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前言
- 近思錄(謙德國學文庫)
- (南宋)朱熹 呂祖謙
- 2730字
- 2021-12-08 14:47:09
《近思錄》是一部全面展現宋代理學思想的代表性著作,由朱熹和呂祖謙編纂,收錄了周敦頤、程顥、程頤、張載四位理學家語錄六百二十二條,分十四卷,對宋以后的社會思潮和主流文化影響極大。南宋葉采稱之:“是則我宋之一經,將于四子并列,詔后學而垂無窮也。”清代江永言其:“凡義理根源,圣學體用,皆在此編。”近代國學泰斗錢穆也說:“后人治宋代理學,無不首讀《近思錄》。”可見,《近思錄》既是古代文人士子奉為圭臬的經典名作,也是今天我們研究理學的重要文獻和資料。
宋孝宗淳熙二年(1175年)五月,呂祖謙從浙江金華來到福建建陽拜訪朱熹,在朱熹的寒泉精舍作了短暫停留。兩人平日除了講經論學,還互相切磋諸子之學。他們在研讀了“四君子之全書”之后,深為其浩瀚精深的學問造詣所折服,因此計劃擷取其中精要編定成書,作為初學者入門的參考書。此后,朱、呂二人又進行了第二次會晤,還有多封書信往來討論,花費了三年多的時間,最終完成了本書的編定。
“近思”二字,取自《論語·子張》“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意謂本書與儒者正心誠意、格物致知的修學功夫密切相關,而且也囊括了儒家從普通人到圣賢人、從灑掃應對的“小學”到修己治人的“大學”的整個人格養成階段,可以說是一部內容全面、層次分明、步驟清晰的系統性儒學修養全書。正如朱熹所言:“四子,六經之階梯;《近思錄》,四子之階梯”,可謂言之鑿鑿。
為了讓讀者對本書有進一步認識,接下來對本書的兩位編者及其生活背景、主要思想等作一簡單介紹。
朱熹(1130年~1200年),字元晦,又字仲晦,號晦庵,謚文,世稱朱文公,祖籍徽州府婺源縣(今江西婺源),出生于南劍州尤溪(今福建尤溪),是宋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儒家“理學”的代表人物和集大成者。他是“二程”(程顥、程頤)的三傳弟子李侗的學生,因長期在崇安、建陽等地講學,其創立的學派史稱“閩學”,并與周敦頤的“濂學”、二程兄弟的“洛學”、張載的“關學”,共同構筑了宋代理學的理論體系。朱熹和“二程”的“程朱學派”對元、明、清三朝影響極大,成為三朝的官學,朱熹所作的《四書章句集注》更是成為三朝欽定的教科書和科舉考試的標準。朱熹因此被后世文人儒士尊稱為“朱子”,且成為唯一非孔子親傳弟子而享祀孔廟,位列大成殿十二哲的人。
呂祖謙(1137年~1181年),字伯恭,號東萊,世稱“東萊先生”,謚成,后改謚忠亮。婺州(今浙江金華)人,南宋著名理學家,與福建朱熹、湖南張栻齊名,時稱“東南三賢”。他所創立的“婺學”,不僅是當時最具影響力的學派之一,也在理學發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的著作包括《東萊集》《歷代制度詳說》《東萊博議》等。
實際上,在《近思錄》的編定過程中,朱熹起主要作用,呂祖謙僅起輔助作用,這也是后來《近思錄》諸家注解大都隱去呂祖謙之名的原因。《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中解釋說:“講學家力爭門戶,務黜眾說而守一尊,遂沒祖謙之名。但云朱子《近思錄》,非其實也。”今以尊重史實及作者的態度,特標明此點。
這本書就體裁而言屬于語錄體著作,宋代理學家認為文章害道,于是棄絕辭章,僅以語錄傳道。語錄大多是根據所提的問題而作的具體回答,或是對某種事件、現象有感而發的分析討論,所以內容往往有很強的情境性、具體性和指向性,而難以形成一個完整嚴密的邏輯結構。然而本書各章的設計和編排,則巧妙地避開了這個缺陷,成為少有的集思想性、全面性和邏輯性于一體的語錄體著作。
卷一“道體”介紹的是理學“形而上”的世界觀和本體論,屬于“體”的部分。本卷提出了太極、道、理、氣、性、命等理學基本范疇,探討了宇宙生成、萬物運行的基本原理和規律,也強調了“仁”和“中”的重要性,可以說為以后各卷提供了哲學依據和理論根基。
而從卷二開始,就進入了理學“形而下”的方法論,屬于“用”的部分。其中卷二“為學大要”是理學家關于治學、修養德行理念的綱領性闡述,為其后各章起到提綱挈領的作用。如果以《大學》“八目”大致劃分,卷三“格物窮理”屬格物、致知,卷四“存養”屬誠意、正心,卷五“改過遷善,克己復禮”屬修身,卷六“齊家之道”屬齊家,卷七“出處進退辭受之義”和卷八“治國平天下之道”屬治國、平天下。
卷九至卷十四,是這八個方面以外的補充部分,著重介紹了理學中偏社會性的內容。卷九“制度”涉及了以儒家宗廟禮樂制度為核心的各種制度,包括文化宣傳制度、選拔人才制度、學校教育制度、喪葬祭祀制度、征兵用兵制度、田地居住制度等,比較全面地反映了理學家理想中的社會制度和治國方針。卷十“處事之方”則以周公、二程、胡瑗、韓維等人的言行事跡和治學精神為典范,向初學者演示“立身行道之方”。卷十一將“教學之道”單獨列出,則體現了儒家對于教育事業的重視。卷十二“改過及人心疵病”再次強調了“改過遷善”在治學中的關鍵性,警戒學人存心立意應反復檢點自身,不可懈怠。卷十三“異端之學”駁斥了以佛、道為主的諸子百家的學說,借以維護儒家正統、圣學清流。卷十四“圣賢氣象”則是全書的最后總結和展望,不僅展現了理學家追慕和向往的理想人格,也表露出編者希望讀者在學習完本書后所取得的成果和達到的境界,勸喻策進之心,溢于言表。
《近思錄》歷來的刻本、注家、續書極多,也從側面反映了本書影響的深遠。比較著名的注本有南宋葉采的《近思錄集解》、清代江永的《近思錄集解》、清代茅星來《近思錄集注》、清代張伯行《近思錄集解》等,其中影響最大的是江永集解本。此本注解精準了當,編次恢復原貌,且不蔓不枝、簡明易讀,因此成為最為流行的《近思錄》注本。本書的整理,也是以江永集解本為底本,同時參考了其他注本。注釋不做過度的訓詁考究,翻譯也非精確的字句對應,力求在尊重文本的基礎上,以簡潔曉暢的語言讓今天的讀者領會本書大義。
此本語錄共有六百二十三條,多出的一條為第五卷最后一條,是前人錄自楊伯巖本,今予補入。此外,卷六第十三條原為“餓死事極小,失節事極大”一條,因其與當今主流價值觀念有所沖突,今從張伯行本將其刪去,替換為“今人多不知兄弟之愛”一條。
需要特別說明的是,以傳統儒學為根基的理學,在“心性”、“性理”以及實際做功夫修養的理論方面,借鑒吸收了大量佛、道兩家的學說和思想,形成了獨具一格的理學“內圣外王”、“變化氣質”之說。然而第十三卷“異端之學”則對佛、道為代表的諸子學說持完全否定態度,認為“其言有合處,則吾道固已有;有不合處,固所不取”,未免有失公允。希望讀者在閱讀本書的過程中,也能秉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精神,以獨立的思考和判斷能力批判地繼承和揚棄,最終對自己當前學習、工作、生活中處事、待人、接物的方方面面有良好的啟迪和引導。
本書的整理雖然力求萬無一失,然而一定難免有不足之處。如果您在閱讀中發現了謬誤或不當之處,懇請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