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萬德光

一、成長歷程

萬德光,女,漢族,1937年12月出生于四川成都,著名中藥學專家。中共黨員,成都中醫藥大學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首屆國家級高校教學名師,全國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指導老師,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四川省學術及技術帶頭人,中藥學國家重點學科學術帶頭人,中藥資源重點學科資深帶頭人,藥用植物學國家級精品課程負責人,中藥品質國家級教學團隊帶頭人。1958年畢業于南充師范學院(現西華師范大學)生物學專業,同年被分配到成都中醫學院(現成都中醫藥大學)并工作至今。期間兩次專業進修,1959年參加學校舉辦的青年教師中醫基礎理論班學習,老院長李斯熾親自為該班授課,受益頗深;1962年參加衛生部委托四川醫學院舉辦的全國師資班學習。1960年參加全國中藥資源普查,赴甘孜藏族自治州進行普查工作。主講藥用植物學、藥用動物學、中藥分類學、中藥現代生物技術、中醫學習學、中藥資源學、中藥品種品質與藥效等課程。作為碩士、博士研究生導師,培養博士、碩士研究生33人,博士后3人。歷任成都中醫藥大學助教、講師、副教授、教授、教研室主任、藥學系副主任,1983~1998年擔任成都中醫藥大學副校長、黨委常委,分管教學和科研工作,兼任校(院)學術委員會副主任、職稱評審委員會副主任。

1989年被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聘為《中華本草》編撰工作領導小組成員、編委會委員、品種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1992年被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聘為普通高等教育中醫藥類規劃教材編審委員會委員,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聘為生命科學部中醫藥同行評議專家;1995年被衛生部聘為藥品審評委員;2001年被四川省人民政府聘為中藥現代化科技產業(四川)基地專家咨詢委員會專家組成員;2009年被聘為普通高等教育中醫藥類“十一五”國家級規劃教材專家指導委員會委員;2010年被聘為全國普通高等教育中醫藥類精編教材專家指導委員會委員;2011年被聘為全國第四次中藥資源普查(四川)試點工作技術顧問;2014年被成都市衛生局、中醫藥管理局聘為成都市中藥臨床藥學特別師承教育指導教師。此外,還歷任教育部高等學校教學質量評估專家組成員,教育部及國家學位辦七年制高等醫學教育與學位授位質量檢查專家組成員,中國高等教育學會醫學教育專委會常務理事,全國中醫藥高等教育學會副理事長,中國藥學會天然藥物·動物藥專委會顧問,中國植物學會藥用植物與植物藥專業委員會顧問,全國中藥鑒定教學研討會顧問,四川省科技進步獎和杰出貢獻獎評審委員會委員,四川省中醫管理局中醫工作專家咨詢委員會委員,中國藥學會成都分會副理事長,四川省自學考試指導委員會委員,成都市第十、十一屆人大代表,新加坡康民醫藥針灸學院名譽院長、客座教授等。

萬教授在長期教學、科研實踐中,堅持以中醫理論為指導,致力于中醫藥傳統與現代科學技術的結合,把繼承、創新放在重要位置。她創立了中藥分類學、藥用動物學,提出了中藥品種、品質與藥效的相關性學術思想,創建了中藥品質理論。她主持完成國家科技部“九五”、“十五”、“十一五”中醫藥科技攻關項目(子項目)、國家“863”重點項目(子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教育部博士點基金及省部級項目20余項。出版教材、專著20余部,發表論文200余篇,獲國家級教學成果二等獎2項(1997、2001年),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優秀教材一等獎1項(1996年),四川省科技進步二等獎4項(2000、2001、2008、2012年)、四川省教學成果一等獎5項(1997、2001、2004、2005、2010年)、四川省優秀新產品獎1項(2000年),發明專利10項,國家高校教學名師獎(2003年),中國藥學發展獎(中藥)(2004年)。

二、學術精粹

萬德光教授長期致力于中醫藥傳統與現代科技的結合、教學與科研的結合、科研與社會需求的結合,倡導科研服務于中醫臨床和生產。長期從事中藥品種、資源、品質與藥效的研究工作,不僅開展實驗研究,還十分重視理論研究。理論研究不僅體現在繼承中藥傳統理論方面,更體現在堅持傳統和現代科技相結合,以實事求是、與時俱進的精神,創新和發展中藥理論方面。萬德光教授對中藥學的貢獻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一)闡發古旨,創立中藥分類學

中藥分類是認識和區分藥物,以便掌握藥物特性,服務臨床、科研、教學和生產的基本方法,也是中藥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萬德光教授在研讀本草過程中,發現中藥分類雖一直存在,但未引起足夠重視。她在1991年、1992年相繼發表了有關中藥分類問題的論文[成都中醫學院學報,1991,14(4):1-5;中國醫藥學報,1992,7(3):21-24],梳理了中藥分類的歷史淵源和背景,探討了中藥分類的歷史、理論和方法。她認為中藥分類經歷了草創、形成、發展、革新,由粗略到精細、由簡單到多樣、由低級到高級的漫長發展過程,逐步形成了獨具特色且較完整的分類方法和體系?!吨芏Y·天官》載“五藥養民病”是中藥分類的萌芽,《神農本草經》(以下簡稱《本經》)編輯時明顯受到先秦時期“正名”理論、“天人相應”和術數思想的影響,從前人用藥經驗中選取了365種藥物,并據藥物性能和使用目的不同分為上、中、下三品。這是我國最早出現的中藥分類方法,對后世本草的發展具有深遠的影響,其核心思想在于重視中藥安全性和有效性。但具體指導藥物應用的作用有限,后來逐步被更加具體、指導性更強的分類方法取代。

她認為中藥分類是一門理論性和實踐性都很強的學科,分類方法隨人們對藥物認識的逐漸深化而不斷發展。古代本草分類主要以指導臨床用藥和采集辨識藥物為目的,出現了按自然屬性與按用途分類兩大主流體系?!侗窘洝返娜贩诸愰_啟了按藥物用途分類的先河,《本草經集注》(以下簡稱《集注》)創立了自然屬性分類方法和“諸病通用藥”,建立了中藥二級分類方法,奠定了中藥分類的基本框架。自然屬性分類方法為古代大型本草采用,采用多級分類體系,部分本草將用途列入分類系統中或作為二級分類,《本草綱目》是按自然屬性分類的代表性本草?!爸T病通用藥”是《集注》以后本草的重要內容,也是按用途分類為基礎,后世逐步衍生出按病癥、功能、臟腑、經絡、藥性和治法治則等分類的系統。二十世紀中葉以后,中藥傳統分類方法與現代科學技術結合,出現了按藥物功能、治法治則、藥用部位、生產工藝、藥材主產區、化學成分、筆畫、拼音排序和自然分類系統等分類方法。她提倡中藥分類方法和系統的多樣化,發掘各種分類方法的合理內核,同時結合實踐逐步實現中藥分類的規范化、標準化,建立具有中醫藥特色的分類系統。在《中藥分類學》(人民衛生出版社,1997)和《中華本草》(第一卷,第六章;上??萍汲霭嫔纾?998)兩書中,集中展示了萬德光教授進行中藥分類研究的成果,該成果獲2000年四川省科技進步二等獎。

(二)立意臨床,提出研究新思想

萬德光教授認為中藥研究的目標是保障臨床用藥的安全、有效和有藥可用。她在梳理中藥品種、品質與藥效的科學問題時,提出了“中藥品種、品質與藥效相關性”的研究思想,認為品種是中藥的根,療效是中藥的魂。從中藥品種探究其品質,從品種、品質探究其藥效,從資源探究其可利用度。要提高中藥的療效,必須重視中藥材的品質;要提高中藥材的品質,必須重視中藥材的品種。優良的中藥品種是中藥質量的保證,優良的中藥材質量是提高中醫療效的保證,資源可利用度是臨床有藥可用的保障。分析影響中藥材品質的諸因素,從而建立一套界定中藥材正品、代用品、混淆品與偽品的正確概念與規范標準。通過對中藥品種、品質與藥效的相關性研究,著重揭示中藥材品種的重要性及影響中藥材品質的諸因素、中藥化學成分與中醫藥療效的關系,探索建立體現中醫藥特色的規范化的質量控制標準體系,為解決中藥質量評價、優質藥材利用、新產品開發提供依據。

1.闡述中藥品種內涵和外延

中藥品種有兩層含義:一是指中藥的個藥;二是指個藥所來源的生物物種或礦物。萬德光教授指出中藥“品種”的內涵有數量和質量兩個層面,不同于栽培學中的“品種”,兩者不可混淆。中藥品種的數量含義是指種類和數量,其特征隨時間和區域的變化而變化;質量內涵是“真、偽、優、劣”,又可分為正品、地區習用品、代用品和偽品等。

(1) 正品

指名實相符、質量合格,符合中醫臨床要求的中藥材品種,絕大多數屬于法定品種。其中,道地藥材具有明顯地域特色,屬正品藥材中的最優品。

(2) 地區習用品

指在一些區域具有一定臨床使用歷史,但未在中醫界廣泛使用的藥材,其大部分種類已收入各省、市、自治區的藥材標準中。

(3) 代用品

指因資源、交通、價格等問題,用資源易得、價廉的藥材代替正品藥材。包括四種類型:用其他藥材代替正品藥材,如水牛角代替古方犀牛角,黨參代替人參;近緣物種代替正品藥材,如長喙厚樸代替厚樸;栽培品代替野生正品;人工合成(培育)品代替正品,如人工培育牛黃、人工合成冰片。

(4) 偽品

指與正品藥材沒有相同或相似療效,僅因藥材外形相似或名稱相混而冒充正品藥材。她認為假藥、贗品是一個歷史現象,自古有之,并將會長期存在,辨偽打假是一個長期而艱巨的任務?!暗貐^習用品”因基礎研究薄弱,往往魚龍混雜,不能一概否定或一概肯定,應該積極研究,開發利用品質優良的品種,淘汰療效不確切、毒副作用大的品種。

2.明晰了藥名的內涵和外延

中藥名稱有正名、異名之分。正名是中醫藥界長期約定俗成的名稱,包括藥材正名和處方名。藥材正名通常指法定標準使用的名稱;處方正名指法定標準、規范收載的飲片或中成藥名稱,如大黃、酒大黃、熟大黃、大黃炭等。異名指法定標準以外的俗名,包括文獻名、商品名、地方名、飲片異名、處方異名等;文獻名指古今文獻記載的其他名稱,如黃芪有黃耆(《本經》)、戴椹(《名醫別錄》)、木耆(《新修本草》)、箭芪(《醫學集成》)等異名;商品名指用于區別藥材商品產地、等級規格或品種特征等的名稱,如白芷有祁白芷、杭白芷、川白芷、禹白芷,羌活有蠶羌、條羌、竹節羌、大頭羌,黃連有味連、雅連和云連等;地方名指某些地區習用的名稱;飲片異名指體現臨床用藥特殊需求采用的名稱,如云苓、潞黨參、關防風等強調道地性。另外,還有一些不規范的用名,如為求書寫簡易,使用省字、別字、諧音字、同義字而形成的名稱,如燈草(燈心草)、靈仙(威靈仙)、辛一(辛夷)、別甲(鱉甲)、全蟲(全蝎)、固子(補骨脂)等,易引起用藥混亂,應予糾正。萬德光教授指出,中藥普遍存在“同物異名”和“同名異物”現象,是中藥藥名和品種方面的一個突出問題。所以,規范和統一藥名時要慎重研究和妥善處理好“同物異名”與“同名異物”現象,這對保證中藥生產、流通、研究、臨床用藥和學術交流的科學性和準確性都十分重要。

3.闡釋古代對中藥品種的認識

萬德光教授將古代本草學家論述中藥品種的思想歸納成以下幾個方面:

(1)中藥品種、品質與產地和生態環境密切相關。該認識貫穿于歷代本草中,歷代醫藥學家都重視產地,并不斷比較不同產地和品種所表現出的效用差異,如《千金翼方》最早總結出優質藥材的產地。

(2)古本草關于“藥有子、母、兄、弟”“藥之血脈”“品有族”“析族區類”等闡述,是古人比喻中藥基原物種的親緣關系,即某些藥物具有一定的親緣關系或不同基原的古樸認識,它對認識和區分中藥品種具有重要的意義。

(3)歷代本草學家均對中藥品種的“同名異物”與“同物異名”而感到困惑,為“名”與“實”的“乖違”呼吁,不懈努力地進行名實“辨正”,但這一問題的根本解決仍有很長的路要走。

(4)古本草關于中藥品種興廢與變遷的論述,至今仍閃爍著真知灼見的光芒,有深刻的借鑒作用。提示我們要用一種歷史的、發展的、求實的眼光和態度,對待中藥品種的興廢與變遷。

(5)歷代醫藥學家都論及偽藥、贗品問題。偽藥是一種由來已久的歷史現象,伴隨著藥物出現而出現偽藥。因此,辨偽、打假是中醫藥工作一項長期任務,必須堅持不懈,使假藥、贗品無藏身之地。

4.豐富和完善了中藥品種理論

萬德光教授在梳理中藥品種問題時,形成了如下觀點:

(1) 品種發展論

中藥品種的延續與變遷與其療效優劣、藥源多寡、記述詳實和認識水平,以及中外藥學交流、栽培技術、用藥經驗發掘和技術進步等有關。提出要用發展的觀點看待中藥品種,處理好繼承與發展的關系,繼承中有發展,發展中有繼承。

(2) 品種基原論

中藥存在單基原與多基原的情況。多基原中藥存在的條件是藥物具有基本相同或極相近的療效,藥材具有相同或相似的形、色、氣、味。親緣關系相近物種具有相近似的代謝產物是形成多基原藥材的物質基礎,因此中藥多基原具有有限性。藥材基原單一性與有限多原性是保證藥材品質相對穩定的基礎,同時為發展新品種、擴大藥源提供了可能性。而對療效或成分差異明顯的多基原中藥,要加強研究,促其分化,另立為新品。

(3) 品種優選論

中藥品種優選的結果通常是產生新興品種和形成道地藥材。道地藥材是中藥中的精品,也是傳統品質評價的“金標準”。歷代都有新興品種的出現,它不斷豐富和發展了中藥品種。同時,歷代道地藥材的產區也處于動態變化中。因此,研究新興品種和道地藥材形成與發展的原因、條件和規律性,是中藥研究的一項重要任務,對于藥材品種的優選和新資源的開發利用等均具有重要意義。

(4) 品種性效論

每種中藥均有其固有的性味與功效,但在一定條件下,又能改變其原有的性效。即“品種雖同,在一定條件下,性效可變”,提示我們應重視影響中藥性效的諸因素,根據不同情況,保持、利用、增強、改善或消除這些因素,以發揮其最佳療效。萬德光教授在主編的《中藥品種品質與藥效》(上??萍汲霭嫔绯霭妫?007)中,選擇了108種常用中藥,系統論述了其歷史源流、品質比較、品種品質與藥效的相關性等,對中藥質量控制研究和臨床應用具有很好的指導作用。

(三)詮釋經意,創建中藥新理論

中醫藥學在長期不斷臨床實踐和探索過程中,總結形成了以“四氣”“五味”“歸經”“升降浮沉”“有毒無毒”為核心的中藥藥性理論,是目前中藥理論的核心和中醫藥理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中醫藥國際化、標準化是我國中醫藥工作長期的戰略目標,而目前中藥理論創新不足,特別是中藥品質理論的欠缺已成為制約實現這一戰略目標的重要因素之一,難以化解中藥產業的“生死符”——標準。萬德光教授在數十年的中藥研究和理論探索中,詮釋《黃帝內經》有關“天人相應”“天藥相應”“藥人相應”的思想,首次界定了中藥品質的內涵和外延,厘定中藥品質的概念,創建了中藥品質理論,填補了國內外空白。

1.界定中藥品質的內涵和外延

萬德光教授在開展數十種中藥“品種品質與藥效”相關性研究后,在總結自己研究工作的同時,分析梳理了國內外同行的研究成果,厘清了中藥品質的熱點和關鍵問題。首先,規范中藥和中藥品質的概念。她提出,中藥是指在中醫藥學理論指導下認識和使用,并以中醫藥學體系的術語表述其性能、功效和使用規律,用于預防、診斷、治療疾病及康復保健等方面的物質。中藥品質是一組中藥固有特性達成中藥臨床要求的整體特征或特性,中藥品質主要可分為種子品質、立地品質、栽培品質、采收加工品質、儲存品質、飲片(含配方顆粒)品質、提取物品質、中成藥品質等。前五者直接影響藥材品質,后三者直接影響臨床療效。而藥材品質是飲片品質和中成藥品質的基礎,要提高中藥的療效,必須重視中藥材品質;要提高中藥材品質,必須重視中藥種子品質。優良的遺傳品質是中藥材質量的保證,優良的藥材質量是提高中醫療效的保證。

其次,厘清了中藥品質研究的范疇,安全有效、穩定可控是中藥研究的核心。萬德光教授在總結現有中藥品質研究成果,結合自身研究經歷,指出中藥品質研究應把性、效、用進行有機關聯,主要包括種子品質、立地品質、栽培品質、形態品質、加工品質、化學品質、效用品質等幾方面。其中,種子品質、立地品質、栽培品質是決定了藥材品質,形態品質、化學品質是中藥品質的表征形式,加工品質直接影響效用品質,效用品質是中藥價值的核心,直接決定了中藥的醫療和保健價值。

2.創建“中藥品質理論”,豐富中藥理論內涵

萬德光教授在長期的科研和教學工作中,不斷加深對中藥理論問題的思考和認識。她認為中醫藥延續存在了兩千多年,自有其本身固有的規律,無論繼承與創新,都只能在自身內部尋求規律。在中醫藥繼承與創新的問題上,盲目“崇西”、貶低和否定傳統,或奉傳統為神明、拒絕革新,都是錯誤的、不利于發展的。只有采取開放性、尊重多元化的態度,才有利于發展。

中藥理論可分為三個層面:第一是臨床應用層面,即藥性理論,包括四氣、五味、升降浮沉、歸經等;第二是藥物制備層面,即制藥理論,包括藥材加工、炮制、制劑等;第三是藥材本體層面,包括立地條件、種質資源、道地藥材、品種鑒定、質量評價等。第一個層面,傳統的中藥藥性理論比較系統,現代研究有所起步,但革新的難度大,當前沿用傳統仍是主流。第二、第三層面受現代科技發展的推動,繼承與創新都有進展,但突破性的理論創新亦少見。中藥的理論與技術方法密切關聯,沒有理論指引,先進的技術、方法難以產生,而技術、方法的革新實踐,也常常會推動理論上的創新。中藥理論創新不足,已成為制約中醫藥發展的一個重要問題。

萬德光教授運用現代科技知識和成果,審視“天人相應”“天藥相應”“藥人相應”的觀點,探討了中藥品質的理論和方法學問題,構建了中藥品質理論的九個論點:

(1)中藥品質的遺傳主導論

遺傳因素對生物源中藥品質的形成起主導作用。首先,遺傳決定生物性狀特征。生物性狀是指生物的形態結構和生理功能的特征,如株高、形態、種皮顏色等等。遺傳物質中決定生物體的形態特征或生理特性的小單位是基因,基因與性狀的關系是相互對應的關系,即基因控制生物性狀。生物生存所需的能量、營養均需通過“代謝”獲取,一旦某種“代謝途徑”出了問題,生命活動就會受到影響;代謝調控具有特異性、構成性、發展性和生理性。遺傳主導生物生理功能特征,遺傳潛勢對植物代謝的控制,使植物某一器官、組織或全體保持了代謝產物的基本恒定,維持了中藥臨床療效的基本穩定。其次,親緣關系決定中藥品質差異。植物在漫長的演化過程中,形成了或遠或近的親緣關系。一般而言,分類地位愈接近的物種,不但外形相似,其親緣關系(遺傳關系)也接近,新陳代謝的類型也相似;新陳代謝的類型愈相似,代謝產物就愈相似,常常具有相似的生理生化特征,即具有相似的品質。親緣關系愈近,共同性愈多;親緣關系愈遠,共同性愈少。同屬植物的親緣關系相近,因而往往含有近似的代謝產物(即化學成分)。

(2)中藥品質的環境飾變論

藥用植(動)物的代謝產物除受遺傳因素的主導外,適宜的生長環境也是形成優質穩定中藥材的必備條件。環境因子對中藥品質的飾變,主要通過氣候因子改變影響中藥品質;地形因子通過對其他生態因子的再分配作用,間接地影響植物的生長和分布。生物因子包括動物、植物、微生物等,以及生物之間的各種關系。生物有機體在其生存環境中甚至其體內都有其他生物的存在,它們之間存在復雜的生態關系。環境(內環境和外環境)生物因子的變化將引起生物代謝和抗性的變化,從而影響中藥的品質。

(3)中藥品質的生物多樣性維持論

豐富的生物多樣性不僅直接提供豐富的藥源,同時也提供了中藥生存的環境。生物多樣性的存在對維持和穩定中藥品質、資源的持續利用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遺傳多樣性維持著中藥品質的穩定,豐富遺傳多樣性不僅維持了中藥品質的相對穩定,也為藥用資源的創新和提高提供物質基礎。因自然界個體之間的基因交流頻繁,在一定的區域內生物個體之間的遺傳差異小,因而基本維持了中藥品質的長期穩定。物種多樣性維系著充足的藥用資源,親緣關系相近物種的使用維系了中醫臨床有藥可用,也維持了中藥品質的持續利用。生態多樣性孕育豐富藥用資源。

(4)中藥品質的傳承論

中藥的品種、質量、用法和療效,一方面由于療效恒定而代代相傳,例如當歸、黃芪、知母、梔子、牡丹皮等常用中藥,從漢代就沿用至今;另一方面歷代都有新藥物和用法的出現,但部分中藥如“過往云煙”,成為本草中“有名未用”之品??梢娭兴幤焚|始終處于繼承與發展二者相互交織之中,這就是中藥品質的傳承。從《本經》收載365種到《本草綱目》收載1892種藥物,發展到《中華本草》收載藥物8980種。整個“本草”(藥物)專著由古至今的編寫過程中,體現了整個中藥品質的傳承歷史。

(5)中藥品質的效用決定論

中藥是中醫臨床治療和養生保健的物質基礎,每一味中藥都有其特定的性、效、用(包括性味、歸經、功能與主治)。在現存最早藥學著作《本經》序例謂:“藥有酸、咸、甘、苦、辛五味,又有寒、熱、溫、涼四氣,及有毒、無毒。陰干、暴干,采造時月,生熟,土地所出,真、偽、陳、新,并各有法。藥性有宜丸者,宜散者,宜水煮者,宜酒漬者,宜膏煎者,亦有一物兼宜者,亦有不可入湯酒者,并隨藥性,不得違越”以及后世醫家有“醫準、方對、藥不靈”的論述,充分說明中藥品質對臨床療效的決定作用。中藥效用優選藥用資源、產地、加工方法等內容。

(6)中藥品質的多元調控論

古代中醫藥學家已認識到藥物的效用除與自身(遺傳)特性相關外,立地條件、加工炮制和用法等均會影響其臨床療效,并在人工干預調控中藥品質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因此,改變藥物的生長環境條件、加工炮制和用法必然影響中藥的品質。萬德光教授把通過農藝措施、采收、加工、炮制、用法等人工方法干預中藥品質過程,歸納為“中藥品質的多元調控論”。

(7)中藥商品物流保質論

中藥商品物流最早是自然經濟的產物,不具有現代物流的全部特性。中藥的貯藏、運輸歷史可追溯到商周時期,隨后經過不同醫藥學家的醫療實踐活動和不斷創新與集成,形成獨具特色的中藥貯藏養護傳統技術和方法。中藥商品物流對臨床療效影響主要體現在久貯后對中藥品質的影響,貯運不當降低中藥品質,從而要求中藥商品物流中采取保質措施。

(8)中藥辨偽論

中藥取自大自然,由于古人對生物認知的局限性和生物某一局部組織器官相似的較多,可以說藥物的出現,即伴生了偽藥的出現。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進步,現代生命科學和分析分離學科的技術手段已大量應用到中藥的辨偽中,但并不是說我們擁有現代科技武裝的“火眼金睛”就沒有無法辨識的偽品,可高枕無憂。從古代辨偽文獻論述可見偽藥、贗品由來已久,伴隨著藥物的使用而出現。必須看到中藥的辨偽、打假是醫藥戰線上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

(9)中藥資源的全球共享論

中醫藥界不斷地把其他區域的藥用資源納入中醫藥體系,并用于中醫臨床實踐;同時也不斷吸納外域醫藥知識,融入到中醫藥體系。一方面貢獻自己的醫學知識為人類健康服務,如在朝鮮半島、日本群島以及東南亞各國傳統醫藥學的形成和發展中都有中醫藥的卓越貢獻,如麻黃素、小檗堿、青蒿素等的發現和利用均是中醫藥知識的重大貢獻。在全球資源共享的歷史背景下,中醫藥界應該在學術上和理論上積極為參與“資源共享”,為保護我國藥用生物資源和接納全世界藥用生物資源作準備。構建我國藥用資源的系統研發技術平臺,做好有關法規的制定,加快人才培養和儲備工作,提高我國自主創新的能力,充分利用有關的國際條約來保護已有的研究成果和傳統醫藥資源。

萬德光教授在主編的《中藥品種、品質與藥效》《中藥品質研究—理論、方法與實踐》《四川道地中藥材志》等論著中體現了中藥品質研究的成果,該成果獲2012年四川省科技進步二等獎。

(四)植根中醫藥,建設品質保證體系

中藥是中醫臨床治療的物質基礎,也是具有民族特色和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新藥創制的源泉。萬德光教授在分析中醫藥國際化進程中存在的問題和中藥品質的自身規律后,提出中醫辨證施治用的是“藥味”(化學成分組分群),而非單一的化學成分。中藥的“發汗解表”“清熱解毒”“活血化瘀”“回陽救逆”等功效,是中藥飲片組成的復方中所含化學成分組分群的整體作用效應。這種物質群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包括其所含物質數量和比例等關系,都會對療效產生影響。如《傷寒論》的桂枝湯、桂枝加桂湯、桂枝加芍藥湯三方的藥味相同,但藥物的劑量不同,功用與主治不同。因此,中藥標準研究應植根于中醫理論和臨床實踐,建立體現中醫臨床用途需求的中藥材、飲片、中成藥的品質控制標準,才能滿足中醫藥事業發展的需求。

鑒于中藥成分的復雜性、多樣性,有效成分或組分群認知的局限性和資源的有限性。因此,不能把中藥品質保障依賴于終端產品的檢測方面,有必要進行全面、系統的研究,規范中藥的種源、立地條件、栽培技術、采收技術、加工炮制、制造、貯運等各環節,建立中藥品質全程質量保證體系,才能真正保證中藥的品質,有效保證中藥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在我國目前已實施GAP、GMP、GEP、GCP、GLP等規范和標準的基礎上,應極力推動我國中藥品質保證體系建設的進程。她認為今后應重點加強國際標準制定的方法和程序的分析研究,結合中醫藥特點,盡快制定指導中藥標準化指導的技術操作規范,同時加強實驗室質量保證和認證體系建設等工作,以及前GAP、資源評價規范、種質資源評價和貯運規范等的研究與標準的制定。雖然一些國際組織和部分國家已著手中藥標準的研究和制定工作,但由于文化差異和對中藥內涵認識上的差異,其他國家無法形成系統的研究體系。因此,在制定中藥的國際標準時,我們具有很大的主動權。中藥國際標準的制定應該本著“我主人隨”的原則,完成中藥品質保障體系系列標準的建設工作。從而建立完善的中藥質量保證體系是中醫藥事業發展和走向世界的時代需求。

萬德光教授在主編的《中藥品質研究——理論、方法與實踐》和相關的論著中,展現了中藥品質保證體系建立的思路和方法。

(五)倡導和諧發展的中藥資源科學觀

萬德光教授從1960年參加第一次全國中藥資源普查開始,就圍繞中藥資源的利用開展了大量的資源調查和資源利用研究工作,撰寫了相關的研究論文,主撰出版了《四川植物志·遠志科》(四川民族出版社,1989)和主編出版了《四川道地中藥材志》(四川科學技術出版社,2005)。她分析中藥資源的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后,認為中藥資源可持續發展利用是一個涉及多方面的系統工程,既要防止物種滅絕,又要滿足臨床用藥需求,確保持續利用。為實現“人類與環境”和諧發展,她倡導中藥資源科學觀:

1.中藥資源系統觀

要從中藥資源在自然資源和社會系統的地位,認清中藥資源在地球這個大系統中的位置和作用,盡一切努力使其可持續存在下去,以造福人類。中藥資源在開發利用時,除考慮本身對系統內部資源的影響外,還必須考慮對其他資源的影響,通過協調各子系統,使它們之間達到綜合平衡,以尋求整個系統的功能最優,追求資源區域利用的整體效果。

2.中藥資源層次觀

中藥資源的開發利用,一般包括三個層次:一是中藥農業,即用農學、生物學手段開發藥用植物和藥用動物,獲取原料型中藥材;二是中藥工業,即用傳統或現代工業的制藥手段將中藥材加工成中藥飲片、中藥制劑或保健品等;三是中藥商業,即用物流保質的技術和方法保證中藥材、中藥飲片、中藥提取物和中成藥在流通中的品質。提示對中藥資源要重視綜合利用,力求深度開發,增加附加價值,提高經濟和社會效益。

3.中藥資源地域觀

中藥資源存在地域性和分布不均衡性,認識和把握中藥資源的地域性,有利于各地區的資源優勢互補,打破封閉分割狀態,實現優化合理配置資源。

4.中藥資源動態平衡觀

自然界中各種自然資源之間的依存關系和平衡關系,開發利用中藥資源,必須樹立珍惜資源、掌控極限的觀念,認識其再生、更新的有限性,保護藥用生物種群的棲息環境和生產能力,使中藥資源的開發利用功能與中藥資源的再生增殖、換代補償功能相適應,保持相對平衡。

5.中藥資源開放觀

從全球的視野看待中藥資源,以資源的開放觀為指導,打破地區經濟封鎖,以實現資源優勢互補;打破部門和產業資源子系統的經濟封閉,以實現產業結構動態優化,合理配置資源。把資源開放流動的閘口打開,既要“走出去”,又要“引進來”,全方位地對內對外開放,有利于合理利用國內外的各種資源。中醫藥界應該在學術上和理論上積極參與“資源共享”,為保護我國中藥資源和接納全世界生物資源作準備。

6.中藥資源倫理觀

探討人類和中藥資源的倫理關系,把握人類與中藥資源關系的價值判斷和理性選擇,這是人類應如何認識、對待和處置資源的問題。以人為本,人與自然協調發展是中藥資源倫理觀的基礎。人類的一切行為和價值判斷無疑要考慮是否有利于自身生存和發展,同時還要考慮自然資源的利弊得失,把進步與發展建立在自然和人類共同利益的基礎上。

7.中藥資源產權觀

重視中藥資源的產權界定和產權關系,樹立資源產權觀,開展中藥資源產權的轉移,明晰中藥資源的產權價值,才能有利于理順中藥資源產業鏈的相互關系,建立中藥資源的“租-稅-費”體系,依法實現中藥資源的各種權益,并通過法律和人類活動加以約束和規范,貫徹資源利用、配置與保護統籌兼顧的原則,實現持續發展的目標。

索本求源,宏觀上從全球和人類發展角度觀察和闡發了資源問題,對中藥資源領域的創新和發展具有重要的啟迪作用。這些論述對中藥資源的研究、利用和保護均具有重要意義。萬德光教授在主編的首部研究生教材《中藥資源專論》(人民衛生出版社,2009)和相關論文中,集中展現了她在中藥資源利用和保護方面的學術思想。

三、教學經驗與科研實踐

萬德光教授在長期教學與科研實踐中,始終本著求真務實的精神,把擔當責任放在首位。她獲得國家級教學名師獎,媒體采訪她時說:“我心中的名師不在‘名’,而在‘明’,即做一個明白的教師、明德的教師、明智的教師?!彼回灹π小八膫€并重”:教書與育人并重,言傳與身教并重,做學問與做人并重,教學與科研并重。她說自己50多年教學與科研生涯中最深的感悟是:師貴育人,人貴篤學,學貴融通,通貴博采。這表達了她為人治學的態度與情懷。

(一)教學經驗

萬德光教授到成都中醫學院(現成都中醫藥大學)工作之初,適逢1959年中藥學本科教育開辦之時,她常說“她與中藥教育同成長”。萬德光教授在從事中醫藥教育工作50余年的生涯中,歷任中藥專業課程教師、教研室主任、藥學系副主任、副校長,始終以鍥而不舍的精神,堅持在教育教學一線,把教書育人放在首要地位,重視學生素質和能力的培養,重視中醫藥教育的改革創新。一直注重教材建設、課程建設、專業建設、學科建設和人才培養,其多項研究成果獲得國家、省部級獎勵。推進了我校的學科建設和人才培養,如我校的國家級重點學科從無到有,博、碩士學位授位學科點從5個增設至20多個。她在從教生涯中對自己教師職業的要求是“人是需要一點精神的,辦好教育是需要一點精神的,當好教師是需要一點精神的”。她重視教育教學研究與實踐,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顯著的成績。

1.以教材為載體,助推學生成才

萬德光教授長期堅持以教材建設為載體,育人為課程內涵建設的核心,培養高素質中醫藥人才為教學目標。中藥專業創辦之初,“三材(才)”(教材、器材、人才)建設任務緊迫。其中,中藥專業課程建設是當時面臨的重要任務,學校在中藥專業的課程體系建設和教材建設中,著手進行中藥科學化的課程教材建設工作。1961年,她以初生之犢不畏虎的精神,以歷代本草收載的動物藥為據,融合動物形態學、分類學和中藥學知識,創編了《藥用動物學》(油印本)講義。在創編之初,她就察覺到動物藥的重要性和資源的局限性,最早將藥用動物引種馴化、資源保護與發展的知識納入教材和教學內容。1993年,她總結了30余年的教學經驗和國內外動物藥研究的成果,組織了一批專家參加編寫,由她牽頭主編出版了國內首部《藥用動物學》(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3)教材,推動了國內動物藥研究人才的培養。1996年,該項成果獲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優秀教材一等獎。2009年,她再次組織20余所高校教師主編出版了“十二五”規劃教材《藥用動物學》(上??萍汲霭嫔?,2009)。該教材不僅進一步推動了人才培養,而且在有效解決動物藥基原和藥用部位等的科學性問題,以及資源保護與持續利用等方面起到了重要引領作用。

她一貫重視并支持課程教材建設工作,1977年、1980年,她分別參加了首部中醫院校試用教材及全國高等醫藥院校試用教材《中藥鑒定學》和《藥用植物學》的編寫,執筆撰寫了部分內容。1992年,她受聘為普通高等教育中醫藥類規劃教材編審委員會委員,并擔任了首版本科規劃教材《藥用植物學》《中藥鑒定學》《中藥化學》的主審。近些年來,為適應中醫藥研究生教育發展的需要,全國啟動了高等中醫藥院校研究生規劃教材編寫工作,她作為第一主編會同22所醫藥院校及科研院所的專家,編寫出版了首部研究生規劃教材《中藥資源專論》,供中醫藥、中西醫結合相關專業研究生使用。50多年來,萬德光教授就是這樣堅持不懈,為不斷適應中醫人才培養的需要,推進課程教材建設工作。

為了將教材、課程建設和人才培養緊密結合在一起,2000年她主持了“藥用植物學”四川省重點課程建設,2003年主持“藥用植物學”四川省精品課程建設,2006年主持“藥用植物學”國家級精品課程建設。她注重課程內涵建設,特別重視在課程教學中將培養學生人生觀和專業知識與技能的學習聯系在一起,使課程教學與中醫藥人才培養相結合。教學中強調教師忌說教、訓誡,應是“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地融于專業知識傳授中,真正做到“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如在“藥用植物學”課程教學建設中,就針對不同的教學層次提出模塊化教學,探討課堂、實驗室、野外等教學環節的內容、方法與形式,注重教學中將培養學生生命價值觀和專業知識與技能的學習聯系在一起,構建了藥用植物學創新型課程,并發表了相關的課程教學改革的論文。在課程體系建設方面,2008年她領銜主持了“中藥品質國家級教學團隊”的建設,親自帶領中、青年教師參加教育部相關機構組織的教師教學能力培訓班,派送青年教師外出參加培訓學習。2009年、2010年她親自給教師講示范教學課,還組織經驗豐富的教師給青年教師上示范教學課,并主持召開了多次青年教師培訓暨教學經驗交流會,使承擔藥用植物學、中藥鑒定學、中藥化學、藥用動物學、中藥商品學等系列課程的青年教師的教學水平、科研能力得到很快的提升。萬德光教授作為中藥科學化的踐行者,在教材建設、教師隊伍建設、人才培養等方面做出了重大貢獻。

2.保持中醫藥特色,優化課程及專業建設

1983~1998年,她擔任學校副校長期間,正值中醫高等教育發展時期,在改革發展的新形勢下,中醫藥教育面臨人才培養優化的問題。其中,課程設置和專業設置優化是其核心問題。在調研的基礎上,她提出了“中醫高校課程設置優化”[中醫教育,1986,(2):5-6]、“中醫高校本科專業結構合理化”[中醫教育,1987,(1)]和“中醫藥本科專業目錄的修訂建議和思考”[廣西中醫學院學報,1998,15(1):13-14]等改革建議。她分析了現行課程設置的弊端,“多”“重”“散”,影響了中醫藥人才培養的質量及中醫藥學術的繼承、發展。針對弊端,她提出了課程設置優化原則,以及正確處理基礎課與專業課、中醫課與西醫課、中醫大科與小科、必修課與選修課的關系,對推動中醫藥院校課程體系建設起到了重要作用。她身體力行,勇于承擔,在中藥專業課程結構調整優化建設中,開設了系列新課,并親自講授“中藥現代生物技術”“中藥品種品質與藥效”等課程。授課內容既保持了中醫藥特色,又引入了新理論、新方法、新技術。在完善學生知識構架,以及培養創新能力等方面取得了良好效果。

1998年,針對當時國家教育部正組織進行的專業目錄調整工作,本著拓展專業口徑、增強適應能力、堅持科學性、遵循教育規律、充分體現中醫藥特色與優勢,培養具有適應社會需要和時代特征的中醫藥人才,她和教改研究團隊,在調研基礎上分別提出了中醫類、中藥類專業目錄調整的建議,其中特別分析了中醫、中藥歷史上同源,理論同屬,二者互根互用的特點,建議中藥專業從藥學專業中獨立出來,與中醫學類并列的專業學科目錄設置,這樣更符合中醫藥學的實際,有利于中醫藥特色的保持及并行發展的中醫藥教育規律的實現。該建議在國家專業目錄修訂中,受到了重視和采納。

3.遵循教育規律,改革創新中醫藥人才培養模式

當代中醫藥教育納入了大教育之內,萬德光教授提出在遵循教育規律辦學的同時,中醫藥教育還必須重視保持中醫藥的特色與優勢,體現中醫藥知識與技能為主體的特征,培養適應社會需求、有較大發展潛力的中醫藥人才,推動了中醫藥教育和教學改革進程。她在分管學校教學工作期間,先后主持進行了“高等中醫藥教育按類招生分段教學培養模式的改革與探討”“面向21世紀中醫藥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研究與實踐”“中藥類專業教育模式及課程體系改革、辦學體制改革與高等中醫藥跨學科復合型人才培養模式建立的探討”“21世紀初中藥學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研究與實踐”等教育研究課題,在大量調研的基礎上。發表了研究論文20余篇,取得了多項實質性的教學成果。其中“高等中醫藥教育按類招生、分段教學培養模式改革實踐”獲四川省教學成果一等獎(1997年)和國家級教學成果二等獎(1998年),“中醫藥大學生學習情況調查”獲國家教育部八五重點課題優秀成果三等獎(1997年),“加強中醫藥大學生學習的研究和指導,深化教育教學改革”獲四川省教學成果一等獎(1997年),“面向21世紀中醫藥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研究與實踐”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二等獎(2001年),“中醫藥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研究與實踐”獲四川省教學成果一等獎(2004年),“中藥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的構建與中藥理科基礎基地建設的實踐”獲四川省教學成果一等獎(2010年)等。

萬德光教授與教改研究團隊在大量調研的基礎上,貫徹“邊探討研究,邊付諸實踐”的原則,推動了學校教育和教學改革進程。如1986年在全國率先實行中醫專業文理兼收的招生改革;1991年探索招收有臨床經驗學生的中醫本科教育改革;1995年推行“按類招生,分段教學”“中期分化,廣進精出”的中醫藥人才培養新模式;1996年與四川大學合作,整合資源優勢,設置并聯合培養七年制中醫學專業;1997年開辦全國唯一的中藥學基礎國家理科基地班。這些改革措施明顯提升了我校中醫藥人才的培養水平和質量,培養造就了一批高素質、高質量的中醫藥人才,為中醫藥事業發展和人民健康事業做出了突出貢獻,在國內外具有廣泛的影響。同時,她根據自己積累的經驗,主編出版了國內第一本指導中醫藥大學生學習的《中醫學習學》(四川科學技術出版社,1992),幫助中醫藥大學生走向成才之路。萬德光教授對中醫藥高等教育的改革和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二)科研實踐

萬德光教授在長期科研實踐中,針對中藥品種繁雜眾多,化繁為減,頗有創意地將研究對象分列為:單基原中藥、多基原中藥、同基原多部位中藥、動物類中藥,各有側重地進行研究,成果豐碩。

1.單基原中藥

【理論闡微】

單基原中藥是指只來源于一個生物物種特定器官組織的中藥材。如丹參、川芎、紅花、虎杖、茯苓、頭花蓼、銀杏、金銀花、款冬花、薄荷、蓽澄茄、貫葉金絲桃、川楝子等。這類中藥的生物來源單一,藥用部位穩定,數量最多,約占《中國藥典》(一部)所收載藥材種類的70%。

古代本草著作中對中藥基原問題的記述較模糊,常以產區來確定藥材的質量。單基原中藥存在“單基原單道地”和“單基原多道地”兩大類。萬德光教授認為單基原中藥在歷史上資源豐富,或可替代性不強;品種主要以延續為主,變遷為輔。目前單基原中藥主要的工作重點是:①資源稀缺瀕危品種研究以發展引種、馴化,人工擴大資源量,以滿足臨床對資源的需求為重點;若人工培育困難,則首先開展替代資源的研究。②單基原單道地的品種以規范化生產,穩定和保證藥材的質量為主。③單基原多道地的品種以明確各產地藥材臨床作用的同質性和特異性,明確不同用途的優質藥材生產地,闡釋藥材品質形成機制和建立相應控制的技術方法等為重點,確保藥材質量滿足中醫臨床的需求。她帶領其團隊以丹參、紅花、川芎等為載體,在對上述問題研究中取得了多項成果。

【研究示例】

丹參來源于唇形科植物丹參Salvia mihiorrhiza Bge.的干燥根及根莖。主產四川、山東、河南、河北、陜西、山西、江蘇等省,是典型的“單基原多道地”的類型。通過對全國7省26個樣點的丹參進行了歷史資料、環境調查、遺傳背景、質量分析和異地引種研究,首次揭示了丹參資源環境、品種和質量的關系,主要獲得了以下成果:①根據本草文獻,結合氣候、水文考證分析,提出黃河河道向南遷徙引起丹參的道地產區向南遷徙。唐朝末期黃河流域由暖濕氣候逐步過渡明清以來的冷干氣候,引起道地產區向溫暖地區遷移,這是明代出現了道地“隨州”、清末以來出現道地“四川”的重要原因。②土壤環境分析表明,丹參適應性強,主要生長在黏性褐土、黃褐土、紅黃壤中,Cd是產地土壤環境污染的主要因素。根際微生物中氨化細菌為優勢菌群,硅酸鹽分解菌和反硝化細菌次之;栽培丹參引起土壤真菌化改變,是引起連作障礙的主要因素。丹參根系行為改變了元素的有效性,提高了土壤中Fe、Mn、Zn可給態的量,降低了Cu可給態的量,大幅度提高了根際土Zn/Cu值、降低Fe/Mn比值,并依據元素可給性擬定了土壤適宜栽培丹參的元素有效態評價模型。③遺傳分析表明,丹參在細胞核遺傳(EST-SSR)和細胞質遺傳(cpSSR)上變異均處于中等水平,但各地區上差異程度不同;各省區間的遺傳變異均以種群間的遺傳變異為主,各省區內種群間的基因流有限,省區間的基因交流比較明顯。④微生態分析首次證實丹參屬菌根型植物,從丹參根際土壤中共分離出21種AM真菌,其中球囊霉屬(Glomus)為優勢種群。四川、山東、河南和陜西產區的丹參內生真菌有3綱5目8科20屬,鐮孢屬是其共有優勢屬;以山東產地內生真菌類群最為豐富,且具有4個特有種群,內生真菌菌群構成具有明顯的地域性。⑤藥材質量研究表明,丹參酮ⅡA質量分數與丹參中脂溶性成分含量之和成正比,丹酚酸B質量分數與丹參中水溶性成分含量之和成正比,丹參藥材可分為丹參酮型和丹酚酸型兩類。藥材中無機元素特征體現地域性和異質性,Zn/Cu值可作為劃分產地的標準;藥材存在Cd、As、Pb污染,尤以Cd污染嚴重。⑥異地引種實驗首次證實丹參的質量受到遺傳和環境飾變的雙重作用,丹參種質中有遺傳主導和環境飾變兩種類型,其中山東平邑、山東臨朐、山東沂南、河北行唐等地的種質是環境的飾變為主的類型。通過以上的系統研究,對認識丹參演變和品質的形成機制,完善質量控制標準,指導生產等均具有重要的學術和現實意義。

2.多基原中藥

【理論闡微】

多基原中藥是指來源于兩種以上生物特定器官或組織的中藥材。如遠志、川木通、花椒、威靈仙、石斛、山銀花、桃仁、五味子、黃連、川貝母、赤芍、枳實、枳殼等。中藥基原的多源性自古有之,如《集注》謂“菊有兩種”,《新修本草》注云“藍實有三種”等等。古本草中,一藥數圖者甚多,這是多基原中藥自古存在的明證。多基原中藥約占《藥典》收載中藥材總數的25%。

萬德光教授認為隨著生物分類認識的深化,以及滿足臨床用藥的需求,多基原中藥的種類處于變化發展之中。臨床療效基本相同或極其相似,是多基原中藥成立的關鍵。親緣關系相近、藥材性狀特征基本相同是多基原中藥形成的基礎。如《藥典》收載的多基原藥材中,同科同屬的藥材占總數的85%左右,同科不同屬者約占12%,不同科者僅占2%左右。親緣關系相近的物種,提供了發展多基原中藥品種的可能性,也是新藥開發研究的內容之一。同時多基原中藥受臨床療效、藥材性狀、成分相近程度、資源量等因素制約,從而決定了其基原物種具有有限性。此外,親緣關系并非形成多基原中藥的唯一條件,如天竺黃、紫草、小通草、青黛、土蟞蟲等少數中藥來源于不同屬甚至不同科的生物。因此,臨床療效才是多基原中藥成立與否的決定條件。

她進一步指出藥材基原的單一性與有限多原性,一方面為藥材的相對穩定提供了基礎條件,另一方面也為發展新品種、擴大藥源提供了可能性。多基原中藥成立與否的決定條件是中醫臨床療效,因此不能任意增加其基原。有些原來的多原性品種,因發現某個基原具有新成分、新療效,從而產生品種分化,使之脫離原藥名而另立為新品,另起新名。如石斛、淫羊藿、黃柏等都出現過品種的分化。因此,目前的多基原中藥主要工作重點是:①明晰多基原中藥的歷史源流,重視質量等同性研究,發掘其科學內涵。②明確主流品種、優質品種和道地產地。③闡釋各品種和產地化學成分的差異,建立鑒別和質量評價的標準。④開展優質品種的引種、馴化,實現人工擴大資源量,確保藥材的質量和產量,以滿足臨床對藥材資源的需求。她帶領其團隊以遠志、川木通、威靈仙、桃仁、花椒等為載體,在此類問題研究中取得了豐碩的成果。

【研究示例】

遠志為遠志科植物遠志Polygala tenuifolia Willd.或卵葉遠志Polygala sibiria L.的干燥根,屬典型的二基原中藥。1985年萬德光教授獨撰研究論文“四川省遠志科遠志屬植物種類、分布、藥用情況的調查報告”(成都中醫學院學報,1985,2期),1989年編撰《四川植物志·遠志科》,1995年開始圍繞主流品種、主產區、質量標準和炮制工藝和資源利用開展了相關研究。她依據中醫臨床功效系統研究遠志30余載,在品種、資源、道地性、遺傳多樣性、品質評價、炮制機理、培育技術等方面取得了以下成果:①通過對歷代醫藥文獻的梳理,明確“安神益智”“祛痰止咳”“散瘀消腫”是其主要功效,臨床主要用于失眠多夢、健忘驚悸、神志恍惚、咳痰不爽、瘡瘍腫毒、乳房腫痛等。宋代以前遠志的基原植物主要為遠志P.tenuifolia Willd.,宋代本草出現了多種來源,明·李時珍謂“有大葉、小葉兩種”,經考證小葉者與遠志P.tenuifolia Willd.一致,大葉者與卵葉遠志P.sibirica L.一致,后世一直沿用,屬歷史形成的二基原藥材。在宋代以前遠志主產地在山東泰山和魯南地區,宋代以后逐漸擴展至河北、河南、山西、陜西等地。古本草以山西、河南為道地,今以山西、陜西所產質量最好,產量最大。歷代醫家認為遠志“戟人咽喉”,須經炮制用于臨床。《華氏中藏經》就有“去心”,《雷公炮炙論》載有“甘草湯浸宿”的炮制方法,宋代以后出現了甘草制、蜜炙、朱砂制、姜汁制、酒炙、燈心草制、復制等炮制方法。歷版《藥典》多采用切斷(未去心)、甘草制、蜜制方法,《全國中藥炮制規范》還收有朱砂制法??梢?,甘草制、蜜炙是目前臨床常用的遠志炮制方法。②1996—1999年和2004—2005年分別對全國遠志野生和栽培資源、商品流通情況的調查表明,野生遠志P.tenuifolia Willd.分布于東北、華北、西北和華中地區,卵葉遠志P.sibirica L.分布于東北、華北、西北、華中、華南、西南地區。從14個省區38個點流通的遠志商品調查發現,遠志藥材商品的主流品種是遠志P.tenuifolia Willd.,卵葉遠志P.sibirica L.所占比例極小。首次發現并報道了遠志藥材新的摻偽品麥冬須根。太行山地區是遠志的主產區,野生資源不斷減少,山西、陜西、甘肅等地開始人工栽培,以山西栽培面積最大。③采用RAPD、ISSR和AFLP技術、毛細管電泳技術、等位酶分析技術,從核酸、基因和蛋白質三個層次進行了遠志種質資源遺傳多樣性分析,建立了RAPD和ISSR標記鑒定遠志和卵葉遠志的方法;首次克隆了遠志中鯊烯環氧酶基因部分序列,對解決遠志栽培品種種質混亂、品種選育等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④圍繞遠志的主要臨床用途,以“安神益智”功效為切入點,以主流品種遠志P.tenuifolia Willd.為研究材料開展了質量標準研究。首次明確遠志總皂苷元有明顯的鎮靜催眠作用,是遠志鎮靜安神的有效組分群,分離鑒定了能代表遠志主要功效的皂苷元——遠志酸;并以遠志酸為指標性成分,建立了能較確切關聯功效的藥材質量標準,填補了遠志質量標準中無定量指標的空白。該成果被《藥典》(2005年版)采用。⑤對5省14個點野生遠志P.tenuifolia和卵葉遠志P.sibirica藥材中遠志酸的含量測定結果表明,四川茂縣產遠志P.tenuifolia.和卵葉遠志P.sibirica遠志酸含量最高,分別達4.88%和3.48%,陜西淳化、山西太谷產遠志P.tenuifolia和四川九龍產卵葉遠志P.sibirica次之。甘肅、陜西和山西等省9個產地栽培遠志P.tenuifolia藥材中遠志酸含量以山西沁源4.69%,最高;山西汾陽、山西繁峙和陜西韓城,分別為3.93%、3.79%和3.26%;甘肅鎮原為0.88%,最低。以主產區山西的氣候因子、土壤條件影響遠志藥材質量的研究結果表明,年、日照時數和無霜期是影響藥材中遠志酸含量的主要氣候因子,其次是7月平均溫度和年降水量;土壤有效磷及水分含量是影響遠志酸含量主要土壤因子,其次是全磷和有機質含量,再次為全氮和全磷含量。遠志總糖含量以晉西北氣候區平魯為界,平魯以南,各氣候區遠志總糖含量由南向北,由西向東逐漸降低;糖類含量顯示了和地理氣候的相關性。山西野生遠志以河保興丘陵氣候區興縣遠志為界,向北各氣候區野生遠志酸含量逐漸減少,向南到上黨氣候區為止,各氣候區野生遠志酸含量逐漸升高。在山西境內從南到北,前三個氣候區與后五個氣候區遠志酸含量與皂苷對紅細胞的半數致死量(LD50)倒數變化趨勢基本一致,但中間六個氣候區二者變化趨勢不明顯。以上研究表明產地、環境對藥材質量影響較大,為遠志栽培物種和產地的選擇提供了有力的技術支撐。⑥通過主流品種遠志P.tenuifolia Willd.的種子貯存特性、播種方式、栽培密度、肥料需求特性、良種選育、種子采集時間和方法等方面的研究,從種子質量標準、氮磷鉀需求規律、水肥高效耦合、需水規律、蚜蟲防治、根腐病防治、生長動態等七個方面建立了遠志高產技術路線,建立了遠志規范栽培技術。這些結果為遠志品種選育、規范化生產提供了有力的技術支撐。⑦以臨床常用的生遠志、甘草制遠志和蜜遠志3種飲片為對象,圍繞“安神益智”“祛痰止咳”功效,開展了炮制工藝(含輔料甘草水煎煮和蜂蜜煉制)和飲片質量標準的規范化研究,結果表明蜜遠志、甘草制遠志、生遠志的鎮靜催眠作用無顯著性差異,甘草制遠志能減少小鼠跳臺錯誤次數和小鼠腦內5-HT、NE及DA含量均升高;蜜遠志止咳化痰作用強于生遠志,甘草制遠志與生遠志相比僅有增強趨勢。此研究結果闡釋了遠志炮制機理,確定了炮制關鍵工藝技術參數,制定了3種飲片炮制標準操作規程(SOP),經中試驗證合理、可行,能滿足大生產的要求,制定了遠志飲片的質量標準。

萬德光教授歷時三十余載,完成以上研究,體現了她以臨床療效為核心,中藥功效為切入點,從中藥品種探究其品質,從品種、品質探究其藥效,分析影響中藥臨床療效的諸因素,建立中藥品質控制標準,以保證中藥臨床療效的學術思想;堅持傳承不泥古,發揚不離宗,多學科結合解決中藥品質問題的科研理念和學術特點。該系統研究中各階段性成果先后獲部省級以上獎勵3次,發明專利2項。

3.同基原多部位中藥

【理論闡微】

同基原多部位中藥是指來源于相同生物物種,而不同器官組織作不同的中藥使用。同基原多部位中藥包括單基原類型,如“桑葉、桑椹、桑枝、桑白皮”“陳皮、橘核、橘絡”“益母草、茺蔚子”“茯苓、茯苓皮”,以及多基原類型,如“麻黃、麻黃根”“木通、八月札”“天花粉、瓜蔞、瓜蔞皮、瓜蔞子”等。同基原多部位中藥在《藥典》所收藥材種類中所占比例較小。

萬德光教授認為同基原多部位中藥自古存在,體現了古人在認識和利用生物資源方面的大智慧。同基原多部位中藥出現和成立的依據是各部位化學組分群的差異性,即生物代謝產物合成、積累和貯藏存在組織、器官和時序的特異性,是同基原多部位中藥出現和成立的理論基礎。從功效角度看同基原多部位中藥可分為兩類,一類是各藥功效相近或具相同功效,如“陳皮、橘核、橘絡”“丁香、母丁香”等;另一類是各藥功效差異較大甚至迥異,如“桑葉、桑椹、桑枝、桑白皮”“麻黃、麻黃根”“木通、八月札”等。雖同基原多部位中藥數量不多,但頗具中醫藥特色,是闡釋中藥功效物質基礎很好的實驗材料。因此,目前同基原多部位中藥主要工作重點是:①同基原多部位中藥存在多基原時,首先應明確優質品種和道地產地。②同基原多部位中藥不能依靠DNA鑒別,故需闡釋各部位化學成分的差異性,是建立鑒別和質量評價的基礎。③利用各部位化學組分群的差異和中藥效用差異的相關性,闡釋中藥效用內涵的實質。她帶領其團隊以桑類藥材和“陳皮、橘核、橘葉”為載體,開展了上述問題的研究工作,并取得了多項成果。

【研究示例】

桑類中藥(桑葉、桑椹、桑枝和桑白皮)來源于桑樹的不同部位,為典型的同基原多部位中藥。桑類中藥的功效各不相同:桑葉疏散風熱、清肺潤燥、清肝明目,桑椹補血滋陰、生津潤燥,桑枝祛風濕、利關節,桑白皮瀉肺平喘、利水消腫。萬德光教授發現歷版《藥典》所載桑類中藥均為單基原,但李時珍謂“桑有數種”。因此,萬德光教授帶領其團隊從基原考察入手,圍繞桑類中藥“品種—品質—藥效”開展了相關研究,獲得以下成果:①系統地考證中國桑樹古今分類的基礎上,證實歷史上“桑有數種”包括桑M.albaL.、雞桑M.acidosa Griff.,以及桑M.alba L.的種下分類單位和品種。考慮到桑類中藥主要來源于栽培桑樹的事實,萬德光教授逐一核證我國上千份桑樹栽培種質的原植物,發現源于桑M.alba L.(包括已合并的廣東荊桑M.atropurpurea Roxb.)及其變種魯桑M.alba L.var.multicaulis(Perrott.)Loud.的種質多達990份,而雞桑M.acidosa Griff.約30份,其他桑種的則更少。桑M.alba和魯桑M.albavar.multicaulis是目前桑類中藥的主流品種??紤]到不同種質的桑葉在養蠶方面(即對蠶的生物活性方面)并無本質區別,她提出了桑類中藥受桑種間影響可能較小,而藥用部位間的差異反倒較大。②性狀鑒定和顯微鑒定研究的結果表明,常規形態學方法難以將桑類中藥鑒定到Morus屬具體物種;針對桑枝藥材常有偽品或摻偽問題,運用分形理論研究了桑枝藥材的紋理特征,首次通過分形維數(表征形態復雜程度的參數)不同區分了桑枝與偽品柳枝。通過HPLC分析并結合支持向量機(SVM)方法,擬定鑒定桑白皮的數值分類模型,用此模型對待測樣本是否屬于M.alba的預測準確率可達100%。③采用紫外-可見分光光度法(UV)、高效液相色譜法(HPLC)、薄層色譜法(TLC)和氣相色譜-質譜(GC-MS)方法考察了桑類中藥化學成分群的差異,GC-MS分析表明3,7-二甲基癸烷是桑類藥材石油醚部位的共有成分,桑葉與桑椹間共有成分14個,桑葉與桑枝7個,桑葉與桑白皮4個,桑椹與桑枝9個,桑椹與桑白皮4個,桑枝與桑白皮2個;桑葉中植醇(5.68%)、4,6-二甲基正十二烷(4.52%)、正十六烷(4.50%)、棕櫚酸(4.39%)等的相對含量較高,桑椹中原阿片堿(49.70%)和亞油酸(9.71%)較高,桑枝中棕櫚酸(12.51%)、反式-2-氯環戊醇(10.84%)、溴代十八烷(8.48%)、正十七烷(8.03%)較高,桑白皮中原阿片堿(73.22%)、十八碳醛(4.93%)、亞油酸乙酯(4.39%)較高??梢?,桑類中藥相互之間既有共性成分又有各自特征成分。TLC分析發現桑類中藥生物堿類也存在共有成分,但桑白皮的生物堿斑點更多。通過UV、HPLC、TLC方法考察桑類中藥經系統溶劑法所得多個提取部位的分析數據,結果表明不同入藥部位間有一定相似性,但差異性非常明顯;不同桑種或不同產地的相同部位藥材間的相似性很大、難以區分,表明桑類中藥品質受桑種和產地影響可能較小;但分析數據作適當變換(UV數據進行傅立葉變換、TLC圖像進行數字化譜圖變換),再結合SVM方法,可實現不同桑種間的區分。④根據桑枝、桑白皮的功能與主治,以鎮咳祛痰、體外抗氧化、影響免疫功能、基于STAT5b靶控報告基因的胰島素受體細胞模型等考察桑類中藥的藥效異同,研究結果表明桑類中藥存在以上方面共性的藥效,但不同提取部位和作用程度上存在明顯差異。基于虛擬篩選模型,將桑類中藥已知化學成分分別與胰島素受體、α-葡萄糖苷酶、β2腎上腺素受體、磷酸二酯酶4B、PSGL-1蛋白、血管緊張素轉化酶(ACE)、谷胱甘肽S-轉移酶、HIV-1、COX-Ⅱ、碳酸酐酶Ⅻ、鹽皮質激素受體等靶點模型進行了對接,分別發現了一些潛在活性成分,其中部分活性成分已被文獻所證實,如針對磷酸二酯酶4B靶點篩出的kuwanon G、kuwanon C和mulberrofuran A已證實影響花生四烯酸的代謝而抗炎,針對ACE靶點篩出的moracenin D、moracenin C、moracenin B、kuwanon G、moracenin A和kuwanon H已證明有降血壓活性。

在以上研究結果的基礎上,萬德光教授從“品種—品質—藥效”相關性和穩定中藥療效的認識出發,提出建立“模式中藥”以控制中藥質量的建議,即基于中藥道地藥材的大樣本研究,獲取中藥化學組分群的種類、含量及比例信息,構建中藥成分群的標準化模型。以“模式中藥”為參照系,評價基原(包括栽培種質)、入藥部位、產地、采收時間等因素對該中藥品質穩定性的影響。該項研究成果對同基原多部位中藥的品質評價和質量控制具有重要的學術意義。

4.動物類中藥

【理論闡微】

動物類中藥是指來源于動物的一類中藥,包括以動物全體、器官、組織或生理、病理產物、動物制品等入藥。《山海經》記載的動物藥66種,主治數十種疾病;《本經》收載有動物藥67種,后世本草皆有記載。目前常用的動物藥100種左右,道地藥材30余種;《藥典》收載50種左右,約占所收藥材種類的10%。

動物類中藥具有臨床適應證廣泛、療效卓著等特點,被歷代醫家重視和廣泛使用。動物類中藥入藥部位復雜多樣,萬德光教授將入藥部位歸納成幾大類:即全體入藥,如水蛭、地龍、全蝎、蜈蚣、斑蝥、金錢白花蛇、海馬、蛤蚧等;部分組織器官入藥,如雞內金、蛤蟆油、蛇膽、熊膽、水獺肝、海狗腎等;分泌物入藥,如麝香、蟾酥、蟲白蠟、紫草茸、蜂王漿等;角骨入藥,如鹿茸、龜甲、穿山甲、鹿角、狗骨、玳瑁、鱉甲等;貝殼類入藥,如石決明、瓦楞子、珍珠母、牡蠣、海蛤殼、海螵蛸等;排泄物入藥,如蠶沙、五靈脂、望月砂、白丁香等;生理產物入藥,如蟬蛻、蛇蛻、蟾蜍衣、紫河車等;病理產物入藥,如牛黃、馬寶、珍珠、僵蠶、冬蟲夏草等;動物制品入藥,如血余炭、鹿角膠、阿膠等。鑒于動物類中藥應用上具有顯效性、特需性、廣泛性和大眾性,資源上具緊缺性,開發利用上具拓展性;但成分多為蛋白質、酶類和多肽等初級代謝產物等特點。因此,研究思路和方法、技術上具有其特殊性,萬德光教授提出目前動物類中藥的主要工作重點是:①明晰動物類中藥的歷史源流,明確主流品種、優質品種和道地產地。②在大多動物藥活性組分群未明確的情況下,開展鑒別技術和方法的研究。③利用現代生化分析技術結合藥學研究手段,尋找動物類中藥治病的物質基礎,建立鑒別和質量評價的標準。④珍稀瀕危類動物中藥應注重替代品的研發,同時加強引種、馴化,實現人工飼養,擴大資源量,滿足臨床對資源的需求。她帶領其團隊以冬蟲夏草、蓖麻蠶、僵蠶、涼山蟲草、海馬、海龍、豬血、鹿血、驢血、桑螵蛸等為載體,在動物藥研究中取得了豐碩的成果。

【研究示例】

冬蟲夏草來源于麥角菌科真菌冬蟲夏草Cordycepssinensis(BerK.)Sacc.寄生在蝙蝠娥科昆蟲幼蟲上的子座和幼蟲尸體的干燥復合體。屬名貴藥材,但基礎研究薄弱,混淆品、參偽品較多。她帶領其團隊圍繞冬蟲草的品種和鑒別問題開展了相關工作,取得了以下成果:①采集、收集了國內外100余份各產地的冬蟲夏草樣品,近100份地方習用品和偽品。②通過文獻整理和樣品鑒定,認為冬蟲夏草的基原動物存在多來源性,涉及蝙蝠蛾科蝠蛾屬(Hepialus)近60種昆蟲,冬蟲夏草真菌應采用Ophiocordyceps sinensis(Berk.)G.H.Sunget al.為正名,建議《藥典》記述冬蟲夏草來源應為“麥角菌科真菌冬蟲夏草Ophiocordycepssinensis(Berk.)G.H.Sunget al.寄生在蝙蝠娥科蝠蛾屬Hepialus昆蟲幼蟲上的子座和幼蟲尸體的干燥復合體”。③基于冬蟲夏草特異性的核酸片段開發出了冬蟲夏草真偽鑒別的PCR快檢試劑盒。④利用蛋白組學技術獲取全蛋白圖譜,篩選到冬蟲夏草特有的26種蛋白質,其中活性蛋白IP4可作為冬蟲夏草質量評價的指標性組分,并在此基礎上開發了基于IP4蛋白的ELISA快檢試劑盒;⑤冬蟲夏草蛋白總提物和各分子量段蛋白組分對巨噬細胞免疫系統表現出雙向調節作用,顯現高濃度促進,低濃度抑制,大分子量蛋白組分免疫促進作用較強,小分子量蛋白組分免疫抑制作用較強。⑥首次發現了抗腫瘤效果較好的肽類新化合物。⑦測定了冬蟲夏草及其主要混淆品中核苷類成分的含量,發現尿苷、肌苷、鳥苷、腺苷是冬蟲夏草含量最高的4種核苷類成分,占到核苷類成分總量的85%以上,提出冬蟲夏草的質量控制標準為尿苷不少于0.12%,尿苷、肌苷、鳥苷和腺苷量的總量不得少于0.28%。⑧運用冬蟲夏草COⅠ序列分析,發現寄主昆蟲有明顯的區域差異性,設計小金蝠蛾特異引物能擴增出大部分四川居群,為冬蟲夏草產地溯源提供了思路。通過以上的系統研究對動物藥的品種考證與鑒別、活性物質的篩選及質量評價起到了示范作用,對指導冬蟲夏草生產與應用均具有重要意義。

(編撰者:嚴鑄云、劉友平)

主站蜘蛛池模板: 通州市| 和静县| 常宁市| 广水市| 靖远县| 巴彦淖尔市| 清徐县| 乐亭县| 班玛县| 武宣县| 洛扎县| 阳东县| 双流县| 隆回县| 盐城市| 福泉市| 建水县| 若尔盖县| 昭觉县| 乐山市| 南阳市| 吉林省| 雷波县| 乌什县| 营山县| 克什克腾旗| 定边县| 湘乡市| 嫩江县| 惠来县| 乌兰浩特市| 昭通市| 来安县| 英山县| 定日县| 怀安县| 磐石市| 临武县| 五华县| 昌都县| 辽宁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