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講 君臣佐使法
《君臣佐使法》這篇文章非常重要,里面講了李東垣好多用藥經驗,還有君臣佐使的確定原則。如果這些東西能背下來,臨床看病療效就會好很多。
【原文】
《至真要大論》云:“有毒無毒,所治為主”。主病者為君,佐君者為臣,應臣者為使。一法,力大者為君。凡藥之所用,皆以氣味為主,補瀉在味,隨時換氣。氣薄者,為陽中之陰,氣厚者,為陽中之陽;味薄者,為陰中之陽,味厚者,為陰中之陰。辛、甘、淡中熱者,為陽中之陽,辛、甘、淡中寒者,為陽中之陰;酸、苦、咸之寒者,為陰中之陰,酸、苦、咸之熱者,為陰中之陽。夫辛、甘、淡、酸、苦、咸,乃味之陰陽,又為地之陰陽也;溫、涼、寒、熱,乃氣之陰陽,又為天之陰陽也。氣味生成,而陰陽造化之機存焉。一物之內,氣味兼有,一藥之中,理性具焉,主對治療,由是而出。假令治表實,麻黃、葛根;表虛,桂枝、黃芪。里實,枳實、大黃;里虛,人參、芍藥。熱者,黃芩、黃連;寒者,干姜、附子之類為君。
【講解】
《至真要大論》“有毒無毒,所治為主”,“毒”指藥物的偏性,“有毒”的藥指有嚴重偏性的藥。“無毒”的藥是指沒有偏性的藥。藥性指藥物的寒熱溫涼四氣、酸苦甘辛咸五味。“所治”就是藥物的適應證。在遣方用藥時,根據各種藥物將要發揮的治療作用,確定哪味藥為主藥。
“主病者為君,佐君者為臣,應臣者為使”,是講治療主要疾病的藥(主藥)就是君藥,幫助君藥治病的就是臣藥;幫助臣藥發揮作用的就是使藥。還有一種講法“力大者為君”,就是說作用強的是君藥。由于藥物作用強弱與劑量相關,所以我認為“主病者為君”才最恰當。
“凡藥之所用,皆以氣味為主,補瀉在味,隨時換氣”,是講藥物的作用是由其寒熱溫涼四氣和酸苦甘辛咸五味決定的。藥物的補瀉作用是由藥物的味道來定的。臨床用藥時,不但要選擇味道適宜的藥物,還要隨著節氣選擇藥性適宜的藥物,這就是“隨時換氣”,“時”指時令、節氣。
“氣薄者,為陽中之陰,氣厚者,為陽中之陽;味薄者,為陰中之陽,味厚者,為陰中之陰。”在《黃帝內經》里講氣味,能夠聞到嗅到的是“氣”,屬陽,能夠嘗到的是“味”,屬陰。與《中藥學》講“氣”是寒熱溫涼有所不同。嗅起來氣味不濃烈的是陽中之陰,氣味濃烈的是陽中之陽。
“辛、甘、淡中熱者,為陽中之陽,辛、甘、淡中寒者,為陽中之陰;酸、苦、咸之寒者,為陰中之陰,酸、苦、咸之熱者,為陰中之陽。”熱性辛、甘、淡藥為陽中之陽,因為“辛甘發散為陽”,熱又為陽。寒性辛、甘、淡藥為陽中之陰。寒性酸、苦、咸藥是陰中之陰,熱性酸、苦、咸藥就是陰中之陽。
“辛、甘、淡、酸、苦、咸,乃味之陰陽,又為地之陰陽也”,辛、甘、淡為陽,酸、苦、咸為陰,是地氣陰陽化生的。“溫、涼、寒、熱,乃氣之陰陽,又為天之陰陽”,溫涼寒熱是氣的陰陽,由天氣陰陽所化生。“氣味生成,而陰陽造化之機存焉”,每一個藥物的寒熱溫涼都是天地陰陽造化形成的。“一物之內,氣味兼有”,每一物之內,既有寒熱溫涼的藥性,又酸苦甘辛咸五味。“一藥之中,理性具焉,主對治療,由是而出”,每一藥物的治療原理和四氣五味都是完整統一的,其適應證也都是以此為依據的。如果選做君藥,表實證用麻黃、葛根,表虛用桂枝、黃芪,里實用枳實、大黃,里虛用人參、芍藥,熱證用黃芩、黃連,寒證用干姜、附子。
【原文】
君藥,分兩最多,臣藥次之,使藥又次之,不可令臣過于君,君臣有序,相與宣攝,則可以御邪除病矣。如《傷寒論》云:陽脈澀,陰脈弦,法當腹中急痛。以芍藥之酸,于土中瀉木為君;飴糖、炙甘草甘溫補脾養胃為臣。水挾木勢亦來侮土,故脈弦而腹痛,肉桂大辛熱,佐芍藥以退寒水。姜、棗甘辛溫,發散陽氣,行于經脈皮毛為使。建中之名,于此見焉。
有緩、急、收、散、升、降、浮、沉、澀、滑之類非一,從權立法于后。
【講解】
君藥的分量最大,臣藥分量次之,使藥就更少,不可以讓臣藥超過君藥,君臣有序,相互制衡,就可以抗邪除病。關于君藥分量最多,我覺得值得商榷,如果用砒霜作為主藥,量不可能多,所以君藥不一定量最大,但一定是主病的藥,而且在它的劑量范圍內你可以選擇一個偏大的劑量。
李東垣拿《傷寒論》小建中湯舉例說明藥物的君臣佐使配伍。“陽脈澀,陰脈弦”,陽脈指的是寸脈,陰脈指的是尺脈。“法當腹中急痛”,肚子痙攣疼痛。“以芍藥之酸”,白芍“于土中瀉木為君”瀉木即是瀉肝,白芍是君藥。“飴糖、炙甘草甘溫補脾養胃為臣”,甘草、飴糖甘溫補養為臣藥。“水挾木勢亦來侮土,故脈弦而腹痛”,陰寒內盛的腹痛要用肉桂,肉桂大辛大熱,通過溫腎散寒減輕寒水對腹痛的促進作用,起到幫助芍藥的作用。姜棗甘辛溫發散陽氣,使陽氣行于經脈皮毛之內。通過君臣佐使藥物配伍發揮瀉肝、散寒溫、補脾胃的作用,達到中氣建旺的目的。
“有緩、急、收、散、升、降、浮、沉、澀、滑之類非一,從權立法于后”,藥物還有“緩、急、收、散、升、降、浮、沉、澀、滑”各不相同的特性,臨床應用也需要考慮進來,具體如何正確使用,下面再講。
【原文】
如皮毛肌肉之陽不伸,無大熱,不能食而渴者,加葛根五錢;燥熱及胃氣上沖,為沖脈所逆,或作逆氣而里急者,加炒黃柏、知母;覺胸中熱而不渴,加炒黃芩;如胸中結滯氣澀,或有熱病者,亦各加之。如食少而小便少者,津液不足也,勿利之,益氣補胃自行矣。
【講解】
“如皮毛肌肉之陽不伸”,皮毛肌肉里面陽氣不能往外布散,也就是陽氣郁閉于皮毛肌肉。“無大熱”,就是低熱。“不能食而渴者,加葛根五錢”,葛根生津止渴。但是先要治療“不能食”才能治渴。葛根升清止瀉,葛根芩連湯治胃腸道感染效果肯定。升清就是健脾胃,可見葛根對脾胃是很好的。
“燥熱及胃氣上沖,為沖脈所逆,或作逆氣而里急者,加炒黃柏、知母”,燥熱就是干熱,自覺發熱,皮膚干燥。胃氣上沖即是噯氣。里急就是腹部痙攣疼痛。出現燥熱、噯氣、腹部痙攣疼痛,加用炒黃柏、知母。高度提示,黃柏知母是治療胃腸感染性疾病的藥物,這在后面講到的治療腸澼下血的涼血地黃湯中得到驗證,值得重視。
“覺胸中熱而不渴,加炒黃芩;如胸中結滯氣澀,或有熱病者,亦各加之”,如果胃腸病變伴有胸中熱而不渴,提示胸中熱可能是食管炎的表現,胸中結滯氣澀當為食管炎吞咽困難,或有熱病提示感染性發熱,這些情況均可使用黃芩。《醫林改錯》里講,如果見到胸中熱,或者胸悶,用血府逐瘀湯,這是氣滯血瘀所致。脾胃虛弱見有胸中熱,就用小建中加黃芩,這是熱邪侵犯食管所致。
“如食少而小便少者,津液不足也,勿利之,益氣補胃自行矣”,吃得少,尿少,是津液不足,不能用利尿方藥,只需調理好脾胃,飲食增加,津液充足,尿量就恢復正常了。
【原文】
如氣弱氣短者,加人參,只升陽之劑助陽,尤勝加人參;惡熱發熱而燥渴,脈洪大,白虎湯主之;或喘者,加人參;如渴不止,寒水石、石膏各等分,少少與之,即錢氏方中甘露散,主身大熱而小便數。或上飲下溲,此燥熱也,氣燥加白葵花,血燥加赤葵花。
【講解】
“如氣弱氣短者,加人參,只升陽之劑助陽,尤勝加人參”,乏力氣短就加人參,用升陽之劑助陽氣,比加人參還好。
“惡熱發熱而燥渴,脈洪大,白虎湯主之”,出現怕熱、發熱、口渴,脈洪大,用白虎湯治療。兼喘者加人參。如口渴不止,加用寒水石、石膏各等分,劑量要小。從這里就可以看出寒水石、石膏有止渴的功效。錢乙《小兒藥證直訣》方中甘露散的主要成分即是這兩味藥加甘草,可以治療高熱、尿頻。
“或上飲下溲,此燥熱也”,口渴、多飲、多尿是燥熱的表現,氣分燥熱加白葵花,血分燥熱加赤葵花。白葵花、赤葵花我沒用過,這個就作為知識點先記住吧。
【原文】
如脈弦,只加風藥,不可用五苓散。
如小便行病增者,此內燥津液不能停,當致津液,加炒黃柏、赤葵花。
【講解】
如果脈弦,只加用風藥,不可以使用五苓散。脈弦,從生理病理來看,是小動脈收縮,啟示我們風藥可以改善小動脈的阻力,可以擴張血管、降血壓。出血性中風,用了風藥之后癥狀可以改善,說明風藥可以擴張血管降血壓,提示我們要善于用風藥治療脈弦。五苓散增加血容量,血管阻力沒有改變,脈弦更厲害,血壓會進一步升高的。
小便通利,病情加重,是津液丟失的緣故,應當補充津液,加用黃柏、赤葵花。小便量多是津液丟失的途徑,減少尿量就是保存津液的重要措施,這里提示黃柏、赤葵花具有減少尿量的作用,其機制可能是通過改善腎臟微循環改善了腎臟血液灌流、提高了腎小管的濃縮功能。
【原文】
如心下痞悶者,加黃連一、黃芩三,減諸甘藥;不能食,心下軟而痞者,甘草瀉心湯則愈。痞有九種,治有仲景《傷寒論》五方瀉心湯。
【講解】
“痞”是上下不通,“心下”即劍突下、上腹部。上腹部堵塞感加黃連、黃芩,減少甘味藥,甘緩容易導致壅塞。我的經驗是甘草、大棗對痞滿有效,但是大量應用可以加重痞滿,所以只是減量使用。不過不能飲食,上腹柔軟但感覺堵塞不通,用甘草瀉心湯就可以了。痞有九種,治療辨證選用仲景《傷寒論》的五個瀉心湯即可。
【原文】
如喘滿者,加炙厚樸。
【講解】
喘促胸悶,加厚樸。《傷寒論》里用桂枝加厚樸杏子湯治喘,厚樸可以降胃氣、通腑氣、平喘、瀉肺氣,療效非常確切。
【原文】
如胃虛弱而痞者,加甘草。
【講解】
胃虛弱、上腹痞滿,加用甘草。西藥甘珀酸鈉就用了甘草里的甘草次酸來治療胃炎。
【原文】
如喘而小便不利者,加苦葶藶。小便不利者加之,小便利為禁藥也
【講解】
苦葶藶治喘、小便不利。葶藶子對于肺部感染、肺氣腫、肺心病的小便不利、水腫,療效很好。葶藶大棗瀉肺湯,治療喘而小便不利、嚴重水腫,有立竿見影的效果。我剛畢業時,有個肺心病心衰病人住院一周了,強心、利尿、抗感染的西藥全都用上了,但還是全身高度浮腫、喘、胸腔積液、腹水、不能平臥,我就給他開了葶藶子20g、大棗20g共2劑。結果家里人把兩劑藥一起熬了,病人一次喝下了。第二天早上我去查房時大吃一驚,不但不喘、四肢不腫,連胸腹水也沒了。這件事告訴我葶藶子、大棗極其安全,可以放心使用。
“小便不利者加之,小便利為禁藥也”,小便不利嚴重就用葶藶子,小便利、有喘就不用。
前幾年我去西藏,帶上芪藶強心膠囊預防高原反應,隨行的所有人都沒有出現高原反應,說明芪藶強心確實可以減輕肺水腫、改善缺氧。
【原文】
如氣短氣弱而腹微滿者,不去人參,去甘草,加厚樸,然不若苦味泄之,而不令大便行,如腹微滿而氣不轉加之。
【講解】
如氣短、乏力、腹微滿,不去人參,但要去甘草。甘草促進消化道液體分泌,劑量大時,會使腹滿加重。腹脹可以加厚樸,但不如使用適量苦味泄藥,使用劑量以不腹瀉為度。如果腹微滿、無腸鳴,苦味藥就可以加量。
【原文】
中滿者,去甘草,倍黃連,加黃柏,更加三味,五苓散少許。此病雖宜升宜汗,如汗多亡陽,加黃芪。四肢煩熱肌熱,與羌活、柴胡、升麻、葛根、甘草則愈。
【講解】
中滿就是腹脹滿,去甘草,重用黃連、黃柏。“更加三味”,我始終沒搞明白這三味是什么,有可能是小承氣湯(大黃、厚樸、枳實),還要加用小劑量的五苓散。在《傷寒論》霍亂吐瀉相關章節里用五苓散治療吐瀉。五苓散治療任何性質的胃腸道感染都有效,所以中滿不但可以加黃連、黃柏,還可以加五苓散。
“此病雖宜升宜汗,如汗多亡陽,加黃芪”,李東垣是說腹脹滿可以使用升陽、發汗藥治療,但在臨床上我不主張這么用。胃腸道感染,大量的液體從腸道丟失,機體的反應就是怕冷、無汗,如果再用發汗,津液就更不足了。“汗多亡陽”,大汗淋漓則是亡陽的原因和表現,需要用黃芪救逆。四肢覺得熱、身熱,加用羌活、柴胡、升麻、葛根、甘草就痊愈了。
【原文】
如鼻流清涕,惡風,或項、背、脊膂強痛,羌活、防風、甘草等分,黃芪加倍,臨臥服之。
【講解】
鼻流清涕,惡風,或項、背、脊膂疼痛,用羌活、防風、甘草等分,黃芪劑量加倍,臨睡時喝。這樣的服藥時間有利于保暖取汗和恢復正氣。
【原文】
如有大熱,脈洪大,加苦寒劑而熱不退者,加石膏;如脾胃中熱,加炒黃連、甘草。
【講解】
大熱、脈洪大用苦寒藥熱不退,要加石膏,說明石膏退熱療效確切。在《醫學衷中參西錄》里張錫純把石膏用到了極致,別名張石膏。脾胃有熱,用黃連、甘草瀉脾胃之熱。
【原文】
凡治此病脈數者,當用黃柏,或少加黃連,以柴胡、蒼術、黃芪、甘草,更加升麻,得汗出則脈必下,乃火郁則發之也。
【講解】
此病是指大熱、脈洪大,在此基礎上還有脈數,應當加用黃柏,或加小量黃連,用柴胡、蒼術、黃芪、甘草、升麻,這基本上就是補脾胃瀉陰火升陽湯。服藥后汗出,脈數就減下來了。機制是體內的陰火被發散出來了。
【原文】
如證退而脈數不退,不洪大而疾有力者,多減苦藥,加石膏。如大便軟或泄者,加桔梗,食后服之。此藥若誤用,則其害非細,用者當斟酌,旋旋加之。如食少者,不可用石膏。
【講解】
如果癥狀沒了,脈不洪大了,但脈數還在,表現為脈數有力,苦寒藥的劑量要減量到最小,加用石膏。這高度提醒我們,石膏是治療脈數有力的要藥!
如大便軟或泄,加用桔梗。朱良春老師在他的書里曾經講過一個方子叫“仙桔湯”,就是以仙鶴草、桔梗為主的一張方子,能治療頑固性腹瀉。“食后服之”是強調飯后吃藥。我實習時有病人說吃完藥后惡心,老師說把桔梗減量或者去掉就行,他告訴我桔梗多用會惡心,這可能是飯后服用的原因。李東垣這里也強調,如果不這么用藥就要導致不良反應了。“用者當斟酌”,就是要仔細斟酌。“旋旋加之”,一點一點往上加。現代藥理研究證實,桔梗能夠刺激胃腸道、呼吸道黏膜分泌,出現痰多、惡心,甚至使泄瀉加重。
“如食少者,不可用石膏”,是講飲食減少不能用石膏,說明石膏敗胃。我熬200g石膏喝過,確實感覺到喝了以后不想吃飯。
【原文】
石膏善能去脈數疾,病退脈數不退者,不可治也。如不大渴,亦不可用。如脈弦而數者,此陰氣也,風藥升陽以發火郁,則脈數峻退矣。以上五法,加減未盡,特以明大概耳。
【講解】
“石膏善能去脈數疾,病退脈數不退者,不可治也”,是講石膏善于治療發熱脈數,如果沒有發熱了,還是脈數,石膏就不適合了。這里的脈數當是脈數無力,脈數有力還是應該用的。
“如不大渴,亦不可用”,只有大渴才可使用石膏,如果口不渴,或者渴得不厲害,也不用石膏。
“如脈弦而數者,此陰氣也”,脈弦數李東垣認為是“陰氣”,何謂“陰氣”,所言不明確,推測是外來“風寒”陰邪,導致陽氣郁閉。因此應當使用祛風的藥物。“風藥升陽以發火郁,則脈數峻退矣”,用上風藥如荊芥、防風、羌活、獨活、藁本、柴胡、升麻等散發火郁,郁熱得去,脈數迅速就痊愈了。
“以上五法,加減未盡,特以明大概耳”,是說以上只是講了個大概。這里的“五法”不知所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