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圣治章第九
- 孝經·女孝經(謙德國學文庫)
- 中華文化講堂注譯
- 2300字
- 2021-12-08 14:48:40
題解
這一章是《孝治章》意思的延伸,說明圣人如何用德行教化百姓,治理天下。
曾子曰:“敢問圣人之德[1],無以加于孝乎[2]?”子曰:“天地之性,人為貴。人之行,莫大于孝。孝莫大于嚴父[3],嚴父莫大于配天[4],則周公其人也。昔者,周公郊祀后稷以配天,宗祀文王于明堂以配上帝。是以四海之內,各以其職來祭[5]。夫圣人之德,又何以加于孝乎?圣人因嚴以教敬,因親以教愛。圣人之教不肅而成[6],其政不嚴而治。其所因者本也[7]。父子之道,天性也,君臣之義也。父母生之,續(xù)莫大焉[8];君親臨之,厚莫重焉[9]。故不愛其親而愛他人者,謂之悖德[10];不敬其親而敬他人者,謂之悖禮[11]。以順則逆[12],民無則焉。不在于善,而皆在于兇德[13],雖得之,君子所不貴[14]。君子則不然,言思可道,行思可樂,德義可尊,作事可法,容止可觀,進退可度,以臨其民[15]。是以其民畏而愛之,則而象之[16],故能成其德教,而行其政令?!对姟穂17]云:‘淑人君子,其儀不忒[18]’?!?
注釋
[1]敢:謙詞,有冒昧、大膽的意思。此句為曾參對其師孔子提問,故以敢問來表示其敬意。
[2]無以加于孝乎:有比孝道更重要的嗎?加,更、高于、大于、在其上。這句問話的目的,是引出孔子的孝道為最高道德的論說。
[3]孝莫大于嚴父:孝行沒有比尊崇父親更重要的了。嚴,尊、尊崇、尊敬。嚴父,尊崇尊敬父親。
[4]嚴父莫大于配天:尊崇父親沒有比以父親擬比于上天和父親亡后以其配享于上天更重要的了。配,有匹配和配享二義。匹配,等同、比擬。配享,是在主要祭祀對象之外附帶祭祀的對象。周代禮制,每年冬至在郊外祭祀上天,同時祭祀父祖先王,這就是配天之禮。古人認為天是最偉大的,父親是最值得尊崇的,父親在世時孝子將其視為自己的天,父親死后孝子以其配享上天,是孝子對父親最大的尊崇。
[5]四海之內,各以其職來祭:天下諸侯各自按照其職位規(guī)定進貢物品,來協助天子祭祀。四海之內,指天下的諸侯。職,即職貢,四方向王朝的貢獻。諸侯向王朝進貢的物品主要是用于祭天地祖宗的。
[6]圣人之教不肅而成:圣人的教化,不必采用嚴厲的措施就能成功。圣人,指古代的圣明君王,此處指周公。肅,峻急、嚴厲。成,成功、取得成效。
[7]其所因者本也:因,憑借。本,根本,此處指道德的根本——孝道。
[8]續(xù)莫大焉:續(xù),指續(xù)先傳后,也就是人類的自身繁衍。焉,于之,在這件事上。莫大焉,沒有比這更重大的事。
[9]君親臨之,厚莫重焉:親,親自。臨,以上對下。厚,深重、重要。
[10]悖德:背,違背。悖德,違背公認的道德準則。
[11]悖禮:違背禮義。
[12]以順則逆:是“以之順民,民則逆”的省文。順,使動用法。則,就。意為,以悖德悖禮的行事去教化民眾,企圖使民眾順從,就會造成逆亂。
[13]不在于善,而皆在于兇德:在,居、處,在此處有親身實行的意思。善,善行,即上文之愛敬親人的孝行。兇德,昏亂無法,即違背道德。
[14]雖得之,君子所不貴:得,得到、得意、得志。君子,泛指賢者。貴,重視、贊賞。不貴,鄙視、厭惡、看不起。全句意為,上邊的這種如夏桀商紂的人即使一時得志,因為他是不符合道德規(guī)范的,所以君子也不會看得起他。
[15]以臨其民:臨,在此為統治、管理的意思。言君子實行以上六事,來統治和管理民眾。
[16]是以其民畏而愛之,則而象之:畏,敬畏,因其有威嚴不敢犯之。象,模仿、效法,因其有儀象而模仿他。意為:因此民眾敬畏他而又愛戴他,將他作為準則而仿效他。
[17]詩:以下詩文,見《詩·曹風·鸤鳩》。此詩主旨,歷來有兩種相反意見?!睹娦颉吩疲骸尔\鳩》,刺不一也。在位無君子,用心之不一也。朱熹《詩集傳》則云:詩人美君子之用心平均專一。后世多取朱說。
[18]淑人君子,其儀不忒:淑,美好、善良。淑人,有德行的人。君子,指有道德、有才干的人。儀,儀表、儀容。忒,差錯。凡是有德行的淑人和有見識的君子,他的儀容禮貌都不會有差錯。
譯文
曾子又說:“學生很冒昧地向老師請教,圣人的德行,就沒有比孝道更大的嗎?”孔子說:“天地所生的萬物,最尊貴的是人。人的德行,沒有比孝道更大的了。孝道之中,沒有比把父親推到最尊嚴的地位更大的了。要把父親推到最尊嚴的地位,沒有比請父親的神明來配同上天享受祭祀更大的了,而周公就是這樣的人。昔日,周公在郊外祭祀其先祖后稷,以他配同上天;在明堂宗廟祭祀文王,以他配同上帝。所以,天下的諸侯都帶貢品前來助祭。因此說圣人的德行,哪有比孝道更大的呢?”
“圣人根據人們對父母的敬畏之心,教導人們懂得禮敬;根據人們對父母的親近之心,教導人們懂得仁愛。所以圣人的教化,不須用嚴肅的方式就能成功,其政令不須用嚴厲的手段推行就能使天下太平。這是由于圣人所依據的是孝道這個根本。父子之間的慈孝之道是天性,它表現在君臣之間就是大義。父母生子,繼承宗嗣之事,讓孝道得以相續(xù),沒有比這種人倫關系更重大的了!父親既有君的尊嚴,又有父的慈愛,讓兒女的孝心得以培養(yǎng),沒有比這種恩義更厚重的了!所以,不愛自己的父母,而去愛別人,那就叫違背道德;不尊敬自己的父母,而去尊敬他人,那就叫違背禮義。君主應當順乎天性,敬愛父母,如果違逆天性,不孝父母,老百姓就會無以仿效啊!君主不能盡孝,違背道德禮法,國家必會招致災難,即使這樣能得崇高的權位,君子也不以為貴了。作為君子,絕不做違背道德禮法之事。君子說話前,必會考慮其言語是否可說;行動前,必會考慮其行為是否能讓大眾悅服;建立品德,做事合乎正義,可以值得尊敬;所作所為,可以值得效法;儀容舉止,遵守禮法,可以值得觀摩;一舉一動,合乎法度,可以值得贊嘆。君子以這些威儀對待百姓,百姓就會敬畏他而且愛戴他,以他作為學習的榜樣。因此,君子能實現道德教化,從而暢行其政策命令?!对娊洝げ茱L·鸤鳩》說:‘一個善人君子,他的德行威儀,沒有任何欠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