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攀登者:松下幸之助的經營哲學
- 鄭義林
- 3304字
- 2021-12-14 15:03:17
“日日新”經營思維
所謂“日日新”經營思維,即時時求新、日日創新的經營管理思想。
日新又新
3000多年前,中國商朝的開國君主商湯在他常用的盤子上刻下自己的座右銘:“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這句話的真正含義是:我們應該抱著“日新又新”的心理觀察每一件事情,如能確切實行,自己的思想會越變越新。在一個變化相對較緩的時代,商湯能夠有“日新又新”的觀念,真可謂是一位偉大的領導者。
大約在2500多年前,佛祖釋迦牟尼提出“諸行無常”,意思是世間一切事物并非一直如常,而是時刻變化著,換句話講就是“萬物日新月異”的意思。古希臘哲學家赫拉克利特也提出“人不能兩次踏進同一條河流”,即世間萬物沒有什么是絕對靜止和不變的,一切都在運動和變化著。
因而,在日新月異的時代,企業領導者抱著守舊的思想和態度,那是行不通的。松下幸之助在研究前人思想的基礎上,提出他關于宇宙、自然與人類發展進化的哲學觀,即“生成發展觀”。這一哲學觀點用于企業經營方面,就是“日日新”經營思維。所謂“日日新”經營思維,即時時求新、日日創新的經營管理思想。
1953年1月起,松下幸之助每月都會在員工的工資袋里放一張寄語卡片,卡片采用雙色印刷,文字大約有700字,這就像他寫給員工的家信一樣。
當時,松下電器進入快速發展期,公司員工人數倍增,營業額每年翻番,然而,松下幸之助與員工們直接見面和交談的機會卻大大減少,這種距離感讓他感到苦惱。他覺得需要想辦法讓員工了解公司的理念和自己的思想,讓大家從工作當中感受到價值和生活的意義。大概出于這樣的想法,松下幸之助才想出在員工每月的工資袋里放寄語卡片的方法。
現在很多企業的經營者運用內部郵件等通信工具向員工定期發布信息,你或許并不會感到新奇,但是在20世紀50年代,很少有經營者會想到這樣的溝通方式,這就是松下先生的“小創新”。
松下幸之助在給員工的寄語卡里貫穿的是“日日新”思想。他認為,大自然、宇宙正在不斷生成與發展,他說:“生成發展就是‘日日新’,舊的東西死亡,新的東西產生,今天比昨天新,明天又比今天新。”他呼吁我們要秉承這樣一種認識,即我們是在這個無限生成發展的世界中進行企業經營工作的,我們要追求一種今天比昨天、明天比今天、各方面都“日日新”的經營理念。
在接近8年時間里的每月的寄語卡片中,看似無足輕重的留言也隨處可見“日日新”思想,松下幸之助堅信,員工們在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如果不拘泥于陳舊的想法與做法,用革新與創新的觀點來看待事物、處理事情,那么經營必將走向成功。
新時代,新方法
當“日日新”運用在領導力上,松下幸之助提出“新時代,新方法”的理念。
企業領導者應該敏銳地觀察世態的變化,時時產生新的領導觀念。有了新的領導觀念,經營者就會不斷尋找達成經營目標的新方法,而不拘泥于過去的思想和做法,這是作為一個企業領導者不可或缺的重要條件。
當今,世事紛雜,瞬息萬變,與昔日相比,進步和發展的步伐加快,經營者切不可“十年如一日”地推進企業的經營管理,而應該積極進取,不斷求新求變,企業才能獲得長足的發展。
1979年11月,松下幸之助應日本新經營者形象理事會理事長石山四郎的邀請,與美國著名企業家路易斯·勃蘭先生對“巨變時代企業面臨的十大難題”進行公開討論,其中一個問題是“企業如何持續生存?”。問題討論圍繞著“企業會不會被淘汰”,以及“如何使企業持續保持活力”等展開。松下幸之助闡述了他的觀點:“企業必須適時發布新目標,這就是企業的理想。根據理想制定具體目標,這能使企業保持活力。若自己滿于現狀,怠慢工作,企業必定會老化,甚至遭到淘汰。萬事萬物都在隨著時代的變化而求新。如果反復做同樣的事,人必會厭倦;如果維持現狀,企業也必定會落伍。因此,在你厭倦之前,就必須不斷地創新。”
“勃蘭先生講到汽車大王亨利·福特的經驗教訓,曾經創造了一個劃時代進步的福特先生,被后起之秀通用汽車公司擊敗了。這個實例告訴我們,不論如何偉大的成功者,如果不能日益求新,終會遭到淘汰。像福特這樣的例子,在現實中,比比皆是。經營者必須樹立‘日益求新’的觀念,保持年輕的心態,不斷地自我檢討。如果你失去了心理上的青春,必須讓適當的人來接棒。”
有人說:“昨天的形象不可以延續到今天,今天要比昨天更進步才行。”即使今日看來很完善的事,到了明天,又會有新方法、新路徑出現。在經營上,得過且過的態度,是令人憂心的事!安于現狀、故步自封,不求新向上,降低對事業的熱情,終將被時代潮流所遺棄!
人類自有無數的道路可行,亦有無限的目標可供奮斗。最重要的是,凡事不畏艱難,抱定“事在人為”的決心,以飽滿的熱情和誠意專注于工作,創造性的觀念和做法就會不斷產生。
人才應該在日新月異中進步
關于人才發展,松下幸之助提出“人才應該在日新月異中進步”。
不墨守成規,又能經常具備新觀念的人,才是企業所需要的人才。以公司基本的經營方針為根基,再加上個人的創意發揮,使每個人都能“人盡其才”,這是松下電器經營的理念。
“現在,公司內各種組織必須時刻加以檢討,確立新事物,樹立新觀點。松下電器的組織架構不斷地調整變化,有人說這影響‘專心工作’,我說,善變多變,并不是改變,是一種進步,形成新的形態就是一種進步,這不是衰老的現象,而是進步的表現。”松下幸之助說。
生產符合時代需求的卓越產品
關于產品制造,松下幸之助提出“生產符合時代需求的卓越產品”。
人世間一切事物并非一直“如常”,而是時刻變化的,這就是日新月異的意思。例如,松下電器現在不再制造30年前的產品了,即使再制造,也不會有人購買了,企業必須時常更新產品,生產符合時代需求的好產品。一個行業進步愈快,競爭愈激烈。競爭愈激烈,創新的力度愈大,被淘汰的企業愈多。
“日日新”是松下幸之助對自己提出的要求,也是對每一位員工提出的要求。一位松下電器老員工在口述故事中提到一件事,恰好說明了它的重要性。
某天,松下幸之助在不打招呼的情況下來到營業現場。他走到企劃科長的辦公桌前,拿起偶爾擺放在桌上的自行車車燈,問:“現在的開關設計有變化嗎?”
企劃科長回答說:“沒變化,還用原來的那個。”
聽后,松下幸之助臉色驟變。為什么呢?因為,現在的產品與他當時生產的產品相比基本上沒有變化。
他大聲訓斥道:“這是我當年設計的,你們設計的開關裝在哪里了?這些年你們都干什么了?請把工資退還給我!”
室內回蕩著松下幸之助的怒吼聲。隨后,他面對低頭彎腰致歉的科長說:“我知道你能做好。我現在仍然信任你!”留下這句話后,他離開了營業現場。
從那以后,那位被訓斥的科長帶領著手下一幫人奮發圖強,終于打了一場漂亮的翻身仗。
華為公司的“微創新”文化,正好體現了松下先生的“日日新”思想。
這種“微創新”,或稱之為“漸進式創新”,是相較于顛覆式創新而言的。任正非主張“在繼承的基礎上創新”,他強調“新開發量高于30%不叫創新,叫浪費”,提出“領先半步是先進,領先三步成先烈”的觀點,實際上講的都是微創新文化,創新不是跳躍式的,創新不能過于超前,否則毫無意義。
華為的創新是從學習和追趕開始的,起初它向標桿和競爭對手愛立信學習,然后通過差異化創新,逐步實現超越。從早期簡單的“性價比”競爭,華為逐漸實現關鍵部件和技術的替代,努力提升產品核心競爭力。如:在光傳輸領域,公司通過關鍵部件的技術突破與芯片化,實現了超越競爭對手的目標。后來,華為進入了無人區,沒有競爭對手可以學習,創新只能靠自己摸索,任正非曾比喻說:“愛立信就是茫茫大海中的航標燈,燈關了,華為就不知道該去哪兒了。”
華為能夠從一家小公司成長為讓全球客戶信賴的大企業和行業領導者,得益于30多年不間斷的、大量貼近客戶的微創新。有一位華為老員工估計,30多年來這樣的產品微創新有數千個。
華為通過產品創新獲得市場上的巨大成功,正如管理大師彼得·德魯克所說:“創新的成功不取決于它的新穎度、科學內涵和靈巧性,而取決于它在市場上的成功。”
松下幸之助的“日日新”思想,是基于他的自然、宇宙生成發展觀。這種變化發展的哲學思想,影響了松下電器半個多世紀的發展,奠定了它的創新基因。而從個人來說,“日日新”思想是一種“精進力”,擁有這種思維的人,也能實現人生不斷進階,走向更加成功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