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都中醫藥大學名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選編
- 梁繁榮
- 7724字
- 2021-12-13 15:50:14
鄧亞平
一、成長歷程
鄧亞平,女,漢族,祖籍湖南常寧縣。1932年3月出生于湖南省常寧縣,大學本科學歷,成都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主任醫師,教授,碩士生導師,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全國第三批名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指導老師,四川省名中醫,四川省學術及技術帶頭人。1948年考入華西醫科大學(現四川大學華西醫學中心)醫療系;1954年7月畢業后分配到四川省人民醫院;1954~1961年在四川省人民醫院眼科從事臨床醫療工作;為響應毛主席關于“發掘祖國醫學關鍵是西醫學中醫”的號召,1962年調入成都中醫學院附屬醫院(現成都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師承全國著名中醫眼科專家陳達夫教授學習中醫眼科;此后一直在成都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眼科從事中西醫結合眼科工作。其間,于1972~1974年參加西醫離職學習中醫班;1976年在廣州中醫學院參加中醫五官科學習班;1985~2001年任眼科研究室主任;1987年晉升為教授、主任醫師。先后任四川省中西結合學會理事,四川省中西醫結合眼科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華醫學會四川眼科分會專委會委員,成都市第六、七、八屆政協委員,第九、十屆政協常委等職。
二、學術精粹
對于中西醫結合眼科,鄧老研究至深。這不僅體現在鄧老在學用循環(理論—實踐—再理論—再實踐……不斷交替)中打下深厚的中醫和西醫理論及臨床根底,與對中醫眼科傳統理論的繼承與拓展,更體現在鄧老始學西醫、再學中醫的學醫行醫經歷,以實事求是的精神,逐步形成了她融匯中西醫的獨有學術思想與診療特色。
(一)“萬病皆瘀”學說
鄧老對眼病的中醫病因病機之所以強調“瘀”,提出“萬病皆瘀”學說,其理論基礎是:關于氣血津液以及臟腑與眼的關系,中醫眼與血、眼與肝的關系密切,如《靈樞·五閱五使》謂:“五官者,五臟之閱也……目者,肝之官也。”《諸病源候論·目病諸候》則明言:“目為肝之外候。”《素問·五臟生成》有“肝受血而能視”之論。中醫眼科將肝所受藏之血特稱之為“真血”。明代眼科專著《審視瑤函·目為至寶論》闡釋:“真血者,即肝中升運于目,輕清之血,乃滋目經絡之血也。此血非比肌肉間混濁易行之血,因其輕清上升于高而難得,故謂之真也。”對于血與目中之神水、神膏及瞳神的關系,以及血虛、血瘀與眼病發生的關系,該篇還論述到:“血養水,水養膏,膏護瞳神。”《審視瑤函·開導之后宜補論》:“夫目之有血為養目之源,充和則有發生長養之功,而目不病,少有虧滯目病生矣。”清代醫家唐容川在其所著《血證論》中明言:“離經之血,雖清血鮮血,亦是瘀血。”同時,鄧老的中醫眼科啟蒙老師——全國著名眼科醫家陳達夫先生,在他所著的《中醫眼科六經法要》中也明確指出:“死血(即離經之血)障礙眼內血脈通調及閉塞目中竅道,而致視功能發生障礙”,強調眼內出血即瘀血能作為第二病因危害眼目功能。可見,中醫眼科非常重視眼與血、眼與肝的關系,養目之血必須“充和”;血虛、血瘀均可致目病的發生。為此,鄧老提出“萬病皆瘀”的中醫眼病病因病機理論,強調眼科臨證必須注意活血化瘀的靈活運用。鄧老負責主持完成的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資助課題“活血化瘀治療視網膜靜脈阻塞的試驗與臨床研究”,其成果在1992年獲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科技進步二等獎;負責主持完成的國家新藥研究基金資助課題“眼血康口服液治療出血性眼病的新藥開發研究”,其研究成果——眼血康口服液(后改名為丹紅化瘀口服液)在1996年獲得國家新藥(中藥、三類)證書,這是我國第一個獲得國家衛生部頒發新藥證書的眼科中藥新藥,1997年獲國家中醫藥管理局新藥研究管理中心三等獎等。這些研究成果均充分反映了鄧老在中醫眼科病因病機方面倡導“萬病皆瘀”的學術觀點。
(二)氣血辨證,統領內障
鄧老在臨床治療眼底病時尤其重視氣血辨證,認為氣血理論不僅與人體系統密切相關,而且與眼底病變更是息息相關。鄧老認為氣血失調是貫穿整個眼底病病程的基本矛盾,因此,眼底病的治療以調和氣血為宗旨,對復雜多變的眼底疑難雜癥治療具有重要的意義。
三、臨床經驗
(一)出血性眼病
【理論闡微】
出血性眼病不是一個獨立的疾病,而是許多眼科疾病的綜合,或是全身性疾病所表現出來的一個體征。在長期臨床實踐中,鄧老及其弟子對出血性眼病的臨床特點進行了總結:①出血性眼病所致的眼內出血,由于眼內無竅道直接排出,故吸收消散難、易于留瘀,瘀留目內則變癥叢生,后患無窮;②出血性眼病不像體表四肢出血能機械性直接止血,故止血也不易;③眼部組織脆弱而脈絡豐富,因而出血性眼病易反復出血,常新舊出血同時兼見。
因此,鄧老認為診治出血性眼病必須注意以下幾個問題:其一,必須注意止血而易留瘀之弊,因瘀血不除,血行不暢,脈絡不通,又可引發出血;而化瘀又須杜絕再出血之嫌,即須處理好止血與化瘀的關系,不可偏執。其二,必須重視血與水的關系,因為“血不利則為水”,因此,在出血性眼病的中期應在辨證治療的同時,加用利水滲濕的五苓散,可減輕出血性眼病所致的視網膜水腫。其三,必須將辨病與辨證相結合:若為視網膜靜脈周圍炎、視盤血管炎等炎性出血的眼病,其出血是眼內血管因炎性刺激,血液的成分破壁而出所致,則初期以涼血止血為主,佐以清熱瀉火之品,藥用丹皮、赤芍、生地、墨旱蓮等,出血停止再酌情調治;若為年齡相關性黃斑變性等變性出血,其出血是眼內組織因變性疾病使血管脆性增加,凝血機制不良而出血,此即中醫“氣不攝血”或“脾不統血”之故,則一般以補氣攝血或補血止血為主,藥用黃芪、人參、白芍、茯苓、阿膠等益氣止血、補腎明目;若為視網膜靜脈阻塞所致的眼底出血,其出血是眼內血管栓塞,血流無法通過,破壁外溢,則常以行氣活血化瘀為主,藥用桃仁、紅花、干地黃、枳殼、川芎、石菖蒲等;若為外傷所致眼內出血,是因為眼球結構精細,組織脆弱,任何輕微的損傷均可使眼球的血管破裂而出血,則治療早期應以涼血止血為主,選用生蒲黃、白茅根、荊芥炭、側柏葉等,中期應以活血化瘀行氣為主,選用桃仁、紅花、丹參、郁金、牛膝等,后期應以益氣活血、補益肝腎為主;若為糖尿病性視網膜病變,其證候特點是本虛標實、虛實夾雜,隨病變的發生發展,其中醫病證逐漸從陰虛→氣陰兩虛→陰陽兩虛演變,并且患者全身的瘀血表現也隨之加重,肝腎虛損、陰損及陽、目竅失養是其基本病機,因虛致瘀、目竅阻滯為其發展過程中的重要病機,故特別強調其治療應扶正祛邪,不宜用破血逐瘀之品,處理好扶正與祛瘀、活血與止血的關系。
【驗案】
鐘某,女,67歲。2005年10月10日初診。
主訴:右眼無明顯誘因視力突然下降1周。
初診:癥見VOD:CF/眼前,VOS:0.8,右眼前節未見異常,晶狀體周邊可見少許混濁,玻璃體下方呈網狀混濁,在視網膜前形成膜樣混濁,眼底模糊不清;左眼未見異常。舌淡紅,苔薄白,脈弦。6年前(即1999年)在我院診斷為“右視網膜分支靜脈阻塞”,患高血壓病9年。患者右眼玻璃體出血僅7天,為新鮮出血,全身無其他不良情況。
辨證:熱灼脈絡。
治法:涼血止血,佐以活血。
處方:

6劑,每日1劑,水煎服。
二診:右眼視力明顯提高。VOD:0.4,VOS:0.8,眼部檢查情況同前。右眼視力明顯提高。說明治療有效,繼續守方治療。在上方基礎上加龍骨15g,牡蠣15g,琥珀15g,乳香15g,沒藥15g以軟堅散結。
辨證:熱灼脈絡。
治法:涼血止血,佐以活血。
處方:

6劑,水煎服,日一劑。
三診:視物較前清楚,右眼有分泌物,VOD:0.5+3,VOS:1.0。右眼瞼結膜輕度充血,角膜未見異常,玻璃體下方呈網狀混濁,在視網膜前形成膜樣混濁,眼底模糊可見;左眼未見異常。全身癥見患者口干不適,舌質淡紅,舌苔薄白,脈弦。右眼視力進一步提高,視物較前清楚。此次就診已經距離初診1月,出血得到有效控制。
辨證:瘀血內停。
治法:活血化瘀散結,佐以止血。
處方:

6劑,水煎服,日一劑。
四診:視物又較前清楚。VOD:0.6,VOS:1.0,右眼視網膜模糊可見血管。舌質暗紅,有瘀點,舌苔薄白,脈弦。全身癥見疲乏無力、夢多、納差。右眼視力進一步提高。右眼底模糊可見血管,說明眼內出血有明顯吸收,患者出現疲乏無力,夢多,納差等全身癥狀,考慮為病久致虛,久用活血化瘀之品損傷正氣。
辨證:肝腎不足,兼有氣虛。
治法:補益肝腎,益氣活血。
處方:

6劑,水煎服,日一劑。
按語:生蒲黃湯是陳達夫教授的經驗方,具有止血活血、涼血散瘀之功效,方中生蒲黃、墨旱蓮、荊芥炭、生地涼血止血;眼內出血若只止血而不散瘀,則瘀血積于眼內,為患極大,故配以丹參、丹皮涼血活血散瘀。因本案病人右眼出血僅1周,并且出血量大,故在此基礎上,加側柏炭、大薊、小薊以增強涼血止血之力,因睡眠差,故加山茱萸以安神;二診時,右眼視力明顯提高,說明治療有效,繼續守方治療,因睡眠差,故在上方基礎上加龍骨、牡蠣以增強安神之功,加琥珀、乳香、沒藥以軟堅散結;三診時,右眼視力進一步提高,此次就診已經距離初診1月,出血得到有效控制,故改用血府逐瘀湯加減,重在活血化瘀散結,佐以止血;四診時,右眼視力進一步提高,眼內出血有明顯吸收,患者出現疲乏無力,夢多,納差等全身癥狀,考慮為病久致虛,久用活血化瘀之品損傷正氣,故辨證為肝腎不足、兼有氣虛,此時距發病已有3月,因此給予補益肝腎、益氣活血治之,方選駐景丸加減,主要加益氣活血之品。本病案的辨證治療過程體現了急則治其標,緩則治其本,標本兼治以及攻補兼施;在病變的不同階段適時調整止血與活血的用量,在病變的后期則轉為扶正為主的臨證思辨特點。
(二)甲狀腺相關性眼病
【理論闡微】
祖國醫學雖無甲狀腺相關眼病之病名記載,但在古籍中記載有其相似的臨床表現,如《世醫得效方》言:“輪硬而不能轉側,此為鶻眼凝睛”;《目經大成》謂:“此癥項強,面赤燥,目如火,脹于瞼間,不能開閉,若野廟兇神,與花缸變魚之目,凸而定凝,故曰魚睛不夜。”現代中醫眼科將之稱為“鶻眼凝睛”。甲狀腺相關眼病是屬于一種自身免疫性疾病,多發于中青年人,由于該年齡段的患者處于升學、就業以及職業生涯的晉升等時期,常終日熬夜、勞瞻竭視、思慮過度。因此,鄧老認為甲狀腺相關眼病的病因病機多與肝脾有關。因肝開竅于目,目為肝之外候,《素問·金匱真言論》:“東方青色,入通于肝,開竅于目,藏精于肝。”肝主疏泄,調暢氣機,肝氣條達,則氣血和暢。若情志抑郁,肝氣郁結,失去條達,疏泄失司,則氣血失和,運行不暢,氣滯血瘀,結聚成塊而形成肌肉肥厚,眼珠突出;肝氣橫逆犯脾,或思慮過度傷脾,脾失健運,水液運化失司,濕濁內生,聚而成飲生痰,痰瘀互結,脈絡阻塞結而成塊,致眼珠突出。故本病病機多為氣滯血瘀、水濕內停,或痰瘀互結。因此,鄧老在診治甲狀腺相關性眼病最常應用的治法是注重氣血同治、水血同治。鄧老一般將本病分為兩型論治,即肝氣郁結型和痰瘀互結型。前者辨證要點是眼球突出,眼瞼腫脹,炯炯有神,述眼脹痛,煩躁易怒,兩脅脹痛,舌質淡紅,苔薄白或薄黃,脈弦,治以疏肝解郁,行氣活血之法。后者的辨證要點是眼球突出,眼瞼腫脹,呈凝視狀態,眼紅腫,述眼痛,畏光,流淚,視物成雙影,胸脅痞滿,納少便溏,舌質淡紅,苔白膩,脈滑或澀,治以活血化瘀,化痰散結之法。
【驗案】
白某,女,48歲。2003年08月20日初診。
主訴:左眼不能上轉1年,伴復視,雙眼球突出。
現病史:患者1年前無明顯誘因左眼不能上轉,伴復視,眼球突出。當時在華西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現四川大學華西醫院)就診,診斷為“甲亢”住院治療,甲亢病情好轉,但眼部癥狀無好轉,左眼反復充血。現來我院就診。
初診:VOD:0.4,VOS:0.25。檢查見雙眼上瞼退縮。右眼結膜(-),角膜(-),瞳孔圓,晶體無混濁,玻璃體無混濁,眼底正常。左眼結膜充血(+),角膜上皮少許點狀著色,瞳孔圓,晶體無混濁,玻璃體無混濁,眼底正常。眼球運動:左眼上轉受限。全身無明顯不適。舌淡、苔薄白,脈細。因肝氣郁結,氣機不暢,氣血失和,運行不暢,氣滯血瘀;肝氣橫逆犯脾,脾失健運,水濕內停,則眼部肌肉肥厚,眼球突出,上瞼水腫。
辨證:氣滯血瘀,水濕內停。
治法:活血化瘀,利水滲濕。
處方:

7劑,每日1劑,水煎服。
輔助療法:強的松30mg,口服日一次,連續服用7天;葉酸0.2g口服,日三次。
二診:感左眼球突出好轉,但仍不能上轉,伴復視。納眠可,二便調,舌淡、苔薄白,脈弦。VOD:0.4/矯正0.8,VOS:0.25/矯正0.6。雙眼上瞼退縮,右眼結膜(-),角膜(-),瞳孔圓,晶體無混濁,玻璃體無混濁,眼底正常。左眼上瞼退縮,眼球突出,結膜充血(+),角膜(-),瞳孔圓,晶體無混濁,玻璃體無混濁,眼底正常。眼球運動:左眼上轉受限,外展輕度受限。鑒于左眼患者角膜染色消失,說明患者眼瞼閉合狀態較上次就診時好轉,雙眼上瞼退縮減輕,治療有效。
辨證:氣滯血瘀,痰瘀互結。
治法:活血化瘀,軟堅散結。
處方:

7劑,每日1劑,水煎服。
輔助療法:強的松15mg,口服,日一次,連續服用7天;葉酸0.2g,口服,日三次。
按語:四苓散為健脾利水滲濕之代表方,而四物湯為養血活血化瘀之代表方,以生地易四物湯中的熟地,其意在于熟地過于滋膩,不利痰瘀的消除,在此基礎上加荔枝核15g,浙貝母15g,夏枯草15g,枳殼15g以軟堅散結,并配合糖皮質激素等治療。復診時,患者左眼球突出好轉,左眼角膜染色消失治療有效,故應繼續活血化瘀,并加強軟堅散結之力,方選桃紅四物湯合化堅二陳湯加減,加荔枝核15g,浙貝母15g,僵蠶6g,以加強軟堅散結之力。綜上,本案治療體現了治療甲狀腺相關眼病應注意辨證與辨病的結合,水血同治的臨證思辨特點。經過治療,病人的病情得到控制,同時患者也未出現明顯糖皮質激素的副作用。
(三)中心性漿液性脈絡膜視網膜病變
【理論闡微】
中心性漿液性脈絡膜視網膜病變是一種多發生于青年男性的,以黃斑區水腫或兼見黃白色滲出為主要改變的眼病。由于本病的發生多與勞累熬夜、精神緊張、思慮過度、憤怒悲哀等七情內傷有關;加之其病變部位主要在視網膜黃斑部,并且主要表現為水腫、滲出,而“黃斑屬脾”,脾主運化。因此,根據眼局部辨證與全身辨證相結合,本病多辨證為肝腎不足、脾虛濕邪上泛所致;同時,鄧老認為“萬病皆因瘀”,故臨證時多從肝腎不足、脾虛濕泛、兼有瘀滯來論治;施以補益肝腎、健脾利濕,佐以活血化瘀之法。最常選用的方是駐景丸加減方合五苓散加減,主要加丹參、郁金、懷牛膝、紅花活血化瘀消滯之品;或以駐景丸加減方為基礎,加澤瀉、大腹皮、冬瓜皮、茯苓等利水滲濕之品和丹參、郁金、懷牛膝、紅花等活血化瘀消滯之藥。鄧老治療本病的選方用藥較突出地體現了水血同治,肝、腎、脾同治,攻補兼施的處方用藥特點。
【驗案】
萬某,男,38歲。2005年10月10日初診。
主訴:左眼視物模糊、眼前黑影遮擋,視物變小5月余。
現病史:五個月前無明顯誘因左眼視力下降、視物變小、視物變形,曾在四川省某醫院就診,診斷為“左眼中心性漿液性脈絡膜視網膜病變”,經治療(用藥不詳)效果不理想,于今日到我院就診。
初診:癥見VOD:1.0,VOS:1.0,雙外眼及眼前節未見異常。右眼底未見異常,左眼眼底黃斑區水腫、點狀黃白色滲出,余未見異常。納可,眠差,二便調,舌紅,苔薄白,脈細。本案患者全身雖只見眠差、脈細,但眼底黃斑區水腫、點狀滲出,病程有5個月。
辨證:肝腎不足。
治法:補益肝腎。
處方:

6劑,每日1劑,水煎服。
二診:視力提高,視物變形和眼前黑影遮擋減輕,左眼黃斑區水腫減輕,VOD:1.5,VOS:1.5,余同前,說明治療有效,繼續守方治療。治療同前。
按語:駐景丸加減方是成都中醫藥大學陳達夫教授的經驗方,現已在全國中醫眼科界廣泛應用,該方具有補益肝腎而明目之功效。方中楮實子、菟絲子、枸杞子既補腎陰,也補腎陽,陰陽雙補,益精明目而養肝;茺蔚子補肝腎、通血脈,養陰明目。本案病人病史已有5月,久病多瘀,故在應用此方的基礎上加丹參、郁金、川牛膝、紅花活血化瘀之品;由于“黃斑屬脾”,黃斑區見水腫,故應加健脾利水之薏苡仁、山藥,以體現水、血同治,攻補兼施的臨證思辨特點;由于患者全身癥狀不明顯,而眼底局部改變突出,故采用眼底局部辨證與全身辨證相結合。
(四)退行性眼底病的經驗
【理論闡微】
“目者,五臟六腑之精也”(《靈樞·大惑論》),“腎者……受五臟六腑之精而藏之”(《素問·上古天真論》),腎主藏精,精充目明。因此,鄧老在治療退行性眼底病時常重視補腎。駐景丸加減方(《中醫眼科六經法要》)由楮實子、菟絲子、茺蔚子、枸杞子、車前子、木瓜、三七、五味子、寒水石、河車粉組成。鄧老常選用方楮實子、菟絲子、枸杞子、茺蔚子、車前子、木瓜、三七、五味子作為補腎活血的基礎方。方中楮實子、菟絲子、枸杞子既補腎陰,也補腎陽,陰陽雙補,益精明目而養肝;茺蔚子補肝腎、通血脈,養陰明目;三七粉活血而通利血脈;五味子益氣生津、補虛明目;用車前子利水清熱除濕,使該方補而不滯。全方陰陽合用,剛柔相濟,適用于腎虛為主的多種眼病。臨證中,若肝火旺,加菊花、珍珠母、青葙子、赤芍以平肝清熱;若陰虛火旺,加知母、黃柏以滋陰降火;若玻璃體渾濁,加海藻、昆布、龍骨、牡蠣以軟堅散結。
【驗案】
張某,男,26歲。2006年1月10日初診。
主訴:雙眼視力緩慢下降,伴夜盲5年余。
現病史:5年前無明顯誘因自覺雙眼視力逐漸下降,伴夜盲,曾在四川省某醫院就診,診斷為“雙眼視網膜色素變性”。給予維生素B1、血栓通等治療。效果不明顯,今來我院就診。
初診:癥見VOD:0.05,VOS:0.07,雙眼眼底可見視盤色蠟黃、邊界清,視網膜呈毯狀色素萎縮灶,并有黃白色結晶,視網膜上方可見到骨細胞樣色素沉著,黃斑區色素萎縮較重,可見部分脈絡膜血管。熒光素眼底血管造影(以下簡稱FFA)診斷為視網膜色素變性。舌淡紅有瘀點,苔薄白,脈沉細。本案患者病史5年余,久病致虛;根據陳達夫教授的理論,視網膜屬肝,眼內一切色素屬腎,肝腎同源,故應責之于肝腎虧虛;結合病人的舌象和病史(久病多瘀),因此辨證為肝腎虧虛、兼有瘀滯。
辨證:肝腎虧虛,兼有瘀滯。
治法:補益肝腎,益精明目,活血化瘀。
處方:

6劑,每日1劑,水煎服。
二診:雙眼視物較前稍感清楚。VOD:0.08/VOS:0.12,雙眼眼底改變同前。舌淡紅有瘀點,苔薄白,脈沉細。本病屬于遺傳性疾病,病變呈進行性發展,治療的目的主要在于控制病變的發展,延緩病人失明的時間,患者在治療后感視力稍有提高,已屬不易,說明治療有效,以守方治療為主,在上方的基礎上加石菖蒲以開竅。
辨證:肝腎虧虛,兼有瘀滯。
治法:補益肝腎,益精明目,活血化瘀。
處方:

考慮病人到成都路途遙遠,囑病人在無感冒、腹瀉等其他病發生時,可以長期堅持服藥,每2日1劑。
按語:駐景丸加減方具有補益肝腎的作用,常用于肝腎不足引起的多種眼病。方中楮實子、菟絲子、枸杞子既補腎陰,也補腎陽,陰陽雙補,益精明目而養肝;茺蔚子補肝腎、通血脈,養陰明目;三七粉活血而通利血脈;五味子益氣生津、補虛明目;用車前子利水清熱除濕,使該方補而不滯。由于本病病史已有5年余,久病多瘀,故加丹參、郁金、紅花以活血化瘀;加首烏藤養心安神、通絡祛風;夜明砂為入厥陰血分藥,為眼科治療高風雀目的常選藥。由于本病屬于遺傳性疾病,病變呈進行性發展,治療的目的主要在于控制病變的發展、延緩病人失明的時間,服藥后,患者視力稍有提高,已屬不易,故以守方治療為主,在上方的基礎上再加石菖蒲以芳香開竅。綜上,本案臨證思辨的特點在于注重辨病與辨證相結合,以眼局部辨證為主;用藥注重攻補兼施,在加減用藥時注意開竅藥的運用。
(編撰者:謝學軍、莫亞、袁曉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