熱,旁邊放著一盆饅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