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捐贈并非施善

“99公益日”,很多公益組織都在騰訊公益基金會配捐的激勵下積極投入籌款,我發起的小云助貧中心也加入其中。很多人都說這是好事,是施善。籌款過程中的面面觀引起我的一些思考與反思,公益捐贈涉及贈予和接受,這個看似簡單的過程卻有著復雜的社會根源,并產生相應的社會外部性,引發出人性、社會性、倫理道德等一系列社會意識形態和社會實踐的深層次問題。

說到捐贈就不能不說美國。公益界熱衷于學習美國也絕不是盲目地崇拜。全美每年大約有3 500億美元的捐贈款項,占美國GDP總量的2%~3%。美國家庭平均每年捐出10%的家庭收入,每個美國人平均每年捐贈1 000美元。英國每年捐贈的總額也占到了GDP總量的1.5%。北歐和西歐國家的捐贈也都很多。但是,美國人,特別是英國人和荷蘭人的“小氣”舉世聞名,我和同事們從20世紀90年代就開始領教這些國家朋友的“小氣”了。

為什么把自私作為美德,以吝嗇的個人主義為主體的西方會如此慷慨地捐贈,而中國人卻做不到呢?有人說中國人長期受窮受怕了,現在有點錢就攢著以防萬一;有的人說,你可不知道富人掙那點錢多難!這都沒錯!但是,捐贈康奈爾大學的康先生是釘馬掌的,他從英國漂洋過海到美洲大陸謀生難道就比我們賺錢更容易?難道在貧困中掙扎的窮人就比我們能賺錢的人吃苦少?我們之所以糾結有很多原因,創業精神和生存價值之間所涉及的自利和利他的失衡是這個糾結的核心,這背后則是一代代人能不能在艱苦創業中發育出具有廣泛認同的平衡利己和利他的精神和道德基礎。當世人頌揚我們民族的家庭價值時,我們有沒有反思過,熱衷于財富在家族內部傳承,對家人慷慨解囊、對陌生人疾苦冷漠以待是否是美德?我們是否真的會對那種背離自立和勤奮而獲得的財富反感?我們是否會對繼承了很大的財富而心存不安?

我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進行公益捐贈,很多時候都會聽到這樣的話:這些人很懶,給了他們錢也會被吃掉、喝掉,或者還債!我當時就想,如果我是餓肚子、借著債的人,有人給我錢說你拿著錢去做點生意吧,我一定也是拿著錢先買吃的或者先還債。窮人是否天生要受窮或者他們是否應該得到幫助,這個幫助是否應該有附加條件等,都是公益領域不可回避的基本問題。公益并不僅僅是捐贈的問題,它不是基于市場的所得,也不是政府的制度性分配,公益是一種融合社會的隱形契約。如果缺乏一個普遍認同的、明確的倫理基礎和道德判斷,公益就很容易產生人性的扭曲和公益的丑聞。歐洲在工業化開始和財富積累迅速增長的時期就從社會意識形態上拋棄了亞里士多德的“貧窮是罪惡根源”的觀點。這個轉變一方面得益于宗教的基礎,另一方面也得益于來自公共知識分子的反思,以及這種反思的社會意識形態主流化的過程??档轮赋鰶]有人注定生活在貧困中,救助窮人是國家的義務。幫助窮人維持基本生活不再是施善,而是我們的義務,由志愿性的施善變成義務是西方社會對于人的生存尊嚴嚴肅性認識的革命性轉變。這一轉變直接影響了西方的日常公益實踐。

我有一次遇到美國的基層NGO在幫助吸毒者。我說你們不斷給他錢,他就不斷吸毒啊。這個NGO的工作人員說,如果不給予幫助,他可能去偷去搶,就會危及他人,所以我們給他一點錢,讓他能買一點他需要的,同時再幫他戒毒,這樣效果會更好。我這里不是評價該做法的優劣,而是想說一個基于人的尊嚴平等的社會意識形態應該成為公益的社會基礎。也就是說,每個人不論貧富和強弱,都有過上好生活的權利。如果說我們的社會普遍接受這樣的價值觀,那么我們就有可能消除導致我們不安全的社會基礎,因為社會的一切問題都來源于不平等。聯邦德國和民主德國統一之際,東西差異巨大,如果沒有當初德國政府向每個人征收統一建設稅,德國能有現在這樣平穩嗎?我聽見過很多德國人抱怨,但沒有聽見過德國出現大規模的反對示威。我認為這是歷史上最大規模的、有組織的公益行動。如果沒有一個被普遍接受的思想性共識,如果他們一點都沒受到他們先知的影響,單靠德國政府的號召能付諸實施嗎?

公益除了需要建立在普世性的平等生存倫理的基礎之上以外,還涉及財富積累的合法性問題。我記得有一篇短文,是一位和現在某個大亨一起共事的人寫的。他寫了他們的創業歷程,現在他的同伴是大亨,而他在給他的同伴打工。這位作者絕無嫉妒之意,反倒總結了自己不夠進取努力的原因。當不平等通過符號殖民方式內化為社會意識形態的時候,公益的義務性就會受到質疑,人人都會用所謂的“道德綁架”來反對公益,能者多得幾乎無人質疑,也已經成為社會的法則。這是一個基于適者生存的人類動物性倫理的社會延伸,雖然我們很難改變這個法則,但是人類的社會倫理必須超越這個簡單的驅動??档抡f,按照土地法和我們的社會法則,雖然我們完全可以有權這樣做,但是或許我們已經參與到普遍的非正義行動中了。社會大眾對于自身行動的判斷是基于道德、法律,如果社會缺乏明確的倫理價值,個人行動的道德價值判斷就會模糊,他們只能依據法律來判斷自己的行為。人類的法律制定向來都是“尷尬”的,一方面,人類希望用法律來維持社會的正義和秩序;另一方面,法律又是由一個個自然人制定的,他們都是“自私”的人,會在法律里給自己留下寬容自己的余地。因此,很多法律的條文又是在保護“邪惡”。例如,很多富人的財富看起來是合法的,所有人都知道這些財富很大程度上是通過剝削窮人獲得的,但是保護財富和獲得財富手段的法律恰恰又保護了這個非正義的行動。所以,盧梭認為“通過法律所獲得的并非一定就是正義的,法律不過是富人將最初剝奪來的財富合法化的外衣”。這一認識也是西方福利主義思想與社會的基礎,西歐與北歐的高稅收福利政策就是在矯正來源于法律層面合法的社會不公平。從這個意義上講,對窮人的幫助并不是一種施善的行為,也不是一種要求窮人感恩的行為,而恰恰是我們對自身非正義行為的一種糾正。

這似乎給大家一種劫富濟貧、平均主義的印象,其實不然。每個人都有追求財富的權力,但是這個追求的正當性必須建立在:首先,只要是為獲得能支持他或她所希望的生活水平的經濟條件,那么這個權力就具有了倫理的合法性。而制造出巨大不平等的財富追求,盡管有法律的合法性,但不具有倫理的合法性,除非這個財富能造福社會。個人的能力在社會上的充分發揮獲取了個人和家庭優越的生活。其次,財富的獲得不應基于過度的逐利。最后,財富的獲得不應建立在尋租和貪腐之上。因為這不是增加財富總量,而是不公平地分配了財富。與此同時,如果一個國家不能對財富進行有效的分配,這會是一個十分可怕的社會,獲得合法收入的富人就會生活在永無安寧的環境中,這一點不需要舉出任何的例證。在美國試圖通過任何一項加稅的法律都是非常困難的,美國人不希望所有的事都由政府來做,他們的企業、公眾熱衷于社會事業,所以美國有著發達的公益,我把這樣的社會叫作“公益分配型社會”。雖然歐洲(西歐和北歐)公益也很發達,但是他們的稅率很高,我把這樣的社會稱為“政府分配型社會”。從某種意義上講,公益也是財富分配的手段,一個通過社會,一個通過政府,否則就會出現社會的動蕩和失序。很多人一定會說,高額的稅收和公益募捐將會極大地削弱創造財富的動力。實證體系數據則說明,具有完備征收稅賦體系和公益發達的美國、歐洲、日本和韓國恰恰是財富和創新的集中地。因為這些國家具有良好的企業家致富的社會環境,也有著與之相適應的公益社會意識形態的價值體系。我要強調的一點是,不是說這些國家對于公益的態度異口同聲,相反,對公益有力的質疑和反對也存在于這些國家中。德國的報刊就曾抨擊“捐贈承諾”是把國家的權力轉移到億萬富翁。墨西哥首富就曾嘲笑“捐贈承諾”,他認為慈善解決不了任何問題,但他本人就是一個公益事業家。既然不好,他為什么還要做呢?在墨西哥,他有必要為逃稅而這樣做嗎?

公益行動涉及私人之間的捐贈與接受,這一關聯行為是公益領域最為復雜和核心的內容。盡管我們設法論述財富積累的不合法性的本質,同時也對財富的積累予以客觀的寬容,以此希望富翁的捐贈成為一種平等的義務,我們也設法告訴接受捐贈的人,你們生來就有與其他人同等生活水平的權力,但是,贈予行為的確是在一個不對等的主體之間發生的,捐贈者不是圣人,無法避免通過捐贈而獲得利己的道德尊重感。同時,這樣一種贈予行為也無法避免接受者的弱勢感,甚至對于富人揚揚得意的施舍而產生尊嚴受損和心理的扭曲,以及某種依賴和不負責任的等待。我們常常看到拿著很多現金來做公益的富人,他們的慷慨可能來自心里善意和情緒化的表達,大多并不是出自對嚴肅的平等倫理的認同,我們也會發現施舍的負面效果。所以,盡管我很糾結是否應該去發育一大批專業化的公益機構,但是,讓公益機構作為負責任的問責實施主體可能對社會更有正面意義。因為公益機構的真正使命在于可以消解捐贈人個人的利己情懷,消解接受者的屈辱感,實現公益作為具有同等權利人之間義務的社會過程,而不是去幫助某些人呈現他們的特殊美德和成全某些人的不勞而獲。

一個良好的公益制度也是在社會實踐中逐步形成的,美國是公益最為發達的國家,托克維爾說:“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個國家比美國人更熱愛財產,同時也沒有任何其他地方像美國那樣基本上不遵循如何防止財產流失的忠告?!笨雌饋砻绹俗畲笙薅鹊刈非笏饺素敭a,同時又把自己的財產貢獻給公益,似乎很難令人理解。首先,美國的財富觀和公益觀來自大量從蘇格蘭移民到美國的清教徒的思想觀點。這些清教徒因為不滿英國社會的階級分化,他們在財富和遺囑問題上更多地接受平均主義的思想,這些思想逐漸成為所謂的美國傳統。清教徒和貴格會教友的財富和公益實踐極大地影響了美國的社會結構。一方面,他們的觀念促進了美國作為富人捐助的大國;另一方面,也促進了美國作為大眾公益社會的發育。早在1908年,美國勞工就會將收入的1.5%交給教堂,1.8%捐給其他志愿者協會,另有0.4%以非正式形式送給朋友和家人。在20世紀60年代,美國有一個非常有名的公益活動叫“十美分活動”,該活動是全國性的,捐贈收入用于研究小兒麻痹癥的治療方案,而不是直接救助患病兒童。

公益不是簡單的慈善行為,而是一個基于平等、和諧倫理的社會行動。在中國,那些直接救助型的公益比較容易得到支持,我稱之為“顯性公益”或“問題公益”,這類公益能夠馬上促動情感。但是,我們在募捐從事解決問題的公益項目時就很難籌到資金,這類公益我稱之為“隱性公益”或“方案公益”?!叭巳斯妗辈粌H是指人人參與,更重要的是他們能夠識別那些能夠實現社會公平和解決社會問題的公益實踐。公益的實踐發現,公益問責的問題很容易發生在救助型領域,但是很少發生在“方案公益”的實踐上,這也啟發我們關于我國公益事業的發展。我們正在面臨慈善向公益轉變的挑戰,正在面臨公益形態多元化的格局,正在面臨公益逐漸制度化、專業化的挑戰,也面臨著更多“方案公益”的出現,我們還沒有做好充分的準備來面對這些挑戰。好在有像中國扶貧基金會、南都公益基金會、敦和慈善基金會、愛德基金會、友成企業家扶貧基金會等眾多公益機構和其領袖們的努力,中國公益事業一定前景輝煌。

主站蜘蛛池模板: 西青区| 文登市| 手游| 安徽省| 安阳县| 象山县| 犍为县| 颍上县| 监利县| 玉林市| 理塘县| 嘉兴市| 将乐县| 镶黄旗| 满城县| 武宣县| 吐鲁番市| 略阳县| 凭祥市| 克什克腾旗| 革吉县| 汝城县| 杂多县| 和林格尔县| 榕江县| 阿克陶县| 绥德县| 饶平县| 两当县| 宿迁市| 葵青区| 武邑县| 霞浦县| 团风县| 昭平县| 卢氏县| 乡宁县| 清苑县| 吉林市| 鄂托克前旗| 通辽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