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城鄉垃圾及人居環境治理
- 熊孟清等
- 1450字
- 2021-12-24 14:30:03
春節疫情是對垃圾治理體系和能力的一次大考
春節遇上突發疫情,導致生活垃圾處理量減半、垃圾理化性質變化大,衛生安全潛在風險倍增。面對疫情發展,既要一切讓位于抗疫,又要不折不扣地妥善處理垃圾,是對廣州市垃圾處理體系和能力的一大考驗。借此可以檢驗垃圾處理體系和能力是否有效、垃圾分類的“推行”是否順暢平穩、“實施”是否自覺自愿、“效果”是否穩中向好和“舉措”是否順時應物,從中評判相關決策、制度和體系是否贏得民心民意。
春節疫情期間,廣州市垃圾治理總體情況如下:
(1)廣東省廣州市統一指揮、分級負責、協同應對,充分發揮設施、管理和體制優勢,發揮垃圾處理設施的抗沖擊負荷能力和抗疫能力,實現分類垃圾分類處理、全市所有其他垃圾和健康保護服務區生活垃圾一律焚燒處理(后者經過特殊通道直接送入焚燒爐)、動物尸骸實現全程全自動、無人接觸操作和廚余垃圾、糞污隨到隨處理,取得“零人員感染、零安全事故和零質量事故”的成績,維護了城市有序、安全運行,為廣州市抗疫工作增添了力量。
(2)垃圾分類平穩推行,居民自覺自愿實施。這點可以從每日廚余垃圾(不含餐飲垃圾)的清運量體現出來。春節疫情期間,廣州市每日廚余垃圾清運量在全部生活垃圾清運量的占比保持在3.1%以上,該占比與以前比較,不僅沒有下降,反倒穩中有升。
盡管居民囿于住宅,日常活動隨之生變,但很多小區的居民自覺自愿地堅持源頭垃圾分類,并將分類垃圾投放到小區指定的投放收集站(點)。小區投放收集站(點)、社區壓縮站(轉運站)、物質回收站(點)、廚余垃圾處理廠和其他垃圾處理設施亦堅持分類處理。春節疫情期間,垃圾治理體系和分類處理全鏈條運轉有序、安全、衛生、高效,未出任何紕漏。
(3)干濕分開和錯時投放,安全、省事、足用。出于衛生安全考慮,居民大多從簡、從便、從快地將干、濕垃圾分開裝袋,并與其他人錯時投放到小區投放收集站(點)。干垃圾中一般沒有混進濕垃圾(廚余垃圾),濕垃圾大多是廚余垃圾,但濕垃圾中混進了較以前更多的細軟干垃圾。
沒有混進濕垃圾的干垃圾不易腐爛發臭,可由物業管理公司等第三方從容地分揀出各類可回收物和其他垃圾(二次分類),為物盡其用奠定基礎。混進細軟干垃圾的濕垃圾也可通過高壓壓榨將可降解物與不可降解物分離。廣州市引進的高壓壓榨的工作壓力高達38MPa以上(380個標準大氣壓以上),具有破袋、擠壓制漿和干濕分離功能,保障了廚余垃圾妥善處理。
推行垃圾分類,務求簡便易行,像這次春節疫情期間形成的從簡從便從快的分類方式方法便有望受到居民歡迎并持續下去,乃至形成習慣。
(4)將健康保護服務區的生活垃圾獨設一類,特殊處理。隔離點、救治醫院等健康保護服務區的生活垃圾是具有高致病風險的特殊垃圾,廣州市平均日產22.1噸,最高時達81噸/日。廣州市城市管理和綜合執法局啟用“統一指揮、分級負責、協同應對”的抗疫體制,在市政府統一領導下,指揮全市垃圾處理抗疫工作,統籌全市垃圾處理能力,確保各級部門之間、政企之間和企業之間協同應對這類特殊垃圾,實現了特殊垃圾專人收集、專車運輸和獨立通道焚燒處理。
廣州市垃圾處理體系和能力經受住了抗疫考驗,展現了垃圾分類處理體系的優勢和管理經驗,也暴露出垃圾處理能力不足、分類處理能力不匹配等短板,提出了垃圾跨行政區劃調度、設施設備無人作業等新挑戰。需要視這次大考為重要契機,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堅持平戰結合、求真務實、因地制宜和順時應物,補短板、強體系、提能力、激活力、增效率,始終如一地推行垃圾分類處理。
(刊于《環衛科技網》,2020年3月11日,作者:熊孟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