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講 肺之脾胃虛論
【原文】
脾胃之虛,怠惰嗜臥,四肢不收,時值秋燥令行,濕熱少退,體重節痛,口苦舌干,食無味,大便不調,小便頻數,不嗜食,食不消。兼見肺病,灑淅惡寒,慘慘不樂,面色惡而不和。乃陽氣不伸故也,當升陽益胃,名之升陽益胃湯。
【講解】
“脾胃之虛”表現為神疲乏力,老想躺著,四肢沒勁兒。正當秋燥時節,濕熱最盛的長夏季節剛剛過去,身體覺得沉重,關節疼痛,口苦舌干,口腔干燥,唾液減少,口腔的抵抗力降低的,細菌、病毒就容易侵入,出現口苦。味覺減退,吃飯沒有味道。大便有時干有時稀。秋天容易腹瀉,吃得不好容易拉肚子,秋燥時也會便秘。天一冷不出汗尿就多,小便頻數。不思飲食,消化不良。
“兼見肺病”表現有:像往身上灑了水一樣覺得冷,精神抑郁,臉色黃黯。
“乃陽氣不伸故也”是講陽氣不能布散到皮膚體表。治療應當升陽益胃,用“升陽益胃湯”。
【原文】
升陽益胃湯
黃芪二兩 半夏湯洗,此一味脈澀者宜用 人參去蘆 甘草炙,以上各一兩 防風以其秋旺,故以辛溫瀉之 白芍藥 羌活 獨活以上各五錢 橘皮連瓤,四錢 茯苓小便利、不渴者勿用 澤瀉不淋勿用 柴胡 白術以上各三錢 黃連二錢
【講解】
該方黃芪的劑量最大,黃芪應該是生黃芪。
“半夏湯洗”,用熱水洗一下。脈澀作為半夏的適應證,這點在任何的中藥書里面都沒談,半夏祛痰,多認為脈滑苔膩才應該使用。
“人參去蘆”,人參的蘆頭要去掉,吃完后可能惡心,現在的研究認為蘆頭不去影響也不大。
“防風以其秋旺,故以辛溫瀉之”,秋天收氣較旺,防風辛溫發散,瀉秋涼之氣
“茯苓,小便利、不渴者勿用”,小便通暢、沒有口渴,不用茯苓,因為李東垣認為茯苓是一個利尿藥。這一點我不同意李東垣,因為茯苓不是利尿藥,健脾之后體內多余的水分才能尿出去。如果體內沒有多余水分,吃上茯苓也利不出尿。
“澤瀉,不淋勿用”,說明澤瀉是治淋專藥,升陽益胃湯適應證有尿痛。澤瀉不僅治療淋證,其他內傷疾病用得也多?!渡褶r本草經》中澤瀉主消渴,口渴多飲用澤瀉。
黃芪、白術、人參、茯苓、炙甘草、陳皮、芍藥:補脾胃肺氣;
防風、羌活、獨活、柴胡:升陽氣;
黃連、澤瀉、白芍:瀉陰火。
【原文】
何故秋旺用人參、白術、芍藥之類反補肺,為脾胃虛則肺最受病,故因時而補,易為力也。
【講解】
“何故秋旺用人參、白術、芍藥之類反補肺”,秋旺肺脾兩虛,要用人參、白術、芍藥補肺。秋旺,金氣旺,肺氣也旺,怎么還要補肺呢?因為脾胃虛了,肺最容易得病,土生金,所以要補肺和補脾。“故因時而補,易為力也”,就是順勢而為,容易起效。
【原文】
上?咀,每服三錢,生姜五片,棗二枚,去核,水三盞,同煎至一盞,去柤,溫服,早飯、午飯之間服之,禁忌如前。其藥漸加至五錢止。服藥后,如小便罷而病增劇,是不宜利小便,當少去茯苓、澤瀉。
【講解】
以上藥物粉碎,每次10g左右,生姜五片,大棗兩個,水煎溫服,溫服有利于把陽氣發散出來。
服藥時間為早飯和午飯之間,當為借助一天之內陽氣上升之力來升陽。
禁忌同前。禁忌如補脾胃瀉陰火升陽湯。
藥物劑量逐漸增加至15g左右。服藥后,如果小便罷而病增?。◥汉又兀?,李東垣認為是茯苓澤瀉利尿導致的,應當減少茯苓澤瀉的用量。
【原文】
若喜食,初一二日不可飽食,恐胃再傷,以藥力尚少,胃氣不得轉運升發也,須薄滋味之食,或美食,助其藥力,益升浮之氣,而滋其胃氣也。慎不可淡食,以損藥力,而助邪氣之降沉也??梢孕∫坌误w,使胃與藥得轉運升發,慎勿大勞役,使氣復傷。若脾胃得安靜尤佳。若胃氣少覺強壯,少食果,以助谷藥之力。經云:五谷為養,五果為助者也。
【講解】
在藥物作用還未充分表現出來之前,胃的轉運升發功能還不行,即便是食欲好轉,服藥頭一兩天也不可以飽食,以免再傷胃氣。必須清淡飲食,或飲食要精細一些,這樣可以使藥力增強,加強升浮陽氣、滋養胃氣。切記不能吃淡的,沒鹽的,減低藥物效力,幫助寒邪沉降。應該稍微干點活,讓身體活動活動,幫助胃氣恢復,促進藥物轉運,但不可以干重活以免造成脾胃之氣再傷。少吃少勞累保持脾胃安靜最好。
如果胃氣感覺稍微好一些,就可以吃點水果,但是不能多吃。吃點水果可以幫助水谷和藥物的作用。“谷”是飯,藥是升陽益胃湯。這是《黃帝內經》“五谷為養,五果為助者”的具體應用。
我曾經在臨床上遇到過一個很特殊的病人,他整個食管蠕動都有問題,蠕動很弱,沒有節律。剛開始按照經典的中醫辨證用了好多藥,效果都不明顯。食管是肺系和胃之間的器官,蠕動減弱而且不協調,補肺又補脾胃就能使中間的異常得到糾正。于是用上升陽益胃湯,一周之后,他告訴我這次的藥特別管事兒。所以在臨床用方的時候,遇到一些疾病要找思路,就要搞清楚方子的真正機制。
我給升陽益胃湯編了一個方歌“升陽益胃用四君,芪夏柴澤連姜參,羌獨橘芍棗防風,秋燥肺脾兩虛珍”,供大家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