捐贈:公益的“魂”
我在2015年以來的一些短文中一直將捐贈問題視為中國公益的核心內容,對此一些人持有不同看法。我很理解他們的觀點,也不反對所謂的不能將公益等同于捐贈的看法。
其實,我也不認為公益就是捐贈,捐贈是一個非常復雜的問題,不能簡單地說公益的核心就是捐贈。但是我仍然認為公益的核心離不開捐贈。不論是“99公益日”的喧鬧還是陳光標的捐贈新聞都沒有離開過捐贈這個問題,什么時候因為一個人說去做志愿者而沒有去成為新聞的?這不是說志愿行為不是公益,而是說我們還沒有很好地解決公益的捐贈問題。
我堅持認為公益的核心涉及絕對意義的公平和正義,而其實質是財富的分配,從這個意義上說公益無法回避捐贈。
一般來說,大家都認為公益是資本主義產生以來的社會意識形態和實踐,是和財富的積累相伴隨的一種社會關系。這不能說有什么錯,因為資本主義產生了更多的財富和更大的財富不均。其實,財富和財富不均也不是從資本主義才開始有的,是伴隨著人類社會逐漸形成的,所以捐贈也是人類隨著財富的積累而不斷形成的“善行”。
中國古代的大災之年,有錢人會發放舍飯。功利主義者和交換論者的觀點是,這樣做是為了保護有錢人自己,緩解災民可能出現的搶倉行動,是一種交換行為。但是,這一解釋并不能令人信服。互助性是生物界普遍存在的現象,人類也沒有例外。孔子從人本主義的角度將“愛人”釋為“仁”的本性,反映的恰恰是社會原始的人道主義思想。孔子在《禮記·禮運·大同》中描繪的“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闡述的思想也正是我們今天倡導的“人人公益”的理念。如果說孔子的慈善觀還是普世性的人道主義,那么墨子的慈善思想則直接涉及了“捐贈”。墨子主張“兼相愛”“交相利”,進而,“多財,財以分貧也”,“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財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勸以教人”。若此,“則饑者得食,寒者得衣,亂者得治”,蕓蕓眾生安居樂業,天下太平。墨子的慈善思想直接將人類原始的人道主義衍生到了財富分配以及財富分配與社會的秩序問題。這都直接觸及現代的公益問題。“有力者疾以主人,有財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勸以教人”不正是今天說的“有力出力,有錢出錢”的公益理念嗎?傳統的慈善思想雖然沒有說慈善一定要捐贈,但是卻包含了明確的捐贈含義,并且明確闡述了捐贈的社會意義。
我之所以要反復講捐贈這個問題,主要是因為:首先,從本質上講,社會的實質在于公平和正義,而公益則是達到這個目標的手段;其次,公益的運行離不開捐贈。捐贈在公益中的意義可以分成兩個部分,一個是實質性的(substantive),一個是工具性的(instrumental)。由于公益是實現社會公平和正義的手段,因此捐贈也就成了社會財富分配的直接手段,這也就是我認為公益是社會隱形契約的原因,這也是公益與稅收的區別。公益通過社會共識形成契約以志愿的形式使財富的分配更加公平,公益組織成為財富的分配器。凝聚社會對于財富分配的共識絕非易事,因此,對于一個財富分配不均的社會而言,稅收是必須的。如果稅收功能低下,那就很容易引發革命,這就是不平等程度高的社會容易引發社會動亂的主要原因。除了有效的稅收以外,公益則成了社會公平的另一個平衡器。僅僅依靠交換理論很難讓每個人自覺從事公益活動和捐贈,因為動亂是不確定的未來事件,人們往往會為避免一個未來有可能發生的事件做出犧牲。因此捐贈文化必須建立在某種形而上學的東西之上,比如宗教、信念等,美洲大陸新教徒持有的財富觀對于美國大眾公益理念的形成就是如此。
中國雖然在傳統里也有豐富的慈善思想,但進入新中國后,傳統文化的斷裂使我們在概念上很少有這些傳統捐贈的理念,加上客觀上國家主導一切的現實以及財富長期以來的相對公平性,傳統慈善沒能繼續發展成現代公益。更重要的是,我們的傳統慈善觀沒有深入意識形態的理念和價值中,最多也不過是在社會和家庭的教育層面上,即便在沒有這種文化斷裂的臺灣,捐贈文化也不像歐美。并不是說我們要通過宗教來改善捐贈文化,而是普遍性捐贈價值的缺失是我們公益不得不面對的現實。我雖然在為“99公益日”搖旗吶喊,但是除了依靠每個人朋友圈的擴散,真正大眾意義上的捐贈有多大比例,我對此是有疑慮的。如何讓捐贈慢慢成為中國的社會意識形態和價值取向,的確是中國公益發展的挑戰。
有人說,不用著急,這是個過程,現在不是已經有很多的捐贈了嗎?這的確是事實。從社會功能主義角度講,捐贈文化的確會隨著社會財富的不斷積累而逐漸發育,但是如何發育健康的捐贈文化則是我們不得不面對的問題。就像我同意批判我觀點的人所說的那樣,捐贈絕對不僅僅是捐贈本身的問題,捐贈還涉及整體的社會文化環境和制度。我說過善款的濫用不關乎你是不是捐贈,但這的確影響捐贈。其實研究一下不難發現,濫用捐贈和公益腐敗恰恰是因公益文化價值的缺失所致。在一個缺乏財富分配共識的社會,當捐贈不具有某種神圣性的時候,任何形式的捐贈都可能成為掠奪和貪腐的目標。因為,掠奪者和貪腐者對其行為只負法律責任,而非道德和價值的責任。在捐贈道德神圣性缺失的環境下,很多捐助者的捐贈都可能是異化的,他們的捐贈都存在非公益的動機,很多的捐贈會把捐贈與自己的商業利益和個人利益捆綁起來。在這樣的環境中,非法占有捐贈資源者也不會有道德的恥辱感。所以,基于社會共識的財富公平分配的價值理念是健康捐贈的必要條件,而其他方面則是捐贈的補充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