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城鄉垃圾及人居環境治理
- 熊孟清等
- 1334字
- 2021-12-24 14:30:02
規劃好垃圾處理行業發展新藍圖
《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繪就了垃圾處理行業的發展新藍圖,其中與垃圾處理產業相關的內容多達6項,包括建立生產生活循環鏈接,加強分類回收與再生資源回收銜接,實現城鎮垃圾處理設施全覆蓋和穩定運行,統籌農村垃圾處理、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行動,推進種養業廢棄物妥善處置和落實節約生產、反過度包裝、反食品浪費、反過度消費等。其他如建立企業排放許可制度,建立全國統一的實時在線環境監測系統等內容也間接涉及垃圾處理。
筆者認為,“十三五”時期是垃圾處理、管理向垃圾治理轉變的轉折期,應著力創新動力、增強能力、優化體系、化解矛盾和穩定發展,重點要做好以下5個方面的工作:
一是構建政府與公眾共治的垃圾治理體系。梳理法律法規、地方政府規章、行政決定和命令,理順政府、居民、企事業單位、行業協會等非政府組織的權利與義務,促進政府職能從垃圾處理設施建設營運與研發管理、垃圾管理向創新服務、應急管理轉變,推動地方自治和跨域合作,加強行業自律,激發公眾自主自治動力,增進政府與公眾良性互動和共治,形成多元治理體系,把垃圾處理上升到垃圾治理與社會治理高度。
二是提高通用型垃圾處理能力。整合工業垃圾、農業垃圾、商業垃圾、生活垃圾和再生資源等各類垃圾的管理資源和處理能力,統籌各類垃圾的治理,重點創新生產工藝和物質回收利用技術,提高以物質利用為核心的分類垃圾的處理能力,提高通用于處理餐飲、綠化、種養殖業等排放的易腐有機垃圾的處理能力,建成先源頭減量與排放控制、再物質利用和能量利用、最后填埋處置的分級處理體系,實現以廢治廢、綜合治理。
三是建設“互聯網+”垃圾分類處理平臺。建設“互聯網+”分類回收、處理、審批、監督、公眾參與系統,完善“互聯網+”垃圾分類處理平臺,打通垃圾治理產業鏈,強化回收利用并借此促進垃圾分類,強化垃圾分類排放、收集、運輸、處理處置環節的規范監督,提高行政監管效率,形成公眾監督氛圍,提升公眾參與水平,推進產業組織、商業模式、逆向物流鏈的創新。
四是實現垃圾處理設施建設營運的平穩運行。國家層面出臺強力政策,明確將破壞公益性垃圾處理設施及其日常營運秩序的行為視為破壞公共利益、環境、生產安全和社會秩序與治安的行為,制止任何人以任何理由和形式破壞垃圾處理設施建設營運的日常運行秩序;國家或地方政府層面出臺政策,要求設施周邊居民、設施服務區域居民和設施營運單位建成利益共同體并規定相關方利益分配原則,確保垃圾處理設施建設營運的平穩運行。
五是全面啟動農村垃圾專項治理。整合、補足、創新并優化配置農村垃圾治理的要素資源。建立健全公共政策,建立處理服務費的縣(市)、鄉(鎮)、村三級共同承擔機制,激勵、規范與監督主體的治理行為與互動,推動第三方企業化服務,促進農村垃圾處理社會化、產業化。因地制宜,多措并舉,合理規劃農村垃圾處理設施的建設,制定詳細的農村垃圾治理方案,推進農村垃圾綜合治理。建設農村垃圾治理試點工程,探索農村垃圾處理各環節及其組合方式的優化,引入市場機制,引進社會資金,引進先進管理和技術,開發與開放農村垃圾處理服務市場,創新農村垃圾處理服務模式,積累產業化經驗。
(刊于《中國環境報》,2015年12月2日,作者:熊孟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