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垃圾處理產業化的內涵

中國生活垃圾年產量從2000年的1.18億噸以近8%的速度遞增到2007年的2.0億噸,未處理垃圾的堆存量高達60億噸。2008年,廣州市(不包括從化、增城)垃圾總量達357萬噸,平均日產垃圾約1萬噸,處理設施建設速度跟不上垃圾增速,垃圾填城之勢已然形成。在此嚴峻形勢下,垃圾處理必須采用源頭減量、物質利用、能量利用和衛生填埋等多法并舉,少產垃圾,自產自消,就近處理,依賴完善的法律法規和先進的處理技術,走產業化道路,才能有效解決城市生活垃圾問題。20世紀90年代以來,垃圾處理產業化便受到了高度重視,2002年以后產業化已成為社會共識,2004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法》也明確了垃圾處理產業化的法律地位。但在產業化的認識理解和踐行上出現許多誤區,以致把產業化等同于市場化甚至等同于招商引資,這是需要重新審視的。

一、垃圾處理產業化定義、方向和覆蓋層面

(一)垃圾處理產業化定義

垃圾處理產業是以垃圾為處理對象的事業體的集合,包含技術服務、垃圾處理和二次原料開發利用等體系,提供物質資源、環境資源和垃圾處理服務等產品。目前,垃圾處理行業開發和開放了部分市場,引入了多種企業參與模式,但總體來看,垃圾處理行業尚處于產業雛形,未形成產業,充其量處于產業形成期的企業化階段,需要在產業政策引導下加快產業化步伐,形成私有私益、私有公益、公有私益和公有公益并存的多元供給模式。

垃圾處理產業化就是要將產業雛形轉化成產業,它以市場為導向,把政府統管的公益性行為轉變成政府引導與監督、非政府組織參與和企業運營的企業行為,把被分割成源頭、中間和末端的垃圾處理產業鏈整合成一個完整的產業體系,遵循“源頭減量、物質利用、能量利用、填埋處置”的優先順序,均衡發展分類收運和分類處理,整合產業鏈,培養要素市場,調控資本、技術和管理,以促進薄弱環節發展,建設垃圾處理體系,促成垃圾處理產業,保證垃圾全過程管理協調有序地進行。簡單地講,垃圾處理產業化就是造就一種特定模式,聚合已進入垃圾處理行業的事業體并培育在模式下運作的核心事業體的一種過程。

(二)垃圾處理產業化方向

垃圾處理產業化的方向是將垃圾處理由公有公益性服務事業轉化成服務產業,并最終轉化成物質生產的基礎產業。垃圾處理長期由政府和公共部門統包統攬,是名副其實的公有公益性服務事業,存在投資不足、服務質量差、體制不完善、地區差別尤其城鄉差別大等問題,不能滿足垃圾處理和社會發展需要。垃圾處理產業化要打破單一的公有公益式供給模式,形成多元供給模式,將垃圾處理轉化成為生產和生活服務的服務產業。從服務事業到服務產業,關鍵是要使“服務”有價并成為商品。垃圾處理的服務對象非常明確,就是為生活消費及提供生活保障的生產服務等解決后顧之憂,生產和生活都離不開垃圾處理服務,但也正是這種每時每刻人人都需要的特性,使得垃圾處理服務成為一種“有市無價”的公共產品,如何使垃圾處理服務變成有價有市的商品是垃圾處理產業化必須優先解決的難題。垃圾處理成為服務產業并不是產業化的最終目標,應回收利用垃圾中可再利用和再循環的資源,實現資源化處理,促進生產、消費可持續發展,實現垃圾處理從服務產業轉化成物質生產的基礎產業。

(三)垃圾處理產業化的覆蓋層面

垃圾處理產業涉及從“源頭”到“末端”全過程的垃圾處理,既包括現有垃圾的處理,還包括源頭垃圾性質和產量的控制,這注定垃圾處理產業受生產和消費制約。但反過來,垃圾處理產業也對生產和消費產生反作用。因此,垃圾處理產業化不僅僅是技術層面的問題,它必然會涉及生產與消費環節,更全面地講,涉及社會再生產的4個環節。宏觀來看,它是涉及經濟、文化和政治等層面,如城市化、發展模式、產業布局、產業結構、產業政策、生產方式、生活方式等。

生產決定消費,消費為生產創造動力,這從產業結構調整與消費結構變動之間的制約關系可以得到證實。1978年中國三次產業產值比例為28.2∶47.9∶23.9(產值占GDP的比例為28.2%,47.9%,23.9%),2007年中國三次產業產值比例為14.6∶52.2∶33.2(產值占GDP的比例為14.6%,52.2%,33.2%),這說明中國城市化在向深層次推進。城市化不僅僅增加城市數量,更重要的是推動城市產業結構升級,城市化推進第一產業優化,提升第二產業和明顯帶動第三產業發展。隨著產業結構的不斷升級,中國人均GDP由1978年的379元上升到2007年的2200美元,居民消費水平也由1978年的l84元上升到2007年的7016元,居民的家庭恩格爾系數也有大幅度的下降。第二、第三產業比例的上升有利于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特別是第三產業的發展將刺激居民在教育、旅游等方面的消費。新產業的興起創造出新的消費需求,消費資料和消費勞務的生產狀況及其供給結構制約消費結構中各種消費資料和消費勞務的構成比例,這就是“生產決定消費”,產業結構通過制約和影響供給結構對消費結構和消費行為產生制約和引導作用。生產決定消費,反過來,消費為生產創造動力,對生產乃至產業結構起到導向作用。從宏觀來看,脫離消費需要的產業結構將對經濟增長產生不良影響,必須調整以適應消費需求。

發展模式與垃圾處理產業化也密切相關。粗放型發展模式意味著資源環境的低效使用,清潔生產型循環經濟發展模式意味著“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和高產出”。20世紀80年代以來,中國經濟的粗放、高速發展造成了巨大的資源環境損失,生態破壞經濟損失相當于當年GDP的5%~13%,環境污染經濟損失占當年GDP的2.1%~7.7%,這兩者之和高達7%~20%,由此可見,經濟高速發展是由資源環境要素支撐和推動的,這也說明中國發展循環經濟的必要性和緊迫性。其實,垃圾經濟就是狹義的循環經濟,是打破傳統的以產品設計來組織生產資料的模式,發展根據廢物特性確定產品的生產技術與工藝,讓垃圾再利用和再循環成為經濟發展的一種積極模式。

垃圾處理產業化涉及的層面有些是顯性的,有些是隱性的。顯性層面通過宏觀調控比較容易實現預定目標,但隱性層面需要堅持不懈的宣傳教育并潛移默化,文化和生活方式層面就是如此。當然,因產業布局調整引起的民工潮也會帶來文化和生活方式大融合,這種改變對垃圾處理產業化產生了很大影響,然而,垃圾處理產業化不僅僅只適應文化和生活方式的約束,更重要的是積極引導像文化和生活方式這類隱性層面適應現代垃圾處理產業的發展要求。

二、垃圾處理產業化子過程

從產業雛形到產業的產業化包括一系列子過程,它們是:導入過程、擴散過程、發展過程和聚變過程。

導入過程是指在社會發展推動下,新的需求、新的意識、新的分工與階層和先進生產力相結合,產生一種新產業的萌動過程,尤其指滿足某種新需求的技術研發和生產技術的形成過程。它主要包括3個階段:技術研發和產品構思階段、生產技術初步成形階段、試制和產品初步成形階段。導入過程初期,無論是新思維,還是新主體,都處于幼小且分散狀態,彼此獨立發展;隨著導入過程的進行,各個新思維、新主體相互交流和結合,終形成“產業受精卵”。此過程的動力雖然源自社會發展,但無論是人力投入,還是物力財力投入,主要依賴那些新主體,因此,該過程社會凝聚力有限,投入發揮的效益較低。

在新主體階層聯合推動下,社會力量認識到新的“產業受精卵”的發展潛力,更多的新主體加入研發、試制和生產行業,于是,技術擴散到整個社會,這個過程就是產業化的擴散過程。只有當技術充分擴散后,產業化才能受到社會高度重視,配套政策、社會資金等才能向該產業化過程傾斜;也只有這樣之后,產業化才算進入快速發展的發展過程。擴散過程將“產業受精卵”轉化成“產業胚胎”,發展過程將“產業胚胎”發育成“產業胎兒”。

“產業胎兒”是在發展過程高度發育后,進入產業化的聚變過程。聚變過程將弱小群體提升為新產業骨干群體,將低級生產函數提升到高級生產函數,將滿足小范圍需求的產品和活動推廣到大范圍,產業雛形隨之聚變成產業,產業化隨之實現了催生產業的目標。

城市垃圾的收運與末端處理處置體系基本完備,其產業化進入了發展和聚變過程,重點是通過垃圾處理企事業改制將其從公益性服務事業轉化成服務產業。農村垃圾處理才剛起步,其產業化尚處于導入階段。農村垃圾富含禽糞和草木,其處理方式將與城市采用的方式不同,如厭氧發酵可能成為農村垃圾處理的主要方法,需要大力開發。二次原料(含二次燃料)的開發利用,無論是在農村還是在經濟較發達城市,都還處于導入階段。實際上,垃圾處理還停留在“先產生,再處理”的階段,技術研發、市場開發與開放和骨干企業培養等產業化任務還很艱巨。

三、產業化與產業狀態、產業發展的關系

不同產業出自各自需要,故“產業化”概念是從不同視角定義和應用的。有的用產業狀態或產業化結果來定義產業化,認為產業化具有大規模生產的涵義,即基于一項新技術開發而成的產品,達到一定生產規模,從而實現收益最大化;如果這樣,產業已經高度成熟,無需什么產業化,除非從這一成熟的產業再裂解出一個新產業。有的把產業化與產業發展混淆,認為產業化就是產業的形成、發展與壯大,以至于過分強調市場化和規模化等對產業化的作用。有的干脆同時用產業狀態和產業發展來“全面”描述產業化,認為產業狀態和產業發展是產業化的重要特征。這種定義的隨意性源自對聯合國經濟委員會關于產業化定義中“化”的理解,聯合國經濟委員會將產業化定義為:生產的連續性、生產物的標準化、生產過程各階段的集成化、工程的高度組織化、機械化和生產與組織的一體化。現在的問題是定義中的一連串“化”究竟是已經“化”了的一種狀態還是“化”的過程。

其實,產業化是使產業雛形成為產業的一個特定過程,其目的是催生產業,而不是發展壯大產業。產業雛形是產業成形前的形式。產業源自產業雛形,但兩者存在本質區別,如同胚胎與人、蝌蚪與青蛙的區別。產業化就是“產業生殖過程”,它為產業雛形發育提供“溫床”,促使其轉化成產業。當產業雛形“分娩”成產業后,產業便按自身規律發展,經歷形成、成長、成熟和衰退的全生命周期。由此可見,產業化與產業、產業發展是三個完全不同的概念。

中國垃圾處理產業化取得了一些實質性進展。一是基本建立了垃圾收費制度,為吸引企業參與奠定了經濟基礎。但收繳率普遍偏低,專款專用還有待落實。二是開發和開放了一些垃圾處理市場。末端處理處置設施建設營運市場,尤其是焚燒發電市場,受到充分重視。截至2007年底,中國垃圾焚燒發電廠總數已達75座,其中建成50座,在建25座,可謂垃圾發電項目全國遍地開花,這是建成項目的示范作用、焚燒發電技術已趨成熟、設備國產化進程加快和國家政策大力支持的結果。廣州、上海、北京和中山等地區認識到物質利用與能量利用同樣重要,正努力開發垃圾綜合處理市場,力求實現垃圾資源多用途利用。三是形成了政府投資、銀行貸款、國債、特許經營融資、股市和外國政府貸款等多種投融資方式,投資主體呈多元化態勢。四是積極引導公眾參與垃圾處理行業。相信在認清垃圾處理產業化內涵的基礎上,各地根據實情制定出產業化路線圖,這將加速產業化進程。

參考文獻

[1] 熊孟清,隋軍,粟勇超,等.生活垃圾處理產業化綜述與建議[J].環境與可持續發展,2008(3):32-34.

[2] 張繼紅.淺議產業結構的調整[J].科技情報開發與經濟,2007(32):117-118.

[3] 熊孟清,范壽禮,楊昌海,等.淺析垃圾處理產業化策略[J].環境科學與技術,2008(6A):503-505.

[4] 熊孟清.改革開放30年廣州市容環衛的發展與完善[C].紀念廣州改革開放30周年理論研討會論文集[C],2009:350-354.

(刊于《再生資源與循環經濟》,2009年5月27日,作者:熊孟清,隋軍,徐建韻,范壽禮)

主站蜘蛛池模板: 桐柏县| 江西省| 罗源县| 新乡市| 洛川县| 沧州市| 泗阳县| 苍溪县| 湄潭县| 长子县| 故城县| 宁海县| 浠水县| 凤翔县| 南投县| 扶风县| 华容县| 三都| 静宁县| 盐津县| 潼南县| 日喀则市| 贵州省| 皋兰县| 永兴县| 内丘县| 自贡市| 宽城| 翁源县| 论坛| 凤冈县| 东乡族自治县| 连江县| 阳东县| 航空| 临海市| 赤壁市| 凤山县| 东城区| 阳城县| 呼伦贝尔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