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學國中
1942年年初,國民政府第三十一集團軍副總司令王仲廉[14]兼任魯蘇豫皖邊區挺進第二路總指揮,駐防皖北太和,當地耆老和有識之士向其進言:“興辦教育,造福鄉梓”。王仲廉老家就在蕭縣,對此非常重視,欣然承諾,決心辦學。
20世紀40年代初,隨著日寇侵略范圍的擴大,沿海沿江各重要城市相繼淪陷,中華民族的教育事業遭到極大的摧殘。為了維持各地中等教育功能,救濟失學青年,增進抗戰實力,國民政府當局先后在戰時創辦了20多所國立中學[15]。
圖1-8 1942年,王文興在國立第二十一中學就讀時的照片(王文興提供,存于采集工程數據庫)
圖1-9 1942—1943年,王文興在土坯制成的課桌上讀完了初中二年級
1942年4月,以蕭縣臨時中學兩個班為基礎,魯蘇豫皖邊區戰時中學成立,湯恩伯任校長,王仲廉任副校長。魯蘇豫皖淪陷區廣大失學青年聽到這個消息,紛紛沖破敵人封鎖線,到太和報考戰時中學。王仲廉下令:凡來自淪陷區的失學青年,一個也不能拒收,全部公費,并提供食宿、衣服、簡單醫藥等。6月底學校已錄取學生800多人,到7月底,學生人數激增到兩千多人。學校分成三部分,即中學部、師范部和女生部。學生來自四面八方,成績參差不齊,學校為了教學方便,進行編級測驗,王文興被編入初中二年級三班。1942年9月,國民政府教育部電令:“魯蘇豫皖四省邊區戰時中學”改名為“國立第二十一中學”[16]。為改善教學環境,10月學校又將中學部遷往太和縣城的山西會館,以會館原有的建筑為基礎,學生和王仲廉派出的工兵一起又修建起幾十個教室。由于戰時物資缺乏,教室都是草屋,課桌也多是土坯砌成,盡管條件簡陋,同學們仍然十分高興。
圖1-10 1943年,國立第二十一中學學生在操場舉行升旗儀式
圖1-11 1943年,國立第二十一中學學生在上軍訓課
此時,學校的學習和生活條件都很差。教師不足,教材缺乏,幾個學生共用一本書。生活上每個學生每天500g原糧,一天只開兩頓飯。開飯時,同學們蹲著圍在一小盆素菜周圍,每個同學一個饃,女同學和飯量小的往往會掰下一塊放在旁邊的籃子里,以貼補飯量大的同學。有時學校晚上通知同學們:明天早晨可以晚起床。其實這樣說的潛臺詞就是明天早飯不開了。
雖然條件艱苦,王文興和同學們卻始終精神高昂:國家民族正處在生死存亡關頭,抗日軍民在前線每天都有流血犧牲的情況發生,我們少吃口飯、生活困難點又算什么!
1942—1944年,由于時值抗日戰爭緊張階段,教育部要求學校對學生給予體育知識以適應全民抗戰和保衛學校應急,對學生進行軍事教育。后來在學校西遷過程中還給部分同學發了步槍。
隨著時間的推移,國立第二十一中學的教學管理有很大改善,曾任蕭縣縣長、以清廉耿直著稱的彭笑千擔任學校的總務主任,把各項工作管理得井井有條,學校還聘請了很多名師,皖北的著名數學老師季繩武[17]就是其中一位。季繩武教學功底深厚,有一次在脫稿講解西摩松定理時,忽然有位同學起立發問,“老師,西摩松定理在書上哪一頁?”季老師和藹地說,“同學請坐下,請打開書第177頁”,同學們嘩啦嘩啦翻到177頁,該定理正在該頁中。季老師不僅博聞強識,講課時還非常幽默生動,深入淺出,王文興還清楚地記得他在講解幾何時說:兩點之間距離直線最短,這連狗都知道,把一塊肉放在遠處,它會一直跑過去,不論大狗小狗都不會繞著彎跑,引起同學們哄堂大笑。此外還有馬菊甫老師,北京師范大學畢業的郭老師和焦老師,也深受同學們歡迎。
圖1-12 1944年,國立第二十一中學初三畢業留念(第一排左二李樂冉,左三張立光;第二排左二張長佑,左三王文興,左四李祥鵬;第三排左四李東鑫)
1944年6月,王文興初中畢業后參加高中入學考試,學校共招收學生150名,分為三個班,他以第16名的成績編入高一甲班。
王文興在太和縣讀書期間,他的父親和大哥都很掛念他,曾徒步來回三四百千米、冒險穿過敵人封鎖線去探望他,父慈子孝,兄友弟恭,一時傳頌鄉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