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忠厚處世 重教興家
耕讀之家
王文興祖籍山東臨沂,元朝末年,王氏宗祖遷居至安徽蕭縣呂里村。蕭縣位于安徽省最北部,蘇、魯、豫、皖四省交界處,古為蕭國。秦置蕭縣,隋唐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屬江蘇省徐州,素有“徐州的西大門”之稱。1955年蕭縣由江蘇省劃歸安徽省,沿革至今。
20世紀初的中國,仍處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黑暗時期。新舊兩種制度交替,軍閥混戰,百姓生活艱難。這一時期,雖然受到動蕩形勢的影響,中國在教育和科學發展方面卻依然負重前行。1928年,國民政府成立了當時中國的最高學術研究機構——國立中央研究院,著名教育家及科學家蔡元培[1]先生為首任院長。隨后國立北平研究院、中國西部科學院相繼成立,到1935年,全國各類專門的科研機構已超過了70個。國民政府將各國發展科學技術的經驗移植到了中國,形成了以輕工業為主體、通才教育和政府較少干預的歐美式科學技術發展模式。這時的中國科技界也不再與國際科技界隔絕,留學海外的大潮在庚子賠款、勤工儉學等推動下洶涌澎湃。科技交流逐漸增加,一批學有所成的歸國科學家,如李四光[2]、侯德榜[3]、吳有訓[4]、茅以升[5]等成為當代中國科學技術發展的領軍人物。
圖1-1 清朝嘉慶帝頒發給王柱的圣旨(王宇昌提供,存于采集工程數據庫)
與國家層面發展科技的舉措相對應,在廣大的鄉村民間,尊師重教的傳統一直在延續。蕭縣是一座有著數千年歷史的文化名城,素有“文獻之邦”的美譽,這里的文化氛圍更多了幾分歲月積累的厚重。
1927年,王文興出生在蕭縣呂里村一個貧苦農民家庭。呂里王氏曾是當地著名的姓氏,是《二十四孝》“臥冰求鯉”故事中孝子王祥的后人。王文興的高祖父王柱、曾祖父王麟章都是清朝《同治續蕭縣志》中有記載的飽學之士。高祖父王柱是道光元年(1821年)辛巳科的舉人,參加了癸未年(1823年)會試,被皇帝恩賜國子監學正,到85歲時,仍然“朝夕披吟”,勤學不輟。曾祖父王麟章曾以第一名的身份考取秀才,聞名鄉里。
圖1-2 王文興的父親王振坤
王文興的父親王振坤幼年持家,家道衰落,雖家中仍有薄田四十畝,但因人丁眾多,又逢軍閥混戰,水旱災害頻繁,家庭生活日趨困難。時值王文興出生時,家里豐年僅能果腹,欠年就要挨餓,已然十分困苦。當生存變得舉步維艱時,誰也無暇顧及孩子的生日。王文興只知道自己出生在1927年,屬兔,但具體日期已無人知曉,也無處考證。如今身份證上的出生日期是王文興在1949年考入山東大學時自己定的,當時恰逢10月,作為進步學生,他又聯想到一個重要的紀念日——發生于1917年的蘇聯十月革命,于是把自己的生日定為“10月17日”[6]。
在艱難困苦的時候,一個家庭依然著力保留維持的,必然是他們心中最為寶貴的東西。在戰亂與貧窮中,這個耕讀世家從未放棄對教育、文化的渴望和追求。王文興的父親王振坤讀過六年私塾,14歲時,因照顧重病臥床的祖父王力畬,不得不輟學回家務農。王振坤心地良善、忠孝仁愛,盡管自己生活很困難,仍不忘扶弱濟困,在鄰里鄉親中評價頗高。除此之外,由于受世代重學的家風影響,王振坤特別重視文化教育。他寫得一手好書法,還特別喜歡讀史書,農閑時常讀《資治通鑒》《十七史》之類的史書,經常向兒女們講述先賢事跡,教育孩子們努力學習向上。“忠厚處世,重教興家”,是王振坤留給后輩的座右銘。他多次告訴孩子們“只有讀書,增長知識才干,方能有所作為”。[7]在王振坤言傳身教、勉勵引導下,家里的五個男孩中有兩個接受了高等教育,一個接受了中師教育。這在當時食不果腹、兵荒馬亂的情況下,實屬難能可貴。
圖1-3 1971年,王文興父親王振坤寫給王文興大哥的家書(王文興提供,存于采集工程數據庫)
圖1-4 2016年2月,王文興在老宅堂屋前的照片(王文興提供,存于采集工程數據庫)
家和萬事興。每當回憶過去,王文興都十分感慨:沒有父親的教誨,家庭的努力,自己可能一事無成!王文興記得在他童年時,每年秋收以高粱、地瓜為主,一直吃到春天,而每到春天家里就經常會斷糧。無論怎樣艱難,父親王振坤還是想盡一切辦法讓孩子們讀書。家里人多屋少,王文興的大哥王再興晚上只能在喂牛的草屋中睡覺,后來寄宿在一個近房大爺家。即便如此,父親依然決定讓王再興去讀書,一家人省吃儉用,供王再興讀了三年小學(四至六年級),然后考取了江蘇省立連云師范。雖然學校不收學雜費,還管吃住,但是家中連購置書籍簿本的錢和往返路費都沒有。怎么辦呢?耕種之家,生存的最大依靠便是土地,父親為了湊齊兒子的幾個讀書錢,狠下心“當”了家里最好的兩畝地。王文興清楚地記得,把地當出去的那天,父親沉默寡言,一整天都沒有下床吃飯。父親當掉“命根子”也要讓大哥讀書的決心以及大哥讀書的艱苦歷程,對少年時期的王文興影響極大,祖上遺留的家風和童年貧苦的現實生活給他留下了雙重烙印,使王文興從小就立下讀書成才的志愿,并篤行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