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城鄉垃圾及人居環境治理作者名: 熊孟清等本章字數: 1484字更新時間: 2021-12-24 14:30:02
垃圾治理需強化基礎研究
在大數據時代,對數據的搜集和分析往往能夠得到意想不到的結論。筆者日前以垃圾為關鍵詞進行了搜索,發現公眾對垃圾問題非常關注。百度“垃圾處理”“垃圾管理”和“垃圾治理”的網頁數目多達3106萬條。
但令筆者有些失望的是,絕大部分網頁都在爭論燒與埋、燒與分類話題,而并未全面深刻地觸及垃圾治理和垃圾善治問題。關于“垃圾治理”的網頁數目僅占3.8%。說明公眾對垃圾問題的關注絕大部分停留在感性認識程度,有些甚至帶有情緒化和偏見。
當前,垃圾治理的源頭減量與分類排放、垃圾收運、物質回收利用、能量回收利用和填埋處置發展不均衡,過度包裝、過度消費、垃圾圍城、異地偷排等“垃圾病”觸目驚心,垃圾不僅要處理,更要治理。
在不知何為垃圾善治的狀態下,沒有準則地談論垃圾問題、責任、任務和方法,片面強調應該焚燒或應該分類,其科學性、系統性、可行性和說服力都大打折扣。這樣往往造成,政府強勢推動垃圾焚燒,輕視垃圾分類處理,導致鄰避事件接二連三,延滯了包括焚燒處理設施在內的垃圾分類處理設施的建設,阻礙了垃圾治理進程。
在筆者看來,要解決垃圾病,需盡快普及垃圾善治理念。堅持“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16字訣。要完善垃圾治理基礎數據,提煉垃圾治理準則,全面分析垃圾治理維度和指標,切實加強垃圾治理研究,切勿有病亂投醫和病急亂抓藥。
一要完善垃圾治理基礎數據,為制定垃圾治理對策提供依據。垃圾治理基礎數據包括垃圾產量、產地、時間、成分、性質、處理量等基礎數據。目前,垃圾治理基礎數據不全且不準確。垃圾產量、存量、增量,以及垃圾種類等基礎數據缺乏,很難提出合理的垃圾治理對策。以城市生活垃圾為例,目前缺少混合垃圾的產量、篩分特性等數據,缺少分類垃圾產量、回收利用量等數據。尤其缺少餐廚垃圾的產量、含水率、生化特性等數據。給源頭控制和分類處理設施建設造成困擾。為此,要盡快完善基礎數據,為制定垃圾治理對策提供依據。
二要提煉垃圾治理準則,為制定和評價垃圾治理對策提供標準。提煉垃圾治理準則就是建立垃圾治理的約束條件或標準。如要求垃圾治理無害化、資源化、減量化、節約土地、節約資金和公眾滿意。無害化準則約束垃圾治理的污染性,資源化和減量化約束垃圾治理的資源性,節約資金和土地約束垃圾治理的效益,公眾滿意約束垃圾治理的社會性。制定和評價垃圾治理對策時應綜合考慮這6個準則,不可以偏概全。如垃圾焚燒雖然可能會引發鄰避事件和需要較高投資,但因節約土地,對土地供應緊張地區也不失為一種較好的選擇。
三要全面分析垃圾治理維度和指標,量化垃圾治理的效果。垃圾治理維度是垃圾治理的屬性和特征。簡言之,垃圾治理維度是垃圾治理所包含的方向,如設施建設、公共環境、公共資源、公共秩序、公共服務等維度。垃圾治理指標是對垃圾治理維度的衡量,如衡量設施建設可用焚燒處理率、填埋處置率等指標;衡量公共環境可用無害化處理率、煙氣凈化達標率等指標;衡量公共資源可用人均垃圾產量(或萬元GDP的垃圾產量)、垃圾回收利用率等指標;衡量公共秩序可用年度鄰避事件發生次數、年度公共環境突發事件發生次數等指標;衡量公共服務則可用垃圾處理滿足度、垃圾處理設施配置離散度等指標。目前,關于垃圾治理維度和指標的分析較少且極不全面,現有的指標之間可能還存在矛盾和不統一等問題。如定義無害化處理率和回收利用率的基礎(分母)時常不統一,諸多問題急需進一步研究。只有全面分析清楚垃圾治理維度和指標,才能系統測量和量化垃圾治理,才能利用垃圾治理準則衡量垃圾治理是否達到善治,也才能讓垃圾治理成為一門科學。
(刊于《中國環境報》2017年3月3日,作者:熊孟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