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機械工業集團年鑒·2019
- 中國機械工業集團有限公司
- 4564字
- 2021-12-15 16:03:14
科技發展
【科技創新】
2018年,國機集團采取有力措施,積極引導與推進科技創新,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快形成結構合理、富有活力、運行高效的產學研用協同創新體系,科技創新實力穩步提升,在部分關鍵領域形成自主可控能力,有力推動了高質量發展。全年獲得省部級和全國行業性以上各類優秀成果獎370項,其中科學技術獎118項(含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1項),勘察設計咨詢獎159項。申請專利2233項,其中,發明專利900項;授權專利1798項,其中,發明專利458項。登記軟件著作權241項。主持或參加標準制(修)訂328項,其中,國際標準15項、國家標準106項。獲批牽頭籌建國家重大技術裝備創新研究院,智能工廠技術協同創新聯盟牽頭完成《智能工廠規劃與技術標準》,新材料產業技術協同創新聯盟成立并運行。
【科研成果產出情況】
國機集團2018年成果獎勵、專利、論文、標準、軟件著作權等科研成果產出情況見表1。
表1 2018年科研成果產出情況

【科技創新體系及平臺建設】
2018年,國機集團共申請省部級以上科研與服務平臺27家,其中,國家級平臺3家。國家級科技創新平臺建設有新突破,中國汽車工業工程有限公司國家企業技術中心、桂林電器科學研究院有限公司國家企業技術中心、合肥通用院國家創新人才培養示范基地、中國電器院國家技術標準創新基地4個平臺獲批。截至2018年年底,國機集團擁有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7家、國家工程研究中心4家、企業國家重點試驗室6家、國家工程實驗室6家、國家企業技術中心16家、國家級技術創新聯盟7家、國際合作基地5家、博士后工作站20家、國家生產力促進中心6家、國家級質檢中心24家、全國標準化委員會61家(其中,分會15家)。國家級科研及服務平臺數量超過160家,標志著國機集團在相關技術領域處于科技創新優勢地位。
在推進省部級研發及科技服務平臺建設方面,中國機械設備工程股份有限公司“湖南省電機測試系統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合肥通用機械研究院有限公司“壓縮機技術安徽省實驗室”、中國電器科學研究院有限公司“國家技術標準創新基地”、國機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廣東省中高端工業機器人技術工程實驗室”、中國農業機械化科學研究院“內蒙古新能源裝備企業重點實驗室”等16家省部級科研平臺獲批建設,涉及智能制造、工程建筑、檢測服務、節能環保等諸多領域,進一步夯實了技術創新與產業發展基礎。2018年新獲批的省部級以上科技創新及服務平臺見表2。
表2 2018年新獲批的省部級以上科技創新及服務平臺

【科技投入】
通過充分利用國家支持自主創新方面的有關稅收優惠政策、集團技術開發專項經費引導、爭取國家項目與資金支持等多種有效途徑,2018年度國機集團科技投入達66.59億元,占集團主營業務收入比重為2.22%,其中,科技型企業科技投入達到30.10億元,占其主營業務收入比重為7.21%;國機集團研發投入42.05億元,占集團主營業務收入比重為1.40%,其中,科技型企業研發投入達到17.51億元,占其主營業務收入比重為4.19%。
【重大事件和重要工作】
1.獲批牽頭籌建國家重大技術裝備創新研究院 組建國家重大技術裝備創新研究院是國家提升重大技術裝備體系化創新能力的重要舉措,也是帶動國機集團技術創新發展的重大機遇。國機集團籌建方案獲國家發改委批準,擔負起牽頭組建國家重大技術裝備創新研究院的歷史重任。
2.羊肉梯次加工關鍵技術裝備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 項目研發設計了可調傾斜導軌、分層自動沖淋系統,發明了羊機械化同步去皮(扯皮)、羊胴體在線分層清洗技術與裝備,研制了氣動雙軌和圓軌道岔,研發了分級分割設備,并與其他技術裝備集成,建立了羊肉梯次加工技術體系,形成了羊屠宰加工生產線,突破了羊肉加工特性不清分級分割準確率低、品質劣變重貨架期短、工業化程度低品質保持難的三大技術瓶頸,支撐了六大類系列新產品開發及產業化。
3.國家項目的申報、管理和重大項目的實施工作
(1)國家資金補助項目的申報工作。2018年度累計獲批國家項目94項,新增國撥資金4.08億元。
(2)編制國機集團2018年科技項目綜合計劃。2018年度,國機集團下屬企業執行的國家項目、省市項目、集團重點項目以及企業自立項目共計727項,項目總投入138.80億元,其中,專項資金18.49億元。其中,國家重點項目(包括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國家科技重大專項項目、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等)197項,累計總投入20.75億元,其中,國家專項資金7.56億元。國機集團科技發展基金項目21項,總投入1.92億元,其中,集團支持0.26億元。國機集團技術開發專項經費項目39項,總投入18.01億元,其中,集團支持2.85億元。中國二重長線產品項目19項,總投入6.72億元,其中,國家專項資金3.82億元。省市項目150項,總投入71.10億元,其中,財政資金6.89億元。企業自立項目301項,總投入20.30億元。
(3)國家項目管理工作。2018年先后完成99項國家項目的驗收,為項目交付使用、發揮效益、規范運營提供了保障。
4.國機集團技術開發專項經費工作 2018年度組織了技術開發專項經費項目申報與評審工作,共受理項目38項,其中,重大技術專項14項、重點研發項目22項、平臺建設項目2項。經評審,確定立項19項,其中,重大技術專項7項、重點研發項目10項、平臺建設項目2項,國機集團共支持經費1.44億元。
5.推進中國二重長線產品研發相關工作2018年,中國二重在研長線產品研發項目19個,涉及核電裝備、環保裝備、石化裝備、生物質裝備、電力裝備和軍民融合裝備領域。
6.開展科技獎勵工作 完成2018年“中國機械工業集團科學技術獎”的評審與獎勵工作,共獎勵項目23項,其中,一等獎4項、二等獎7項、三等獎12項,獎勵個人近200人。2018年度“中國機械工業集團科學技術獎”獲獎項目清單見表3。
表3 2018年度“中國機械工業集團科學技術獎”獲獎項目清單

(續)

(續)

2018年度推薦“農機智能測控技術裝備與云管理平臺研發”為2019年度國家科技進步獎候選項目。
7.扎實推進知識產權工作 2018年度,國機集團及下屬27家單位共獲得授權專利1798項,其中,發明專利458項、實用新型專利1186項、外觀設計154項;登記軟件著作權241項。2018年度所屬單位授權專利和軟件著作權情況見表4。
表4 2018年度所屬單位授權專利和軟件著作權情況(以授權發明專利數量排序) 單位:項

(續)

8.落實重大技術裝備財稅補貼政策 繼續用好國家重大技術裝備進口稅收政策,組織中國一拖、國機重工、現代農裝等單位認真編制政策落實情況,并提出2018年的免稅需求,2018年度共獲得2.15億元免稅額度。
【新產品開發】
2018年,國機集團新產品開發經費支出11.03億元,開展新產品研發912項,完成新產品新技術700項,實現新產品銷售收入139.15億元,其中,出口46.59億元。2018年實現技術轉讓收入3047.65萬元,其中,專利轉讓與授權收入1190萬元。
【科研院所板塊】
1.發展概述 2018年,國機集團科研院所板塊全年累計實現營業收入299.3億元,同比增長23.9%;實現利潤總額14.9億元,同比增長53.9%。板塊全年科技投入23.7億元,其中,研發投入14.7億元,分別占集團的35.6%和7.2%;新獲批國家科研項目68項,占集團的72.3%;獲得省部級以上成果獎勵192項,占集團的51.9%,其中,中國農機院參與完成的“羊肉梯次加工關鍵技術及產業化”獲得2018年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獲得授權專利756項,占集團的42.0%,其中,發明專利273項,占集團的59.6%;登記軟件著作權93項,占集團的38.6%;制(修)訂國際、國家、行業等各級標準473項,占集團的70.8%;發表科技論文1801篇,占集團的66.8%。
2.主要工作
(1)強化戰略實施管理,推動板塊健康發展。一是組織開展《科研院所板塊2018—2020年規劃》宣貫,推動規劃順利落地。二是開展板塊企業“十三五”發展規劃中期評估工作,及時引正糾偏,強化企業規劃執行力度。三是配合做好國機集團總體規劃中期評估工作。
(2)加強板塊內資源集聚協同,探索融合發展之道。一是面向智能制造整體解決方案組織專題研討,加快培育國機特色的智能制造核心競爭力。二是探討組建國機集團先進制造創新聯盟,打造覆蓋機械工業主要領域、產業鏈主要環節的創新聯合體,服務區域經濟、促進企業戰略協同。三是開展特檢資源整合相關調研和探索。
(3)深入推進板塊間協同,支撐集團整體發展。一是繼續推進科研院所與中設集團科技成果協同轉化工作,在電站遠程運維、新能源電池、智能微電網、無人機等領域開展合作。二是做好2017年度成果轉化協同項目的實施管理,高鐵制動盤和特種合金焊材兩個項目均有序推進。三是搭建平臺進一步推動科工貿需求對接。
(4)持續推進“發現行動”,培育新興技術產業。做好有關新興技術領域的先期項目對接、儲備和遴選,并適時向集團擇優推送。先后跟蹤調研十余項新技術,組織企業詳細論證評價相關技術,推動優質項目在國機集團落地。軸研科技與大唐新能源聯合開發的新型長壽命風電主軸軸承試制成功;國機智駿與空天高科公司圍繞新能源汽車用大極數高效節能電機技術開展聯合研發與測試。
(5)多渠道組織技術宣傳與展示,積極推進成果轉化。一是組織新技術發布活動,促進技術成果優先在國機集團內部推廣;二是以技術成果對接軍品需求,發掘新用戶新市場,與火箭軍研究院、解放軍陸軍工程大學、武警總部在若干方向達成合作意向。
(6)積極參與頂層規劃布局,爭取轉型發展機遇。一是密切關注國家科技創新平臺改革情況,提出制造領域國家重點實驗室布局建議。二是繼續參與中央企業工業互聯網課題研究。
(7)強化企業經營監督管理,保障板塊穩健運營。一是做好科研院所板塊問題整改;二是組織板塊企業做好央企審計共性問題自查自糾工作;三是落實國資委中央企業境外風險防控專題會議精神,制訂相關風險防控工作措施,并在板塊內做好宣貫。
3.技術市場開拓情況
(1)落實高質量發展要求,開拓生態治理與環保大市場。中國中元承接長白山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工程打捆項目。合肥通用院研制出煤化工廢水處理小型撬裝式機械蒸汽再壓縮(MVR)中試裝置,在國內石化、煤化工等領域成功推廣;在環巢湖區域承接多個水質提標改造工程。
(2)以技術創新為先導,加強傳統業務市場。中國農機院針對埃塞俄比亞農業生產緊急需求,定制化研發苔麩機械化生產成套設備并試驗推廣;沈陽儀表院新型彈性波紋管在蘇通GIL綜合管廊工程項目大面積應用;重材院實現航空用除冰裝置用電極環獨家批量供貨;中機六院承擔中國科學院兩大科學裝置項目配套工程,為國家核物理前沿技術研究提供服務保障;中國中元承接福州世茂108大廈設計咨詢項目,躋身國內超高層設計一流企業行列。
(3)依托技術升級與業務轉型成果,開拓新興業務市場。中國農機院成功開發商用車油耗檢測市場和專用車檢測市場。重材院自主研發的核級溫度儀表獲得國內首個三代壓水堆核電站1E級測溫產品“民用核安全電氣設備設計、制造許可證”并實現供貨。合肥通用院在國內首次成功完成新能源電池高鎳材料過濾輸送系統集成項目。中國電器院研發的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后處理智能制造系統不斷擴大領先優勢,樹立行業標桿。國機智能“大型裝備在線潤滑監測與遠程運維系統”在三峽電站成功應用并全面裝機;高端密封件取得國內新能源汽車電池密封配套市場80%的份額,產品進入行業前五名新能源電池廠家目錄。國機研究院下屬北強所推動載荷譜分析測試技術進軍高鐵領域,由單一軍工項目向民用領域拓展。
(4)通過技術創新和業務延伸提升設計咨詢服務價值。各設計院積極探索開展全過程咨詢業務,大力推動“咨詢+造價+設計+項目管理+總承包+監理”等菜單式的全過程工程服務模式,有效推動市場開拓和訂單獲取。中機六院開展了一系列“互聯網+BIM”路橋建設管理平臺技術服務項目,延伸了業務服務鏈條,獲得良好經濟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