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城鄉垃圾及人居環境治理
- 熊孟清等
- 1267字
- 2021-12-24 14:30:03
綜合治理是出路——韓日兩國垃圾處理經驗帶來的啟示
我國生活垃圾處理形勢嚴峻,一些城市面臨著垃圾圍城困境,如何找到有效的解決辦法,成為擺在眾多城市管理者面前的一道難題。理想的生活垃圾處理,既要做到無害化、資源化、減量化,又要節約資金和土地,還要讓廣大居民滿意。然而,從當前的垃圾處理現狀看,無論是源頭減量與排放控制,還是物質利用與能量利用,更別提填埋處置,都不能同時滿足這些要求。決策至關重要,思路決定出路。韓國、日本兩國在垃圾處理方面的經驗和做法,也許能夠給城市管理者帶來一些啟示。
韓國、日本在垃圾處理上都遵從多措并舉和先源頭減量與分類排放、后物質利用、再能量利用、最后填埋處置的分級處理原則,但在構建垃圾綜合處理體系時,韓國以物質回收利用為核心,日本則以焚燒處理為核心。多年實踐后,兩國垃圾處理結果出現了巨大的差異。在垃圾的物質回收利用率方面,韓國高達60%以上,日本則在20%的低位徘徊。韓國人均焚燒填埋處理的垃圾量低至每日390克,而日本仍高達每日770克以上;韓國首爾市的垃圾焚燒占比不到35%,而日本全國的焚燒占比高達79%以上。韓國將每噸垃圾的處理費控制到每噸1500元人民幣以內,而日本每噸垃圾處理費則高達2500元人民幣左右。
韓國政府優先推動垃圾的物質回收利用,出臺了垃圾減量、垃圾按類計量收費、包裝容器重復使用、產品預置金、產品分類標簽、再循環產品質量認證和再循環產品公共采購等一系列制度,有效抑制了垃圾產量,促進了垃圾的物質回收利用。特別是垃圾分類收集和計量收費制度,使韓國垃圾產量減少37%,物質回收量增加40%。垃圾分類已成為韓國國民生活的組成部分。
日本政府則優先推動垃圾焚燒處理,在全國建設了規模不一的焚燒處理設施,最多時曾有6000多座,現在仍有1180余座。早期,日本政府要求將垃圾分為可燃、不可燃兩類,主要是為了更好地焚燒處理,尤其是為了控制二次污染。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日本政府認識到源頭減量和物質利用的重要性,出臺了《家電回收法》《食品回收法》《再生資源利用促進法》《容器包裝循環利用法》等一系列法規,但垃圾焚燒處理制度的惰性嚴重阻礙了垃圾回收利用的推動進程。
韓日兩國的做法各有利弊。韓國以物質利用為核心,均衡發展各種垃圾處理方式,雖然開始需要花大力氣廣泛發動群眾參與且效果不會很快顯現,但經過不懈努力,樹立和培養了公眾“自覺、自治、循環”的資源環境保護理念與習慣,建成了多種方式共生共輔的垃圾綜合治理體系,不僅提高了垃圾的資源價值,而且降低了垃圾處理費用。相反,日本起初大力推廣焚燒處理,雖然迅速解決了垃圾處理的問題,成效顯著。但是,過度推廣焚燒處理卻限制了其他處理方式的發展,不利于最大化垃圾處理的綜合效益。
目前,我國處于構建垃圾治理體系和提高能力的關鍵時期,有必要吸取韓國、日本兩國在垃圾管理方面的經驗、教訓,充分認識分級處理與分級減量的價值,客觀評估焚燒處理的效率與效益。特別是要把物質利用作為垃圾處理的重要方式,并以此為核心構建垃圾綜合治理體系,最大化垃圾處理的經濟、社會與環境等方面的綜合效益。
(刊于《中國建設報》,2015年10月9日,作者:熊孟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