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一講 脾胃虛實傳變論

《脾胃虛實傳變論》是《脾胃論》的第一篇,首先是引經據典,引用的是《黃帝內經》內容。說明李東垣的論點不是憑空想象來的,都是有理有據的。

【原文】

《五臟別論》云:胃、大腸、小腸、三焦、膀胱,此五者,天氣之所生也。其氣象天,故瀉而不藏。此受五臟濁氣,名曰傳化之府,此不能久留,輸瀉者也。所謂五臟者,藏精氣而不瀉也,故滿而不能實;六腑者,傳化物而不藏,故實而不能滿。所以然者,水谷入口,則胃實而腸虛,食下則腸實而胃虛,故曰實而不滿,滿而不實也。

【講解】

在本段文字之前還有一句話:“腦、髓、骨、脈、膽、女子胞,此六者,地氣之所生也,皆藏于陰而象于地,故藏而不瀉,名曰奇恒之府”。這里的地氣就是陰氣的意思,陰氣的特性是聚斂收藏而不發散,由于腦、髓、骨、脈、膽、女子胞居于人體之內又聚斂收藏六腑吸收進來的水谷精微物質,所以說是“地氣之所生”。

“胃、大腸、小腸、三焦、膀胱,此五者,天氣之所生也。其氣象天,故瀉而不藏。”。這里的天氣是陽氣的意思,陽氣的特征是發散向外而不內聚收藏,胃、大腸、小腸、三焦、膀胱直接與外界相通,吃進去的水谷等食物被消化吸收后疏散到其他內臟組織,具有陽氣發散的特性,所以說是“天氣之所生”,“其氣象天”。所謂“瀉而不藏”指進去的東西形成水谷精氣迅速吸收布散而不收藏。

“此受五臟濁氣,名曰傳化之府,此不能久留,輸瀉者也”,是講營養五臟的稠厚物質也是在這里被接受。“傳”是傳導,從這兒經過的意思。“化”,是要變成精微物質,要變成像西醫學講的氨基酸、維生素、脂肪酸類物質被吸收。從上往下是“傳”,從食物變成精微物質就是“化”。“此不能久留”,只是暫時的,不可以長時間停留。如果停留時間長,就表現為腹脹、尿不出來。“輸瀉者也”,“輸”是運輸,把東西從一處運到另一處。“瀉”是發散水谷精微到內臟組織。

“所謂五臟者,藏精氣而不瀉也”,五臟主動存貯水谷精微之氣而不使其丟失。“故滿而不能實”,是講五臟可以主動存儲足夠的水谷精微之氣(滿)但不能被動充填過多的水谷精微之氣(實)。

“六腑者,傳化物而不藏,故實而不能滿”,是講六腑傳導運輸轉化其內容物但不能儲存久留其內容物,因此其功能特點是:可以被動充填內容物但不可以過多充填內容物,需要保持“虛位以待”的狀態。

“所以然者,水谷入口,則胃實而腸虛”,剛吃飯,胃被充填起來了,但腸道還是空的。“食下則腸實而胃虛”,是講吃進去到胃的食物被向下推擠出去,腸就被充實了,胃就空了。“故曰實而不滿”,是講胃可以被動地填充食物但不能過度地飲食,始終要保持其“虛位以待”的狀態。

由上可知,六腑對其充填物是被動性充滿和主動性排空(實而不滿),對于精氣則是發散而不存貯(瀉而不藏),五臟對其充填物是主動性貯藏而不被動性充滿(滿而不實),對于精氣則是收藏而不丟失(藏而不瀉)。由于五臟始終處于主動的狀態,六腑處于先被動后主動狀態,所以人體內五臟居于核心主導地位,其重要性必須給予足夠的重視。

【原文】

《陰陽應象大論》云:谷氣通于脾。六經為川,腸胃為海,九竅為水注之氣。九竅者,五臟主之。五臟皆得胃氣,乃能通利。

【講解】

“谷氣通于脾”,水谷之氣跟脾相通。“六經為川,腸胃為海”,六經是臟腑與組織之間相互聯系的通道。“川”在人體就是六經,在自然界就是河流。“腸胃為海”,腸胃就像自然界的大海,容納承受人體所需要的一切。“九竅為水注之氣”,眼、耳、鼻、口、前后二陰都要受到水谷精微的滋養。“九竅者,五臟主之”,就是說九竅的滋潤需要五臟六腑經絡通暢的保證。“五臟皆得胃氣”,是講五臟也都必須得到胃氣的幫助,“乃能通利”,才能維持臟腑的正常功能。全身臟腑離開了胃,就不通利了,氣滯血瘀、水停等各種問題都出來了,這時候就容易生病。

【原文】

《通評虛實論》云:頭痛,耳鳴,九竅不利,腸胃之所生也。胃氣一虛,耳目口鼻,俱為之病。

【講解】

“頭痛,耳鳴,九竅不利,腸胃之所生也”,是強調頭痛,耳鳴,九竅不通利,是由于胃腸出了問題。所以要想治好頭痛,耳鳴,九竅不利,還得從胃腸著手。“胃氣一虛,耳目口鼻,俱為之病”,胃不好,耳目口鼻等九竅就生病了。胃不好的人,都比較瘦弱,不只耳目口鼻生病,是全身上下都容易生病。

【原文】

《經脈別論》云:食氣入胃,散精于肝,淫氣于筋。食氣入胃,濁氣歸心,淫精于脈。脈氣流經,經氣歸于肺。肺朝百脈,輸精于皮毛。毛脈合精,行氣于腑。腑精神明,留于四臟。氣歸于權衡,權衡以平。氣口成寸,以決死生。飲入于胃,游溢精氣,上輸于脾。脾氣散精,上歸于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水精四布,五經并行,合于四時五臟陰陽,揆度以為常也。

【講解】

“食氣入胃,散精于肝,淫氣于筋”,“食氣”就是食物,“淫”在古代是“多”的意思,多了以后就會影響到身體相關地方。這句話是講食物進入胃經過消化吸收,把精微物質布散到肝,再進一步養筋。肝在體為筋,肝精不足,筋就會有病。

“食氣入胃,濁氣歸心,淫精于脈”,《黃帝內經》所講濁氣和現在所講不一樣,“濁”與“精”相對應。“精”是細小,“濁”是相對粗大。在人體內,脂類的東西屬于“濁”。淀粉轉化成葡萄糖,蛋白質轉化成氨基酸,這些是“精”。“濁氣歸心”,心主神志,其實是腦主神志。在腦里面,從化學組成來講,主要成分就是脂類物質如膽固醇、磷脂等。“淫精于脈”,充盛的精微物質流動于血脈之中。古人對有形的心臟與主神志的心(腦)是混為一談的,之所以這樣,是因為二者之間聯系太緊密了。

“脈氣流經,經氣歸于肺”,這里的“脈氣”指脈管內流動的血液,“經”指的是大的血管。這句話是講全身血液逐步匯聚在大的血管之中流歸到肺。“肺朝百脈,輸精于皮毛”是講匯聚到肺全身血脈的血液中的精微物質還要靠肺輸布到全身的皮膚毛發。“毛脈合精,行氣于腑”“毛脈”是指皮毛之處的微細血脈(微循環)。“腑”是血脈,《黃帝內經》講脈為血府。這里是講微循環內的血液再次匯合,運行于血脈之中。“腑精神明,留于四臟”,“腑”還是血脈,“腑精”就是血脈中的精微物質,“神”是指人們察覺不到的變化,“明”就是人們可以察覺到的變化。這句話是講血液內的精微物質經過各種變化,輸送到心肝脾腎。

“氣歸于權衡”,秤砣是“權”,秤桿是“衡”,合起來就是“權衡”,“氣歸于權衡”是講人體內一切物質都要被調節到平衡協調狀態,這個權衡就是主一身之氣的“肺”。“氣口成寸,以決死生”,“氣口”就是氣的內在變化能夠體現出來的地方,這里是指肺經的寸口脈,從寸口脈可以測知肺氣權衡調節功能的盛衰,因此可以判斷生死。

吃的所有固體的東西是“食”。喝的是“飲”,飲是米湯、或成品飲料如酒,這些是津液精微物質。“飲入于胃,游溢精氣,上輸于脾”,是講這些津液精微物質喝到胃里不用消化,直接就進入到脾。“脾氣散精,上歸于肺”,是講脾臟把這些津液精微物質直接輸布到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水道”其實還是血脈,這里是講水液通過血脈,直接下輸到膀胱變成尿液。“水精四布,五經并行”,是講津液和精微物質通過五臟經脈同時往全身各處布散。“合于四時五臟陰陽”,是講水谷精微的布散與一年四季冷暖燥濕變化、臟腑陰陽變化保持協調一致。夏天天熱,喝水以后要往體表走而多汗。陰氣盛的地方水氣多,陽氣盛的地方就表現為干燥。“揆度以為常也”,“揆度”指合于法度,這句話是講機體是具有根據具體情況自動調節津液精微物質合理分布能力的。

【原文】

又云:陰之所生,本在五味;陰之五官,傷在五味。至于五味,口嗜而欲食之,必自裁制,勿使過焉,過則傷其正也。謹和五味,骨正筋柔,氣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則骨氣以精。謹道如法,長有天命。

【講解】

“陰之所生,本在五味;陰之五官,傷在五味”,體內的陰是由飲食來的,根在飲食。與陰相關的五臟,傷在五味。生也在五味,傷也在五味,與水能載舟也能覆舟一樣。

“至于五味,口嗜而欲食之,必自裁制,勿使過焉,過則傷其正也”是對上一句的解釋。“至于五味”指不同味道的飲食,“口嗜而欲食之”,即喜歡吃,“必自裁制”,指必須要控制,不能想吃什么就吃什么,想吃多少就吃多少。“勿使過焉”,不要過度,“過則傷其正也”,過量就傷正氣了。

“謹和五味,骨正筋柔,氣血以流”,“五味”是酸苦甘辛咸是指所有的味道。“謹和五味”就是要很謹慎地把五味調和,合理膳食。“骨正筋柔”,骨頭正,筋柔軟,是正常的狀態。比如說,按照五行相克規律,你多吃甜味(土),就傷骨(水),多吃辛味(金),就易傷筋(木)。“氣血以流”,氣血因此通暢。

“腠理以密”,腠理因此而固密。人體是一個細胞一個細胞結合起來的,細胞與細胞的間隙才是古人講的腠理。“湊”是互相挨在一起。不同的細胞湊在一起組成相對獨立器官,不同的器官必須要有紋理隔離開。細胞間不能太松散,要保持致密。“如是則骨氣以精”是講只有這樣,骨骼才能健壯。“謹道如法,長有天命”,是講只有你做事謹慎,符合道理,有適當的方法,才能活到天命,就是最長的壽命。這段還是在強調五味的重要性,也在強調脾胃的重要性。

【原文】

《平人氣象論》云:人以水谷為本,故人絕水谷則死,脈無胃氣亦死。所謂無胃氣者,非肝不弦,腎不石也。

【講解】

“人以水谷為本”,水谷就是飲食,“水”是飲,“谷”是食。“故人絕水谷則死”,如果人水谷不沾就要死了,“絕”是隔開的意思。“脈無胃氣亦死”,摸脈里面沒有胃氣也死。中醫講四診望聞問切,最后歸結為有沒有胃氣。“有胃氣”就是水谷之氣表現為脈動很和諧。胃氣是胃的氣、神、根,所有的望診最后都要歸到這兒。“有胃氣”說明飲食正常,“有神”說明是和諧的,“有根”則臟腑功能健康。吃完飯脈是有力的,沒有吃飯脈就沒有力氣。“所謂無胃氣者,非肝不弦,腎不石也”,是講肝脈弦甚、腎脈沉甚都是無胃氣的脈象,這些脈象都是真臟脈,沒有胃氣的脈象。

【原文】

歷觀諸篇而參考之,則元氣之充足,皆由脾胃之氣無所傷,而后能滋養元氣;若胃氣之本弱,飲食自倍,則脾胃之氣既傷,而元氣亦不能充,而諸病之所由生也。

【講解】

“參”是研究、思考,“考”就是比較、找聯系。“則元氣之充足,皆由脾胃之氣無所傷”,元氣充足不充足,全部依賴于胃氣有沒有損傷。李東垣把脾胃之氣等同于元氣,在后面的文章里還會講到多次。“若胃氣之本弱,飲食自倍,則脾胃之氣既傷,而元氣亦不能充,而諸病之所由生也”,如果你吃多了,脾胃就傷了,元氣不充足,就會生很多病。

【原文】

《內經》之旨,皎如日星,猶恐后人有所未達,故《靈樞經》中復申其說。

【講解】

“《內經》之旨”,《黃帝內經》講的非常重要的東西。“皎如日星”,像太陽、星星一樣清楚。“猶恐后人有所未達,故《靈樞經》中復申其說”,害怕后人不能非常明白,又在《靈樞經》里面講。

【原文】

經云:水谷入口,其味有五,各注其海,津液各走其道。胃者,水谷之海,其輸上在氣街下至三里。水谷之海有余,則腹滿;水谷之海不足,則饑不受谷食。人之所受氣者,谷也;谷之所注者,胃也。胃者,水谷氣血之海也。海之所行云氣者,天下也。胃之所出氣血者,經隧也。經隧者,五臟六腑之大絡也。

【講解】

“水谷入口”,飲食進去后。“其味有五”,實際上指所有的味道。“各注其海”,各種味道都聚集在它應該聚集的地方。“津液各走其道”,津液有兩種,清稀的為“津”,稠厚的為“液”。“胃者,水谷之海,其輸上在氣街下至三里”,足陽明胃經上有一個稱為氣街的穴位,實際就是氣沖穴,在股動脈搏動的附近,下面到足三里,認為從氣沖穴到足三里穴這是胃氣輸出的部位。

“水谷之海有余,則腹滿”,胃里面東西多了,就腹滿。“水谷之海不足,則饑不受谷食”,如果說脾胃虛弱,感覺到饑餓,但是又不能吃東西,吃進去感覺脹,不受水谷。“人之所受氣者,谷也”,人的力氣、元氣是從水谷(主要是谷)里面來的。“谷之所注者,胃也”,飲食所進入的地方是胃。“胃者,水谷氣血之海也”,由于水谷充填在胃并從這里開始化生水谷精微,所以稱為“水谷氣血之海”。“海之所行云氣者,天下也”,海上面形成的云氣是布在天底下的。“胃之所出氣血者,經隧也”,胃里面所形成的水谷精微則是通過經隧輸出。經隧實際上就是經脈,經絡和血脈。“經隧者,五臟六腑之大絡也”,經隧是聯系五臟六腑比較大的血管。

【原文】

又云:五谷入于胃也,其糟粕、津液、宗氣,分為三隧。故宗氣積于胸中,出于喉嚨,以貫心肺,而行呼吸焉。榮氣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脈,化而為血,以榮四末,內注五臟六腑,以應刻數焉。衛者,出其悍氣之慓疾,而行于四末分肉、皮膚之間,而不休者也。

【講解】

“五谷入于胃也,其糟粕、津液、宗氣,分為三隧”,我們吃進去的東西由三部分組成。糟粕是有形的東西,津液是液體的東西,宗氣是能量的東西,維持我們生命活動的是宗氣。“故宗氣積于胸中,出于喉嚨,以貫心肺,而行呼吸焉”,宗氣聚積在胸中,但不是我們吸進來的空氣。中醫教材講,吃進來的水谷精微之氣和自然界的清氣混合成為宗氣。不是的,宗氣是你吃進去的東西形成的,不是呼吸進去的。宗氣往上走,“出于喉嚨”,為呼吸提供能量。“貫心肺”,充滿整個心肺。“而行呼吸焉”,宗氣的功能之一是維持呼吸,使氣體從呼吸道里面出入,為呼吸提供所需的能量。

“榮氣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脈,化而為血,以榮四末,內注五臟六腑,以應刻數焉”,榮氣是滋養形體的部分。“泌其津液”,是將具有濡潤和滋養作用的津和液合在一起,注之于脈變成血,這樣才能營養四肢和五臟六腑。古代計時一個是水漏,一個是沙漏,不同的刻度表示不同的時間。“以應刻數焉”,是講榮氣生成津液、變成血,然后到五臟六腑,都是有一定的時間規律的。

后面的“衛”是什么?“出其悍氣之慓疾”,剽悍是指有力量的,這與前面的宗氣有類似之處。但是這種宗氣一分為二,分為榮氣與衛氣。榮氣是滋養身體的,衛氣是“行于四末分肉、皮膚之間,而不休者也”,衛氣變化非常迅速,在四末分肉(肉和肉之間)、皮和膚之間,不停地工作。醫學中只有神經符合這個特點,所以說衛氣似是神經的功能。

【原文】

又云:中焦之所出,亦并胃中,出上焦之后,此所受氣者,泌糟粕,蒸津液,化為精微,上注于肺脈,乃化而為血,以奉生身,莫貴于此。

【講解】

這和前面的意思基本一致。

【原文】

圣人諄復其辭而不憚其煩者,仁天下后世之心亦惓惓矣。

【講解】

“圣人諄復其辭”,“諄”是誠懇的意思,一句謊話都沒有。“復”,重復。“而不憚其煩者”,“憚”指怕。圣人不厭其煩地講了很多次,就怕你不理解。“仁天下后世之心亦惓惓矣”,“仁”指對天下所有的人真誠地關心。“惓”指誠,非常真誠。

【原文】

故夫飲食失節,寒溫不適,脾胃乃傷。喜怒憂恐,損耗元氣,資助心火。火與元氣不兩立,火勝則乘其土位,此所以病也。

【講解】

“故夫飲食失節,寒溫不適,脾胃乃傷”,“節”是度。“飲食失節”,要么少,要么多,要么吃了不該吃的,失去了節制,或者吃得太涼、太熱。總之,吃的不合適。飲食失節,或者不潔,以及寒溫不適,這是導致脾胃疾病的原因。“喜怒憂恐,損耗元氣,資助心火”,“喜怒憂恐”其實不止這四個,實際上指的是人的所有情志。情志的每一個方面過度,都會損耗人體的元氣。元氣是什么?有人說元氣就是真氣。李少波老師說,元氣就是人體的能量,所有的活動都會消耗人體的能量。在人體內部以能量形式存在的這部分物質就叫元氣,元氣消耗就像煤燃燒會變成火一樣資助心火。“火與元氣不兩立,火勝則乘其土位,此所以病也”,元氣是燃燒的油的話,燃燒以后變成火,兩者一定是要么這個多,要么那個多,所以說火與元氣不兩立。人體內火氣勝,傷的是土。五行來講,火過勝就會影響到土,這就叫“乘其土位”。

這段是講,飲食不節、寒溫不適、七情過度都可以造成脾胃損傷!

【原文】

《調經篇》云:病生陰者,得之飲食居處,陰陽喜怒。

【講解】

李東垣一直講陰火,什么是陰火?中醫教材里面最少有六種以上解釋,然而《脾胃論》里也沒有專門講。這里講,感受陰邪所患疾病的病因有兩種來源,一種是飲食和居住失宜,一種是陰陽情緒失調,由這些病因導致的火就是陰火。陰火是內生的火,不是外感的。可能李東垣寫書的時候覺得這些我們都應該明白,所以沒有專門交代。這句話前面本來是“病生陽者,得之風雨寒暑”,就是講六淫致病。對比分析就會明白,李東垣的“陰火”就是特指由飲食居處和陰陽情志失調導致的火。

【原文】

又云:陰虛則內熱,有所勞倦,形氣衰少,谷氣不盛,上焦不行,下脘不通,胃氣熱,熱氣熏胸中,故為內熱。

【講解】

“陰虛則內熱”,這里的陰是指“內”,“陰虛則內熱”是說內虛產生內熱。“陰虛”也就是體內虛弱,氣血陰陽俱不足,產生的熱就是內熱。如果按照“陰虛則熱,陽虛則寒”理解,就讀不懂《脾胃論》了。過度勞倦可以導致消瘦乏力,飲食減少,進一步導致“上焦不行”的心肺不足變化,下脘不通指胃有問題不能蠕動,通降失職,吃的東西就會淤積在里面生熱,熱氣再往上沖,這就是“熱氣熏胸中”,形成胸中內熱。臨床所見多發生于胃炎、食管炎病人。

【原文】

脾胃一傷,五亂互作,其始病遍身壯熱,頭痛目眩,肢體沉重,四肢不收,怠惰嗜臥,為熱所傷,元氣不能運用,故四肢困怠如此。圣人著之于經,謂人以胃土為本,成文演義,互相發明,不一而止,粗工不解讀,妄意使用,本以活人,反以害人。

【講解】

在讀《黃帝內經》的時候,看到“五”,不能認為就是五個,它是涵蓋所有的。各種臟器功能紊亂,內在的和諧就沒有了。起始病就是“遍身壯熱”,內傷也可以導致39~40℃的高熱、壯熱。“頭痛目眩,肢體沉重,四肢不收,怠惰嗜臥,為熱所傷”,看起來像是外感發熱的癥狀,但李東垣認為這是內傷。因為“元氣不能運用,故四肢困怠如此”,就像開車油門加不上油,所以四肢就沒勁兒。

“圣人著之于經”,圣人寫在經書上。“謂人以胃土為本,成文演義,互相發明,不一而止”,反復告訴大家人以胃土為本,強調脾胃的重要性。“粗工不解讀,妄意使用”,不仔細研究經典的人,完全按照自己錯誤的觀念來理解古人的東西。“本以活人,反以害人”,本來想救人,結果反而害了人。

【原文】

今舉經中言病從脾胃所生,及養生當實元氣者條陳之。

【講解】

現在拿出《黃帝內經》里有關脾胃失調導致疾病,以及補益元氣養生的相關論述,一條一條陳列出來給大家。

【原文】

《生氣通天論》云:蒼天之氣,清凈則志意治,順之則陽氣固,雖有賊邪,弗能害也,此因時之序。

【講解】

“蒼天之氣,清凈則志意治”,干凈的天氣沒有霧霾,空氣很好,人就志意治。“治”,和順、調和。“意治”,人的精神正常。在《黃帝內經》里“志”與“意”不同。“志”“意”“思”“謀”“慮”都是有特指的,與現代心理學里面講的都是有對應關系的。“意”講的是知覺、認知。比如被東西扎一下感覺疼,摸一下這個東西有多長,摸上去是涼的,綜合起來就能判斷是被針扎了,這就是“意”。“志”,記憶。

“順之則陽氣固”,養生時順應四時自然,則人體的陽氣就堅固。“雖有賊邪,弗能害也”,“賊邪”就是強烈的六淫之邪外邪來了也傷害不了你,因為陽氣是固密的。“此因時之序”,這是順應了時節變化的緣故。

【原文】

故圣人摶精神,服天氣,而通神明。失之內閉九竅,外壅肌肉,衛氣散解。此謂自傷,氣之削也。陽氣者,煩勞則張,精絕,辟積于夏,使人煎厥。目盲耳閉,潰潰乎若壞都。故蒼天之氣貴清凈,陽氣惡煩勞。病從脾胃生者一也。

【講解】

“摶”,抱團,精神不能分散,要聚集在一起。“服”,順服,要順應天氣。水土不服,就是指不能適應新的環境。“而通神明”,和各種變化有機地自然地保持和諧。“神”,看不見的變化;“明”,看得見的變化,“變化莫測謂之神”。太陽早上出來,夜里落下,在夜里就叫“神”,早上一出來就是“明”。所以一天里面只有在早上才用“黎明”,中午晚上都沒有叫“明”的。所以,“明”是看得見的變化,“神”就是看不見的變化。很多人把“神”解釋成神靈,這是錯誤的。古人說得很清楚,看得見、看不見的一切變化,圣人都能夠與之相通,能夠聚精會神,能夠順應天氣的變化,就能通神明。

“失之內閉九竅”,沒有做到就會“內閉九竅”,九竅是指眼、耳、鼻、口、舌、二陰,是人體與外界相通的孔竅。“外壅肌肉”,肌肉的氣血不流暢。“衛氣散解”,衛氣就耗散了。“此謂自傷”,這叫作傷害自己。“氣之削也”,氣變少了。一個粗的東西要變成細的,就要用刀削它。“肖”,本義是由大變小。比如“肖”加個“刂”,就是“削”,加一個雨字頭是“霄“,消失的“消”本意指水越變越少了。

“陽氣者,煩勞則張,精絕,辟積于夏,使人煎厥”,陽氣處于過勞的狀態,張揚出來,就容易耗散。同時,人體的精氣也耗散。“辟積于夏”,就是陽氣精氣不能在先天得到培養聚集。“煎”,熱。“厥”,氣機紊亂。內熱導致人氣機紊亂,出現“煎厥”這一類疾病。

“目盲耳閉,潰潰乎若壞都”,眼睛看不見,耳朵聽不到。這是什么病呢?夏天的低血壓,嚴重就“潰潰乎若壞都”。國家最聚集的地方是首都或大都市,在人體就是頭,如果出現問題,頭腦不清醒了。“故蒼天之氣貴清凈”,空氣以清凈為好。“陽氣惡煩勞”,陽氣害怕煩勞,一煩勞就生病。

“陽氣不足”是脾胃失調導致的第一類疾病。

【原文】

《五常政大論》云:陰精所奉其人壽,陽精所降其人夭。陰精所奉,謂脾胃既和,谷氣上升,春夏令行,故其人壽。陽精所降,謂脾胃不和,谷氣下流,收藏令行,病從脾胃生者二也。

【講解】

“陰精所奉其人壽,陽精所降其人夭”,李東垣的解釋是“陰精所奉,謂脾胃既和,谷氣上升,春夏令行,故其人壽”。“脾胃既和,谷氣上升”,是講吃進去的水谷變成精微之氣,可以奉養人身,可以使人長壽。“陰精”,谷氣里面的水谷精微。“春夏令行”,生長茂盛。水谷精微充足,人體的臟腑組織才能生生不息,才能長大、強壯。“陽精所降,謂脾胃不和,谷氣下流”,脾胃不和,吃進去的都沒有消化,都排出去了。

“收藏過度”是脾胃失調導致的第二類疾病。

【原文】

《六節臟象論》云:脾、胃、大腸、小腸、三焦、膀胱者,倉廩之本,榮之居也,名曰器,能化糟粕,轉味而入出者也。其華在唇四白,其充在肌,其味甘,其色黃。此至陰之類,通于土氣,凡十一臟,皆取決于膽也。膽者,少陽春生之氣,春氣升則萬化安。故膽氣春升,則余臟從之;膽氣不升,則飧泄腸澼,不一而起矣。病從脾胃生者三也。

【講解】

“倉廩”,倉庫。“榮之居也”,營養物質所在的地方。“器”,放東西的地方。“能化糟粕,轉味而入出者也”,吃進去的東西,全部在脾胃里面轉化完成。“其華在唇四白”,外在的表現在口唇周圍。“其充在肌”,脾主肌肉。“其味甘,其色黃”,味道是甜的,顏色是黃的。“此至陰之類,通于土氣”,所有的這些至陰之類,都是和脾胃相關的。后面的這句話“凡十一臟,皆取決于膽也”一直錯傳錯解至今。《黃帝內經》這段內容上下都通,但是這句話像扎進來的一根刺。張景岳講五臟六腑是十一,加膽是十二。有一天我一下就明白了,前面都講通于土氣,這個地方應該是“凡土臟,皆取決于膽”。古人都是豎著寫的,那么土拆分開來就是十一,這樣才講得通。“膽者,少陽春生之氣,春氣升則萬化安”,生長化收藏,在四季從春天開始,在人體從膽開始。春天生機勃勃,膽氣相當于春天的生氣。“故膽氣春升,則余臟從之”,只要膽氣、木氣旺盛,其他的都跟著運轉了。“膽氣不升,則飧泄腸澼,不一而起矣”,如果膽氣不升發,人體吃進去的營養不能吸收,吃進去的東西都拉出來,就會表現出各種各樣的病狀。

“生發不及”是脾胃失調導致的第三類疾病。

【原文】

經云:天食人以五氣,地食人以五味。五氣入鼻,藏于心肺,上使五色修明,音聲能彰。五味入口,藏于腸胃,味有所藏,以養五氣,氣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此謂之氣者,上焦開發,宣五谷味,熏膚充身澤毛,若霧露之溉。氣或乖錯,人何以生,病從脾胃生者四也。

【講解】

“食”,讀sì,義同“飼”。天給人五氣,地給人五味。“五氣”,所有的氣味,不是指寒熱溫涼。“五味”,所有吃的東西。“五氣入鼻,藏于心肺,上使五色修明,音聲能彰”,所有的氣味先進鼻,藏在心肺,使人的氣色表現得明潤,使人的聲音響亮。“五味入口,藏于腸胃,味有所藏,以養五氣,氣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五味從口進入,五味到體內也變成了體內五臟之氣的營養。“和”,本字“龢”,是一種編管吹奏樂器,是后來笙的前身。要想達到“和”,必須保持“通”,萬一有了矛盾,要溝通后才能化解。另外還要“調”,古人用樂器演奏出美妙的音樂,要調整樂器。“氣和而生”,使各種氣達到協調和統一的狀態。五氣進入體內以后,保持最佳配比,才能氣和而生。“津液相成,”津和液也是相輔相成,互相轉化的。“神乃自生”,只有氣和,津液相成,各種變化才會產生,這種變化就是生命。

“此謂之氣者,上焦開發,宣五谷味,熏膚充身澤毛,若霧露之溉”,吃進去的東西,把它布散出去是“宣”。“宣五谷味”,把五谷所化的氣,布散到皮膚和毛發。“溉”,澆灌,滋潤萬物。“氣或乖錯,人何以生,病從脾胃生者四也”,是講氣機紊亂人就會生病。

“水谷精微不足”是脾胃失調導致的第四類疾病。

【原文】

豈特四者,至于經論天地之邪氣,感則害人五臟六腑。及形氣俱虛,乃受外邪。不因虛邪,賊邪不能獨傷人,諸病從脾胃而生明矣。

圣人旨意,重見疊出,詳盡如此,且垂戒云,法于陰陽,和于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由是言之,飲食起居之際,可不慎哉。

【講解】

“豈特四者”,哪只有四種啊。“至于經論天地之邪氣,感則害人五臟六腑”是講經典里面有天地的邪氣害人五臟六腑的說法。“及形氣俱虛,乃受外邪”是講人體瘦弱就易感外邪。“不因虛邪,賊邪不能獨傷人”,“虛邪”是指反季節病邪(指冬天出現短暫氣溫升高、夏天出現短暫氣溫低等),“賊邪”是指嚴重的當季病邪(例如冬天嚴寒、夏天炎熱等)。這是講虛邪是感受賊邪的基礎。脾胃虛弱則不耐寒熱失調,所以更易生病,因此李東垣認為“諸病從脾胃而生明矣”。

“不耐寒熱等”也是脾胃失調導致的又一類疾病。

“圣人旨意,重見疊出”,前面這些圣人的旨意,不是一處見到,很多地方都有出現。“疊出”就是層出不窮,到處可見。“詳盡如此,且垂戒云”,講得非常詳細,還提出很多戒律。“法于陰陽”,以陰陽為法,遵循陰陽的變化規律。“和于術數”,通過術數達到和。“食飲有節”,不要暴飲暴食。“起居有常”,生活要有規律。“不妄作勞”,不過度勞作。“故能形與神俱”,一般解釋成形體和精神保持統一。如果《黃帝內經》的“神”指變化莫測,那么形體與內在的變化保持和諧統一才是“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盡”指到頭,“終”就是終止,“天年”就是最大壽命。如汽車出廠的使用壽命是十年,汽車的“天年”就是十年。如果使了五年就報廢了,就是夭折。“天年”就是我們能活的最長的期限。“度百歲乃去”,天年就是100歲左右。“由是言之,飲食起居之際,可不慎哉”,飲食起居怎么能不謹慎呢!

主站蜘蛛池模板: 罗田县| 龙口市| 汉源县| 乳山市| 遵化市| 张家港市| 禹州市| 中山市| 镇江市| 乌兰浩特市| 盐边县| 扎赉特旗| 乌拉特中旗| 黄大仙区| 于田县| 琼结县| 鄢陵县| 循化| 含山县| 林西县| 施秉县| 迁安市| 永新县| 孟州市| 冀州市| 岳西县| 江山市| 安陆市| 伊通| 依兰县| 增城市| 乐都县| 襄樊市| 祁阳县| 固原市| 九台市| 淮安市| 托克逊县| 临高县| 雅江县| 申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