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講 用藥宜禁論
“用藥宜禁”,什么情況下適宜用什么,什么情況下不能用什么。經常會遇到病人問有忌口什么的,這篇就是李東垣給出的答案。
【原文】
凡治病服藥,必知時禁、經禁、病禁、藥禁。夫時禁者,必本四時升降之理,汗、下、吐、利之宜。大法春宜吐,象萬物之發生,耕耨科斫,使陽氣之郁者易達也。夏宜汗,象萬物之浮而有余也。秋宜下,象萬物之收成,推陳致新,而使陽氣易收也。冬周密,象萬物之閉藏,使陽氣不動也。
【講解】
“治病服藥”,必須要知道的有四禁,“時禁、經禁、病禁、藥禁”。
“夫時禁者”,就是時令、節氣應該注意的問題。“必本四時升降之理”,要遵從自然界四時升降的規律來選擇汗、下、吐、利之法。
“大法”是一般的規律,春天宜用吐法。“象萬物之發生,耕耨科斫,使陽氣之郁者易達也”,好比春天萬物生長發生時,通過犁地、除草、挖坑、砍掉枯枝,能夠使郁抑的陽氣外達。這點我不能夠認同,因為人的陽氣生發不能靠吐來促進,從沒有見過通過催吐能夠身體健壯者。
“夏宜汗”,夏天適宜用汗法。夏天本來外面熱,體內也容易有郁熱,出汗內熱就沒了。“象萬物之浮而有余也”,體內的產熱很大,出汗退熱最快。雖然通過物理傳導、對流,就可以把熱帶走,但是物理帶不走的只能靠出汗。
“秋宜下,象萬物之收成,推陳致新,而使陽氣易收也”,是講秋天適宜下法,好比萬物長成熟,舊的即將過去,新的已經形成,可使陽氣收藏而不耗散。但是下法傷人體陽氣,所以我也不主張秋天用瀉法損人陽氣。
“冬周密,象萬物之閉藏,使陽氣不動也”,是講冬天不使皮膚出汗而使小便通利,這樣便于人體陽氣潛藏。
【原文】
經云:夫四時陰陽者,與萬物浮沉于生長之門,逆其根,伐其本,壞其真矣。
【講解】
一年四季陰陽的變化,與自然界萬物的變化是相應的,所以萬物必須得順應四時,否則就會失去生長的根本條件以致不能生存。
人和自然界的其他變溫動物不一樣,蛇、蜥蜴是變溫動物,天暖就出來,天冷就冬眠,真正“與萬物浮沉于生長之門”。人是恒溫動物,必須保持在恒溫的范圍內才能生存下來,所以不能完全按照春天用吐法、秋天用下法來治療疾病。
【原文】
又云:用溫遠溫,用熱遠熱,用涼遠涼,用寒遠寒,無翼其勝也。故冬不用白虎,夏不用青龍,春夏不服桂枝,秋冬不服麻黃,不失氣宜。如春夏而下,秋冬而汗,是失天信,伐天和也。有病則從權,過則更之。
【講解】
天氣溫暖就不要用溫藥,天氣熱就不要用熱藥,天涼不要用涼藥,天寒不要用寒藥,以免加重外界四時寒熱溫涼對人體的傷害。所以冬天不用白虎湯,夏天不用青龍湯,春夏不服桂枝,秋冬不服麻黃,不要違背人體陰陽的變化規律。冬天不用白虎湯,但該用還得用,而不是看天氣,只是說冬天用白虎湯要慎重,夏天用大青龍、小青龍要慎重。春夏一般不用具有升散所用的桂枝,秋冬不服具有發汗作用的麻黃。總之,四時之氣不能違背。如果春夏萬物都在生長,人體也是生機勃勃時使用下法,秋冬人體陽氣應該收藏時卻使用汗法,都違背了生理,失去了天性,不合時宜,這就是“伐天和”。
“有病則從權,過則更之”,有病就不一樣,該用白虎湯冬天也得用。所以,也不是一成不變的,要因證而變。
【原文】
經禁者,足太陽膀胱經為諸陽之首,行于背,表之表,風寒所傷則宜汗,傳入本則宜利小便;若下之太早,必變證百出,此一禁也。足陽明胃經,行身之前,主腹滿脹,大便難,宜下之,蓋陽明化燥火,津液不能停,禁發汗、利小便,為重損津液,此二禁也。足少陽膽經,行身之側,在太陽、陽明之間,病則往來寒熱,口苦胸脅痛,只宜和解;且膽者,無出無入,又主發生之氣,下則犯太陽,汗則犯陽明,利小便則使生發之氣反陷入陰中,此三禁也。三陰非胃實不當下,為三陰無傳本,須胃實得下也。分經用藥,有所據焉。
【講解】
不同的經脈應該怎么用藥呢?
足太陽膀胱經為諸陽之首,行于背部,是表中之表,膀胱經傷了風寒,最適宜用汗法。傳到膀胱應利小便,保持小便的通暢。一般在所有感染性疾病的初期,機體的抵抗力還是比較強的,用了瀉法就把抵抗力給降低了,所以太陽經感受風寒用下法太早,必然引邪入里,變證百出,這是第一禁忌。
足陽明胃經循行人體之前,病后可見腹滿脹、大便難,宜用通里攻下法治療。陽明熱盛津傷化燥,不能用汗法,也不能利小便,因為津液會丟失更多。這是第二禁忌。
足少陽膽經循行在身體的兩側,在太陽經和陽明經之間,發病則往來寒熱、口苦、胸脅痛,只宜用和解治療。說膽沒有出也沒有入,這是不對的。膽主人體的生發之氣,用下法就犯了太陽的禁忌,汗法則犯了陽明的禁忌,利小便則易損人體的生發之氣,因此,少陽病禁用發汗、瀉下、利小便治療,這是第三禁忌。
三陰經的病,如果不是“胃家實”,一般不用下法。因為到了三陰經就不再深入傳變,必須出現大便不通才可使用下法治療。
“分經用藥,有所據焉”是講,分經用藥,都必須辨證選藥。
【原文】
病禁者,如陽氣不足,陰氣有余之病,則凡飲食及藥,忌助陰瀉陽。諸淡食及淡味之藥,瀉升發以助收斂也;諸苦藥皆沉,瀉陽氣之散浮;諸姜、附、官桂辛熱之藥,及濕面、酒、大料物之類,助火而瀉元氣;生冷、硬物損陽氣,皆所當禁也。如陰火欲衰而退,以三焦元氣未盛,必口淡淡,如咸物亦所當禁。
【講解】
病禁是講根據疾病的陰陽屬性,應該如何禁忌。
如果陽氣虛弱、陰寒氣盛,不管飲食還是用藥,禁忌助陰寒傷陽氣的飲食和藥物。具體講就是:由于各種淡味食品及藥物能瀉升發之氣且助收斂之氣,所以陽虛陰盛的疾病不要使用淡味飲食和藥。各苦藥皆有沉降能瀉陽氣的發散作用。各種姜、附子、肉桂辛熱之藥、湯面、酒、大料物之類能助火而瀉元氣,這就是李東垣強調的“火與元氣不兩立”壯火食氣。飲食生冷、硬的東西都耗損人體的陽氣。因此陽虛陰盛的疾病,以上淡味藥食、苦寒藥食、大辛大熱藥食、生冷堅硬食物都要禁忌。
如果內熱衰退,三焦元氣還未充盛,口淡無味,過咸食物和藥物也易傷陽氣,也應當禁忌。
綜上可知,陽虛陰盛的疾病,淡味藥食、苦寒藥食、大辛大熱藥食、生冷堅硬食物、過咸藥食都應該禁忌。
【原文】
藥禁者,如胃氣不行,內亡津液而干涸,求湯飲以自救,非渴也,乃口干也,非溫勝也,乃血病也,當以辛酸益之,而淡滲五苓之類,則所當禁也。汗多禁利小便。小便多禁發汗。咽痛禁發汗利小便。若大便快利,不得更利。大便秘澀,以當歸、桃仁、麻子仁、郁李仁、皂角仁,和血潤腸,如燥藥則所當禁者。吐多不得復吐;如吐而大便虛軟者,此土氣壅滯,以姜、橘之屬宣之;吐而大便不通,則利大便,上藥則所當禁也。諸病惡瘡,及小兒癍后,大便實者,亦當下之,而姜、橘之類,則所當禁也。又如脈弦而服平胃散,脈緩而服黃芪建中湯,乃實實虛虛,皆所當禁也。
【講解】
以下講藥物的使用禁忌。
如果胃氣功能減退,不能吸收津液而出現燥證,要求喝水自救,這不是因為口渴,而是因為口干,不是因為有熱,而是血中津虧,應當用辛散溫通藥物行胃氣,用酸味藥物生津,禁用具有淡滲作用的五苓散這類方藥。
出汗多,津液丟失多,禁用利小便。
小便量多禁忌發汗。
咽痛多是上火,發汗傷津助火,所以禁發汗,也禁利小便。
瀉利嚴重,不能再用下法。我的經驗是如果得了急性胃腸炎、痢疾,大黃還是可以使用的,大黃久煎是止瀉的,但不能用芒硝。芒硝提高滲透壓,使大量的液體到腸腔,丟失液體更多,循環血量更少。
大便不爽,用當歸、桃仁、麻子仁、郁李仁、皂角仁調血潤腸,禁用燥濕藥。
嘔吐多禁用吐藥。如果嘔吐伴大便稀軟是脾胃虛弱氣滯,用生姜、干姜、陳皮理氣健脾和胃。如嘔吐伴大便不通就用通便藥,禁用生姜陳皮。
各種惡瘡腫瘤破潰和小兒斑疹出血,伴隨大便干也可用下法,禁用生姜、干姜、陳皮。
如脈弦禁服平胃散,脈緩禁服黃芪建中湯。《脾胃勝衰論》里講平胃散脈緩因濕氣盛,黃芪建中湯脈弦氣短因脾胃虛弱,不能實證用補法,虛證用瀉法。
【原文】
人稟天之濕化而生胃也,胃之與濕,其名雖二,其實一也。濕能滋養于胃,胃濕有余,亦當瀉濕之太過也。胃之不足,惟濕物能滋養。仲景云:胃勝思湯餅,而胃虛食湯餅者,往往增劇,濕能助火,火旺郁而不通主大熱。初病火旺不可食,以助火也。
察其時,辨其經,審其病,而后用藥,四者不失其宜,則善矣。
【講解】
濕氣養胃,胃喜潤惡燥,如果胃中濕盛,也應該用除濕方藥治療,可選用平胃散。胃虛只能用濕物滋養,用養陰生津的藥來治療胃虛。胃強就想吃湯餅類食物,脾胃虛弱湯餅就不好消化,往往使脾胃虛弱增劇。濕能助火,火旺熱郁就會出現大熱。如果疾病初期火旺,就不能吃湯餅。
診治疾病時,要注意發病時節、辨清病變經脈、分析疾病陰陽屬性、明確藥食禁忌,四者之間最好還要做到恰如其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