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都中醫藥大學名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選編
- 梁繁榮
- 23449字
- 2021-12-13 15:50:25
劉敏如
一、成長歷程
劉敏如,女,漢族,1933年5月出生于四川省成都市,大學本科學歷,成都中醫藥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全國第二屆“國醫大師”,享有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四川省首批名中醫,四川省學術技術帶頭人,四川省重點建設學科中醫婦科學學術帶頭人,中華中醫藥學會終身理事,全國中醫婦科專業委員會名譽主委,香港大學中醫學院中醫婦科學術顧問,澳門中國中醫藥文化研究促進會專家委員會主任委員,成都中醫藥大學港澳校友會第一屆理事會名譽會長,中華中醫藥學會第三屆副會長,中華中醫藥學會婦科專業委員會第一屆常委、第二屆主任委員、第三屆名譽主委。《中醫雜志》編委會副主委。1951年考入華西大學醫學院(現四川大學華西醫學院)西南委托班專科,1953年畢業分配到云南省干部療養院工作,1954年至1956年任醫務組長,其間在云南大學進修幼兒及疾病營養學、內科學,1956年推薦考入成都中醫學院(后更名為成都中醫藥大學)六年制本科,1962年以優異成績畢業留校任教。1973年任成都中醫學院婦科教研室及成都中醫學院附屬醫院婦科主任,1983年受聘為副教授、中醫婦科學碩士生導師。1986年受聘為教授、中醫婦科學博士生導師。1991年受聘為國務院學位委員會評議組成員,1991年至1999年兼任四川省中醫藥管理局副局長。曾任世界傳統醫學聯盟學術委員、四川省科協常務理事、四川省海外聯誼會常務理事、北京中醫藥大學、廣州中醫藥大學客座教授,香港中文大學中科癌癥研究中心榮譽顧問、香港大學中醫藥學院顧問委員會委員。2002年至今,由香港人才輸入計劃作為中醫高級人才受聘于東華三院東華醫院——香港大學中醫藥臨床教研中心任顧問中醫師。曾先后被評為四川省先進科技工作者、優秀教師、全國教育系統“巾幗建功”標兵、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首批全國中醫婦科名師。1995年被推薦為杰出的女科技工作者,以“婦女知音”展示于世界婦女大會,并載入《中國婦女與科技發展》專輯。1992年以來分別在馬來西亞、新加坡駐診,意大利都靈大學醫學院、巴黎針灸學年會、泰國傳統醫學學術研討會、美國西雅圖、澳大利亞墨爾本等地進行學術交流。第八、九屆全國政協委員。
2014年劉老被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國家衛生計生委和國家中醫藥管理局授予“國醫大師”榮譽稱號,成為兩屆中唯一的女國醫大師。2015年國家中醫藥管理局正式批準建立“國醫大師劉敏如傳承工作室”以進行其學術經驗傳承研究。
二、學術精粹
(一)學術特色
劉老認為中醫藥學有些最基本的概念尚不明確或有爭議,影響了中醫藥學的發展,有必要對其進行研究,如究竟什么是中醫學、中藥學,什么是中醫現代化,為什么要和國際接軌,以及一些中醫學名詞術語的界定,如何規范辨病、辨證等等。劉老認為這些是基礎中的基礎,亦是學術的要領,理應澄源溯流,明確基本概念,并結合具有時代性的基本認識。對以上問題,劉老遷思回慮并有自己的見地,反映她嚴謹的治學態度和鮮明的學術觀點。
中醫藥學是中華民族原創的、結構特別、理論體系獨特、醫藥緊密結合、診療手段方便、療效可靠的臨床醫學。其特別性在于它是由臨床醫學、中國文化、哲學長期磨合而形成的獨有的中國醫學。其經久不衰傳承千年,“防治結合”,為中華民族的健康和繁衍后代作出卓越貢獻。其發展至今已為越來越多的人們所接受,說明中醫藥學具有雄厚的科學內涵和發展力量。
中醫藥特別的、獨立的理論體系和相應的診治手段,表現了“以人為本”的科學生命觀。
根據中醫學的基本理論,中醫學生命觀是機體在內外環境多種因素相互作用下,所維持的相對平衡的動態過程,即“天人合一”的整體觀,“亢則害,承乃制”的平衡觀。
在這一生命觀下所產生的健康觀,劉老概括為“神與形俱而為”(形,指體魄;神,指精神;俱,是神與形相摶;為,是人際行為,三者有機地表現出正常的生命活動,便是健康),從而達到“陰平陽秘,精神乃治”。
中醫學的臨床特色是“防治結合、異病同治、同病異治、康復養生”有機聯系,從人體功能狀態入手,通過人體的感官,形體、情感的表現等,運用望、聞、問、切的手段,將人體外在的一些宏觀表現搜集起來,進行歸納、分析,從而研究其內在功能狀態的變化規律,即所謂“有諸內必形諸外”,如此便形成了因人、因時、因地“三因治宜”的辨證論治方法和個體化的診療體系,形成了中醫藥獨特的應用系統。
劉老強調中醫藥現代化是運用現代科技手段,按照中醫藥自身的特點來研究與發展中醫藥的優勢和特色的現代化,又特別強調現代化了的中醫藥仍然是中醫藥。中醫現代化不等于中西醫結合,中藥現代化是要發展符合中醫理論的新中藥,而非西化中藥,也不等于植物藥,更不可廢醫存藥,須“以醫帶藥”。中醫中藥相輔相成,共同發展,在很長的歷史時期內,不可能被取代。
劉老認為中醫現代化的目的是與國際接軌,強調“接軌”二字,兩者連接一分一毫都不容有差池,否則“火車要出軌”。世界醫學與中醫藥學是兩個完全不同體系的醫學,內容、形式、標準、規格均不同,是無法接軌的,除非改造一方或重新“倒?!保庞锌赡芙榆墶_@簡單的“接軌”二字,可能付出幾個世紀的努力才能整合,所以這個提法在目前是不現實的。醫學的目的是保障人類健康,不同的醫學體系通過彼此滲透、磨合以提高生命健康質量,所以“磨合、結合、滲透”是比較實事求是的提法。
繼承發揚中醫藥在我國提高到國策保證,使中醫藥事業得到空前的發展,但在學術上也尚存在不少問題。因此劉老特別撰寫了《中醫藥發展的幾點思考》及《中醫婦產科學發展動態與預測的思考》,總結過去,并提出積極的建議,體現她對中醫藥發展的關心并親力親為。文中提到,中醫學到目前為止尚未建立起現代社會能夠接受、符合中醫自身規律、可以客觀評價中醫藥的臨床療效評價方法和標準,這些問題阻礙了人們對中醫的接受和選擇。
劉老認為,學術發展長期以來在導向上存在兩種傾向:一是將中醫藥固守在經驗階段,保守原始型或中古型的理論;另一是中醫藥現代化雖基本得到共識,但如何現代化的導向未能解決??陀^化的研究忽略了中醫臨床特色,高、新、尖的應用缺乏針對性指標,動物實驗形式化,科研工作中存在的違規行為影響中醫藥研究的誠信,制約機制不力。近兩年來,又有一些人甚至某些有身份的科學者或所謂的學者,他們對中醫學的發展提出了根本性的異議(而非爭鳴),否定中醫藥是一門科學,認為只能退回到民間任其自生自滅,這些異議引起了國人特別是中醫界人士極大的關注。中醫藥是中國五大發明之一的中國原創醫藥學,怎可以輕率提出中醫藥學是“偽科學”,要“廢除中醫”。本來這種言論也不足為奇,不值一駁。因為自從鴉片戰爭后,西洋醫學傳入中國,起到傳播和推動了西醫在中國的醫學市場,也是對中醫學的挑戰。由于當時國弱民窮,科學得不到發展,醫學更是薄弱,從此在我國可以說西醫學成了主要醫療。歷史上幾經反對中醫的風潮,均與這潛在的背景相關。但值得注意的是,這些異議無形影響了中醫藥發展的導向:“求證于現代醫學理論”“洋博士點頭”“老鼠點頭”“古人點頭”“求證于古文獻理論”以致使中醫藥的發展徘徊慢進,未能得到應有的發展,因此在前瞻發展的同時必須正視不足。
長期以來,中醫藥學術界對中醫藥的研究(定向、定位、定標、定性、定量,具體到選題、論證和實施方案)未形成學術的主流導向;主管部門研究中醫藥發展的具體措施,多借鑒西醫學的模式;研究中醫藥特色、按中醫藥自身規律發展的措施不力,所以應加強學術導向的研究。
應按中醫特色,進行中醫學的方法學研究:中醫教學、科研、臨床發展的方法研究;中醫臨床服務方法的研究等。
中醫學基礎理論發展不可忽視,能遵循中醫藥基本知識創新理論,并能指導臨床又經臨床證實即是創新。比如中醫生殖軸理論、生理帶下理論、胞宮理論等在中醫婦科學上便是創新。只有基礎理論的創新,并逐漸產生質的飛躍,才有新的發展,其中的關鍵是要抓住證候、藏象、經絡、方劑等重要理論進行深入研究。臨床療效是中醫存在的基礎,也是中醫藥發展的根本動力。臨床方面要有新方法、新方案、新診療方法,研究主攻方向要清晰,研究目標要具體,選題要務實,沒有確認臨床療效之前不要忙于做機理研究。
診療設備開發的研究要合乎中醫理論和特色;完善并規范中醫辨證方法及其使用范圍以及與西醫辨病的關系,制定出便于國際交流與應用的中醫臨床各科診斷標準;結合中醫理論、臨床實際及專家群體經驗,體現中醫藥綜合評價的中醫臨床療效評價標準;文獻研究注意勿犯循環論證之弊。
中藥發展潛力很大,闡明常用中藥及其復方的藥效物質基礎和作用機制。建立和完善對中藥及其復方的藥效物質基礎研究的模式和方法,爭取實現中藥產品有效成分明確,質量可控,為研究開發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現代中藥打下基礎。這方面劉老也提出了不少建議,頗有助于學術界參考,限于篇幅從略。
中醫觀察人體功能失調的癥狀具有臨床疾病學與治療學的特色,流行病學調查的研究方式很適應中醫學“證”與“辨證”特色的客觀論證研究,是論證中醫科學性的重要方式,采用國際先進流行病學方法,結合中醫規范的疾病證型,從流行病學肯定中醫“癥”與“證”的科學性。
特別值得領悟的是在她撰寫的“中醫婦產科學發展動態與預測的思考”一文中放眼未來,預測發展,不僅較全面地總結了中醫婦科學發展的概況,預測了中醫婦產科今后的發展,可以說是中醫婦科界第一次展現的藍圖。劉老認為,21世紀學科理論體系和臨床診療水平將逐步全方位地發展。中醫婦科病種、病名、辨證論治的規范研究將重點先行。以中醫學宏觀思想為指導,結合現代科學的微觀技術,“月經生理”“帶下生理”的研究將會有新的突破;運用現代科技監測中醫婦科辨證,將使辨證客觀化,以發展中醫辨證學。中西醫學的婦產科解剖學與婦產科疾病學的要領將有初步溝通;性激素內環境與中醫婦科疾病的關系將有所突破,中醫藥防治某些婦科疾病與免疫學結合的機制將得到初步闡明,在中醫婦產科的分化與綜合下,將有一批能反映中醫特色和時代水平的中醫婦產科新書問世,如中醫婦產科解剖學(中西醫一體)、中醫婦產科生理學、中醫婦產科診斷學(辨證學)、中醫婦產科治療學、中醫婦產科疾病學、中醫婦產科疾病預防學、母嬰保健學、中醫老年婦科學、中醫婦科康復學、中醫婦科營養學、中醫婦科性醫學、中醫婦科美容學和中醫婦科異病同證比較學、中西醫婦科臨床比較學、中醫婦科疑難病癥診斷學、中醫婦科疑難病癥治療學、中醫婦科信息學、中醫婦科實驗室醫學等學科體系的書籍和有關專著,將逐步研究形成體系。
如何發展中醫基礎理論、內容和方法都存在不少問題,明明存在明顯的理論闕如,卻仍沿襲舊說,或回避不說,必致發展緩慢,突破甚少。當今研究雖然強調中醫的思路、中醫的方法,而什么是中醫的思路方法,沒有導向性的范例,常以西醫的機理、觀點和指標來進行研究和驗證,這不是中醫的思路和方法,甚至引入死胡同,所以是很值得研究的中醫課題。劉老認為從低起點開始,首先需整理中醫名詞術語,力求標準化,這是非常重要的問題,也是前面說到的明確概念的問題。國家十分重視,曾幾度制定有關標準,由于整理人的觀念不統一,下了功夫,實用性卻不強。比如,很多疾病名稱太古舊,臨床現多已不用,應再調整或作新的中醫名詞命名,有待國家主管部門再進行統一安排整理。
同時應系統地進行理論整理,有闕如的,運用中醫基本理論的觀點給予拓展、提煉、升華形成論點、假說、推理,再回到臨床驗證或借鑒實驗驗證,如果能指導中醫臨床或科研并得到學術界認可,就可認為該基礎理論發展了一步。為此,劉老在其著作中對有些理論闕如進行了初步的整理(參見曾敬光、劉敏如主編的(《中醫婦科學》,人民衛生出版社,1986年版)。
月經產生的機理,古人對此僅有一句話概括:“月之盈虧,潮之朝夕”,認為它是自然規律,但是并沒有明確對其產生的機理做出進一步的解釋。中醫婦科學教材逐漸整理形成了“月經產生的機理”理論,并指導臨床,但中醫學月經調節的機理仍無具體論述。針對這個問題,劉老率先提出了月經產生和調節機理的模式:“臟腑、經絡、氣血作用于胞宮是產生月經的生理基礎”“腦、腎、天癸、胞宮是月經產生與調節的主要環節”,并作了理論、實驗、臨床的初步論證。腎主生殖是通過天癸來體現的。整個月經周期當中,腦、腎氣、天癸、胞宮、氣血有規律進行著相關調節,不同階段的連續與再現形成了月經的周期性。由此,提出了月經周期調節機理的生理模式。劉老及其研究生進行了“月經周期氣血變化的實驗研究”,初步證實月經周期氣血變化呈月節律、月波動現象;在此基礎上,又對黃體功能不健患者進行了月節律的觀察,研究結果未見氣血呈月節律變化;“促卵泡發育”“促排卵”的研究發現閉經病人卵巢血流圖供血不顯示,治療后血流圖顯示供血出現,這些實驗基本說明中醫月經周期存在氣血規律性變化。這些研究為進一步研究“月經周期調節機理中醫觀模式”打下了一定基礎。
首先歸納婦科十大證為血證、痛證、帶證、痰證、嘔吐證、厥證、抽搐證、發熱證、汗證、急證和婦科內治法、外治法、急治法并首次組織編寫中醫婦科急治法。
《沈氏女科輯要》引古人王孟英指出“帶下,女子生而即有,津津常潤,本非病也”。說明帶下是生理的。但是生理性的帶下是如何產生的,未見有系統論述。劉老根據中醫基礎理論,提出了帶下產生的機理。帶下的產生是來源于腎中的精氣及脾胃化生的水谷精微,稟腎之收藏、施泄,脾之傳輸、統攝,由任脈主司,受帶脈約束。當腎氣充沛,腎精盛實,天癸泌至,脾氣健運,任脈固,督脈強,陰液泌淖于胞中,布施于前陰空竅,成為生理性帶下。劉老的這一整理填補了中醫婦科生理性帶下機理的空白,為帶下病理提供了生理依據。
劉老運用中醫學觀點,總結出中醫學受孕育胎的三個必備條件:①陰陽完實:男女雙方必當成年,發育健全,男精實,女經調。②陰陽和:男女無痼疾勞傷損精,無生殖器官畸形,無礙交合,構精需于氤氳之的候期。③兩精相搏,種子胞宮:男女生殖之精搏合成精,并能種植于發育良好的胞宮,還須得腎氣、天癸、沖任、氣血的資灌方能成胎。這一理論對教學說理和臨床論治具一定指導意義。
中醫婦產科理論認為,產后“亡血傷津”“元氣受損”“百節空虛”,因而生理多虛;排惡露,去瘀血,又易生瘀滯,故概括為“產后多虛多瘀”生理。劉老和她的研究生研究產后多虛多瘀生理觀的存在性,從而為產褥期復舊和相關疾病提供客觀依據。通過臨床調查,發現正常分娩的初產婦比之未孕前及孕后的健康婦女“虛”的指征明顯低下,“瘀”的指標明顯增高,基本說明正常分娩后的產婦存在生理性虛瘀狀態,再對203例正常自然分娩初產婦給予“補虛化瘀”作用的中藥復方,治療后“虛”“瘀”狀態明顯改善,提高了產褥復舊功能(與不服藥組對照有顯著差異),佐證了產后“多虛多瘀”的存在。這種對傳統中醫理論的客觀性研究雖屬初步,但在科研思維和實驗手段上提供了中醫學研究產后生理的思路,也為研究產后復舊的保健藥提供了依據,為繼續深入研究打下了基礎。
中醫學對泌乳機理的闡釋較為籠統,認為主要是“女子乳房屬胃,乳頭屬肝”,劉老從“補腎中藥對生殖軸的影響及促進生長發育”的實驗研究中,初步獲得乳房的發育與乳汁的分泌和中醫生殖軸的功能有密切關系,提示了泌乳與腎關系密切的研究意義。
劉老在其“中醫天癸古今論”一文中提出“根據古今對天癸的認識及‘腦為元神之府’‘腎主髓通腦的理論’”“腦-腎-天癸-沖任-胞宮軸主司生殖生理”。闡述了腦與腎的關系,腎主生殖是由天癸來體現。建議界定胞宮為女性特有的內生殖器官,而子宮即是當今解剖上稱的子宮。這個界定對闡釋中醫生殖理論和指導臨床辨病辨證論治具有意義,得到教材的采納。
在長期的醫學理論與實踐中,劉老認為中醫學理論的精華和特點之一,在于“腎”的理論。她體會“腎是發動元陽,滋生元陰,蒸騰腎氣的重要臟器,是‘陰陽之本,元氣之根’‘五臟六腑之本’,‘腎主生殖’,腎氣即‘精氣,寓元陰元陽’。腎氣滋生的‘天癸’,含有多種精微,其中有主司生長、發育、生殖之精微,所以腎主生殖的作用主要由天癸的生理消長來體現。以腎為根本,‘腎腦相通’‘心腎相濟’‘肝腎同源’‘脾腎相資’,維持著機體的動態的陰陽平衡,主司著人體各種生理功能”。劉老認為“補腎男女有別:在男子,以陽為綱,陽主動、主泄,其形在外,以陽剛之氣為表,故男子重在不傷陽氣,時當扶陽,但‘扶陽必配陰’;在女子,以陰為本,陰主藏,主守,其形在外,以陰柔之質為態,故女子重在不傷陰血,時當育陰,但‘育陰當涵陽’。五臟之傷,窮必及腎”。有見于此,在調節女性生殖功能時,劉老重視補腎氣,填腎精,并提出了“補腎氣法”為男女更年期相關疾病的治療大法。在臨床上對慢性病,劉老常常采取攻補兼施之法,尤重顧腎,使臨床療效得到提高。如慢性盆腔疼痛癥,按其病因及辨證屬氣血瘀滯,但用補腎化瘀法效果(更)明顯;外陰白色病變,以補腎藥內治獲得肯定療效;甚至在外感病、溫熱病或他臟的病證治療中,對體弱者也常兼以顧腎,如慢性咽喉炎經久難愈,采用清熱解毒藥,適當加入西洋參、黃精、淫羊藿,療效尚好。據此學術觀點,劉老提出了系列的科研課題,取得了初步成果,體現了其學術觀點的學術價值。
崩漏歸在月經疾病范圍,但概念卻常混淆為“概指陰道出血而言”。劉老強調崩漏屬月經疾病的疑難病癥、急重病證,多次在學術討論中強調,其他病證所致的似崩似漏的下血證,則宜在有關內容中討論,不屬本病范圍。對于崩漏的辨證,劉老認為不能簡單地從臨床現證概括幾個證型而施治,而應根據病機參合現證辨識崩漏的證類。對其病因病機,劉老有其精辟的論述,認為崩漏雖可概括為熱、虛、瘀,但因果相干,氣血同病,多臟受累,勢必氣陰兩虛而崩漏日益加重,反復難愈。她強調崩漏雖有在氣、在血、在臟、在經的不同,其根本在腎,病位在沖任,變化在氣血,表現為子宮非時下血,或為崩,或為漏,或崩漏并見。在崩漏的論治上,應循“急則治其標,緩則治其本”的原則,“謹守病機”,參合臨床見證,采取“塞流、澄源、復舊”大法論治,但主張氣陰雙補,固腎貫徹治療始終,組成“生脈二至止血湯”,該方后被研究為崩漏止血新藥。用方遣藥宜相對穩定,組方宜平正,以防動血,亦便于靈活化裁。同時,還要根據不同年齡階段治法又各有側重。塞流固本,理血固本,劉老習用生脈散合壽胎丸為基礎方,臨證時,喜加女貞子、旱蓮草等加大補腎陰之力以固本;澄源固本,劉老習用上下相資湯為基礎方,此方含生脈散在內,在氣陰雙補基礎上,取相生為補之法,以補腎為君,佐以補肺之藥,子母相資,上下兼潤,資血之源,安血之室;復舊調經,劉老則根據素體情況及不同年齡階段選用通脈大生丸或大造丸或滋水清肝飲,歸脾丸等。劉老治療崩漏使用藥物頻率高低排序為人參、麥冬、桑寄生、山藥、山茱萸、熟地、菟絲子、五味子、續斷、紫河車、淫羊藿,體現了劉老腎氣為根,保陰為本的學術觀點。
在痛經的病機方面,劉老作了論點明確的論述,提出“不通則痛、不榮而痛”的致痛機理是不能完全解釋痛經為何隨月經周期而發,她指出婦女經期的特殊生理及個體的易受性,是發生婦女特有的痛經病的內在因素。患者未行經時,沖任氣血尚平和,致病因素尚不及引致沖任氣血瘀滯或不足,故可不發生疼痛。而在經期或經期前后,由于血海由滿溢而瀉溢至暫虛,氣血變化較平時急驟,此時病因與氣血相干,易至沖任、胞宮瘀滯或失養,便可發生痛經。經凈后沖任氣血漸至調復,故平時不發生疼痛。痛經發病,究其本源,實者多責之肝,虛者多責之腎,病位在沖任、胞宮,變化在氣血,表現為疼痛。“夾虛者多,全實者少”。痛經的病機特點即在于此。
1984年,人民衛生出版社為了適應教學的需要,組織全國高等院校中醫藥專業編寫委員會,編寫教學參考書,1985年由羅元愷教授任主編,曾敬光、劉敏如為副主編,當時根據臨床實際劉老提出增加兩個新病種:女陰白色病變和盆腔疼痛癥得到主編羅老的采納,并由劉老編寫。劉老根據中醫學“有諸內必形諸外”“審證求因”“異病同治”等觀點,根據臨床所見,將外陰皮膚出現的非正常的白色病變和伴隨癥,概括為女陰白色病變證,并據此闡述其發病機理和進行辨證論治,該病的編寫內容既具有中醫特色又參考了西醫稱的“外陰白色病損”“外陰營養不良障礙”的臨床證候,而不是牽強附會地對號入座。
值得一提的是,早在八十年代初,劉教授首次提出“盆腔疼痛證”中醫病名列入《中醫婦科學》(高等中醫院校教學參考叢書·人民衛生出版社,1986),根據中醫“審證求因”“異病同治”作了中醫學的系統介紹。盆腔疼痛癥實際上是多個婦科疾病引起的慢性病變,中醫的“異病同治”具有治療優勢,因而本病立為中醫病名具有臨床意義。在九十年代后,《現代婦產科疾病診斷與治療》(人民衛生出版社,1998年)西醫婦科書中才出現“慢性盆腔疼痛癥”病名,可知中醫學先行一步,且病名不謀而合,說明都注意到婦科臨床這一常見疼痛癥。
慢性疲勞綜合征是一種長期極度疲勞而嚴重影響體力活動為突出表現的、同時伴有低熱、咽喉痛及神經精神癥狀、免疫功能異常和其他非特異性表現的綜合癥候。這是一個古老而現代的疾病,由于許多疾病都可能出現類似疲勞綜合征的癥狀,故很難明確診斷。本病多發生在30~50歲的中年婦女,和男性相比大約是2∶1。按照劉老“大婦科”的觀點(即指某些疾病雖不屬婦科病,但與婦女的生理特點相關,故可將其歸屬在中醫婦科論治),根據其臨床癥狀,劉老認為具有中醫藥辨證論治優勢,故將本病納入《中醫婦產科學》高級參考書中,作為中醫一新病種論述,這種編寫思路值得借鑒。
(二)臨床傳承
劉老在學生時代,有幸跟隨廖冥階、卓雨農、黃紹之一代宗師實習。工作以后,受卓雨農、唐伯淵、王渭川、哈荔田、羅元愷、顏德馨、曾敬光等老一輩中醫婦科名家指點,從學術研討、編寫教材、著書立說等多途徑的實踐中得到熏陶。如婦科二版教材新病種“經斷前后諸證”,即是在卓雨農老師的授意下,并經曾敬光教授指點撰寫成稿。羅元愷教授在編寫教材教參中所給予的指導;唐伯淵教授面授“沈紹九醫話”,指點脾胃用藥精華;王渭川教授使用蟲藥的經驗,哈老理氣藥的運用,以及顏德馨教授治療心血管病的用藥特色等,都對劉老的學術思想產生了重要的影響,并為今后臨床應用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治月經病,根據“經水出諸腎”的理論,補腎法貫穿于調經始終,并“順應月經周期,分期擇時治療”。常運用上下相資湯(《石室秘錄》)加減化裁(詳見《醫方妙用》)。經后期(卵泡期),血海空虛,陰陽氣血不足,當平補腎陰腎陽為主,以促精血恢復,腎氣充盛,方選左歸丸;經間期(排卵期),是陰陽轉化,排出卵子的關鍵時期,當平補腎陰腎陽,以促天癸充盛,佐以活血化瘀,以利卵子排出,方選歸腎丸加王不留行、皂角刺等;經前期(黃體期),陰陽氣血俱盛,為孕卵著床做準備,當補腎健脾,填補腎精,常用壽胎丸合四君子湯加淫羊藿、肉蓯蓉、黃精、熟地黃等有利于健黃體,改善子宮內環境,提高孕育的成功率,但不可輕投活血化瘀藥物,以免誤傷可能已受孕之早期胎元;月經期,血室正開,經血以排出為暢,經血不多者,當活血化瘀,因勢利導,方選桃紅四物湯加雞血藤、牡丹皮等,但只用1~2劑為度。
癥瘕(如子宮肌瘤、子宮內膜異位癥)合并月經失調,平時以活血化瘀、軟堅散結為主以治本,如選用莪術、三棱、王不留行、皂角刺、三七、益母草、水蛭、土元、鱉甲、夏枯草、牡蠣等;經期則注意不傷氣血,以調為主。癥瘕(如子宮肌瘤)引起的月經量多、經期延長,容易導致氣血虛弱,易受外邪侵襲,凝滯氣血。一般囑患者經期第一天來診,如果經量不多,可以適當采用和緩的活血化瘀方藥、因勢利導,經行第三天開始用固攝止血藥;如果經行第一、二天即量多如涌,則當以固攝為主以減少血量,多用自擬方生脈二至止血湯,減少經量;對于經期延長或崩漏日久者,為防止胞宮感邪,在辨證用藥中加土茯苓、貫眾、敗醬草、魚腥草、馬齒莧等;子宮內膜異位癥所致痛經,常用烏藥、香附、延胡索、枳殼、白芍、艾葉、肉桂、干姜、小茴香、三七等,酌加合歡皮、靈芝、水牛角鎮靜安神,疼痛重者加水蛭、全蝎活血止痛,平時服桂枝茯苓丸或血府逐瘀湯。
“治孕先治病,治病先調經”,劉老治療不孕癥注重借鑒西醫檢查,尋求病因,分清屬內分泌因素、輸卵管因素、子宮因素或是免疫因素,有針對性地測知預后,確定治療方法。審清原因后則對因立法,或滋補肝腎,或養血活血,或疏肝理氣,或清熱利濕,或健脾益氣。根據月經周期,擇期論治。而補腎氣貫穿治療始終,常用淫羊藿、山茱萸、當歸、黃芪、枸杞、熟地、菟絲子加減。順月經周期分期治療,不孕與治療月經病的分期治療原則相同,但用藥各有側重,如經后期,以平補腎氣、養精血為主,用八珍湯加黃芪等;經間期,以調補肝腎為主,壽胎丸加淫羊藿、黑大豆、車前子、菟絲子等;經前期治以填補腎精,但不可輕投活血化瘀藥物,常用四君子湯合壽胎丸加熟地黃、山茱萸等;月經期,治以理氣養血,用八珍湯去當歸加二至丸。按照上法診治的不孕癥患者,部分患者可從無排卵轉成有排卵,從黃體功能不健到黃體功能健全,充分發揮中醫藥的特色與優勢,調整受孕內環境以達到助孕目的。
當今醫學已從“單純醫學模式”到“生物-醫學模式”轉變到今天的“社會—心理—生物—醫學模式”,“中醫的診療方式,最有利的是能結合現代醫學模式,綜合診治疾病,提高臨床療效”,不能僅從生物學單方面治療疾病,同時要從心理、社會方面考慮患者的診療與康復,重視社會、心理對婦女健康和疾病的綜合作用及影響。劉老在藥物施治的基礎上,重視精神因素對于病情演變及治療效果的影響,仔細傾聽患者心音,觀察其精神狀態,配合精神心理治療,提高臨床療效。劉老臨床診病認真仔細,態度和藹,不厭其煩地疏導病人并深入淺出地給以科學解釋,使患者對醫生充滿信賴感,積極配合治療。如患者對自己病情恐懼、悲觀,不利于疾病的治療與康復,她通過對患者進行指導性交談,緩解患者焦慮、恐懼、悲觀等消極情緒,樹立起戰勝疾病的信心和決心,不少病例由是明顯好轉或痊愈。
“人與天地相應”,中醫學把人與自然看作是互相聯系的統一整體。自然界的運動變化與人的生理功能和病理變化有著密切的聯系。同一疾病,由于氣候、環境、體質的不同而表現有所差異,因此劉老臨床強調“因時、因地、因人制宜”,個體化診療。同為感冒,由于季節、氣候、生活環境、生活習慣的不同,有風寒、風熱、暑濕、燥熱及兼夾氣虛、陽虛、陰虛等之別,因而治療方法也各不相同。如香港地區氣候多濕多熱,然工作環境空調溫度偏低,容易反復感冒,寒熱濕兼雜多見,加上體質及生活習慣的不同,病程較內地長。她全面分析,仔細辨證,靈活組方,常常攻補兼施,寒熱并用,表里兼顧。將銀翹散、桑菊飲、九味羌活湯、川芎茶調散、生脈散等有機化裁,較之單純辛溫解表或辛涼解表更具療效,能夠明顯縮短病程。此外,某些婦女患其他科病癥,如甲狀腺功能亢進,突眼的女性患者;糖尿病女性患者;痤瘡的女性患者;眩暈、失眠、心悸的女性患者;老年病患者;甚至某些不明原因的疑難病癥,她總是針對這些科目不同的疾病,同時參合患者的女性生理、病理狀態進行辨證論治,有助于提高療效。
劉老體會中醫最有特色的是“同病異治”與“異病同治”,中醫辨病論治,既要針對病的共性及基本規律進行治療,又要結合個體及不同證候分別處理。中醫學的辨證施治包含了“異病同治”與“同病異治”,二者相互補充。如同為月經后期,有補腎活血、補腎疏肝、補腎養血、補腎化痰的不同;無論內科、婦科、外科、兒科各疾,凡氣陰不足者,多用生脈散為主方,凡各病主證表現為濕熱者,常用三仁湯加五味消毒飲??梢哉f中醫治病只要辨證準確,沒有開不出有效處方的,但要提高療效,就必須辨識病的個性(特點)。
劉老認為中醫學“食藥同源”保健觀甚具特色,并認為最具保健意義的是產褥復舊的保健,劉老按國家訂出的食藥兩用的藥物,組成有關保健食品。如用于新產后助子宮復舊方:當歸6g、黃芪6g、母草6g、煲鯽魚6g;產后缺乳:黃芪10g、淮山藥15g、通草2g、煲豬手250g;產后回乳:山楂10g、神曲10g;產后汗多:人參6g、黃芪10g、麥冬6g、五味子3g、珍珠母10g、煲排骨250g或雞肉250g;產后大便難:松子仁10g(打碎)、柏子仁10g(打碎)、煲豬肉250g;經期保健方:經前可用當歸6g、紅棗10枚;經后用紅棗10枚、槐花10g、元肉6g,可煲肉湯或煎水服用;經常白帶過多而無炎癥者可常服淮山、薏苡仁、白果(去心)煲粥,有助于健康。
劉老臨床上既重視一般常見病多發病論治,又特別注意疑難雜病患者的診治。如重視感冒病的早期治療,防止進一步演變成肺炎、心肌炎、腎炎等;用滋補肝腎法治療無自覺癥狀的乙型肝炎攜帶者,使部分標志物轉陰,恢復肝功能,防止進一步發展成肝硬化、肝癌;多汗證,手指滴汗如水,治以益氣養陰,收斂止汗,用生脈散合桂枝龍牡湯加減獲效;嗜睡癥,不分時間地點,隨時即能入睡,靠服用興奮劑西藥維持工作,劉老用血府逐瘀湯加石菖蒲、三七、白豆蔻、麝香治療后病情好轉。一女性血色病患者,經劉老對該病進行了仔細研究及患者所表現的癥狀,中醫辨證為肝絡郁滯兼脾虛濕困,以養陰益氣、柔肝通絡、健脾利濕為治則,經十一個月的治療獲得痊愈。一甲狀腺功能亢進女患者,雙眼突出難以閉合,經補肝腎、軟堅散結、活血利水治療8個月后,雙眼基本恢復正常。四次試管嬰兒失敗的一中年婦女,經中醫藥補肝腎調治半年余,卵泡發育較前良好,受精卵質量明顯提高,經再行助孕術(IVF)獲成功,生一男孩,至今已三歲,健康指標正常。某男患全身性的神經性皮炎,經??浦委煟茨芸刂?,求治于劉老,經辨證為肺腎虛衰,給予大補肺腎之品,經治年余,皮炎消失。一左眼青光眼患者,劉老告之須眼科??浦委?,僅以左歸丸與五子衍宗丸加冬蟲夏草治其有肝腎不足的癥狀,結果半年后,病人告知自行服上述中藥未接受青光眼其他治療,其眼壓已正常,又繼續服上述中藥一年,青光眼未復發,曾經給予檢查的眼科醫生也頗驚訝,這些疑難雜癥的個案雖不具統計學意義,但苗頭也是值得研究。
劉老在臨床上將傳統的中醫診察方法與現代診斷手段相結合,西醫生理病理與中醫病因病機相結合。指出臨床上注意防止兩種錯誤傾向:一是離開中醫理論,放棄中醫辨證施治,不講求立法組方,機械地按照藥理組成中藥方劑去對應病癥;二是只局限外在現象宏觀辨證,不利用現代研究成果。所以劉老在臨床上總是宏觀宗于辨證,微觀參照西醫診斷指征,兩者結合辨病辨證。處方選藥既宗于中醫傳統,又吸取新的方藥知識,以提高臨床診治水平。正是劉老這種科學的態度,臨床治病療效好贏得了患者的信賴與尊重。
劉老臨床立法嚴謹,處方遣藥,繼承古方,重視驗方,接納新知,以中醫理論為指導,辨證用藥,參考現代藥理,辨病用藥。如臨床上常見外感病患者,表證雖解,唯咳嗽久治難愈,劉老多采用生脈散合甘露飲加減,益氣養陰,輕宣潤燥,同時加合歡皮、延胡索等現代研究具有鎮靜作用的藥物,可以明顯縮短病程;治療心悸而心率加快者,在辨證用藥的基礎上,選擇性的選用現代研究具有抗心律失常作用的藥物,如苦參、石菖蒲等;治療痛經,常加用藥理證明有止痛鎮靜作用的合歡皮、延胡索、靈芝、白芍、柏子仁等;治療流行性感冒在辛涼解表方的基礎上加現代研究具有抗病毒作用的中藥,如黃精、青蒿、板藍根等;高血壓、糖尿病、甲狀腺功能亢進等,采用中西藥各自優勢,發揮所長,以減輕副反應、減少并發癥。這種處方的思維是繼承中有發揚的具體范例。
在辨證的基礎上,清熱止血常選貫眾、黃芩、黃柏、大黃;涼血止血常選大薊、小薊、槐花、地榆、側柏葉、白茅根、苧麻根、紫草、生地、丹皮、水牛角;溫經止血常選炒艾葉、炒續斷、炮姜炭;固氣止血常選人參、黨參、沙參、黃芪、大棗;化瘀止血常選三七、益母草、茜根炭、丹皮;量多者常選固澀止血的牡蠣、龍骨、珍珠母、烏賊骨;收斂止血的仙鶴草、雞冠花、血余炭、棕櫚炭、烏梅、藕節、花生衣、石灰散;同時均宜采用阿膠、鹿角膠、龜板膠、牛角膠、白芍等以養血止血。
溫經止痛常選艾葉、小茴香、炮姜、肉桂、臺烏藥、吳茱萸、高良姜、白芷、秦艽;行氣止痛常選香附、延胡索、川芎、木香、沉香;活血止痛常選川芎、延胡索、三七、當歸、沒藥、乳香、五靈脂;清熱止痛常選丹皮、赤芍。
治療帶下證,除濕止帶常選用薏苡仁、車前仁、蒼術、白芷;收斂止帶常用金櫻子、桑螵蛸、烏賊骨、龍骨、牡蠣、銀杏、益智仁、蓮米須。
婦科腫瘤采用軟堅散結時,可選用莪術、紫草根、農吉利、長春花、喜樹、山慈菇、露蜂房、龍葵、白花蛇舌草。但要注意個別藥物的毒性,把握好劑量和用藥時間不宜太長。
(三)對月經周期節律的認識
劉老認為,月經的周期節律是婦科學術界引人注目的論題。西醫婦科學在近代實驗手段的幫助下,逐步形成了內分泌激素之間反饋與調節的“性腺軸”學說。中醫婦科學通過長期對人與自然的觀察,用“天人相應、取象比類”的辯證邏輯推理,得出了“月經應月(相)”的學說。劉敏如教授對中、西醫學兩種不同理論體系研究成果進行了深入地再研究,提出了中醫婦科學月經周期節律的新學說。
劉老根據中醫陰陽學說的基本觀點如“陰陽者,天地之道也”“人之一身,不外陰陽”“女體屬陰,以血為主”等,從而提出:人之陰陽確有相互進退、生長收藏、終而復始、盈虛消長的變化節律;腎主生殖,為陰陽之本。腎氣有由稚到盛至衰的變化節律,而藏于腎中的天癸亦隨腎氣的變化而由微至盛,由盛至微,以至竭止的變化節律。劉老進而推導在女體,經前期由于腎之主導與天癸的調節,輔以肝藏血、脾統血、心主血、肺主氣帥血的協同作用,沖任之氣血由盛而滿;經行期則是血液由滿而溢;經后期是由溢而虛,由虛而復盛;經間期是血旺氣盛,陰生陽動,氤氳精泄。繼而血海復又滿盈,再由滿而溢,又是一次經前期與行經期。首尾相連,自然出現。如此變化,直至天癸竭而月經自然停止。劉老據此提出了“陰陽的消長盈虧,使得女性生殖周期的不同階段連續與再現,形成了月經周期節律的外在表現”。劉老這一科學假說,使立足女體之外、試圖通過尋求宇宙因素解釋月經節律的研究,再回到了對人體本身的研究,即從人體自身出發,研究月經周期中臟腑、經絡、氣血周期變化節律。
為了科學地揭示月經周期中臟腑、經絡、氣血運動的內在節律,劉老用現代科學實驗,證明了她所提出的月經周期氣血變化的月節律假說。基于血是月經的物質基礎,氣是引血行經的動力,她首先進行了氣血盈虧節律的研究。她認為:中醫學的“血”與西醫學的“血液”,在物質意義上同屬一物;中醫學的“氣”,就其體現的功能活動而言,與西醫學血液的某些功能及特性有類同之處。因此,可以借助與血液研究有關的技術指標,分析氣血變化的內涵。在這一思路引導下,劉老指導博士生觀察了106名女大學生的自然月經周期。在這些周期中,對月經期、經后期、經間期、經前期的固定時間點,同步進行了血液學、血流變、血動力、免疫學等方面31項指標的動態觀察結果有21項指標的變化有高度統計學意義(P<0.05),其中的11項,展現出了峰值到谷值,谷值再到峰值的月節律變化,從而使劉教授的前述假說,得到了現代科學的證明。
實驗室研究的結果,初步肯定了女性氣血變化的節律性。在此基礎上,劉教授又指導博士生開始了對月經失調患者氣血變化的研究。通過對30例因黃體不健而致崩漏的病例的連續觀察發現:治療前該組患者的血流學、血流變、免疫學等方面的8項指標,未呈現月節律變化;經過治療月經初步正常后,已有4項指標呈現出明顯的月節律變化這些結果,進一步證明了劉敏如教授有關“月經周期是陰陽消長、氣血變化節律的體現”這一假說的科學性。再次表明月經僅僅是“生殖生理”的外在表現之一,而臟腑、經絡、氣血的節律變化,才是研究月經周期節律的實質內容。劉老已進行的以氣血為中心,揭示月經周期節律調節機制的研究所表現出的當代科研新思路,為中醫婦科學的學術發展,展現了一條新途徑。
三、臨床經驗
(一)崩漏
【理論闡微】
崩漏一病,病因較多,病機復雜,治療棘手。成為月經病中大病難病之一。劉老指出胞宮為“奇恒之府”,主出納精氣。崩漏的基本病機在腎,女子生理活動是以腎為基礎。腎為先天之本,主藏精氣,精為腎陰,氣為腎陽,精為物質基礎,氣為活動功能,二者相互為用,相輔相成,相互轉化。因此,腎之精氣不足,陰陽平衡失衡,通過沖任則反映在胞宮藏泄失常,現代醫學認為功能性子宮出血主要是由于“性軸間功能失調”而致,二者理論體系不同,但基本原理極其相似;而出血日久終會導致氣陰(血)雙竭的病理病機。故其治療應本補腎填精、調平陰陽為主,益氣養陰為輔。方藥生脈散加減化裁,該方用于臨床,每收良效,止血效果甚佳。
【驗案1】
李某,工人,30歲。主訴血崩10余天。
病史:一年前,出現月經不規律,經期短縮,20余天一行,量時多時少。屢經中西醫治療不愈??淘\:頭暈目眩,氣短懶言,腰酸耳鳴。面色蒼白。出血量多,色淡,夾小血塊,舌淡,苔花剝,脈沉細數。
辨證:腎精虧乏,氣陰兩傷。
治療:補腎精、益氣、固沖任。
方藥:

服三劑后,出血明顯減少,續三劑痊愈。
按語:方中首烏、熟地、女貞子、補骨脂填補腎精培本,西洋參、沙參、麥冬、五味子益氣養血寧神、固沖任,烏賊骨收斂以治標,本方標本兼顧,氣、精、血并補,使腎之陰陽平衡恢復,沖任得固,出血必止。上方經實驗研究,證實確有類雌激作用。
【驗案2】
王某,女,42歲。患者月經量多反復4年余,經來乍來乍止、乍多乍少、淋漓難盡、接受西醫荷爾蒙及止血藥治療效微。末次月經于8月6日來潮,以后間斷出血,淋漓不盡,量多,服止血藥20天,月經于8月29日止,共行24天。曾行盆腔超聲波檢查、子宮內膜檢查均未見異常,血紅蛋白84g/L。脈沉軟,舌淡紅,苔薄白。
診斷:崩漏。
辨證:氣血不足,沖任不固。
治法:益氣養陰,固攝沖任。
方藥:加味生脈散(自擬方):

共7劑。
煎服法:每天1劑,水煎2次,取藥汁共3碗,每次1碗,每天3次。
飲食調護:避免風寒,調節情志,注意休息,清淡飲食。
二診:2009年9月22日。
患者于9月15日始陰道點滴下血,8天未凈,余無特殊。上方去五味子、龍眼肉,加大黃10g、山茱萸12g、生地15g。共7劑。
三診:2009年9月30日。
患者出血量于9月26日驟增。現感倦怠,頭暈,氣短。前方去淫羊藿,加五味子6g、阿膠(烊化)9g、三七粉沖服6g。7劑。
四診:2009年10月13日。
患者末次月經9月15日至10月2日、計18天,凈后4天復出血1天,量少。脈滑,舌淡紅,苔薄白而干。前方去珍珠母、大黃,加黑芝麻10g,7劑。
五診:2009年10月24日。
患者于10月21日經潮,現經行第4天,量多。改用沖劑。處方北沙參15g、麥冬12g、五味子6g、墨旱蓮15g、女貞子12g、黃芪20g、炒白術12g、續斷12g、白芍15g、枸杞子12g、仙鶴草12g、珍珠母20g、三七3g、九香蟲9g、大棗15g、炮姜3g。7劑。
六診:2009年11月2日。
患者末次月經10月21日至29日,計9天凈,無服止血藥,現咳嗽,倦怠,大便結。改以益氣疏風,化痰止咳藥治之。處方參苓白術散20g、知母10g、川貝母6g、浙貝母12g、麥冬10g、天冬10g、黃精15g、玉竹10g、廣藿香10g、紫蘇葉10g。7劑。
按語:崩漏屬婦科疑難病癥,亦是急重病證。暴失陰血是崩漏的主證,若以“標”證對待,試圖止血,則難以獲效。所以崩漏論治當根據病機,求治本之法。劉老認為腎虛是導致崩漏之本,病變在沖任失于制約,故治本當治腎調固沖任,治本之法亦當貫穿治療之始終。本著“急則治其標,緩則治其本”的原則,“謹守病機”,參合臨床見證,采取“塞流、澄源、復舊”大法論治。此例患者年屆更年,沖任漸虛,腎氣漸匱,經血約制失司,故而為崩漏。久失陰血,耗氣傷陰,氣陰兩虛,以果為因,劉老以加味生脈散治之。生脈散有氣陰雙補、固氣斂血之功;黃芪、白術、炙甘草補氣健脾,使氣旺則統攝有權;淫羊藿、續斷補益肝腎,陰中求陽,以求“少火生氣”;白芍、大棗、龍眼肉、枸杞子養血斂陰;仙鶴草、珍珠母平肝收斂止血。
二診時患者陰道點滴下血,淋漓不凈。按塞流、澄源、復舊大法,在漏下不止時,當理血固本,故去五味子、龍眼肉,加生地滋陰清熱、涼血止血,山茱萸補肝腎、固沖任以止血,大黃通瘀止血。對久漏不止者,劉老常加活血化瘀藥,數劑后再用澄源復舊方,加用大黃正是此意;三診時患者出血量驟增,在暴崩之際當塞流固本,故去山茱萸,加五味子、阿膠、三七以收斂固澀止血;四診時月經已凈,在血勢稍緩宜澄源固本、復舊調經,故去珍珠母、大黃,加黑芝麻益精養血、補肝腎;五診時,因患者改用沖劑,有部分中藥缺乏,所以處方上有較大改動,但總以益氣補腎,固攝沖任為原則。
(二)痛經
【理論闡微】
痛經是婦科常見病之一,治療目的以止痛為主。經行腹痛,證有虛實,實痛者,多痛于經水未行之前,經見而痛自減;虛痛者,多痛于經水既行之后,血去而痛未蠲。但實中有虛,虛中有實,經期泄而不藏,精血外流,氣血不和,在此精血不足同時,又兼氣血郁滯,故而致痛,當與形氣脈證,兼而辨治。
【驗案】
患者,女,29歲,2009年10月19日首診。
簡要病史:經行少腹疼痛17年。患者自初潮起經行少腹疼痛難忍,需服止痛藥。現正值月經第1天,腹痛,經量偏少。未婚。末次月經(LMP):9月17日,5天凈。上次月經(PMP):8月中旬。鼻敏感史。2009年10月盆腔超聲波示左側卵巢巧克力囊腫(4.7cm)。脈沉,舌淡紅有瘀點,苔薄白。
診斷:痛經,癥瘕。
辨證:氣血不調,瘀阻沖任。
治則:理氣活血止痛。
處方:四逆散加減:

服5劑。1日3次,空腹服。
治療經過:
二診:2009年11月4日服藥后少腹疼痛減輕,不需服用止痛藥。末次月經10月19日,7天凈。脈沉,舌淡紅,苔黃薄。
處方一:桂枝10g、茯苓15g、牡丹皮15g、赤芍15g、桃仁10g、荔枝核10g、橘核10g、仙鶴草12g、半枝蓮15g、益母草30g、車前子15g、川牛膝10g、薏苡仁20g,服7劑。1天3次,空腹服。經期停服。
處方二:四逆散15g,延胡索15g、香附12g、烏藥10g、艾葉6g、炮姜6g、姜黃10g、茯神15g、合歡皮12g、炙甘草9g,服3劑。月經第一天服,連服3天,1天3次,空腹服。
三診:2009年12月4日,服藥后少腹疼痛較前明顯減輕,不需服止痛藥。末次月經:11月25日,5天凈。照上方加減,后多次來診均以上2方作加減調整,藥后少腹疼痛持續減輕,不需服止痛藥,月經調。
按語:本例西醫稱之巧克力囊腫,其形成為子宮內膜異位部位每次經血積聚,積久而成,故發生痛經,進行性加重。即或采用手術亦易復發,故本病視為痛經難治之癥。
劉老認為痛經基本機理“不榮則痛”“不通則痛”,是不能完全解釋痛經為何隨月經周期而發。在未行經期間,由于沖任氣血和勻,不如經前盛實,不似經后空虛,即或病因猶存,尚不致或不足以引起沖任胞宮氣血失調,故平時不發為疼痛。但若病因未除,素體狀況未獲改善,則不能適應經期或經前后沖任氣血的急驟變化,因而疼痛隨月經周期發作。提示了中醫論治痛經當注重素體因素及致痛因素,治法上平時治本,經期標本兼顧。其本實者多責之于肝,虛者多責之于腎,而臨床上尤以肝郁致痛經最為常見,故臨床上多以疏肝理氣止痛之法治療痛經,方用四逆散、逍遙散、柴胡疏肝散、烏藥散等;伴有惡心嘔吐者可合用吳茱萸湯。然后再根據臨床癥狀,適當選用溫經止痛、活血止痛、行氣止痛、清熱止痛藥物。另外根據臨床癥狀分其虛實酌加合歡皮、茯神、柏子仁、水牛角等以鎮靜安神止痛,疼痛甚者可加水蛭、土鱉蟲活血止痛,全蝎、蟬蛻息風止痛。若成癥瘕者當以活血化瘀、軟堅散結治以為本,常用桂枝茯苓丸以活血化瘀消癥,適當選用破血行氣之力較強的莪術、三棱、王不留行、皂角刺、三七、益母草等以行氣活血利水;及軟堅散結的荔枝核、橘核、夏枯草、牡蠣等,共達消散癥積目的。除此之外,劉老常用藥仙鶴草配穿心蓮、半枝蓮、薏苡仁,佐用于婦科包塊性疼痛病例。
(三)多囊卵巢綜合征的中醫論治
中醫婦科學本無多囊卵巢綜合征(PCOS)病名,由于PCOS多發、難治,發生率日漸上升,且有增加子宮內膜癌、糖尿病、乳腺癌、妊娠期糖尿病等疾病發生的危險。多方法、多靶點治療是本病研究的理念,臨床上病人常以月經不調、不孕、肥胖、多毛、痤瘡等就診于中醫,或已確診為PCOS的患者求治于中醫。所以有必要建立與PCOS相對應的中醫病種,以適應教學與臨床的需要。根據中醫學“有諸內必形諸外”的認識論,劉老認為不孕、月經不調、肥胖、痤瘡、多毛諸癥并見,或伴有他癥(B超檢查卵巢呈多囊樣變,生殖內分泌檢查睪酮增高),中醫當命名為“胞宮脂膜瘀阻諸癥”,以應西醫所稱的“多囊卵巢綜合征(PCOS)”。
本病的發病之因,可由先天因素、飲食不節、濫用補藥(激素類),起居好逸、情志刺激、影響沖任胞宮。本病證成因復雜,病理多態,稟于先天,損于后天,其本在腎,變化在胞中。諸多因素導致臟腑功能失常,氣血失調,沖任胞宮病變發為諸癥。所以本病具有復雜性、多態性,難治性。
以臨床患者現證入手,主癥、伴隨癥、舌脈征參合,同時根據本病證得病因病機認識本病證中腎、脾、痰、脂、瘀等“形于外”的現象,分辨其證的屬性。
顧腎調經為主,調理氣血為輔。根據臨床證象或豁痰化瘀消脂,或健脾除濕化痰,或活血化瘀消脂、或養陰清熱除濕為其大法,又當根據本病的輕、重、緩、急和癥的側重點不同,而隨證選方用藥。以內服藥為主,同時可配合外治法。
臨床現癥:肥胖,不孕,月經量少、月經后期、閉經、痛經,痰多,水腫,多毛,或見痤瘡,苔白膩舌邊有瘀點,脈滑。
證候分析:現癥肥胖,痰多水腫,苔白膩,脈滑乃腎虛水濕內停,脾虛痰濕內生,痰濕阻滯氣血,痰、濕、瘀互結胞中,故有痛經、經不調不孕等臨床諸癥,四診結合屬腎虛痰瘀互結證。
治療法則:補腎健脾、豁痰除濕化瘀。
方藥舉例:五子衍宗丸加參苓白術散、佛手散化裁。
臨床現癥:肥胖甚,不孕,閉經或經少、痛經,痤瘡,素有多痰,多毛,或腰痛膝軟,下肢浮腫,大便時稀,小便清長,苔膩,脈沉。
癥候分析:稟受甚厚,咨食肥膩,軀脂滿溢,痰、脂、瘀積結,閉塞胞中,故見上癥。
治療法則:益腎祛痰、化瘀消脂。
方藥舉例:五子衍宗丸、防風通圣散或大黃蟲丸隨證加減裁化。
臨床現癥:肥胖,閉經、月經稀發、不孕,水腫、多毛,手足欠溫,大便稀塘,小便清長,苔白滑,脈沉。
癥候分析:此為腎虛脾陽不足,運化失司,脂濕積結胞中,發為以上諸癥。
內服治法:益腎溫陽、健脾除濕、消脂散結。
方藥舉例:五子衍宗丸,左歸丸,參苓白術散,保和丸合參化裁。
臨床現癥:痤瘡,閉經或月經稀發,不孕,多毛,五心煩熱,口苦咽干,心煩易怒,尿黃便結、或見肥胖,舌紅苔膩,脈數。
癥候分析:腎陰不足,虛火上炎,或素多痰濕,熱與濕結,故見以上諸癥。
治療法則:益腎養陰,清熱除濕。
方藥舉例:知柏地黃丸、五子衍宗丸化裁?;鹗⒊啥荆畀彿磸驼?,可選甘露消毒飲加減。
本病癥表現復雜多態,以不孕、肥胖、痤瘡、多毛合并出現為主癥,或伴有其他癥狀。主癥相同,而體質、伴隨癥、舌脈征各異,故有不同的辨證證型,而每型的主癥基本相同,辨證屬性較易重疊,當細辨細審其各型之側重,如痰瘀互結證與痰瘀脂交結證,兩者病機區別在于后者多脂肥結積,治法亦有側重;腎陰虛濕熱蘊結證與脾腎陽虛濕、脂不化證,兩者主證相同,伴隨癥及舌脈征各不同,故辨證一屬陰虛夾濕,一屬陽虛濕、脂困結,治法亦當有別,此不可不知。
中醫學有“腎無實證”之說,而本病癥辨證雖然本在腎,但證有虛實同見,治法亦有補、攻同用,正說明本病癥的復雜,多態性,這又是本病辨證論治的特點。亦可說中醫婦科學疾病譜的發展變化,辨證論治亦應有所突破。
此外本病主證中有多毛一癥,病因病機未作詮釋,西醫認為是睪酮增高所致,中醫可謂天癸泌至失調引起,因為中醫生殖軸理論“腎氣盛,天癸至……”,即腎主生殖的作用是由其所泌至的天癸來表達。
患者,女,37歲。2007年9月4日首診。
簡要病史:患者結婚4年,正常性生活無避孕而未孕為主訴就診?,F癥見疲乏,汗多,自幼形體肥胖,數年來體重在90.5~95kg之間,體毛多,頭暈,間作惡心,納可,二便調。2005年曾于某醫院西醫婦科求診,診為多囊卵巢綜合征,雙側輸卵管造影提示閉塞。2006年予服促排卵藥半年以上,時有排卵,計劃2008年底接受體外人工受精-胚胎移植(IVF)助孕,現先欲以中藥調理故來就診。11歲初潮,自初潮月經周期延后7~10天,時有停經,無痛經,青春期有痤瘡。配偶健康良好。末次月經2007年8月25日,量少,3天凈。雙脈沉,舌色淡紅,苔白膩。
診斷:不孕病、月經后期、月經過少。
辨證:痰濕阻滯、沖任不調。
治法:祛痰除濕,調理沖任。
處方:二陳平胃散加減:

每天1劑,水煎1次分早、午、晚3次服,每次250ml。
飲食調護:中藥治療期間停服促排卵西藥,清淡飲食,避免生冷辛辣之品。
治療經過:二~四診,2007年9月12~19日,患者感冒,先予以疏風解表。2007年9月28日,感冒已愈。本次月經周期3l天,量少,4日方凈,舌苔膩稍減,脈象同前。證屬沖任不調,治以調理沖任,處方以四物湯合左歸丸加減。藥物(沖劑):當歸10g、熟地15g、川芎10g、白芍10g、山藥15g、山茱萸12g、枸杞子12g、川牛膝12g、菟絲子12g、龜板膠10g、鹿角膠(烊化)10g、麥冬10g、玄參10g、淡竹葉10g、牡丹皮10g、梔子10g。7劑。
五診:2007年10月22日,癥見倦怠,汗多,夜尿2次,末次月經9月24日,加強益氣固腎,前方去歸、芍、芎,加黨參15g、白術10g、茯苓15g、金櫻子10g、覆盆子10g。7劑。
六診:2007年11月7日,月經未至,苔白膩,脈象同前。辨為痰瘀阻滯胞絡,治以豁痰化瘀,通絡軟堅。上方去丹、梔,加莪術10g、醋鱉甲(先煎)20g、荔枝核10g、山楂10g、金櫻子10g、覆盆子10g。7劑。
七~九診:2008年6月13日(七診),近1月咳嗽咽干、咳痰不利。脈沉,舌淡紅,苔白膩。辨為陰虛痰濕,治以潤肺化痰,佐以理氣散結。處方:甘露飲化裁。藥物(沖劑):天冬10g、麥冬10g、生地12g、枇杷葉12g、黃芩10g、枳殼10g、石斛10g、茵陳15g、川貝母6g、浙貝母15g、魚腥草25g、橘核10g、荔枝核10g、皂角刺10g、車前子15g、半枝連30g。日1劑。
2008年10月8日(九診),神疲,大便2日1行,質軟?;颊哂?008年12月接受體外人工受精一胚胎移植(IvF)助孕。LMP:10月3日,4天凈,PMP:8月26日,4天凈。脈沉,舌淡紅,苔白厚膩。2008年9月26日腹腔鏡檢查示:多囊卵巢,雙側輸卵管通暢。處方:四物湯合左歸丸,加車前子15g、皂角刺10g、王不留行10g。7劑;
十~十三診:2008年10月15日,諸癥改善,隨證加減治療。至2008年11月l1日(十三診),發現停經40天,陰道咖啡色分泌物2天,刻診:妊娠試驗陽性,B超檢查診斷:宮內孕,LMP:10月3日,4天前曾發熱服感冒藥,脈滑,舌淡紅,苔白膩。此為早孕胎漏,證屬胎元不固,治以益氣安胎。方以北沙參15g、紫蘇葉10g、艾葉6g、淡竹葉10g、陳皮10g、炒白術9g、炒荊芥9g。3劑。
十四~十五診:2008年11月27日,陰道咖啡色分泌物色轉淡。2008年11月26日B超診斷:宮內孕,有胎心。脈滑,苔白膩。處方:前方易艾葉為艾葉炭6g、加麥冬10g、玉竹10g。5劑。2008年12月24日(十五診),陰道啡色分泌物基本消失,脈滑,舌淡紅,苔白膩。處方:前方加砂仁6g。5劑;
十六診:2009年1月22日,孕15周,2天前腹痛,帶下多,胃脹,惡心,B超示有胎心。脈滑,舌淡紅,苔白膩。診為胎漏,證屬脾胃不和,胎元不固。治以健脾和胃安胎,處方:北沙參15g,紫蘇葉10g,淡竹葉10g,陳皮10g,炒白術9g,荊芥9g。5劑。
按語:“脾為生痰之源”,后天水谷精微不能運化則可生痰濕,然則本病以腎虛為先,腎虛氣化不利,不能協助肝脾以司運化,加之平素恣食膏粱厚味,或飲食失節,饑飽無度,損傷脾胃,脾虛痰濕易生,氣機不暢,經絡受阻,痰濕積聚,脂膜壅塞,體肥多毛,或痰脂凝聚,致卵巢增大,薄膜增厚。故治當先理脾胃,以二陳湯合平胃散為主方,祛痰除濕;山楂、蘿卜籽、建曲健脾消脂;重用蓮米須引藥性入帶脈,合豬苓、車前子滲濕,使濕從小便而去;皂角刺、鱉甲軟堅,當歸養血和血調理沖任。待痰濕漸化,即著手滋補肝腎,調養沖任。
本病病變在胞中,局部變化屬積聚,故在治法中顧腎消積,須貫通治法始終,臨床上在處方中可選用以下藥物:皂角刺、山楂、莪術、遠志、枳殼、浙貝母、半枝蓮、薏苡仁、土茯苓、王不留行、夏枯草、益母草、白花蛇舌草等。皂角刺、鱉甲破積,山楂消積化脂。王不留行化瘀(首選),川牛膝活血配桔梗一下一上活血通脈;橘核、荔核破積化瘀;遠志、車前子豁痰,浙貝祛痰軟堅,枳殼破氣行滯;半枝蓮清熱軟堅,夏枯草清熱散結;仙鶴草清熱消腫,薏苡仁除濕軟堅。
關于服藥時間,劉老認為一般在月經干凈后服至經間期,連服7天停藥,若有嚴格避孕或無房事,可繼續連服至月經來潮。
(四)產后藥膳的使用
劉老認為,產婦因臨產用力、產創出血,致使元氣受損,百脈空虛;而產后瘀血又易停滯于胞宮,故往往處于多虛多瘀的狀態。虛則易感六淫之邪、內傷七情、飲食等而變生諸癥;瘀則胞宮、沖任被阻,舊血留滯,新血不得歸經,進一步傷血耗氣。因此,補虛祛瘀為產后病治療關鍵。可是產后胃氣較弱,不堪大寒大熱及峻猛逐邪之品。于是需要順應產褥期的生理狀態,用食物補其虛,填其精,復其元。
當歸10g、黃芪30g、川芎10g、生姜3g、鯽魚半斤。于產后1~3日內服用,可助子宮收縮,使惡露排出流暢。
用法;將鯽魚與藥物煎湯,不放任何調料,日服2~3次。
按語:本方用當歸、川芎活血行氣,生姜溫經通脈;氣為血帥,伍以黃芪補氣生血。鯽魚和五臟,通血脈”(《滇南本草》),又“主虛調血”,以促使子宮收縮,使惡露排出流暢。
薏苡仁30g、蓮米20g、砂仁6g、糯米草根30g(洗凈、瘦肉少許(豬、雞、魚均可)、大米30g。適用于產后脾胃較弱、食欲欠佳者。
用法:上述藥、肉、米加適量蔬菜、食鹽熬粥服用(一次量)。
按語:“胃者,水谷之海”,“五臟六腑皆稟氣于胃”。只有脾胃得健,食欲轉佳,運化正常,才能使后天之本得固,氣血生化有源,臟腑功能得以改善。故用薏苡仁、蓮米健脾,砂仁、糯米草根養胃,瘦肉補虛。
明沙參30g、制首烏、麥冬、百合、五味子、女貞子各20g、小麥30g、芡實15g、仔鴨一只。
用法:熬成糊狀,放糖或鹽服用。亦可將仔鴨燉熟后入藥煎湯。適用于產后、或流產、引產后口眼干燥、大便難,汗多者。
按語:由于產后亡血傷陰,故以沙參、麥冬、百合養陰生津。腎主藏精,肝司藏血,精血同源又互生。故以首烏、女貞子滋補肝腎;五味子、芡實斂陰;小麥“養心、益腎、和血、健脾”;鴨能滋五臟之陰,補血行水,養胃生津,與諸藥合用,可令陰血得復,諸癥自除。
生曬參2g(或明沙參30g)、黃芪20g、當歸10g、枸杞20g、陳皮6g、仔雞半只(或鵪鶉4只或肉鴿1只或瘦豬肉一斤)。
用法:將仔雞等燉熟后入藥煎半小時即可。用于產后或流產、引產術后。具有補養氣血,恢復分娩致生理性消耗的作用。
按語:本方用當歸補血,枸杞滋陰養血?!熬蛔阏哐a之以味”,用仔雞、鵪鶉、肉鴿、瘦豬肉以滋補精血。然有形之血難以速生,無形之氣所當急顧。故用參、芪大補元氣,與歸相配補氣以生血。更佐陳皮健脾理氣,以防呆填膩補傷胃之弊。如此則陰血得充,元氣漸復,產后生理性消耗得到修復。
當歸10g、黃芪20g、生花生米50g、通草2g、豬蹄一對。
用法:將豬蹄、花生米燉爛后入藥,再文火燉半小時即可。適用于產后乳汁不足者。
按語:乳汁為血所化,賴氣運行。產后沖任虛損,血海虧虛,化源不足而致缺乳。故用當歸補血,黃芪補氣以生血;花生米催乳;豬蹄“助血脈能充乳汁”;少佐通草以通乳絡,使乳充絡通。
(五)更年期藥膳調理
前人認為,更年期腎氣漸衰,天癸將絕,沖任子宮功能減退,月經漸趨失調而致斷絕,原為女性生殖生理自然衰退的現象。但因為有些婦女腎衰、天癸竭的過程或程度突然加速,或因社會、心理因素的影響較強,起居無常,勞心過度,或則自身體質較差,必然引起原本腎陰陽有所失衡的狀態加劇。更年期女性常出現多汗潮熱、健忘等癥狀,對此,劉老提出,善用巧用藥膳,輔助中醫藥物治療,以達緩解病情,補腎氣、養精血、營臟腑,提高患者腎氣的活力,使得其氣血充盈。
墨魚一個、沙參30g、麥冬20g、五味子10g。
用法:將墨魚燉爛后,入藥文火再燉半小時即可。
按語:本方以墨魚滋養肝腎,《本草求真》中云:“烏賊魚肉,其性屬陰,能入肝補血,入腎滋水強志”,配合沙參、麥冬、五味子益氣斂汗,養陰清熱。
鯽魚兩條、柏子仁各30g、百合30g。
用法:將鯽魚熬湯后,湯色見白后,入藥文火再燉半小時即可。
按語:心神得守,賴心血充足而養心神,《本草經疏》云:“鯽魚稟土氣以生,其味甘,是以能入土,治胃弱不下食”,故以鯽魚養脾胃以滋氣血生化之源,上供心血,合柏子仁、百合養心寧神。
乳鴿一只、天麻10g、枸杞10g。
用法:將乳鴿或墨魚燉爛后,入藥文火再燉半小時即可。
按語:年過七七,腎精虧虛,不能濡養腦脈,水不含木,肝風易上擾清竅,發為頭昏眩暈?!侗窘洝分^乳鴿“調精益氣”,配合枸杞子滋補腎精,填髓充腦,枸杞、天麻還可養肝,平息肝風。
大頭魚魚頭、核桃仁、枸杞、黑大豆各15g。
用法:挑選大頭魚魚頭大者,橫切兩半,入水熬湯,湯色見白后,入藥文火再燉半小時即可。
按語:“以形補形”,故用大頭魚魚頭補腦,核桃仁健腦,腎主髓充腦,故用黑大豆入腎補腎,枸杞子填精養血。
瘦肉50g、砂仁6g、白豆蔻3g、懷山藥15g、山楂6g。
用法:將精肉與山藥、山楂同燉,燉爛后,入余藥文火再燉10分鐘即可。
按語:《綱目》謂“豬肉補氣”,故選上好精肉與山藥久燉出其精華,養脾胃之氣,合砂仁、白蔻仁理脾氣助運化,山楂助消化開胃。
(編撰者:陸華、米玲、馮凱、鄭霞、李啟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