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8
貝克萊《人類知識原理》
存在就是被感知嗎?

閱讀挑戰

貝克萊

他(指貝克萊)制訂了一個在百慕大群島建立學院的計劃,抱這個目的去往美國……有一行聞名的詩句:帝國的路線取道向西方,作者便是他,為這個緣故,加利福尼亞州的貝克萊城是因他命名的。

——羅素《西方哲學史》

引言

+ 如果你閉上眼睛,這個世界還存在嗎?你一定會說,怎么會不存在了呢?世界一定還是存在的,就算我消失了,世界也還是存在的。這個時候就有哲學家會問,那么你是怎么知道世界還存在的呢?是依靠單純的推測,還是有別的理由呢?

哲學家通常會對常識產生懷疑:你之所以知道世界存在,是因為你感覺到了它。例如你用手觸碰到桌子和書本,你用眼睛看見了手機,你用鼻子聞到了廚房里飄來的雞湯香,你用舌頭嘗到了果汁的甘甜,諸如此類。換言之,離開了感覺,世界根本無從談起。所以與其說我們是確認世界在那里,還不如說我們只有依賴于感官才能感覺到世界在哪里。

西方歷史上有一位哲學家,將這個思路推向了極致,他提出一個著名的命題:存在就是被感知。這位哲學家就是喬治·貝克萊。有人為了諷刺他的這個命題,畫了一幅漫畫:一個人站在懸崖邊緣,一腳邁向前,即將踩空,而他卻雙眼緊閉,面無懼色。漫畫上還有一行字:“只要閉上雙眼,世界上就沒有懸崖。”

Ⅰ 貝克萊battle洛克

1685年,喬治·貝克萊(George Berkeley)出生在愛爾蘭,他青年時期學習神學,后來成為了一名牧師,還當上了主教。他在1710年出版了一本書,叫作《人類知識原理》,就是在這本書里他提出了“存在就是被感知”這個命題。這本書的全名其實很長:《人類知識原理,兼對科學中基于懷疑主義、無神論和反宗教思想的錯誤與困難的主要原因的考察》。從這一全名中就能看出,貝克萊是想要對他認為錯誤的思想重新檢查,并提出自己對人類知識本質的看法。他最主要回應和反駁的對象是兩位在當時頗具影響力的哲學家——法國理性主義者笛卡爾與英國經驗主義者洛克。

那么,笛卡爾和洛克兩個人遺留了什么樣的問題,讓貝克萊如此不滿呢?我們主要從貝克萊對洛克的反駁說起。洛克是英國經驗論的代表人物,他有一句名言:“心靈如白板。”洛克并不認同笛卡爾那樣的理性主義者所說的,人擁有與生俱來的知識。他認為,所有人的知識都是通過后天經驗獲得的。那么,人又是如何獲得對外部世界的觀念的呢?洛克認為,人們最直接領會到的是外部世界在心中產生的觀念,而物體所擁有的屬性使得觀念的產生成為可能。

洛克在《人類理解論》中曾經區分過物體的兩種屬性:第一屬性就是那些“不可與物體完全分離的屬性”,包括體積、廣延、形狀、運動與靜止以及數量等;第二屬性包括顏色、冷熱、味道等。洛克認為,第二屬性實際上不是對象本身所具有的某種特征,而是通過第一屬性在人們身上產生的各種感覺。以一只紅蘋果為例,按照洛克的區分方法,這只蘋果的大小、重量都屬于它的第一屬性。第一屬性不會因觀察不同而發生變化,大小、重量都可以通過測量獲得客觀數據,所以在洛克看來是真切的觀念。但是,蘋果的顏色、香味和酸甜度都是它的第二屬性。第二屬性的表達是因人而異、沒有客觀標準的,正如同樣一只蘋果,有人吃了覺得酸,有人卻覺得甜。所以洛克認為,第一屬性才是物體本身真正的屬性,而第二屬性只是從人們心靈中產生出來的某種感覺。

處理完了外物的屬性,還有一個最緊要、最難以琢磨、最容易產生爭議的問題有待解決:實體/物質(substance)存在嗎?實體,又可以被翻譯為“基質”,這是一個十分重要的哲學概念。根據洛克的說法,實體像大樓的地基一樣支撐著我們所感受到的種種性質。如果不存在實體,那么物體的大小、軟硬、輕重、顏色、氣味等種種性質都會如漂浮的幽靈一般不能保持在一處。然而洛克只是推理出了實體的存在,事實上并沒有人真正接觸過所謂的“實體”。他承認世界是實在的,卻無法言明實在為何物。此外,人們對世界的認識是通過外物在人們內心中表現出的觀念而間接進行的,即人們不能直接認識外物。

然而,洛克的一系列規定和證明都似乎已經預設了一點:物質與人的感覺器官接觸以后,能在人的心靈中產生觀念。這恰恰是笛卡爾的身心二元論沒有好好處理的問題。笛卡爾將物質與思維區分為兩種不同的實體,這就導致完全不同的兩種實體之間如何相互作用,成了一個無法解釋的矛盾。如果不能解決這一根本性的疑難,那么在此基礎上搭建的所有思想大廈都有動搖的危險。在此背景下,貝克萊才提出了那個乍一看讓人摸不著頭腦的理論——存在就是被感知。

Ⅱ 存在就是被感知

在《人類知識原理》的“第一部”第2節末尾,貝克萊說:“因為一個觀念的存在,正在于其被感知。”這被總結成了一個著名的命題:存在就是被感知(拉丁語:esse est percipi;英語:to be is to be perceived)。這句話是存在歧義的,稍不留神就會曲解貝克萊的本意。很多人會誤以為,貝克萊的意思是:只要人感知不到一樣事物,這樣事物就不存在,仿佛它就憑空消失了;就好像人只要感受不到懸崖的存在,那么人縱使縱身躍下,也能完好無損。這顯然是有悖常理的,聰慧如貝克萊又怎會意識不到?實際上,貝克萊真正想說的是:我們確證物體的存在,當且僅當我們獲得了對它的感受,而只要這一物體存在,任何一個人都會感受到它。貝克萊說:“我說我寫字用的這張桌子存在,只是因為我看見它,摸著它;我走出書房后,如果還說它存在過,我的意思就是說,如果我還在書房里,我原可以看見它。或者說,有別的精神當下就真的看著它。”例如,培根看到了他書房中的椅子,那么即使他離開了房間,作為他秘書的霍布斯也能看到這把椅子,而不會隨著培根視覺的離開而消失。但是培根能感知到椅子的存在,僅僅是基于他視覺、觸覺得來的感受。

事實上,貝克萊的創舉在于,他比洛克走得更遠。在處理“實體”問題的時候,洛克只是保持了一種不可知的態度,但貝克萊卻說:實體是無,唯有感覺存在。貝克萊在《人類知識原理》想要做一件事情:那就是要消除洛克提出的第一屬性和第二屬性的區別。他說:例如像長度和高度、體積那樣的屬性其實并不是純粹客觀的。因為在很小的生物看來,一顆灰塵都是巨大的。第一屬性其實也是我們心靈的產物,而不是獨立于心靈之外的。由此,在貝克萊看來,區分第一和第二屬性是沒有道理的,因為一切都是第二屬性——當然,自我和上帝這兩個概念例外。他說“看不起感官的人是愚蠢的。沒有感官,心靈就根本不可能有認識,不可能有思想”“我們所感知的只是我們的感覺”。貝克萊從未否認外物的存在,他真正否認的是“實體”的存在,因為在他看來,事物就是它被感受到的性質的總和。

Ⅲ 貝克萊的“死穴”:上帝如何被感知?

貝克萊在《人類知識原理》第6節中寫道:“宇宙中所含的一切物體,在人的心靈以外都無獨立的存在。它們的存在就在于其為人心靈所感知、所認識,因此它們如果不為我所感知,不真存在于我的心中,或其他被造物精神的心中,則它們便完全不能存在,否則就是存在于一種永恒精神的心中。”永恒精神是指什么呢?當然指的是上帝!在貝克萊看來,物體之所以能持續存在而不消失,是因為上帝時時刻刻都在關注著萬事萬物。就好像上一節中提及的椅子,老師的椅子之所以不會隨著他自己或學生視線的離開而消失,是因為上帝時刻的關照。因此,貝克萊稱上帝為“永恒的精神”。

貝克萊還認為,上帝是唯一的實體,人的所有感知都來自上帝。換言之,恰是因為上帝存在,人才具有感知,感知是上帝用來引導人們體驗萬物的明燈。不過,如果嚴格按照貝克萊自己的思路來推導,會發現一個大問題:上帝可以被感知嗎?這似乎是貝克萊的死穴,上帝的確沒有給人們任何感知,因為上帝不存在于任何可以觀察的物理對象中。不過,作為神職人員的貝克萊是堅信上帝的。對于貝克萊來說,科學研究就是對上帝作品的研究,就是閱讀神的手稿。換言之,科學家的工作都是面向上帝的,因為上帝把規律放入了萬事萬物之中。因此,科學研究的本質就是發現觀念序列中的規律性。

貝克萊當時的通信好友——英國作家塞繆爾·約翰遜(Samuel Johnson)提出了一種簡單粗暴的反駁方法。約翰遜狠狠踢向一塊石頭,然后說:“我這樣反駁它!”他似乎想要表達的是:人的腳踢了石頭,一定會感到痛啊!但這種行為藝術式的反駁方式依舊不能撼動貝克萊的理論:人僅僅感覺到了痛,但并沒有感覺到石頭啊。石頭堅硬無比只是人們體會到的感覺,但不能證明這一感覺之下一定有“實體”的支撐。

還有一種反駁是讓貝克萊解釋,人為何會產生錯覺?如果一切都是人的感覺,那么就無法區分錯覺和感覺了。例如,有人看見插進水里的吸管發生了彎曲,但是實際上吸管還是如原初般筆直。貝克萊似乎并沒有好好處理過感官之間出現矛盾的問題。換句話說,貝克萊沒有系統地給出人的心靈總括這些感覺的方式。

法國哲學家狄德羅曾經把貝克萊比作一架“會發瘋的鋼琴”。他說:“在一個發瘋的時刻,有感覺的鋼琴曾以為自己是世界上存在的唯一鋼琴,宇宙的全部和諧都發生在它身上。”然而,狄德羅也承認貝克萊提出了“反對物體存在的那個不可克服的困難”“這種體系,說來真是人心和哲學的恥辱,雖然荒謬絕倫,可是最難駁斥”。

延伸閱讀

1.[英]貝克萊:《人類知識原理》,關文運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年。

2.[英]貝克萊:《海拉斯與斐洛諾斯對話三篇》,關文運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17年。

3.[英]貝克萊:《視覺新論》,關文運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17年。

主站蜘蛛池模板: 阿拉善右旗| 江永县| 德庆县| 苍南县| 内乡县| 南康市| 巴中市| 徐闻县| 博爱县| 孟州市| 浙江省| 扎鲁特旗| 瑞金市| 黄浦区| 分宜县| 桦川县| 石河子市| 绵阳市| 无为县| 南木林县| 大关县| 衢州市| 清水河县| 丰顺县| 屯门区| 饶平县| 林西县| 安阳县| 蓝田县| 涿州市| 辉南县| 云安县| 浦江县| 富锦市| 宁陕县| 天峻县| 福鼎市| 禹州市| 沈丘县| 开阳县| 甘谷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