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的維度
中國的公益究竟是繼續圍繞著捐贈,還是需要圍繞通過公益行動倡導為我們的民族發育出公益的價值,這兩個問題實際上還沒有達成共識。
在過去幾十年中,中國出現了兩個方面的變化,一是向全球的開放,二是內部政治經濟社會的變革。這兩個維度的變化是把握社會組織發育的重要條件。
過去,我們做公益主要向國外學習,長期以來,公益組織與國際資源的結合也的確是中國公益組織發展的重要方面。我本人從90年代初就一直在與國際民間組織合作,但現在才開始講中國公益組織“走出去”,這是公益發展的第一個維度。從民族本體的角度講,存在一定程度的自我利益,因此,我們的公益組織“走出去”,應該有鮮明的民族性,不能像西方公益組織那樣。在全球化的過程中,不能搞狹隘民族主義,也應該把中國的公益文化與其他國家的公益文化相結合,豐富全球化、共享性、新的公益倫理。
第二個維度是公益組織如何在中國迅速發展的語境下,尋求自己的定位,這需要更多地考慮社會的融合。我之所以強調社會融合的原因是,快速的經濟社會轉型會出現相當多的問題,如果按照民粹主義的視角,那可能會造成更大程度的碎片化。碎片化也不完全是一個負面的詞,問題是我們的現代化過程是一個后發性的、干預性的現代化,自主型的社會整合機制不完善,碎片化的議程會破壞社會共識。而社會共識對于真正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非常重要,在這個過程中可能需要犧牲一些個人的權利,當然,這個問題也比較復雜,不能簡單而論。所以,公益組織在國內的發展需要考慮國家主義和發展主義的問題。由于發展主義的長期主導,導致了社會的分化,社會分化以后就出現了不受益的群體和受益少的群體,甚至出現了利益受損的群體,所以民粹主義就出現了。從這個角度講,我個人覺得中國公益當前面臨三個方面的挑戰。
第一個挑戰是公益文化。我們的公益文化雖然也是基于傳統的慈善思想,但現代的公益實踐也受到了資本主義公益文化,或者說資產階級公益文化的影響。在發展主義、民粹主義交織的過程中,公益的基本力量應該放在什么地方,如何處理與發展主義、民粹主義的關系,這些都會影響到公益的發展。我個人覺得現階段的公益,不應該成為民粹主義的公益,因為公益實踐本身極有可能成為民粹主義的資源。公益在資金資源、人力資源、智力資源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優勢,如果變成民粹主義的工具,那么公益就會產生負面性。公益文化不僅是一種觀念,更是實踐,我常常說不要把公益搞成一個中產階級自己玩的公益游戲。我經常在農村工作,但卻很少在農村養老院里看到志愿者,志愿者們大多在大城市穿著公益衫發發宣傳單、掃掃垃圾。這本身沒有錯,但這是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公益?我們的階層分化很嚴重,越是下面的階層越是如此,所以即使是我們經常講的公益,很多基層老百姓也聽不懂。
第二個挑戰是公益與國家主義的關系。一方面,中國的公益不可能脫離國家政治實踐的語境,因為國家公益實際上覆蓋了很多的公益范疇。另一方面,我們也需要強調公益的特殊性。公益也需要關注多元性。公益代表弱勢群體,要協助國家在新的全球化過程中,探索新的全球化倫理。公益組織不僅是到國外建醫院、學校,更重要的是如何能夠在實踐中讓我們的民族認識到發育全球化倫理的重要性。這是我們公益不可推卸的責任,國家也需要公益這種特殊的作用,所以我現在支持很多公益組織“走出去”,很大程度上是希望公益組織通過國外的實踐能夠為國家提供這樣一種經驗。
第三個挑戰是公益不能完全淪為發展主義的奴隸。若公益淪為發展主義的奴隸,那么這個公益是沒有意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