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言
傳主簡介
王文興早年從事催化研究,后轉向環境化學。在催化方面,20世紀50年代化工系統建立了工業催化研究室,他首先在我國應用標記放射性14C示蹤法和電磁泵流動循環法研究烴類多相催化氧化反應。在大氣環境化學方面,他是我國著名環境化學家,是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的主要創建人之一。他與課題組首先觀測發現在我國蘭州出現的光化學煙霧是石油化工型,這與國外不同,并據此提出了相應控制對策;首次在煤煙型城市太原地區得到空氣污染物時空分布、粒子和氣體生消轉化規律。在酸雨研究方面,王文興發現我國酸雨面積已達300萬平方千米,成為世界第三大酸雨區,得到了降水離子濃度和沉降通量的全國分布數據,其研究成果為我國大氣環境立法和酸雨控制提供了理論和技術依據;利用地面、高山和航測證明在環渤海地區存在高濃度PM2.5等污染物,這是該地區頻繁出現霾污染的根本原因。這些研究成果對我國大氣環境立法、大氣污染和酸雨控制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時,近十五年來,王文興創建了環境量子化學計算團隊和研究新領域,指導研究持久性有機污染物(POPs)在開放環境系統中的降解和生成機理,建立了新的理論模型和研究方法,取得了重要成果,首次計算得到了二英類化合物各基元過程的熱力學及動力學參數,以及寬溫度范圍內的Arrhenius(阿倫尼烏斯)方程。王文興與合作導師張慶竹指導的量子化學博士研究生曲小輝獲得2011年全國優秀博士學位論文。
王文興編著出版了我國第一本工業催化領域的著作《工業催化》(1978年),出版了《英俄漢環境保護詞匯》(1995年)和《王文興文集》(2007年),他參與編輯出版了《工業污染治理技術叢書·廢氣卷》(1993年)、《保護人類呼吸之氣——大氣》(2001年)和《規劃與管理——北京高等教育精品教材立項項目》(2004年)等著作。在環境領域國際知名期刊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Atmospheric Chemistry and Physics、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Atmospheric Environ ment、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等發表學術論文350余篇。先后負責完成國家 “六五”至“九五”科技攻關課題及省部級重點項目多項。主要有:“天津市環境評價與規劃”“蘭州光化學污染規律和防治對策研究”“太原地區大氣綜合觀測研究”“太原環境容量研究”“我國酸雨來源和影響及其控制對策”“華南酸雨研究”“我國酸沉降及其生態環境影響研究”“我國酸雨控制國家方案基礎研究”以及國家重點基金項目“持久性污染有機物典型環境過程及構效關系研究”(量子化學計算)。2000年,“山東地區氣溶膠PM2.5污染特征、來源及形成機理研究”“環渤海地區灰霾天氣的形成特征及其大氣質量的影響”及省重點“城市氣溶膠PM2.5污染水平來源解析研究”三個課題的研究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1項、二等獎3項、三等獎1項,省部級獎多項。鑒于其在環境科學領域作出了杰出成就和突出貢獻,2011年王文興院士獲得我國“環境科學終身成就獎”。2014年,王文興榮獲光華工程科技獎“工程獎”。2015年榮獲國際大氣科學與空氣質量會議(ASAAQ)特別貢獻獎。
截至2019年,王文興共指導博士研究生38名、碩士研究生40名,其中已畢業博士生29名、碩士32名。為了激勵學生刻苦學習、幫助家庭貧困學生減輕經濟負擔,王文興于2007年捐獻個人積蓄40萬元,設立“王文興院士環境科學獎學金”,獎勵環境研究院品學兼優、經濟困難的碩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2007年至今,先后有24名碩士研究生和12名博士生獲得“王文興院士環境科學獎學金”。
采集過程
全面資料采集是本項目的基礎和核心。我們將采集工作分為實物采集和音視頻采訪兩種形式。
實物采集方面我們主要沿著王文興生活工作的足跡,專人去收集整理。采集小組去了安徽蕭縣王文興的家鄉、吉林大學、中國海洋大學、沈陽化工研究院、北京環境科學院、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浙江省生態環境廳、江西省生態環境廳等地。
目前共采集到:傳記類6件,證書類88件,書信類318件,手稿類183件,著作類38件,論文138篇,報道類1篇,學術評價類3篇,照片247張,圖紙2個,檔案類44件以及其他類物件240件。由于王文興目前仍然工作在科研、教學管理的第一線,因此很多有采集價值的資料物品還不能捐出,采集小組正在積極爭取將這部分資料數字化。
在音視頻資料采集過程中,我們采訪了王文興的兒子王韜先生。他目前在香港理工大學任講席教授,受父親影響,專業也是環境化學,也是領域內著名的專家。我們還對與王文興合作過的老同事任陣海院士、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楊新興教授(研究員)、王文興夫人張婉華、生態環境部前官員楊朝飛、“八五”環保科技攻關項目合作團隊現南昌大學紀委書記黃云、國家國有資產委員會副主任呂黃生、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丁國安、江西省生態環境廳原總工程師何紀力、浙江省環境監測中心原總工李柱國、江西省生態環境廳環境監察局局長方宏亞、山東大學環境研究院胡敬田教授、張慶竹教授、薛麗坤教授、科研教學秘書王新鋒、王文興的大哥王再興、王文興的侄子王宇昌等進行了間接采訪。直接采訪王文興院士10次,取得高清視頻素材812分鐘,錄音資料2314分鐘。
重要采集成果
1.微量氣體在大氣中的壽命和化學轉化教學幻燈片。這是王文興通過多年試驗科研、經驗整理制作的全國酸雨分布、微量氣體在大氣中的壽命和化學轉化教學幻燈片。
2.王文興催化講稿提綱。此提綱撰寫于1983年,內容包括催化與化學專業、催化劑的研究和測試方法、工業催化劑的選擇原理,工業催化劑和工業催化反應器、工業催化過程和工業用催化劑。王文興根據此提綱撰寫了我國第一部催化領域的書籍《工業催化》。60頁信紙,鋼筆撰寫。
3.王文興赴美國考察筆記。1981年1月2—27日,王文興赴美國考察污染與防治情況,做了大量的考察筆記,詳細記錄了美國的污染情況和治理措施以及自己的心得體會及未來的計劃。圓珠筆撰寫,筆記本共61頁。
4.華南地區酸雨來源、影響和控制對策,廣東內容摘要手稿。通過大量的實地觀測和實驗,王文興總結概述了廣東酸雨形式、酸雨來源和成因、酸雨對環境的影響。鋼筆書寫,稿紙共10頁。
5.在美國國家環境保護局研究三角公園的研究所調研報告手稿。1981年王文興去美國考察,了解美國該研究所機構人員情況、經費情況及研究所的研究內容、研究方向。鋼筆書寫,信紙共7頁。
6.“八五”國家重點科技項目(公關)計劃/專題執行情況驗收評價報告手稿。《我國酸沉降時空分布規律研究》提出了攻關任務、考核指標等,研究內容主要有:降水酸度時空分布、硫沉降時空分布的研究、主要陽離子濕沉降時空分布的研究、酸性氣體地理分布規律的研究、典型高山降水及云水研究、全程序質量保證和質量控制的研究、我國酸沉降發展趨勢研究等。本專題研究成果居國內領先水平,整體上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鋼筆書寫,稿紙、打印紙共57頁。
7.2014年山東大學環境研究院新學期工作會議暨“王文興院士環境科學獎學金”頒發大會視頻。2014年2月23日,山東大學環境研究院舉行新學期工作會議暨“王文興院士環境科學獎學金”頒發大會,王文興院士在會議上向同學們和工作人員提出學習、科研、工作的要求和建議,并結合自己的經歷告訴大家為人為學的道理。最后王文興為獲獎人員頒獎。
8.王文興與唐孝炎在美國加州的合影。
9.王文興在蘭州西固地區大氣光化學污染觀測項目工作照。
10.王文興科研評審會照片。1991年,王文興主持了“八五”國家科技攻關項目“我國酸沉降及其生態環境影響研究”,并為該項目驗收評審會作報告。
11.王文興早期觀測酸雨的工具。王文興攜帶此工具在“七五”“八五”酸雨研究中在全國多個酸雨監測點進行了雨水的收集與測量。
12.《小學國語教學手冊》。這是王文興的啟蒙圖書,他最早的語文知識就是從這本開始汲取的。
13.任陣海給王文興的信。任陣海致信王文興(任環境科學院副院長期間)談及自己訪日期間所遇到的系列問題。
14.聯合國開發計劃署駐華代表處寫給王文興的信。1982年6月29日,聯合國開發計劃署邀請王文興進行海外技術轉讓的項目介紹。
15.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評審委員會頒發給王文興的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證書。1985年,王文興主持的“蘭州西固地區大氣光化學污染規律和防治對策的研究”項目獲得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
16.1987年7月,“大氣環境容量研究”項目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獲獎證書。
17.1987年7月,“太原地區大氣環境綜合觀測研究”項目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三等獎獲獎證書。
18.1990年12月,“我國酸雨的來源和影響及其控制對策”的研究項目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獲獎證書。
19.1998年12月,“我國酸沉降及其生態環境影響研究”項目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獲獎證書。
研究思路和寫作框架
本傳記通過深入挖掘王文興一生的生活、學習、工作軌跡,以真實、客觀的史料,將其坎坷曲折的人生和頑強追求科研的一生進行了還原和再現。在研究和寫作過程中,著重遵循時代大背景、成長小環境、增強可讀性、尊重歷史事實等原則。
時代大背景對王文興命運的影響
王文興已經九十多歲,經歷了不同時代的變遷。我們在寫作中注意將中國乃至世界百年來的科技發展和王文興的學術成長相聯系,對期間國內外所發生的與王文興有影響的歷史、科技事件盡可能地在書中有所體現。
成長小環境對王文興的影響
我們在資料采集過程中注意到,王文興的家鄉、家庭對其走上學術研究之路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因此在前兩章著重寫了王文興的早期求學過程,以及這段經歷對其以后學術成長的影響。
增強可讀性,即追求學術性和文學性的統一
傳記的寫作,主要追尋王文興的學術成果和學術成長經歷,涵蓋了求學過程、相關生活背景、從催化物理轉到大氣環境科學的關鍵節點及原因、科研態度、科研經歷、治學方法及學術傳承等。寫作后期,我們又專門請有傳記寫作經驗的人加入寫作組,將文學手法融入其中,可讀性大大增加。
尊重歷史事實
我們在全面研究并閱讀已有資料的基礎上,仔細發掘王文興學術成長的關鍵點和具體細節,糾正原有資料的不妥或不正確的地方。我們主要依據對王文興及其家人、工作同事、好友等的訪談記錄,以及收集到的傳記類資料、學術成果資料,以時間為線索,以王文興學術成長和科研階段為章節進行撰寫,共分十四章。導言部分主要概述了王文興主要的科研成果和突出貢獻,匯報了采集小組的主要工作和采集成果。第一章講述了王文興的家世及小學初中高中的求學經歷、啟蒙老師,完整地展示了那個年代王文興艱苦而執著的求學狀況,對數學的興趣并一生喜歡數學的原因。第二章主要講述王文興考取大學的情況,如何選擇大學,怎樣考取安徽大學,之后又轉學考取山東大學及由數學專業轉向化學專業的原因。大學期間劉遵憲老師和劉椽老師對王文興的化學學習起了很大的引領作用。在山東大學學習期間,王文興打下了堅實的化學基礎。第三章主要講述王文興在山東大學畢業后參加工作初期的情況、在吉林大學研究生班進修的情況、在蘇聯卡爾波夫物理化學研究所進修的情況及在北京化工研究院、蘭州涂料所工作的經歷、夫人張婉華的情況。這一章還分析了吉林大學唐敖慶教授、蘇聯通訊院士鮑列斯柯夫對王文興學術成長的影響。第四章主要介紹王文興隨中國政府代表團出國考察的情況。這一部分單獨拿出來寫,是因為這次出國,改變了王文興的學術研究方向,即從物理化學轉向大氣環境科學,這也是他學術成長的關鍵節點。第五章主要講述王文興正式投身環保事業。本章節重點介紹了王文興調入天津市生態環境局主持治理天津污染的過程,以及從天津市生態環境局調往北京參與籌建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的前因后果。第六章主要講述王文興來到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后的第一項重要工作——主持蘭州西固地區光化學氧化劑污染控制對策研究。第七章介紹了王文興和團隊研發和設立煙霧箱進行科學實驗的過程。第八章主要介紹王文興主持太原大氣污染觀測項目及第一次參加國家重要科研項目——“六五”國家科技攻關項目“太原地區大氣環境容量研究”。本章介紹了王文興作為課題組組長主持項目研究的過程以及取得的豐碩成果。第九章至第十二章,連續介紹王文興主持和參加國家環保科技項目“酸雨研究”。酸雨研究是王文興科研事業的巔峰階段,也是王文興對我國科研事業的最大貢獻。第十三章講述了王文興回到山東大學工作的前因后果以及在這期間所從事的部分科研工作,這也是王文興學術成長的重要節點。王文興來到山東大學成立環境研究院,親任院長,幾年的時間,為山東大學引進一批人才,培養出一定數量的博士、碩士研究生,在世界頂級學術期刊發表眾多學術成果。王文興一生有教師情結,對于九十二歲高齡的他,山東大學將是他最終的學術落腳點。第十四章是學術傳承部分,主要講述王文興對學生、子女的教育情況和潛移默化影響,及部分學生取得的成就。結語部分分析王文興取得科研學術成績的原因及在做學術做人方面的態度和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