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關吉多

一、成長歷程

關吉多(1916—2010),男,滿族,遼寧省遼陽市人,我國著名中醫學家、針灸學家。1916年生于遼寧省遼陽市,卒于2010年。關老于1932年考入天津中國醫學傳習所,師從天津名醫陳澤東先生,年余復考入北京華北國醫院,師從于施今墨先生門下,悉承真傳。1957年調任成都中醫學院任教,歷任成都中醫藥大學學位評審委員會委員,全國高等中醫藥院校針灸專業教材編審委員會委員,四川省針灸學會顧問,是國家教委首批批準的針灸學碩士生導師。1991年被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聘為中國國際針灸考試委員會委員,曾先后擔任成都市第八屆政協委員,中國農工民族黨成都中醫藥大學總支部主任委員。

二、學術精粹

關老從醫執教幾十載,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學術思想與醫技風格。今擇其要,略述如下:

(一)理論方面

在關老的治學生涯中,不滿足于已成定論之說,而是追本尋源,以求真貌。通過對所發現問題的潛心研究,仔細分析、考證,提出自己的看法和新見解,解決了針灸學中的一些實際和有爭議的問題,豐富和充實了針灸學的內容,為針灸學術的發展作出了貢獻。

1.針灸起源本能說

從五十年代以來的近代文獻記載及教科書均認為,針灸起源于古代的原始社會,約在公元前22世紀前后的新石器時代,人們在生產勞動中,偶然不慎被石塊砸傷或樹枝刺破身體某個部位,使原有的疾病得到了緩解或消除,經過長期的反復實踐,逐步積累了利用銳利的石塊治病的經驗,從而發明了砭石療法。灸的起源則是在火的發明以后,人們由于偶然烤灼了身體某些部位的肌膚以后,原有的病痛得到了減輕或者痊愈,因之發明了灸法。以上關于針灸學起源的推論,均將針灸的起源看成是偶然事件中產生的,關老認為事實并非如此,應當結束這種“偶然學說”。針與灸的發明是具有科學性和民族智慧不可磨滅的光輝經歷的,是炎黃子孫聰明才智的結晶,絕非偶然撞傷和不可能重復的偶然事件中產生的,而是來自人的本能,本能驅使著人們去尋求解除痛苦的方法,經過無數次的反復實踐而形成的一種固定傳世的療法。

針灸既然是一門科學,就有它的產生、發展與規律。關老認為,針與灸的發明是和人類的需求分不開的。我們的祖先在原始社會中,一旦患了疾病,就會千方百計地去尋找解除疾苦的方法,這是生命為了生存的自然現象,人們的社會需求就是社會發展的動力,當今世界科技高度發達,難道不是由于社會的需要發展起來的嗎?正如肚子餓了就會去找吃的,人一旦有了病痛,當然就會想方設法減輕或消除痛苦,這是生存的需要。因此,針灸只能是古代人在生活、生產中逐漸形成的,是生物本能的一種反應,《素問·異法方宜論》中明確指出了因地區的不同,治療方法也各異,說明了因生存環境的不同產生各種不同的治法,“藏寒生滿病,其治宜灸焫,故灸焫者,亦從北方來”。

關老經過多年的潛心思考,提出了“針灸起源本能說”,他為此專門撰寫了《針灸源頭漫談》一文,詳盡的討論了針灸的起源與發展,他的這一觀點在學術界產生了較大的影響。因為作為教材,針灸起源“偶然說”沿用已久,要改變這種看法實非易事,關老為之進行了不懈的努力,現在已有越來越多的人接受關老這一觀點。

2.正本清源,校正腧穴定位錯誤
(1)胸部腧穴定位新說

在腧穴學的教學過程中,關老發現肺、脾二經胸部的穴位與實際不符,而且與古代文獻記述也有差別。關老認為,腧穴定位對針灸腧穴理論與臨床療效都至關重要,因而對一些理論與實踐有矛盾的腧穴定位,必須一字一句,詳加考證,不能人云亦云,否則就會以訛傳訛,造成腧穴理論的混亂,從而影響針灸的臨床療效。為此,在詳細考證《黃帝內經》《針灸甲乙經》等古籍的基礎上,關老反復研討古代文獻記述的含義,提出了自己對這些穴位定位的考證與看法,補充、糾正了腧穴理論的不足,盡可能使腧穴定位標準、統一,解決了這些腧穴定位與實際人體點穴不符的矛盾,豐富了腧穴學的內容。

1) 提疑

關于胸部肺、脾二經穴的定位,關鍵在于中府穴的位置,《針灸甲乙經》記載中府穴“在云門下一寸,乳上三肋間陷者中,動脈應手,仰而取之。”《素問·氣府論》的膺腧十二穴分布:“膺中骨間各一”,王冰注謂云門、中府、周榮、胸鄉、天溪、食竇左右共12穴,關于這幾個穴位的位置,現教材或有關書籍均存在一些問題。一種說法是中府穴在云門下一肋,自乳頭向上第三肋間隙,旁開二寸,其次以下與脾經的周榮、胸鄉、天溪、食竇各隔一肋,而天溪穴在第四、五肋骨間隙中取之。如果天溪在第四、五肋間,依次上數,第一、二肋間當為中府,而云門與中府相隔一肋,這樣云門穴又當在何處呢?這在理論與實際上都有矛盾。另一種說法是中府穴在第一肋間(乳上三肋間),云門在中府上一寸(巨骨下),這雖符合《針灸甲乙經》精神,但與實際不符,因為在第二肋在前正中線旁開六寸處,已進入巨骨(鎖骨)下,在第二肋上緣、巨骨下只能有中府穴的位置,而云門穴又在鎖骨下,實即為第一肋間隙,那么“膺中骨間各一”又當如何解釋呢?

2) 考證

關老認為,要明確胸部諸穴的關系,首先應詳細考證有關文獻,肯定乳的部位及乳與天溪穴的關系。乳,是胸部量取腧穴的標志之一。祖國醫學文獻關于乳的記載頗少,但還是有一些線索可循。如沈彤的《釋骨篇》云:“膺中骨間各一,穴在骨下間,穴有六,則膺中骨當七矣,蓋乳上五,乳下二也。”關老據此認為,根據文獻和人體生理,將乳的部位定為第五肋骨上緣,是恰到好處的。歷代文獻記載,天溪與乳相平。近代以來明確指出,乳與天溪穴是在同一肋間隙(第四肋間隙),這就造成了中府穴與云門穴部位上的矛盾。然而,從人體的實際生理情況來看,肋骨不是一條直線,第五肋當鎖骨中線處較兩側更低,所以天溪穴雖與乳平,但并非與乳在同一肋間。因為天溪穴在平乳旁開二寸處,實為第五肋間隙,這才是天溪與乳的關系。

從古代文獻記載及實際情況調查來看,中府穴的取法當是:自乳頭所在之第五肋算起,向上數三肋即二、三肋間是穴。云門在中府穴上一肋,即鎖骨之下一、二肋也。而中府以下各隔一肋是周榮、胸鄉、天溪、食竇穴,這樣天溪穴既是在第五肋間隙又與乳相平,才解決了四個肋間隙要容5個穴位的矛盾。這是中府穴與胸部脾、肺經腧穴取穴的關鍵,如此取穴,才符合《內經》“膺腧十二穴”及中府在乳上三肋的說法,同時符合現代醫學論點,在教學與臨床中才能達到理論與實踐的統一。

3) 結論

胸部肺、脾二經腧穴的定位當是云門在巨骨之下,一、二肋間之外緣,下一肋是中府,以下依次各隔一肋是周榮、胸鄉、天溪、食竇等穴。天溪雖與乳平,但卻在第五肋間,而并非第四肋間。

(2)詳考腧穴定位

關老十分重視各穴效應之大小,確定定位與療效的關系。他認為只有取穴準確,才能臨床收到良好的治療效果。因此,對絕骨、復溜、交信、廉泉等穴詳加考證,提出了自己對這些穴位的定位的看法,對于準確選定穴位,提高臨床療效是大有裨益的。

1) 絕骨

關于絕骨穴的定位,歷代針灸文獻有不同記述,《針灸甲乙經》謂:“在足外踝上三寸,動者脈中。足三陽絡,按之陽明脈絕乃取之。”《肘后備急方》記載:“在外踝上三寸余,指端取踝骨上際。”《針灸集成》又說:“在足外踝上三寸,絕壟前動脈中。”至今無非腓骨前、后兩說,關老以為絕骨穴應在腓前緣為妥,理由有三。其一,《靈樞·經脈》:“膽,足少陽之脈……出膝外廉,下外輔骨之前,直下抵絕骨之端,下出外踝之前。”輔骨即腓骨,毋庸置疑。也就是說膽經在下肢的循行是下經腓骨之前,直下至外踝上部的骨凹陷處。考《針灸甲乙經》對膽經的腓骨前走行亦未提出過異議。絕骨為膽經穴,當然位于腓骨之前。其二,除《針灸甲乙經》的記載外,《腧穴學》描述絕骨穴的解剖基礎時指出:“有脛前動靜脈分支。”再者,“陽明脈”乃指位于足陽明經所循部位之脛前動靜脈或其分支,此脈位于脛骨之前,那么要按此必在腓骨之前,其三,據《針灸穴名解》絕骨條:“絕骨者,在脛膝二骨合并不著,中間隔絕之處,故名。”因此,從絕骨穴的得名來說,亦應在腓骨前。

2)復溜、交信

關于復溜、交信的定位,《針灸甲乙經》記載:“復溜……在足內踝上二寸陷者中。交信……在足內踝上二寸,少陰前、太陰后,筋骨間,陰蹺之郗。”《針灸大成》又說:“足內踝上二寸,筋骨陷中,前傍骨是復溜,后傍筋是交信,二穴止隔一筋。”因而后世醫家對復溜、交信的定位有兩分歧:一種認為交信位于太溪穴上二寸,在復溜穴前,脛前后緣與跟骨之間;復溜位于太溪穴上兩寸,在交信穴后,跟腱旁,如五版教材《腧穴學》即是。另一種定位則與第一種看法恰恰相反,認為復溜穴在前,交信穴在后,如《針灸學簡編》。關老認為第一種說法較妥。

3) 廉泉

關于廉泉穴的定位,《針灸甲乙經》:“在頷下,結喉上,舌本下。”由于對于先賢經文理解的不同至今對廉泉穴的定位存在兩種分歧。關老認為廉泉穴在舌骨下緣凹陷處,他分析指出,“頷”的概念是指頦下結喉上,兩側肉之空軟處,即下頜底與甲狀軟骨之間。因此,應從舌本下說為妥。

3.注重經絡辨證,提倡經筋理論

關老臨證治療重視辨證,他認為辨證是認識疾病發生、發展的過程,從整體出發,是祖國醫學的精華所在,須予以重視。在中醫眾多辨證方法中,與針灸辨治疾病最為密切相關的,莫過于經絡辨證。關老根據《靈樞》的“經脈”“經筋”等篇章的有關論述,結合臨床反復實踐,認為經絡辨證應包括經脈辨證和經筋辨證兩部分,對于臟腑疾患多采用經脈辨證,而對于筋肉組織的疾患則應根據經筋病候進行辨證。

(1)注重經絡辨證

關老在針治中著重十二經脈的辨證,他認為十二經脈是經絡系統的主體,任何一臟一腑發生疾病時,多會有相應的癥狀及體征反應在其所屬的經脈循行區和腧穴部位。《素問·藏氣法時論》篇:“肝病者,兩脅下痛引少腹……取其經厥陰與少陽;心病者,胸中痛,脅支滿,脅下痛,膺背肩胛間痛,兩臂內痛……取其經。”,張三錫《經絡考》:“臟腑陰陽,各有其經,四肢筋骨,各有所主,明其部以定經。”即說明臟腑的疾患可通過經絡反映到體表、肢體等經脈循行的有關部位。《靈樞·衛氣》篇:“能別陰陽十二經者,知病之所生,候虛實之所在者,能得病之高下。”竇漢卿《針經指南·標幽賦》曰:“既論臟腑虛實,須向經尋。”反映了經絡在疾病診斷辨證中的重要作用,能辨其陰陽,明其虛實,候其部位。基于此,關老指出經絡辨證,就是根據經脈的循行部位,經脈與臟腑的生理、病理特征,從表現出的癥狀辨明證屬何經何臟何腑的病變,分經定位明確,再本著本經有病本經求的原則,以循經取穴為主,治療相應臟腑經脈的病變。

(2)提倡經筋理論

關老提倡經筋論治,他認為臨床病證,除臟腑病癥外,均屬經筋病范疇,故經筋理論對針灸臨床有重要的指導作用。通過對《足臂十一脈灸經》《靈樞·經筋》《備急千金要方》等古籍中提到相關經筋理論的研究,關老對經筋理論進行了比較具體、系統的論述,總結歸納了經筋的結構特點以及經筋的生理、病理特點。

1)經筋的結構與功能

經筋是指四肢、軀干部與十二經脈密切相關的肌、腱等組織。筋在狹義的范圍內,主要指肌腱、韌帶和筋膜。此外,臟腑胸膈間的一些組織亦屬于此范疇。關老認為,從《靈樞》所述十二筋的循行分布來看,經筋多起于四肢末端,結聚于腕、肘、肩、踝、膝、股、脊柱、頭角、胸等骨關節處,這些地方正是肌腱、韌帶附著處。由此可知,前人所謂的筋,是一種連綴關節,維護機體形態組織運動的經筋體系。關老結合現代知識,認為還包括部分周圍神經。因周圍神經干和神經末梢循行分布于肌肉之中,再加上肌腱與神經外觀相似。如楊上善描述經筋時就說:“以筋為陰陽氣之所資,中無有空”,現代學者也認為:“周圍神經干顏色灰白,觸之韌,行于筋肉之中,可能將此與肌肉的腱鞘相混淆,故統稱為筋。”由此可知,十二經筋主要是指與十二經脈密切相關的肌肉、肌腱、韌帶、筋膜、神經等組織。關老總結經筋的特點主要表現在下述幾方面:①十二經筋皆起于四肢末端,結于關節,終于頭身,呈向心性的循行匯聚。②經筋在其循行路徑中,主要循于四肢、軀干和胸腹腔。無論從《靈樞·筋脈》所述的各經筋的循行,還是所述各經筋的循行圖,都可以看出經筋不是呈線狀的分布,而是較寬的立體分布,且多結聚在關節附近。③前人根據經筋作用的不同,將其分為大筋、小筋、筋膜三部分。堅大之筋性剛,柔細之筋性柔;大筋多司運動,小筋維絡肢體骨架,筋膜則護衛包繞與肌束、韌帶及胸腹之間。④經筋的分布特點,手足三陽筋循行于軀體外背側,多同肢體的伸展運動有關;手足三陽筋循行于軀體內腹側,同肢體的屈收活動有關。⑤經筋的病候,主要是軀干和四肢筋肉病變。

2)經筋的生理

經筋需要在臟腑經氣的濡養下,發揮其主要生理功能。

①經筋受養于肝脾胃。肝藏血,肝血旺盛,方能隨時濡養全身之經筋,使之保持柔潤之性,發揮正常的生理作用;肝主疏泄,能調節氣血于經筋,若肝血不足,筋失所養,便會出現不仁、震顫、抽搐等,故肝主筋。脾胃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胃主受納腐熟水谷,其中的水谷精微要通過脾的轉輸布散,才能發揮生理效應。②經筋賴經氣濡養、受陽氣溫煦。關老細究前人的一些認識,認為主要同絡脈和陽氣的布散有關。經脈循行于筋肉之中,二者通過絡脈發生密切的聯系,如《素問識》:“凡筋膜所在之處,脈絡必分”,就提示了經脈之氣能通過經脈到絡脈,由絡脈布散于筋肉,起滲灌氣血、濡養組織的作用。《素問·生氣通天論》:“陽氣者,精則養神,柔則養筋”,說明經筋尚與陽氣相關。此處的陽氣是指衛陽之氣,因衛氣是人體陽氣的一部分,其性剽疾滑利,行于經脈之外,外而皮膚筋肉,內而胸腹臟腑,以溫煦臟腑,溫潤筋肉皮毛。③經筋維絡周身,司運動和感覺。人體維持一定的形態,全賴經筋之維系。各條經筋循行于一定的部位,多于骨與關節周圍結聚,將其各種不同功能的骨骼連綴起來,構成人體的軀干、四肢骨架。人體的活動,也是由于經筋的收縮、舒張而產生的。經筋尚與人體感覺功能有關,如《素問·風論》“衛氣有所凝而不行,故其肉有不仁也”。

3)經筋的病理

經筋在病因作用下,會產生一系列的病理變化,出現各種相應的臨床癥狀。經筋為病,與氣血痰瘀、風寒濕熱等關系尤大。①風寒濕邪,傷衛阻絡。經筋多居于人體體表,受養于陰血與陽氣,一旦陽氣不固,則易受風寒濕邪侵襲。風寒濕雜至,合而為痹,其初入,多客于較為淺表之邪,多見筋肉的酸楚、疼痛。邪客日久,阻閉脈絡,致筋脈氣血不和,就會產生疼痛及活動不利諸癥,多在受邪經筋循行所過之部出現疼痛、拘攣、強直、腫脹等癥。②濕熱之邪,影響經筋。《素問·生氣通天論》:“濕熱不攘,大筋短,小筋長,短為拘,長為痿。”濕熱交結,其性纏綿,當其客于筋,又不能迅速排除,就會損陰傷陽,出現大筋拘攣,伸縮失常,小筋弛縱不收,痿軟無力。③痰瘀阻滯,筋傷絡阻。正常情況下,津、血都是濡養經筋必需的營養物質。一旦津、血的生理活動受阻,就會變生為痰瘀,停滯于筋肉,遂見各種經筋病證候,如經筋循行部位的疼痛、硬結、腫脹以及經筋的拘急、弛縱等癥。

4.選穴配方求精,尤擅上下對應配穴法

關老主張選穴組方求精,他臨證在選穴組方方面十分精當,強調根據病人體質的強弱,病情的虛實寒熱,病變部位,以及經絡或經筋等具體病證選穴。他主張以主穴、配穴成方,多不過三、四穴,以求力專效優,力求盡量減輕患者針刺痛苦。關老的選穴配穴原則:臟腑病以病變本經穴為主,受病變波及的經穴為輔,體現“本經有病本經求”“病隨經所在,穴隨經而取”;經筋病以所病經筋的疼痛局部為主,循經遠端為輔,配合穴性選穴。腧穴除具有臨近、遠道作用外,某些腧穴還可起整體性的調治作用,對某些疾病有獨特的醫療效果,如大椎、曲池瀉熱,足三里、關元補益強體,內關雙向調節心率等,在選穴組方中取長而用之。

除基本選穴配穴原則之外,關老的上下對應配穴法對于一些病證的治療堪稱一絕。上下對應取穴法,臨床主要用于治療四肢的疼痛性疾患,它是關老根據《內經》中有關“巨刺”“遠道刺”的理論,在長期臨床實踐中摸索出來的。“上下對應取穴法”具體為:當“痛在于左而右脈病者”,對側上下取穴,上肢有病,取對側下肢相應部位的穴位,下肢有病,取對側上肢相應部位的穴位;當“痛在于左而右脈不病者”,同側上下取穴,上肢有病,取同側下肢相應部位的穴位,下肢有病,取同側上肢相應部位的穴位。相應部位的選擇,取其部位、形狀及功能彼此相似的地方,如腕關節內側的相應部位是內踝;肘關節相應部位是膝關節等。對于上下對應取穴法,其針刺方法多采用運動針法。

(二)刺灸方面
1.灸劑創新,潛心科研結碩果

關老在繁重的醫療、教學工作之余,還特別注重科學研究,緊密結合臨床,在科學研究中不斷有所發現,有所創新,并積極將自己的研究成果轉變成產品推向市場,造福于人類。

灸法在針灸臨床上廣泛使用,艾絨灸條為其常用灸劑。但艾條在其燃燒過程中,產生大量煙霧,對人的呼吸系統、眼睛等有一定刺激作用,治療結束后患者常常咳嗽不斷,“以淚洗面”,給患者造成負擔。20世紀80年代,中醫針灸開始在國際上受到追捧,也始有外國留學生前來求學問道。在教學中關老發現國外學生對針法治療的接受程度遠遠高于灸法治療,亦有學生明確提出只學針不學灸。在與國外學生交流后關老得知,多數國外醫院均安裝了煙霧報警器,燃燒的灸條所產生的煙霧常常觸及報警器而被大多數醫院明令禁止,部分患者也因煙霧繚繞的診室而對針灸治療望而卻步。“針灸本是一家,需相輔相成方能針到病除,豈能因噎廢食,棄灸而獨崇于針?此外《大醫精誠》有云:‘見彼苦惱,若己有之,深心凄愴。’病患將生命托付于我們,這是對我們的信任,我們要盡力解決他們的痛苦,治療的手段也應該盡量讓患者覺得舒服”。為解決有煙灸條存在的這些問題,關老經過冥思苦想,潛心鉆研,數易其稿,經過2年數十次的實驗,在古代雷火神針、太乙神針的基礎上,結合現代科學和中醫藥理論,擬定處方,于1980年研制成功“無煙灸條”。并于1982年通過成都市有關專家鑒定,并投入生產。關老所研制的無煙灸條,不但保持了傳統灸條療效,而且易燃,溫度高,不污染環境,避免了大量煙霧對人體可能有的刺激,消除了污染和煙熏之苦,是對傳統灸劑的革新,經省市專家鑒定,獲1984年四川省重大科技成果四等獎。時至今日,關老所設計創用的無煙灸條仍在國內針灸臨床治療中大量使用,亦遠銷歐美、東南亞及日本等地,為中醫針灸走向世界,做出一份貢獻。

2.論針刺補瀉實質

歷代對針灸補瀉之說紛繁,尤其對補瀉實質的看法眾說不一。關老認為:針與灸都是外治法,是物理性刺激療法,因而刺激量的大小,刺激時間的長短,針刺的深淺,刺激手法的快慢先后與療效是密切相關的。目前針灸界,對于針刺補瀉問題存在兩種不同的看法:一是“針刺渾是瀉而無補”,二是“強刺激即是瀉,弱刺激即是補”。對這兩種說法,關老都不能茍同。對于補瀉手法的操作,關老潛心研究多年,他認為補與瀉只是操作快慢先后層次上的不同罷了,因而產生不同的效能。這主要是針刺能最大限度地激發患者器官自身的潛在能力,及補與瀉的實質,是針刺操作形式的質量與數量的差別,即針刺補瀉手法就是以刺激量的大小、先后、快慢的差異,調動機體潛在的自然療能,從而達到補虛瀉實的治療目的,其中針刺手法過程中用力的強弱、先后,是各種補瀉手法的基礎。他的這一觀點,對于客觀揭示針刺補瀉的實質,更深入地研究針刺補瀉手法,是大有裨益的。

3.重視針刺操作,推崇無痛進針法

關老認為,針灸治病,講究理、法、方、穴、術,針刺操作手法作為針灸治療的具體體現,應予以足夠重視。進針是針刺手法的操作基礎,是針刺疼痛與否的關鍵,關老在認真研習《黃帝內經》等經典著作中所提到的針刺方法理論的基礎上,反復總結探索,形成其獨特的無痛進針法。關老最常用的兩種簡單實用進針法,一為刺入進針法,二乃捻轉進針法,具體如下:

(1) 刺入進針法

刺手持緊針柄,對準腧穴后,針體不捻轉,輕快垂直刺入皮下。《靈樞·九針十二原》所指:“持針之道,堅者為寶”即為此意,故運用指力輕快進針可減輕疼痛過程,然后再根據需要或徐或疾將針刺入一定深度,得氣后再行針刺補瀉手法。

(2) 捻轉進針法

在進針過程中,刺手將針柄持緊,對準腧穴,拇指、食指兩指輕而緩慢捻轉針柄的同時及時將針刺入肌膚之內,《靈樞·官能》所指:“微旋而徐推”即為此意。

兩種進針手法都必須在押手協助下進行操作,才能達到減輕疼痛的目的。《標幽賦》中記載:“左手重而多按,欲令氣散,右手輕而徐入,不痛之因。”因此進針前,押手在所刺穴位處爪切、指壓,以輔助進針,減輕疼痛,作用尤為重要。同時,關老還強調了進針速度應快,但在行針過程中,捻轉、提插的指力卻不宜過快,應輕而勻,以減輕疼痛。此外,在針刺操作中,關老還強調了針刺方向與針感傳導方向,針刺深淺的掌握,進行針刺治療的時間以及針刺過程中的留針時間,這些都是影響針灸療效的重要因素。

三、臨床經驗

關老學識豐富,醫技精湛,主張理論聯系實際。他常常告誡:中國針灸的生命力在臨床,無論科研、教學均不應脫離臨床。在他的授課、學術報告中,總是輔以大量臨床病例進行論證、說明,使聽眾深受教益,更加深了廣大師生對臨床工作的興趣和重視。

(一)指針手三里經驗

凡是跟隨過關老臨床實習工作的老師和同學,都知道他擅長運用指針治療各種痛癥和應急。他勤求古訓,在《內經》《針灸甲乙經》等古籍的啟示下,于臨證反復驗證,不斷摸索,逐漸形成針穴應用于鎮痛和應急的獨特風格。《針灸甲乙經》云:“腰痛不得臥,手三里主之”;《席弘賦》載:“肩上痛連臍不休,手中三里便須求”;《通玄指要賦》:“肩背患責肘前之手三里。”關老最為擅長的是指針手三里一穴,治療許多疼痛性疾病,如腰痛、頭痛、關節痛、坐骨神經痛、面痛、肩周炎、落枕、牙痛、胃痛、腹痛等,效如桴鼓。此法對于一些較急的病證也有應急功效,如哮喘、呃逆、眩暈、氣厥等,常能即刻緩解癥狀。關老這一獨特手法,常令病家稱頌不已,習醫者深為折服。

手三里位于手陽明大腸之脈,陽溪與曲池連線,曲池下二寸處。關老常用指針手三里一穴治療痛證,起效快,療效明顯。臨證時,指針用力點按此穴,以患者有明顯酸脹感為得氣,同時注意結合經絡辨證,方向為指尖指向病所。

【驗案】

閆某,女,45歲,1981年6月27日初診。

刻診:3天前打掃衛生時,抬重物用力過猛,腰部突然劇痛難忍,咳嗽呼吸加重。查體:腰前屈15°,不能后伸,左右側屈5°,左右旋轉10°。

診斷:腰扭傷。

治法:指針手三里。關老按壓手三里穴,指尖指向手太陽小腸經,按壓使患者覺酸脹,然后令患者作前后俯仰,側屈,旋轉活動,當即疼痛大減,自感腰部輕松,活動如常。半小時后復查上述指標,前屈90°,后伸30°,左右側屈20°,左右旋轉30°。一次告愈,一周后隨訪未再復發。

按語:足太陽膀胱經“挾脊抵腰中,入循膂”“從腰中,下挾脊”,足太陽經筋“上挾脊上項”,故腰部扭傷多取足太陽膀胱經,故指針手三里,指尖朝向手太陽小腸經。《針灸甲乙經》等書雖有手三里治療腰痛的記載,但在臨床實踐中卻無人問津,關老體會手三里治療此型腰痛最為有效。

(二)針藥并用治癲癇

癲癇是一種發作性神志異常疾病,其致病因素比較復雜,治療也較為困難,單純藥物或者針灸治療效果均不理想,嚴重威脅人們的身體健康。雖然國內外對癲癇的發病機制、抗驚與致驚藥物、癲癇的動物模型及癲癇的診斷等研究都有所發展,但對癲癇治療的研究卻進展緩慢。癲癇的治療仍然停留在祛除病灶、控制或減少發作的水平上。不僅如此,抗癲癇的藥物必須長期服用,每因蓄積產生毒副作用,加之合并藥物增加毒性及藥物本身的副作用強烈等因素,以致不少患者不得不中途停止治療,飽受病痛折磨。擅治疑難雜癥的關老決心攻克這一難治性疾病,在診治癲癇方面有所建樹,有所創新。從1972年起,開展了針灸、中藥治療癲癇的專科門診和系統的臨床研究,經過二十多年的研究,治療患者數以千計,形成了對癲癇的獨特認識和治療方法。

1.對癲癇癥狀的認識

祖國醫學早在《黃帝內經》中對癲癇就有所認識,后世醫家更有所發展,并根據各自的理解提出了不同的分類方法,不過就其癥狀描述來看,均是指現代醫學癲癇大發作與部分小發作而言,而其他類型則散見于心、肝、脾、腎疾病中。因此關老認為,祖國醫學與現代醫學對癲癇的分型極為相似,可借鑒現代醫學診斷分類標準,結合中醫對癲癇發作癥狀的描述,將癲癇的臨床診斷分為大發作、小發作、局限性發作和精神運動性發作。

2.對于癲癇病因病機的認識

癲癇為病,大多數醫家認為其病因是痰、驚、火,關老綜合古今論述,并結合臨床分析,提出不論何型癲癇,其病因不外驚、風、火、痰、瘀幾個方面,而且是督脈、陰蹺、陽蹺三脈為病。

驚恐致癇,《素問·奇病論》曰:“病名為胎癇,此得知在母腹中時,其母有所大驚,氣上而不下,精氣并居,故令于發癇疾也”。癲癇發作,常有痰涎流盡方醒,并且以治痰為主療癲癇常收良效,可見癲癇為病,與痰有關。火熱熾盛可轉化為風,致抽搐而癲癇發作,《玉機微義》:“風癲之發者,皆由熱甚,而風燥為其兼,化涎溢胸膈,燥爍而氣昏冒僵仆也。”頭外傷及腦部感染愈后,瘀血阻滯經脈,孔竅不通亦可治癲癇。

3.對癲癇治療的認識

關老認為,治療癲癇不能僅治療痰或僅治療驚的單打一的治法,而應全面針對驚、風、痰、火、瘀的病因立方制法,才能取得良好效果。要達到這一目的,必須通過針灸與中藥的配合應用。

(1) 針藥并重

祖國醫學重視針藥并重的思想,早在《黃帝內經》中就有所闡發,如《素問·湯液醪醴論》:“當今之世,必齊毒藥攻其中,鑱石針艾治療其外。”唐代孫思邈更是在《千金翼方·針灸》中指出:“若針而不灸,灸而不針,皆非良醫也;針灸而不藥,藥不針灸,尤非良醫也。”正是基于這種思想,關老在長期臨床中發現針藥并用治療癲癇的療效明顯高于單純中藥或單純針刺,經過反復驗證,最終形成現今的治療方案。針對病因病機,針灸調理督、陰蹺、陽蹺三脈,以鎮驚息風,內服中藥清熱祛痰、活血化瘀。

(2) 制方特點

關老對癲癇病進行了系統的觀察、治療、研究,研制出“癲癇一號”藥片清痰瀉火,痰去火清而癇自止;“癲癇二號”燥濕祛痰、解毒鎮痙;“癲癇三號調氣血、祛瘀生新”。同時配合針灸督脈、二蹺脈、心經、心包經的穴位為主進行治療,以醒腦開竅,安神止痙,清痰瀉火。通過針刺、中藥的巧妙配合,全面針對驚、痰、風、火、瘀五種主要致病因素,療效卓著,在西南地區,乃至全國享有盛名。關老采用上述方法治療癲癇三千多例,經對臨床資料進行統計分析,結果針藥并用組治療癲癇的有效率為86%,與單純針刺、單純中藥組的有效率有顯著差異,表明針藥并用治療癲癇的療效明顯高于單一針刺或單一中藥的療效。

(編撰者:楊潔)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东平县| 章丘市| 通河县| 赤城县| 辽中县| 太白县| 彩票| 兴城市| 金寨县| 蚌埠市| 三明市| 伊川县| 林口县| 包头市| 平顶山市| 拉萨市| 若尔盖县| 邻水| 龙口市| 湄潭县| 沐川县| 定南县| 宣威市| 鞍山市| 松滋市| 隆林| 司法| 栖霞市| 隆尧县| 田林县| 客服| 上虞市| 宣化县| 杭锦旗| 马公市| 怀远县| 日照市| 陆川县| 乌什县| 江阴市| 大埔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