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氣人生:王文興傳
- 周漢 牛勇 張錦
- 2155字
- 2021-12-16 17:22:15
家鄉淪陷
好景不長,最深重的災難被強加在全中國人民的頭上——1937年7月7日日本蓄意挑起盧溝橋事變,由此開啟了全面侵華戰爭。此時的王文興正在彭新莊小學讀三年級,抗日戰爭初期相繼發生在南方的淞滬會戰和北方的徐州會戰,深刻地影響著時局,也影響著無數民眾的生活,特別是臺兒莊戰役,戰場離王文興的家鄉蕭縣不過幾十千米,耳聞目睹的戰爭景象在這個10歲少年的心里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臺兒莊戰役開始時,彭新莊小學在校園里挖了一條防空溝,一有敵機空襲村后的鐵路大橋和楊樓車站時,同學們就躲到防空溝里。臺兒莊戰役后期,戰爭的氣氛也彌漫到彭新莊這個小鄉村,向西逃難的人群越來越多,老師們都憂心忡忡,不知道將來會發生什么。四月初的一個上午,語文老師郭公理步履沉重地走向講臺,對同學們說,由于形勢危急,從今天起停課了,同學們回家去吧!王文興收拾好小書包,戀戀不舍地離開彭新莊小學。走在回家的路上他心里暗想,可恨的日本侵略軍,讓自己求學的美夢化為泡影了!
圖1-6 1985年5月,王文興與大哥王再興和大嫂在北京
1938年5月19日,徐州淪陷。日軍占領了徐州和蕭縣縣城,然后沿隴海鐵路往西推進,王文興老家呂里村緊靠鐵路,大家知道日軍過來了,村民們都慌忙逃出村子。王文興一家起初到了姑媽家,剛剛落腳,得知這里也告急,又迅速奔向王文興祖母娘家大崗子村,在此停留大約一個多月。敵人走后,村里一片狼藉,王文興家的生活更加困難。
圖1-7 2016年,90歲高齡的王文興和80多歲的妹妹、弟弟看望102歲的大哥
1938年秋,王文興的大哥王再興經本村彭笑千[12]介紹,加入抗戰游擊隊。有一天正在吃早飯的時候,由于漢奸告密,日軍到呂里村抓王再興。正好遇到王文興的大嫂,大嫂機智地支開日軍,并通知王再興逃跑了。日軍沒有抓到王再興,氣急敗壞的敵軍就把他父親抓走了,關到地下室拷問折磨。后經鄉親說和,家里用賣糧食和東拼西湊的兩千多偽幣,才把老人贖回來,王文興的父親受到日軍的摧殘后,回家病了一場,險些喪命。多年以后王文興回想起這件事仍然心有余悸。
1939年對王文興來說是最不幸的一年。由于饑寒交迫、缺醫少藥,祖母、母親、小妹和侄女先后去世。王文興母親臥病在床一年多因為無錢醫治,只能聽天由命,病故那天,全家都未吃飯,早晨借來的一斗谷子還在病床邊放著。悲慘的情景,王文興一生銘記于心。
失學在家的王文興依舊是農忙時幫忙干農活,農閑時干割草、拾柴等零活。由于日軍占領村子時糧食和牲畜等有用的東西被搶走,家中生活更加困難,缺衣少食。由于家里的土地多為鹽堿洼地,又缺少肥料,莊稼長勢差,沒有災害時一畝地也就收一百多斤小麥,還得去掉十多斤種子。
一次在烈日下割麥子休息時,坐在麥地上的王文興陷入了沉思,這樣苦難的生活什么時候才是盡頭。回憶父親常說的古時窮人孩子讀書成名的故事,心里想人家能做到我也應該能做到,于是下決心發奮自學。困境中,王文興依然一心想要上學讀書,在偏僻的農村,他很幸運地找到了一本《算術指南》。《算術指南》是一本相當于高小畢業水平的數學自學課本,是當時考初中在農村能看到的唯一的數學參考書。強烈的求知欲使王文興手不釋卷,利用農閑時間,他完全靠自學把這本《算術指南》掌握了,正是這本書讓王文興對數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并為以后的學習打下了堅實基礎。
1941年,蕭縣縣政府在洪河集組建了臨時中學,招收本縣的青年學生。此時,王文興的大哥王再興已擔任游擊區蕭縣第七區財糧主任,經常奔波往來消息比較靈通。當他得知縣里組建臨時中學的消息后,第一時間告知了父親和王文興,并且再三囑咐,臨時中學免費吃住,這是繼續學習的唯一出路,千萬不能錯過機會。得知消息后王文興欣喜萬分,這意味著他又可以讀書學習了。洪河集離王文興家有三四十千米的距離,14歲的他五更動身,繞過日軍的炮樓,緊趕著走了一天才到達學校。
學校剛剛籌建,校舍坐落在一個三官廟中,學生隨到隨考試。從北京師范大學來的王長耀[13]老師既是校長又是教員,當場給出考題,作文題目是“淪陷后的三年”,然后又出了七道算術題。王文興來自淪陷區,鐵蹄下的痛楚,生活的困頓,不言而喻,他的作文有感而發,一氣呵成。同時,得益于《算術指南》的學習,七道算術題王文興也全部答對。王長耀老師高興地說:“好啦,你被錄取了。”上學吃飯都有了著落,又回到夢寐以求的讀書殿堂。這是王文興人生道路上的一次大轉折。然而,他輾轉流離的求學之路才剛剛開始。
蕭縣臨時中學所在的洪河集離被日軍占領的蕭縣縣城只有二三十千米,隨著戰事緊張,日軍掃蕩越來越頻繁。每遇掃蕩,學生就四處躲避,不僅日常教學難以正常進行,而且師生安全受到嚴重威脅。有時學生跑到高粱地里躲藏,但到秋收的時候,可隱蔽的地方越來越少,學生的處境也越來越危險,這種情況堅持到1942年春節前,為安全起見,學校不得不將學生暫時疏散回家,等候下一步安排。
直到1942年3月,學校通知愿意隨學校去安徽省太和縣的學生到指定地點集合。王文興得知此消息欣喜若狂,由大哥陪同于指定時間到達袁圩村,待命出發。1942年4月一天的傍晚,學校師生由游擊隊護送,前往后方太和縣。蕭縣到太和縣150多千米,師生們經過三天多的趕路到達了太和縣城西1500米的潁河西岸徐禪堂村,這個村是以晚清進士徐廣縉的祠堂命名,校部就設在祠堂。村里還有一棵百年樹齡的大白果樹,學生們常在樹底下集會、上課,后來這棵白果樹成為國立第二十一中學早期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