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0堂經典哲學思維課
- 郁喆雋
- 3725字
- 2021-12-21 09:35:09
1
亞里士多德《形而上學》
萬物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閱讀挑戰

亞里士多德
求知是人類的本性。
——亞里士多德《形而上學》
引言
+ 人們常說,凡事“有果必有因”。一個原因造就一個結果,而這個結果可能就是下一個結果的原因。我們相信,世上沒有無原因的事物和事情,萬事萬物因為因果而環環相扣。因果是宇宙中萬事運行的基本原則。甚至,我自己就是這個鏈條中的一環。所以當我問原因是什么的時候,就是在問我為什么存在?為什么在這里?以及又為什么是這樣的?當我問結果的時候,就是想知道自己的未來和最終的歸宿……那么到底什么才是因果呢?原因只有一種嗎?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第一個系統地闡述了這個問題。
Ⅰ 《雅典學院》的C位人物:柏拉圖與亞里士多德
16世紀初,文藝復興巨匠拉斐爾受命裝飾梵蒂岡的宗座宮而完成了一幅大型濕壁畫。這就是舉世聞名的《雅典學園》。拉斐爾采用透視法,讓畫面呈現出舞臺效果,古希臘、古羅馬和文藝復興時期的意大利最杰出的哲學家、藝術家、科學家皆登臺亮相。而處于舞臺C位的,正是柏拉圖和他的學生亞里士多德。柏拉圖一手指天,表示他研究的是高高在上的理念;而亞里士多德一手指地,表示他的研究是從具體經驗開始的。
亞里士多德(Aristotle,公元前384—前322)是一個典型的學院派學者,一生充實、榮耀,卻也波瀾不驚。亞里士多德曾跟隨柏拉圖學習了20年。他的名言“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中的“吾師”指的就是柏拉圖。亞里士多德還當過亞歷山大大帝的老師,退休后他回到雅典定居,并在城市的東面建立了自己的學?!獏慰税簩W園。亞里士多德喜歡在學校的長廊和花園里一邊散步一邊講課,和學生們討論,他的學派因此得名“逍遙學派”。
柏拉圖認為感覺對象都是偶然和可變的,而且一切變化者都要以某個不變者為前提,但亞里士多德對老師思想體系中最具代表性的“理念論”產生了直接的質疑。柏拉圖給出了兩個完全對立的世界:感性世界/殊相和理念世界/共相,感性世界中的具體事物都是“分有”了,或者“模仿”了理念而來。亞里士多德顯然沒有被自己的老師說服。在他看來,感覺世界才是真實研究的對象,而理念世界是被推導、抽象出來的東西。也正因如此,實體(substance)——讓所有事物是其所是的本質——是不可能脫離個別事物而獨立存在的,而共相也必須寓于殊相之中。
Ⅱ 四因說
亞里士多德并不是第一個追問世界原因的哲學家。事實上,在他之前,希臘世界就已經存在不少自然哲學流派。當時,人們處理的基本問題有兩個:世界的“本原”是什么?以及如何解釋變動與不變?“本原”的意思就是“始基”,也就是世上萬事萬物最為基礎的東西。
西方哲學歷史上第一個有名有姓的哲學家泰勒斯,就認為水是萬物的本原,大地浮在水上,萬事萬物都是水形成的。這種理論在我們現代人看來難免粗糙了些,但這畢竟是古人理解世界的起點。泰勒斯之后,他的學生阿那克西曼尼認為,將萬物的本原看作風、火、水、土之類的理論都是錯誤的,世界的本原是“阿派朗”——通常被翻譯為“無限”或者“無定”。它是不可見、不可感,沒有邊際,永恒存在且一直處于變化之中的?!鞍⑴衫省眱忍N含著相互對立的力量,例如冷與熱,干燥與潮濕等,而萬物就在這些對立力量的作用中誕生。而愛利亞學派的赫拉克利特提出,萬物的本原是一團永恒的活火,按一定的尺度燃燒,按一定的尺度熄滅,這“尺度”之中還蘊含了他的邏各斯(logos)學說。愛利亞學派的另一個哲學家巴門尼德,他的觀點和赫拉克利特恰好相反,他提出“無物運動”“一切皆一”,實在是不變的,亦是不可被感知的。
正是在這些五花八門的自然哲學基礎上,亞里士多德才能發展出自己的形而上學。那么他怎么來解釋變化與不變,以及變動背后的原因呢?在《形而上學》第五卷第二章中,亞里士多德提出著名的“四因說”,也就是關于四種原因的學說:質料因(material cause)、形式因(formal cause)、動力因(efficient/moving cause)和目的因(final cause)。
假如亞里士多德要建造一尊蘇格拉底的雕像。為了雕琢這樣一尊雕像,他選用的原材料可以有很多,比如木頭、石膏、青銅或者大理石,這些材料在亞里士多德眼中就是第一種原因——質料因。既然這是一尊蘇格拉底的雕像,首先它必須是一尊雕像而不是寫字臺,其次它要看起來像蘇格拉底,一個寬鼻子、塌鼻梁、頭頂禿禿、大腹便便的古希臘人,而不能變成米開朗琪羅的大衛像。不管用什么材料打造這尊雕像,它的形象都是確定的。這就是第二種原因——形式因。第三種原因是動力因,也就是變化和運動的推動者。一塊木頭或者大理石不會自動變成一尊雕像,而是需要雕塑家的雕琢打磨。最后是目的因。在亞里士多德看來,萬事萬物都有它的目的,就像打造一尊蘇格拉底的雕像是為了緬懷這位偉大的哲學家。
四因說可以被分為兩組。第一組是質料和形式,質料是可以不斷變化的,而形式是不變的,它是萬事萬物“是其所是”的根據,決定了為什么A是A而不是B。所以亞里士多德又稱之為“本質”或者“實在”(substance)。第二組是動力和目的,它們使得質料趨向其本性、實現其形式。這里又涉及亞里士多德的一對重要概念——潛能(potentiality)與現實(actuality)。例如,一粒種子發芽的過程就是在實現本性的過程:種子在沒有發芽之前,僅僅具有“成材”的潛能。陽光為它提供不斷成長的動力;種子吸收的水分和養料成了植物的一部分,也就是質料,為的就是讓種子長成一棵參天大樹。
Ⅲ 第一推動者:不動的動者
仔細琢磨一下四因說,其實不難發現,在“動力因”的內部蘊含著另一個推理:制造雕像需要雕塑家,種子發育需要外部的養料和陽光。以此類推,任何具體事物的動力因都不是自己,運動的東西都是被其他的東西推動的,A被B推動,B被C推動……因此,必然存在一個第一推動者(first mover)。這個第一推動者自身并不運動,卻推動了宇宙中所有其他事物的運動,所以亞里士多德又稱之為“不動的推動者”。
那么,這個不動的推動者在質料和形式上又是怎么樣的呢?形式因決定了事物“是什么”的本質屬性,而質料是指構成具體事物的物質性基質。以生物為例:假設從微觀層面開始觀察一個人,就會發現一個細胞由一些質料(如細胞膜、線粒體等)組成;再上一個層次,細胞就成為了器官,如肝臟、大腦等的質料,或者說是細胞幫助器官實現了其形式;再上一個層次,各器官又成為了整個人體的質料,來實現人體的形式。由此可見,高級事物是低級事物的形式,而低級事物是高級事物的質料。如果將這種邏輯推向極致,就會產生一個問題:沒有任何一種具體的物質可以作為宇宙的第一推動者,否則就會存在更高一級的事物作為它的形式,那就會陷入無窮倒退(infinite regress)的邏輯謬誤。因此唯一可能的結論就是,第一推動者是非物質的且是純形式的,它是宇宙的最高形式。
世間萬事萬物都是質料先于形式,潛能先于現實,唯獨第一推動者是形式先于質料,現實先于潛能的。所以在亞里士多德看來,只有第一推動者才能說是絕對完善的。有人認為純粹的非物質的存在只能是精神或思想,古希臘人稱之為努斯(nous)。數百年后的基督教的神學家一般將這個“第一推動者”解釋為上帝。亞里士多德認為,如果沒有第一推動者,所有的運動都不會發生。對此有一種形象的比喻:上帝對著宇宙踢了一腳,隨后有如多米諾骨牌一樣,萬物處于普遍的運動之中。
Ⅳ 何謂“形而上學”?
在中學課本里,“形而上學”無疑是一個貶義詞,是和辯證法對立的錯誤思想。然而,亞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學”和中學課本中“形而上學”的含義是不同的。那么哲學中的“形而上學”究竟是什么意思呢?英語中的形而上學是metaphysics,是由兩個詞meta和physics組成的。meta的意思是“在什么之后”,而physics就是物理學,連在一起就是“在物理學之后”的意思。Metaphysics最初指的是亞里士多德的一本書,但是這個書名并不是亞里士多德自己起的。在公元1世紀的時候,亞里士多德作品的編纂者安德洛尼克斯起了這個書名,用來指“安排在《物理學》之后的那本書”。在亞里士多德的其他講稿里,他關注的是自然世界里物體的運動變化,而在這部分講稿里,他探討的是比物理學更原初、更抽象的世界的基本原理。亞里士多德認為,形而上學研究的是“作為存在的存在”(being qua being),考察萬物的本原或終極原因。他自己把這本書里的內容稱為“第一哲學”,也就是最為根本的學科。形而上學在西方哲學史上是極為重要的一個分支,被譽為哲學王冠上最璀璨的那顆寶石。
中文里的“形而上學”這個詞含義的轉變比較復雜。《易經·系辭》中有一句話:“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日本明治時期著名哲學家井上哲次郎翻譯metaphysics的時候化用了這句話,也就有了“形而上學”一詞。晚清學者嚴復則采用了老子《道德經》中的一句話“玄之又玄,眾妙之門”來翻譯metaphysics,即“玄學”,可見這門學問的晦澀難懂。
亞里士多德的思想在西方產生了一千多年的影響,直到近代經驗科學的興起才逐漸推翻了亞里士多德的一些基本觀點。文藝復興時期的意大利詩人但丁曾經賦予亞里士多德一個頭銜“一切有識之士的老師”,亞里士多德當之無愧。
延伸閱讀
1.[古希臘]亞里士多德:《形而上學》,吳壽彭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7年。
2.[英]喬納森·巴恩斯:《亞里士多德的世界》,史正永、韓守利譯,南京:譯林出版社,2010年。
3.[美]克里斯托弗·希爾茲:《亞里士多德》,余友輝譯,北京:華夏出版社,2014年。
4.[英]大衛·羅斯:《亞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學〉導論》,徐開來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1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