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城鄉垃圾及人居環境治理
- 熊孟清等
- 1169字
- 2021-12-24 14:30:04
科學設計垃圾處理流程
隨著垃圾分類及垃圾處理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社會化的不斷推廣與深化,垃圾處理已從一項工程事業上升到社會治理任務。但是,目前的垃圾處理流程仍存在種種弊端,很多地區仍處于混合收運與混合處理處置狀態,成為推進垃圾分類處理的制度性障礙。
垃圾處理流程存在弊端的原因可歸納為系統性和要素性兩類問題。系統性問題主要是源頭減量與排放控制環節、物質利用環節的缺失,這些問題削弱了流程結構的完整性和適應性。要素性問題主要有主體缺失、方式方法及目標單一。如垃圾分類回收簡單分為可回收與不可回收兩類,收運作業市場化程度不高等問題。這些問題削弱了要素所在處理環節的作用,影響了流程的功能。
解決上述問題的途徑是建立全程治理、主體多元、目標復合、方法多樣、途徑多向的綜合性垃圾處理流程。垃圾處理流程設計應包括程序和過程設計、主體及責任設計、信息流設計等。流程設計時應重點把握以下3方面:
一要正確反映垃圾處理的整體性。全面清晰地描述源頭減量與排放控制、收運、物質利用、能量利用和填埋處置等5個環節,以及其處理主體、對象、目的、時間、場所和方法等要素。同時,垃圾處理的5個環節應形成先源頭減量和排放控制,再物質利用、后能量利用,最后填埋處置的分級處理與逐級利用的層次結構和整體規律,明確垃圾處理每個環節的進出口參數,做到層次分明、先后有序、條理清楚、要素完備、秩序井然和功能可行。
二要均衡發展垃圾處理的各個環節。統籌分級處理,優化級間匹配。用價格杠桿優化資源配置,匹配建設有足夠處理能力的逆向物流、物質利用、能量利用和填埋處置設施,推動綜合處理產業園區建設。建立分類排放與分類處理的匹配關系,明確分類主體、對象(標準)、方法與措施,鼓勵社會組織、企業和志愿者參與、引導、監督垃圾分類,切實推動源頭分類。加速垃圾分類收運、分類處理設施建設,保證分類垃圾得到分類處理,并且通過分類處理設施建設促進垃圾分類。要把垃圾轉運環節打造成垃圾處理及監管的鏈接主線,消除越級轉運與越級處理,減少轉運距離與成本,讓轉運者成為處理者、排放者、政府之間的紐帶。
三要全面體現垃圾處理的要求與目的。堅持多元治理,調動社會參與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和協同性,促進垃圾處理產業化。切實推動源頭減量與排放控制,切實加強垃圾的物質利用,融合逆向物流與正向物流,加強垃圾及垃圾處理過程中產生的污染物排放控制,加強垃圾的轉運控制,尤其要加強有害垃圾的轉運控制,杜絕垃圾偷排偷運。科學設計并貫徹實施垃圾處理流程,明確垃圾處理的各環節及其處理主體、對象、目的、時間、場所和方法等要素,整合資源,推動垃圾“四化”處理,系統推進垃圾分類處理工作,完善垃圾處理體系,極大化垃圾處理的綜合效益,加速垃圾處理產業化及產業發展,促進垃圾處理可持續發展。
(刊于《中國環境報》,2015年3月24日,作者:熊孟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