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0堂經(jīng)典哲學思維課
- 郁喆雋
- 3672字
- 2021-12-21 09:35:11
9
休謨《人性論》
明天早上太陽一定會升起嗎?
閱讀挑戰(zhàn)

休謨
心靈是一個舞臺,各種知覺在這個舞臺上不斷出現(xiàn)。
——休謨《人性論》
引言
+ 我們最近幾年可能會經(jīng)常聽到一個詞,叫“黑天鵝事件”。這個詞語最初是在政治或經(jīng)濟領域中,用來指代一些未能預料到但造成了重大后果的事情。“黑天鵝事件”其實涉及一個重要的認識論問題。在地理大發(fā)現(xiàn)時代之前,歐洲人在歐亞非三個大陸見到的第一只、第二只……直到第N只天鵝都是白色的,于是他們得出結論,所有的天鵝都是白色的。有一天,一名歐洲人來到了澳洲,在那里第一次發(fā)現(xiàn)了黑色的天鵝,這讓歐洲人對天鵝的認知徹底崩塌了。這說明歸納法是靠不住的,從特稱或者單稱的命題(一個或者一些天鵝是白色的)到全稱命題(所有天鵝都是白色的),這二者之間的銜接不是必然的。換句話說,就算你已經(jīng)看過了現(xiàn)存的所有天鵝,也不能保證未來出現(xiàn)的天鵝一定都是白色的。那么同樣的,人類的祖先從有記憶開始,就看到太陽每天從東方升起,但這能夠保證太陽以后每天都會照常升起嗎?這樣的問題在哲學上叫作懷疑論。
Ⅰ 為何懷疑:知識從何而來?
哲學家為什么要對常識提出懷疑呢?是為了語不驚人死不休嗎?哲學家們的存在似乎有兩種作用:有的人寥寥數(shù)語就能解人困惑,給人以醍醐灌頂之感;有的人卻能立刻顛覆人的三觀,激發(fā)了人們?nèi)ニ伎甲约褐R的可靠性。大衛(wèi)·休謨(David Hume)更符合后者。才26歲的他就在《人性論》(A Treatise of Human Nature,1736年)一書中系統(tǒng)地提出了黑天鵝式懷疑論問題,對人類的知識來源進行質(zhì)疑。后來德國哲學家康德承認,正是休謨讓他從“獨斷論的迷夢”中驚醒。
休謨在哲學傳統(tǒng)上,無疑是屬于經(jīng)驗主義的。他認同洛克、貝克萊的傳統(tǒng),認為人類的一切知識都來自經(jīng)驗。休謨把人類的知識分為兩個部分,后人很形象地稱之為“休謨之叉”(Hume’s Fork)。在休謨看來,人類認識的對象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觀念之間的關系”(relation of ideas);另一類是“事實”(matters of fact)。換句話說,“觀念之間的關系”指的是包括直觀、數(shù)學和邏輯演繹的知識,它們具有直觀性和邏輯必然性,因而是先驗的(a priori),即對它們的真假判斷不依賴于人的經(jīng)驗。但是,另一類知識就不能單靠閉著眼睛想,而需要依靠經(jīng)驗才能做出判斷,這就是關于事實的知識。這種知識既可能是真的,也可能是假的,必須經(jīng)過經(jīng)驗驗證才能確定。例如,上衣的口袋里有沒有一張車票,需要伸手摸一下,或者仔細看一下上衣的口袋,才能清楚口袋里到底有沒有一張車票。
Ⅱ 因果是心靈的習慣
休謨對知識分類的方法,會產(chǎn)生一個問題:人們?nèi)绱藞孕诺囊蚬桑ɡ缣柮刻於紡臇|方升起)屬于哪一種知識呢?它屬于先驗的觀念間的聯(lián)系嗎?我們說萬物生長靠太陽,這絕對不是像“一加一等于二”一樣可以獨立于人的感覺經(jīng)驗推導出來的。因此休謨給出了唯一的結論:因果律屬于后一類知識,也就是關于“事實”的知識。
在日常生活中經(jīng)常會有這樣一些場景:打臺球的時候,一個球撞擊另外一個球,被撞的球的位置就會發(fā)生改變;用一枚大頭針去戳一個氣球,氣球就會破;等等。每一次做相同的事情都能得到相同的結果,人們就會下意識地認為,第一個事件是原因,第二個事件是結果,它們之間存在必然的因果聯(lián)系。休謨拒絕接受這一結論。休謨認為,萬事萬物之間只存在著恒常的聯(lián)系(constant conjuction),而沒有所謂的因果聯(lián)系。他將因果聯(lián)系歸為“關于事實的知識”這一范疇,就否定了它同先驗的知識一樣,具有獨立于經(jīng)驗的必然性。這也意味著,作為“關于事實的知識”的因果聯(lián)系也有可能被證偽。休謨認為,人們其實沒有充分的證據(jù)來證明,那些一直重復發(fā)生的事情總會那樣發(fā)生,只是假定“我們所沒有經(jīng)驗過的例子,必然類似于我們所經(jīng)驗過的例子,而自然的進程是永遠一致地繼續(xù)同一不變的”,卻無法為之提供證明。這一假定后來也被稱為“一律性”或者“一致性”原則。
還是用臺球的例子——其實臺球是休謨最愛用的例子——例如,你已經(jīng)打了十年的臺球,在這十年里,你無一例外地發(fā)現(xiàn),當一個球撞擊另一個球時,前者會導致后者運動。休謨則會說,你其實并沒有從中看到任何因果聯(lián)系。按照休謨的定義,你熟悉的都是球在運動的印象。有沒有可能,你用一個球撞擊另一個球,而后者巍然不動?同樣,人類一直都相信太陽每天都會升起,那僅僅是因為古往今來人們看到太陽每天都會升起。在休謨看來,這種循環(huán)往復的事件給人們的心靈造成了一種“習慣”。但這只是一種習慣,不能保證任何東西。這就是休謨的懷疑論。
Ⅲ 自我是一束感覺
休謨在《人性論》中寫道:“有些哲學家認為,我們每一剎那都真切地意識到所謂我們的自我……但是當我真切地體會我所謂的我自己時,我總是碰到這樣那樣的特殊知覺,例如冷或熱、明或暗、愛或恨、痛苦或快樂等。任何時候,我總不是能抓住一個沒有知覺的我自己,而且我也不能觀察到任何事物,只能觀察到一個知覺。”這是很要命的,休謨把懷疑的方法推到極致,甚至連“我”的存在都要懷疑一下。
自笛卡爾以來,“我”從來都被認為是不容置疑的起點。“我”是一個認識主體,這是近代哲學的基石。休謨卻說:“我”在反思“我”的時候,除了感覺到一系列的知覺之外,別無其他。既然如此,為什么一定要保留一個實體性的“我”呢?所以休謨說:“心靈是一種舞臺;各種知覺在這個舞臺上接續(xù)不斷地相繼出現(xiàn)。……只有接續(xù)出現(xiàn)的知覺構成心靈。”所謂的“我”僅僅是一系列連續(xù)出現(xiàn)的知覺而已。
Ⅳ 理性是激情的奴隸
休謨在《人性論》中有一句名言:“理性僅僅是情感的奴隸,除了服務和服從于情感之外,再也不能有其他的職務。”休謨在這里用“passion”一詞來表示情感。“passion”一般會被譯為“激情”,但它的意思其實非常豐富,涵蓋了人的各種情緒,如欲望、情欲、喜好、厭惡、恐懼等。
“理性”雖然是整個18世紀的關鍵詞,但是休謨對理性保持了一種謹慎的態(tài)度。他認為,在人的激情和理性之間,激情通常占據(jù)了優(yōu)勢。人們在絕大多數(shù)情況下是根據(jù)自己的感覺做出判斷或者選擇的,很少是依據(jù)推理。即便有推理,也是在感覺之后提出一些佐證而已。在當今這個資本時代,這是再清楚不過的了。每當?shù)搅恕半p十一”購物節(jié),或者是看到電視里有明星代言的廣告,我們都會抑制不住掏錢包的沖動,甚至挖空心思找出理由來“證明”,買這樣東西是有道理的。所以,很多時候真正推動我們行動的是欲望。
雖然18世紀是一個推崇理性的時代,但是這些哲學家們是否會高估了理性的能力呢?在休謨看來,理性僅僅是一種溫和的、不激烈的激情而已。他甚至說過一句更為極端的話:“我寧愿毀滅世界也不愿劃傷自己的手指,這與理性并不沖突。”換句話說,阻止我毀滅世界的力量,和不讓我劃傷自己手指的力量,都不是理性而是我的激情,僅僅是因為世界毀滅或者劃傷手指,引發(fā)了我心理上厭惡或不快的感受而已。
在《人性論》第三卷中,休謨還討論了道德的問題,他反對所謂的道德理性主義。他的立場后來被稱為道德的情感主義或者主觀主義。休謨認為,道德判斷不僅僅是憑借理性形成的,更多是受到了主觀情感的影響。道德屬于實踐科學,而不是思辨科學,因此道德不屬于理性的對象。休謨說:“理性對于我們的情感和行為沒有影響,那么我們妄稱道德只是被理性的推論所發(fā)現(xiàn)的,那完全是白費的……理性是完全沒有主動力的(inert),永遠不能阻止或產(chǎn)生任何行為或感情。”理性的作用是發(fā)現(xiàn)真或偽,但是我們的情感、意志并不完全關乎真假,或者符不符合事實的問題。例如,我看見一個人被另一個人毆打。休謨會說,我們可以判斷一個人毆打另一個人這件事情有沒有發(fā)生,但是一個人是否應該毆打另一個人,則是另一個層面的問題。從“是”當中無法推出“應該”,因為前者是事實判斷,后者是價值判斷。這就是著名的“休謨法則”。
所以休謨認為,所謂的善惡都是人的主觀感受:“當你宣稱某種行為或品質(zhì)是惡的時候,你的意思只是說,出于你本性的構造,你對它的沉思產(chǎn)生一種責備的感覺或者情緒。因此,惡和善可以與聲音、顏色、冷熱相比較,根據(jù)近代哲學,這些都不是客體中的屬性,而是頭腦中的感覺。”提供道德判斷的是所謂的“道德感”,而不是理性,它讓我們做令人愉快的事,規(guī)避引起痛苦的事。在道德問題中,會引起人內(nèi)心愉悅或痛苦的就是同情心,是人“感同身受”的本性。這樣的解釋同樣會產(chǎn)生問題:如果我們扶老奶奶過馬路的動機,是因為我們想獲得助人為樂的快感,那么做好人好事不就是一種純粹自利的行為嗎?休謨否認了這一假設。他認為,觸發(fā)了我們對道德贊同的情感的,不是自私的心態(tài),而是人身上的德性:判斷力、謹慎、進取心、勤勞、節(jié)儉、機智、精明和洞察力。人們不是為了獲得愜意或者滿足而行道德之事,而是人們本身就有這些德性,道德的行為才能讓人們愉悅。
延伸閱讀
1.[英]休謨:《人性論》,關文運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7年。
2.[英]休謨:《道德原則研究》,曾曉平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1年。
3.[英]休謨:《休謨政治論文選》,張若衡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10年。
4.[英]休謨:《人類理解研究》,關文運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7年。
5.[英]休謨:《自然宗教對話錄》,陳修齋、曹棉之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2年。
6.[美]歐內(nèi)斯特·C·莫斯納:《大衛(wèi)·休謨傳》,周保巍譯,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