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除投資慣性,保持理性的頭腦
在1989年的致股東信中,巴菲特說道:“我最意外的發現是企業具有一種看不到的巨大影響力,我們稱之為‘系統規范’,在學校時沒有人告訴我這種規范的存在,而我也不是一開始進入商業世界就知道有這回事,我以為任何正當、聰明有經驗的經理人都會很自動地做這樣的決策,但慢慢地,我發現完全不是這么一回事。相反,理性的態度在系統規范的影響下都會慢慢地變質。舉例來說:(1)就好像是受牛頓第一運動定律規范,任何一個組織機構都會抵抗對現有方向做任何的改變;(2)就像用工作來填滿所有的時間,企業的計劃或并購案永遠有足夠的理由將資金耗盡;(3)任何一個崇拜領導者的組織,不管有多離譜,它的追隨者永遠可以找到支持其理論的投資評估分析報告;(4)同業的舉動,不管是做擴張、并購或是訂定經理人待遇等都會在無意間彼此模仿。是習慣的力量而非腐敗或愚蠢,誤導他們走上這條路,也因為我忽略了這種習慣和規律的力量,使我為這些所犯的錯誤付出高昂的代價。之后我便試圖組織管理伯克希爾,盡量降低此規律的影響程度,同時查理跟我也試著將我們的投資集中在對于這種問題有相當警覺的公司。”
巴菲特發現這種系統規范的力量嚴重影響了人們的判斷能力和執行能力,比如很多大型基金的經理人才智超群,能力出眾,他們還擁有一個非常出色的團隊,一大批優秀的下屬,擁有優質的資源和人脈關系。他們的投資經驗加在一起也都有幾百年了,但是業績常常一團糟,以至于有人嘲笑他們“并不是擁有幾十年的工作經驗,而是一年的經驗,重復了幾十年”。
為什么這些大型基金的業績難以比過道瓊斯指數這種無人管理的指數呢?為什么一群聰明人在一起反而無法實現經驗的互補和累加呢?巴菲特認為并不是因為經理人的能力不行或者品行有很大的問題,而在于一些團隊內部形成的思維偏見和錯誤。他總結了幾點原因:“集體決策——這或許是我的偏見:我認為,所有成員共同參與決策,投資管理工作就幾乎不可能達到一流水平;潛意識地遵從聲譽卓著的大型投資機構做出的投資策略以及投資組合配置;機構框架的束縛——他們總是認為平均水平會非常安全,因此聲稱必須從事‘安全’的投資的組織架構,在支付報酬時卻僅僅根據回報率來決定,而不考慮該投資收益所對應的資產組合所面臨的風險水平;不理性地、強制性地要求資產配置多樣化和分散投資策略;最后一點,同時也是尤為重要的一點——慣性。”
在這里,實際上,無論是集體決策還是遵從投資機構的建議、遵守安全組織架構、盲目資產多樣化,嚴格來說,其實都屬于慣性的范疇。慣性是團隊運作中的一個壞習慣,也常常是將企業推入深淵的罪魁禍首。正是因為慣性的存在,人們經常會喪失獨立思考、分析和判斷的能力,受到團隊內部和外部的不良影響,最終出現一些讓人感到迷惑的不當行為。例如,組織機構可能會在明知犯錯的前提下拒絕做出改變;管理者會想辦法通過新項目的擴張來消化現金,而僅僅是為了不讓團隊成員閑下來;下屬為了迎合上級的需求,自然要源源不斷地提供各種新項目的可行性報告,他們甚至覺得其他公司也在做這個項目,一定會讓本公司領導產生興趣。為了確保自己不會落后,整個組織機構會效仿同行的擴張、收購、制訂管理層薪酬計劃等行為,而這些行為根本沒有必要或者不適合自己。
比如,一些公司為了擴展規模和實力,喜歡通過收購和兼并的方式壯大自身的力量,對于這些公司的創始人來說,兼并是最好的擴張方式和最直接的投資模式,但兼并并不適合所有的公司和投資者。A公司可以通過兼并新的業務來強化自己的業務短板和技術短板,彌補自身產業鏈上的不足,這種兼并可以幫助A公司快速成長起來。此時,B公司和C公司的老板覺得別人都在收購,那么自己也可以通過收購來壯大實力,他們的下屬此時就會猜測老板的心理,然后積極提供各種并購方案,于是各種并購行動開始展開,即便知道這些收購沒有任何意義,他們也會繼續執行下去。
又如,一些公司準備開發某個新項目,當這個項目拿出來討論的時候,某個領導可能覺得可行,接下來,大家很快就紛紛點頭同意,給出各種實施的理由,而沒有人會真正花時間進行獨立思考,對他們來說,保持獨立性沒有必要。大家非常喜歡在桌面上進行集體決策,但很多時候所謂的集體決策,其實就是指誰也不做決策,大家都在安心跟著別人走,根本不去思考和分析自己面對的問題,這個投資是否合理,這個投資是有利可圖還是有很大風險,這個投資是不是最佳的選擇,有沒有更好的選項,他們并不關心。而一旦出現了錯誤的投資,他們總是想著“既然大家都犯了同樣的錯誤,或者我犯了大家都在犯的錯誤,那么這個錯誤就是可以理解的”。這樣的情況實際上會擴散到整個行業,競爭者與合作者之間同樣會出現類似的決策,多數人都會這樣去想:“他們也正在這樣做,如果我不做,會不會顯得太奇怪?”為了與外界保持一致,為了避免成為他人眼中的異類,企業家或者投資人會盡可能向其他人靠攏。
在慣性的驅使下,投資者并不在乎自己做了什么,而在乎自己有沒有去做這件事,只要開了一個頭,或者有人做了一個引導,那么就會慣性地產生一種“把事情做下去”的沖動。它可能是由內部的一些官僚機制引起的,是一種內部的盲從和不負責的工作態度引發的,也有可能會被外在環境的變動而催動。慣性的本質是一種沒有獨立思索和獨立分析的行動。對于投資者來說,想要提升投資的成功率,想要讓自己把握住更多更好的機會,就要消除投資慣性。
第一,保持冷靜的頭腦,認真分析自己面臨的情況,了解自己公司的基本面,將自己與其他人區別開來。不要盲目與同行對比,甚至盲目模仿同行的舉動,消除公司的“多動癥”。
第二,管理者必須精準定位自己的能力,看看自己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不要過高估計自己的能力,控制自己做事的欲望,不能為了做事而做事,避免出現“別人能做,我也能做”以及“別人在做,我也要做”的不良心態。
第三,管理者要注意內部的溝通,打造一個高效的溝通機制,防止下屬盲目猜測管理者的心理,避免內部形成一股不理性的決策風潮。
總而言之,投資者以及投資機構中的每個人都要明確自己的真實需求,了解自己的真正實力和所處的環境,找到最適合自己的定位,防止被市場帶偏節奏,這樣才能夠保證不會形成投資慣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