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機農莊的創建與經營
- 劉起麗 張建新主編
- 4881字
- 2021-12-30 14:16:01
第三節 我國農村土地流轉的類型
為有效地實現農地流轉,理論界探討了農地流轉應采取的具體機制,主要有兩種觀點。
一種觀點提出建立計劃調控與市場調節相結合的農地流轉機制。該觀點認為,通過市場機制實現土地流轉是農村市場經濟發展的客觀要求,但不能因此完全否定計劃機制的作用,而應選擇計劃調控與市場調節相結合的土地流轉機制。其理由如下。
① 我國城市土地屬國家所有,農村土地屬集體所有,政府有必要也有可能對土地流轉進行宏觀調控和計劃干預。同時,市場經濟發展要求市場對土地資源配置起基礎性作用,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從而在客觀上形成了計劃調控和市場調節并存的格局。
② 我國愈加尖銳的人地矛盾要求將土地按市場效率原則進行流轉配置,而城市土地市場對農村土地非農化產生巨大的誘導和拉動作用,完全依靠市場機制調節土地流動必使耕地危機趨于嚴重,所以國家必須加強對農村土地流轉的宏觀調控。
另一種觀點則主張構建市場化農地流轉機制。他們認為,市場化農地流轉機制是實現農地流轉的最佳選擇。土地流轉的市場調節具有以下明顯優點。
① 有利于真正實現落實農民的經營自主權,使農民完全自主地根據市場情況做出擴大或縮小土地經營規模的決策。
② 土地流轉所具有的有償轉讓和等價交換的特性,可解除農民對土地投資特別是長期投資的顧慮,有利于土地的集約化經營。
③ 市場機制的有償性和競爭性,有利于農地的合理流動與適當集中。
④ 可以使經常發生的勞地比例失調及時得以調整,從而使農業生產力在總體上始終保持一個動態的優化組合。
⑤ 土地流轉的市場化將土地的決策權分散到生產經營者,從制度上遏制了以權謀私的行為。
目前,我國農村土地流轉的類型主要有以下7種。
1.土地轉包
農戶暫時無力或不愿經營承包地,臨時把承包地交由別人代耕,原承包合同規定的權利和義務都不變,稅費仍由原承包者承擔,轉包費或代耕費由雙方洽談。分為農戶間自行協商和通過中介組織兩種形式。委托代耕目前較為普遍,自 20 世紀 80 年代確立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以來一直未間斷過。其特點是簡單明了、手續簡單、原承包戶和代耕戶進退自由。
在市場機制的作用下,土地轉包有利于農村土地資源的優化配置,同時帶動了農村其他生產要素,如勞力、資金、技術等資源優化配置,有利于促進農業生產結構的改善和農村產業結構的調整,有利于農村經濟的發展和農民收入的增加。轉出土地的農戶,進入鄉鎮企業務工或經營非農產業,有利于加快農村二、三產業的發展步伐,促進農村經濟的全面發展,有利于推動農村工業化、城市化的進程;轉入土地的農戶,通過調整農業生產結構,擴大種植業經營規模,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和土地生產率,有利于“兩高一優” 農業的發展,加快農民群眾增收奔小康的步伐。
2.土地互換
農地承包經營權的互換指的是農地承包經營權的所有者將自己在特定地塊農地的承包經營權交于他人,并獲得他人在其他地塊農地的承包經營權。承包權的互換一般要求在同一個集體經濟組織之間進行,因為這樣不會涉及多個集體經濟組織之間農地所有權的交叉變更。農地承包權互換的目的在于方便耕種和集約化經營。在承包權互換之后,由于特定個體承包土地區位的變更,同時個體對于土地的使用也更為方便,利于集約化經營,所以在互換過程中對于特定的個體都是有土地增值的。而互換的增值收益分配較為簡單,就是特定個體獲得其互換之后承包土地所帶來的收益,這部分收益中已經包含了互換所帶來的農地增值收益。
由于規模經營和調整農業結構的需要,必須進行土地連片,因涉及的農戶有的不愿放棄土地經營,村組必須將別處承包地與之互換,并根據土地的級差地租進行補償。主要采用兩種做法,一是將不在連片范圍內而又愿意放棄土地經營權的農戶的承包地,與連片內的這部分農戶的耕地置換;二是以連片范圍以外的拋荒田置換連片內的土地,村里給予適當的復耕補助,分為“村組出面操作”和“農戶之間自發進行”兩種類型。
土地互換對改變地塊零碎、實現土地歸并具有明顯的效率意義,同時有利于村集體經濟組織進行土地整理和規模化經營。
3.土地出租
土地使用權出租是指土地使用權擁有者將土地租賃給其他公民、法人使用,并收取租金。土地出租是在承包期內,承包農戶將承包的部分或全部土地的使用權出租給本集體經濟組織以外的他人,并收取租金的行為。這種流轉方式的特點是,承租人不與發包方直接發生經濟關系,而只與承包方發生經濟關系。租賃雙方根據現時的經濟、社會條件簽訂租賃合同,以明確雙方的權利和義務。可見,土地承包經營權的出租是一種不徹底的使用權交易。在這種使用權交易形式下,使用權并沒有完全讓渡,附屬于使用權的收益權和處置權發生了進一步的分割。轉包和出租都是不徹底的使用權交易,轉包和出租后雖然土地不再由原承包方耕種,但土地承包經營權的主體并沒有發生變化,承包關系仍然是原承包方與發包方的關系。但是兩者的區別在于,轉包的對象應該是本集體經濟組織內部的其他農戶,出租的對象是本集體經濟組織以外的單位或者個人。
從土地出租來看,發包方與承包方之間存在土地承包經營權關系,屬于土地的用益物權,是承包法律關系的基礎,承包方(也即出租人)與承租人之間存在租賃關系,屬于債權關系。土地承包經營權的債權關系受物權關系的制約。
4.土地轉讓
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的轉讓指的是在承包期結束以前,擁有農地承包權的農民將土地的使用權一次性轉讓給受包人的經濟行為。承包經營權的轉讓和出租、轉包的區別在于,出租和轉包并沒有改變原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的所有者對土地的最終承包權,而承包經營權在轉讓之后,原承包權的所有者將其承包權轉讓給第三方并喪失其對土地的承包權,由新承包方直接向農地所有者行使權利和義務;同時,農地承包經營權的出租和轉包并不需要征得土地所有者的意見,而農地承包經營權的轉讓需要獲得土地所有者的許可并受其監督。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的轉讓必須在原承包期內進行,并且相關法律規定,在承包經營權轉讓之后,依然不能改變原土地的農用性質。雖然,農地承包經營權的轉讓在法律法規上是被允許的,但由于農地對于農民最終的保障功能以及其他因素,這種模式在實際操作中并不多見。
第二輪農村土地承包以來,一些農戶的家庭情況變化較大,如有的死亡絕戶,有的已達“五保”條件,或喪失勞動能力,有的全家戶口遷走,有的已在城鎮立腳,愿永久放棄承包權。對這些情況,經村民會議研究后,由村組收回重新發包。重新發包情況,取決于土地收益。在土地收益特別是種地效益不好的情況下,想轉讓承包權農戶往往多于愿接受承包權的農戶,此時,村組對轉讓十分慎重,一般都是找到接包者后才同意收回承包權。而在土地收益特別是種地效益較好的情況下,想轉讓的往往少于愿意接受的,此時一經發現閑置土地,即可能達成轉讓。從這個意義上講,糧食直補等惠農措施,有助于耕地的轉讓。
由于轉讓將使農戶喪失對承包土地的使用權并且涉及與發包方之間的關系,因此轉讓土地承包經營權應當符合以下條件。一是轉讓農戶有穩定的非農職業或者有穩定的收入來源。倘若沒有切實的生活來源,一旦遇到風險,失去賴以生存的土地承包經營權的農民可能流離失所,造成社會不穩定因素。二是具備轉讓條件的農戶將土地承包經營權轉讓給他人,應當經發包方同意,并與發包方變更土地承包合同。三是轉讓的對象應當限于從事農業生產經營的農戶。以承包方式獲得的土地使用權,其轉讓價格一般較低,也可能是零甚至是負轉讓金。轉讓也是一種比較徹底的產權交易行為,其流轉操作規程與互換方式基本一致。
5.土地入股
土地入股指的是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的所有者在其承包期限內,將其農村土地的承包經營權作價入股參與到農村合作企業等經濟組織,并依據其所擁有的股份參與農村合作企業等經濟組織的紅利分配。在入股之后,農村合作企業等經濟組織享有對入股土地的使用權,可以對外出租租賃或者自行開發使用。而農戶在入股之后,其土地承包經營權轉換為對相關經濟組織的股權,并且只要相關經濟組織獲得收益,農戶將依據股權獲得特定的收入。與社區性股份合作社不同的是,以這種方式組建的土地股份合作經營實體應建立在完全自愿的基礎上,聯合的期限由參加聯合的各方協商決定,分配的形式可以多種多樣。但是這種土地股份合作經營實體并無永久性的土地經營權,不論入股的土地使用權是以承包方式取得的,還是以其他方式取得的,都只能以合同約定的剩余期為限折價作股。股份合作經營實體擁有的土地使用權的使用年限只能以折價后的合同約定的剩余期為限,參股者與原土地所有者的權責關系既可以隨土地使用權轉移,也可以不隨土地使用權轉移。
土地入股分為“非法人土地入股”和“法人土地入股”兩種形式。非法人形式在江蘇省和浙江省早已存在,其基本特點是由鄉村操作,農民把自己承包地的承包權作價折股參與開發,農戶自己承擔稅費,農戶紅利是以固定金額發放,未實現“風險共擔、利益均沾”,還不是真正意義上的股份制。法人形式則是2007年以后才出現的一種最新土地流轉形式,最早出現在作為全國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之一的重慶市,2007年7月1日,重慶市工商局出臺《關于服務重慶城鄉統籌發展的實施意見》,明確允許以土地經營權入股成立有限責任公司,引起關注甚至爭議。根據《農村土地承包法》第四十二條對土地承包經營權入股做了界定:第一,入股應在承包方間進行,不包括將土地承包經營權量化為股份,投入到從事農業生產的工商企業或者公司,也不包括將土地承包經營權作為投資成立農業經營公司;第二,土地承包經營權入股是農戶以入股形式組織在一起,從事農業合作生產,收益按照股份分配,而不是將土地承包經營權入股作為賺取經營回報的投資。
6.股田制
股田制,又稱為土地股份制。在土地集體所有前提下,農戶之間以土地承包合同為依據,以土地收益為基數,將土地使用權作股,把按人平均承包的土地變為土地股份共有,對原先細碎的土地進行聯片整理,然后再經過公開競爭投包,集中轉讓土地使用權。新的土地使用者,優先吸納原村組農民就業,農民則成為農業產業工人,按月獲取工資;擁有土地股權的農民擁有對土地實際使用人的選擇權與監督權,并且可以定期分紅,獲得土地承包權收益。

股田制
一般情況下,股田制經營土地收益擴張的來源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基于對生產要素的利用而產生的土地收益。股田制經營對農業基礎設施的要求相對較高,為了進一步改善農業生產條件,勢必需要加大資金投入力度,以此來實現對農業生產要素的充分利用。第二,能夠有效降低交易成本。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內,家庭經營制度始終是一種主流,由于這種經營方式較為分散,農民獲取市場信息不夠,難以應對瞬息萬變的市場,這一系列因素使得市場交易成本極為高昂。與此相反的是,股田制經營能夠集中多個分散的農民以及他們手中的土地,借助農地股份合作社,必要的時候還可能會實現與優秀企業家的溝通與交流,不論在市場信息獲取方面,還是在信息篩選與辨別方面,或者在信息處理能力方面,均具有突出優勢。除此之外,在管理方面也更加專業,通過實現品牌化、產業化運作等方式來降低土地交易成本。第三,股田制經營要求管理人員以及技術人員應當具有專業的知識及技能,與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相比,這種方式更重視人力資源的作用。
7.土地抵押
抵押是土地承包經營權人將其取得的土地承包經營權作為抵押物來獲得貸款的經濟行為。在這里,土地承包經營權成為抵押人履行償債義務的擔保物,如果抵押人不能按約履行償債義務,作為抵押標的的土地承包經營權將轉歸金融機構,金融機構可將土地承包經營權租賃或轉讓。由此可見,土地承包經營權抵押雖是土地使用者獲得中長期貸款的一種手段,但若不能按約履行義務,土地承包經營權抵押就會成為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的一種形式。在抵押人對土地承包經營權進行抵押貸款后,當抵押人逾期不能清償債務,土地承包經營權轉歸土地金融機構后,抵押人與土地所有者之間的權責關系并不隨土地承包經營權發生轉移。也就是說,金融機構并不需要向土地所有者繳納承包費或租金,承包費和租金仍由抵押人繳納。土地金融機構則向新的土地使用人收取承包費、租金或轉讓金。有關行為人之間各種權責關系均應在抵押合同中得到完整、準確的表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