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3章 《孝經》:開宗明義章第一

題解

這一章是全書的綱領,開示孝道的宗旨,闡述了孝的三個層次:開始于侍奉父母,擴大到為國家、為人民服務,最終是成圣成賢,回歸本善。

仲尼居[1],曾子侍[2]。子[3]曰:“先王有至德要道[4],以順天下[5],民用和睦[6],上下[7]無怨。汝[8]知之乎?”曾子避席[9]曰:“參不敏[10],何足以知之[11]?”子曰:“夫[12]孝,德之本也[13],教之所由生也[14]。復坐[15],吾語汝。身體發膚[16],受之父母[17],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立身行道[18],揚名于后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夫孝,始于事親,中于事君,終[19]于立身。《大雅[20]》云:‘無念爾祖[21],聿修厥德[22]。’”

注釋

[1]仲尼居:仲尼,孔子的字。居,閑坐。

[2]曾子侍:曾子,名參,字子輿。侍,卑者侍奉在尊者之側。侍有坐有立,此處當為侍坐在側。邢《疏》中說:“夫子以六經設教,隨事表名,雖道由孝生,而孝綱未舉,將欲開明其道,垂之來裔。以曾參之孝,先有重名,乃假因閑居,為之陳說。自標己字,稱仲尼居,呼參為子,稱曾子侍,建此兩句,以起師資問答之體,似若別有承受而記錄之。”

[3]子:本為古代男子的通用美稱。

[4]先王有至德要道:先王,指古代的圣德之王,如夏禹、商湯、周文王、周武王。至德,最美好、最高尚的德行,即指下文之孝行。要道,最重要的道理。

[5]順:順從,使天下人心順服。

[6]民用和睦:用,因而,由此。和睦,和,協調、融洽;睦,相親。

[7]上下:指各種人之間。古代為等級社會,人與人之間有上下尊卑的等級區分。

[8]汝:你。此處指曾參。

[9]避席:離席而立。曾參本侍坐于側,因孔子問話,曾參為表示對老師的恭敬,因而起身離開坐席,站立回答。

[10]不敏:敏,聰明、睿達、有智慧。不敏,為曾參自謙之詞,猶言愚鈍、魯鈍。

[11]何足以知之:足,夠得上、配得上。此處為曾參自謙之詞。邢《疏》言:“又假言,參聞夫子之說,乃避所居之席,起而對曰:‘參性不聰敏,何足以知先王之至德要道之言義?’”

[12]夫:發語詞。

[13]德之本也:本,根本。邢《疏》言:“此依鄭注,引其圣治章文也。言孝行最大,故為德之本也。德則至德也。”邢《疏》云:“《正義》曰:云‘孝者,德之至,道之要也’,依王肅義,德以孝而至,道以孝而要,是道德不離于孝。殷仲文曰:窮理之至,以一管眾為要。”

[14]教之所由生也:教,指教化。邢《疏》言:“《正義》曰:此依韋注也。案《禮記·祭義》稱曾子云‘眾之本教曰孝’,《尚書》‘敬敷五教’,解者謂教父以義,教母以慈,教兄以友,教弟以恭,教子以孝。舉此,則其余順人之教,皆可知也。”

[15]復坐:復,重新。因曾參回答問話后仍然站立著,故讓其重新坐下。

[16]身體發膚:身,頭頸胸腹。體,四肢。發,身上的毛發。膚,皮膚。

[17]受之父母:受,接受。指子女的肉體是父母給予的。

[18]立身行道:立,樹立、成就。立身,樹立自身于天地之間,指有崇高的道德修養,成就功名與事業。行道,實行天下的大道。

[19]終:最后,老年時,或言指孝道的終極階段、最高要求。

[20]大雅:下引詩句《詩經·大雅·文王》。《文王》為大雅中的一首詩歌。

[21]無念爾祖:無,發聲詞,無義。念,想念。爾祖,你的先祖。

[22]聿修厥德:聿,語助詞。厥,代詞,其,指文王。

譯文

孔子在家里閑坐,他的學生曾參在旁侍坐。孔子說:“古代的圣王有至高之德、切要之道,用以順天下人心,使人民和睦相處,上上下下都沒有怨恨。你知道先王的至德要道是什么嗎?”曾子離席而起,恭敬地回答說:“學生曾參愚昧,怎么會知道呢?”孔子說:“孝,是德行的根本,一切教化都從這里生發開來。你坐下,我現在就跟你講!人的身體以至每一根毛發和每一塊皮膚,都是父母給予的,應當謹慎愛護,不敢稍有毀傷,這是實行孝道的開始;以德立身,實行大道,使美好的名聲傳揚于后世,以光耀父母,則是實行孝道的最終目標。所以實行孝道,開始于侍奉雙親,進而在侍奉君主的過程中得到發揚光大,最終的目的就是成就自己的德業。《詩經·大雅》說:‘常常懷念祖先的恩澤,念念不忘繼承和發揚他們的德行’。”

主站蜘蛛池模板: 昌都县| 奎屯市| 清苑县| 康马县| 张家港市| 北海市| 富裕县| 金寨县| 罗田县| 武穴市| 竹山县| 宝兴县| 北流市| 金山区| 台南县| 赤水市| 金阳县| 广安市| 米脂县| 广饶县| 安吉县| 林西县| 蒲城县| 鹤庆县| 荥阳市| 五寨县| 梁平县| 阿拉善盟| 嘉荫县| 剑川县| 绥中县| 弥渡县| 平陆县| 建水县| 岢岚县| 中方县| 新源县| 龙口市| 宜城市| 筠连县| 肃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