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適性的犧牲與利他主義?
說到公益的元問題,就不能不說利己與利他。不同學科背景和不同立場的人,對此爭論不休,并無定論。我在書中的其他章節講到了自私是人的本質特點,而慷慨則是人的社會特點。我在這里把慷慨作為一種行為,而非一種屬性。從這個意義上講,自私和慷慨好像并非在一個結構關系中。自私的人有時候會慷慨,而利他性的人也未必處處都慷慨。可能用利己和利他的表述更為直接。經濟學家主張自利行為是人類行為的主要特征,他們認為自利激勵了人在社會中的行為,他們主要的依據來自亞當·斯密的思想,但是亞當·斯密在《道德情操論》一書中同時還提出了人的天賦中存在著關心他人命運以及與他人分享幸福的本性。亞當·斯密在強調個人理性和自利性的同時,也強調了人的利他性。應當說,亞當·斯密是辯證的,自利與利他很顯然是人類本質屬性的兩個方面。1978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赫伯特·西蒙(Herbert Alexander Simon)認為,我們無法區分利他和自私。他將利他主義定義為“舒適性的犧牲”,意思是我們都有為了別人的生存而犧牲我們自己某些利益的屬性。
討論自利和利他行為的目的是為了說明公益行為究竟是如何驅動的。如果我們認為人是以自利為主的,那么也就是說人的公益行為是出于自利的原因,這意味著出于自利的公益就一定會有一個利益的交換。按照這一邏輯,很多捐贈做公益的人希望在此過程中獲得什么樣的利益交換呢?我記得徐永光講過,捐贈做公益,個人覺得很愉快、很滿足,這也算是一種收獲。言外之意是捐贈人通過捐贈獲得了幸福感、快樂感,可以看作是一個購買快樂的交易過程。這就是基于利益交換視角的解釋,但很多人不贊成他的觀點。對于很多匿名捐贈的案例而言,如果社會都無法知道他進行了捐贈,難道他僅僅是在捐贈財富的那一瞬間感到愉快了嗎?在通常情況下,社會的頌揚是產生榮譽感和愉快感的基礎。當然,從心理學角度講,個人的愉快并不必然取決于社會,但是,將公益的動機完全建立在利己激勵的基礎之上的解釋顯然也不完全令人信服。卡耐基也在他的書中闡述了自己進行捐贈的原因,他認為,財富集中造成貧富差距擴大是文明進步不可避免的代價,富人對社會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社會穩定了,對自己也有利。聚財和散財一樣需要高超的經營能力,他主張富豪應該在生前通過適當的運作將財富用于造福公眾的事業,但很顯然,我們僅僅通過案例仍然無法知道一個人捐贈的真正動機,這或許也是研究公益的難點,在很多情況下,只能依靠社會心理學家的實驗研究。
我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進行公益捐贈,可以分享一下我在不同時期、不同情況下進行捐贈的理由,希望我的陳述盡可能客觀。
我的捐贈大概分為兩種類型。一種屬于情感型,這類捐贈占了大部分。我在北京郊區工作的時候遇到過一個家庭,父母生病、家庭負債累累,兩個女兒上不了學,當大女兒用英語問候我和我的德國朋友時,我感到非常驚訝,后來了解到孩子因為家庭困難而輟學,我當即決定幫助這個家庭還清債務并承諾支持這個孩子一直讀到大學畢業。我的這個行動就是受到了他們家庭困難、女兒不能上學的觸動,覺得自己有能力讓更多的人和自己一樣接受教育。我做了很多類似的公益捐贈。我在做這些捐贈的時候首先會想一下我的承受能力,客觀地說,我所說的我的承受能力是我的捐贈不能影響我的生活水平。很顯然,在做出這類捐贈的決策中,自利和利他的特性是同時存在的。雖然我沒有考慮做這件事情會帶來什么收益,也沒有要求得到任何回報,但我似乎有一個犧牲舒適性的特點。
為了研究這個問題,我有時候不經意地問身邊的同事,如果有100元,拿出1元捐贈,有問題嗎?同事說,沒問題。我再問,有100元,捐出10元有問題嗎?同事說,問題不大。我繼續提高額度問,有100元,捐出50元,可以嗎?我同事說,估計有點困難。很顯然,每個人的利他行為首先是建立在利己的基礎上,但這并不意味著人的利己屬性會排斥利他屬性。中國扶貧基金會有一個月捐計劃,基金會的籌資人動員我加入他們的計劃,我首先是毫不猶豫地同意,其次問他們最低月捐額度是多少。我最終成了中國扶貧基金會的月捐會員,在選擇月捐額度時,是按照我此前講到的百分比來確定我的月捐額度。
自利和利他同時存在是人的本質屬性。每個人在利他和利己的程度方面會有差異,這種差異大多來自個人的生活經歷。我們經常喜歡用美國的案例來比較中國的案例。美國人認為,他們的成長過程離不開公益的支持,而且這種支持一代一代都比較穩定,因此,美國公益的社會影響和社會效益也比較穩定地呈現在社會大眾面前,這也是美國公益社會發展的基礎。中國的情況則不同。首先,財富的迅速積累僅僅經歷了幾十年,關于財富的社會價值還沒有完全發育成熟,而且在一般大眾,特別是富裕群體的記憶中,還存在著不確定性和潛在危機的深刻記憶。同時,我們在國家主導的社會下成長,在我們的成長記憶中很少感受到公益的作用。如果缺乏自身受益于公益的切身體驗,就很難對公益有一個深刻的認識。這些因素也都影響了中國普通大眾和富裕群體的捐贈意愿,當然這不是說中國人不愿意捐贈,而是說比較穩定的捐贈文化在中國還沒有形成。
我也有基于交換的捐贈行為。在籌資的那幾年,每年的“99公益日”,我總是會去回饋幫助過我的那些人,而且我會對在我第一年比較困難的時候為我提供過支持的人捐出更多的錢。我可以客觀地說,在這種類型的捐贈過程中,我并沒有真正去了解我朋友的那些籌資項目的情況,我把它叫作“人情的捐贈”,也就是“有利益交換的捐贈”。還有一些我做過的捐贈,則存在著明顯的自利性。比如我給某些項目捐贈,目的是希望他們能夠雇傭我朋友的孩子。
自利與利他是人類復雜的社會行為。基于自利和利他行為的公益捐贈則更加復雜。由于利他行為經常處于稀缺狀態,因而人們習慣于把自利行為看作是人的本質屬性。然而,利他行為顯然也是人類自有的屬性,不然為什么會有那么多的人都在做利他的事情呢?就像我個人的例子所呈現的,在我做的所有公益捐贈中,很大一部分并非出于利益的交換,而是出于情感驅動。過分強調人性的自利對公益是有害的,公益是不同于經濟活動的人類社會活動,人類的公益行為無法遵循經濟規律。這是從道德層面看社會的一個視角,該視角并不符合經濟學家的理性主義。相反,從社會道德的本質主義講公益,也一定需要有一個制度,尤其是大規模的公益捐贈,也需要講效益,否則就會引發公益的異化和道德的陷阱等問題。
- 在線革命:網絡空間的權利表達與正義實現
- “5·12”特大地震訪談·汶川之殤:汶川縣153位地震親歷者口述資料輯錄
- 道德自覺論
- 電子政務發展前沿(2014)
- 城鄉特困人員救助供養調查研究報告
- 中國就業救助研究報告2017(中國人民大學研究報告系列)
- 中國公民教育評論(2017):公民權利意識與教育研究
- 鄰避抉擇:風險、利益和信任
- 公安技術實驗教程
- 鄉村社會資本與農村公共服務農民自主供給制度研究
- 中國腐敗高發期及治理研究之一:新中國成立初期的腐敗高發期及其治理方略研究
- 大數據時代政府治理轉型研究:數字政府建設的江蘇實踐
- 城市災害極早期預警技術應用
- 中國公益慈善發展報告2013
- 汶川地震災后重建項目財務管理研究:以阿壩師范高等專科學校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