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食用菌規模化栽培技術圖解
- 孟慶國 侯俊 高霞主編
- 11373字
- 2021-12-24 12:55:07
第四節 栽培管理技術
一、溫室栽培管理技術
以遼寧為例,根據氣候條件,可以采取的溫室栽培技術有以下幾種方式,秋播冬收(10月播種,12月出菇,1月一潮菇出菇結束,2月二潮菇結束)、春播夏出(3月初播種,5月1日前能出菇,出菇在一個月左右全部結束)、秋播冬出(11月播種,12月越冬,第二年2月出菇,5月結束)。采用覆蓋地膜發菌,微噴、滴灌補濕,小拱棚出菇是北方溫室栽培羊肚菌的特點。
1.棚室準備、土地平整、修建畦床
(1)清除棚內雜物 在上茬作物收獲后,及時清除病殘體,鏟除田間雜草,帶出田外集中深埋或燒毀。
(2)深翻土地、大水漫灌 深翻土壤30cm后隨即大水漫灌,水面要高出地面3~5cm,待水滲入土壤后,再用地膜覆蓋并壓實。
(3)高溫悶棚 翻地大水漫灌后要關好棚室風口,蓋好棚膜,使晴天中午棚內溫度達到60~70℃,悶棚20~30天,以達到殺死病菌、蟲卵。
(4)翻耕土壤 悶棚結束后,要及時翻耕土壤,翻耕后一般要晾曬10~15天。棚內鋪設6針遮陽網。
(5)土地調水、消毒、平整
播種前一周每畝均勻撒施石灰75~100kg,調節土壤pH值為7~8(中性或微堿性有利于羊肚菌生長),上大水澆透,施用適量高效低毒殺蟲劑,待土地不黏后深耕25~30cm,然后平整(圖1-51)。

圖1-51 平整土壤
畦床土壤含水量要求:以畦床土層15~20cm保持濕潤狀態,土壤濕度至20%~25%(即手捏成團,丟地即散)。若是新土,在整廂前每畝放入復合肥10~20kg,最好放入一些腐殖土或者腐殖葉。
(6)修建畦床 在平整的地表拉線或撒白石灰線,修建畦床。畦床可東西走向,也可南北走向,畦寬1.0m,溝深5~10cm,溝寬0.25~0.30m(畦床窄,透氧性好,利于長菇、采菇)。對于地下水位較低,排水較好的土壤可不設置畦床,實行平畦播種栽培。如果土壤結構松散,則優選條播,機械起小溝;或制作起溝工具,人工起小溝(圖1-52)。

圖1-52 修建畦床
2.播種的方法和注意事項
(1)播種時間和菌種用量 土壤溫度至少連續5天在20℃以下,即可播菌種,每畝用菌種150~175kg。
(2)菌種預處理 播種前用刀割破菌袋,剝去外袋,然后用手揉碎至0.5~1.0cm粒徑的顆粒(圖1-53),放在干凈盆內。如若菌種偏干,含水量在55%以下,可加清水或0.5%的磷酸二氫鉀水溶液預濕菌種至含水量65%~70%。在規模生產中,為了提高勞動效率,可用機器粉碎菌種(圖1-54)。

圖1-53 手掰碎的菌種

圖1-54 機器粉碎菌種
開袋后的菌種要盡快播種覆土,不要一次開得太多,以免造成污染和脫水。
(3)播種方法 播種前2天觀察土壤是否過于干燥,過干可適當澆水然后播種,播種時棚溫控制在18℃以內。播種方法主要有撒播、條播2種方法,溫室保溫、保濕效果好,播種后畦面一般不蓋地膜。

視頻1-1

視頻1-2
①撒播(圖1-55)。按照每畝150~175kg的用種量,將菌種均勻撒在畦面上,然后覆土。覆土要求透氣好、無大石塊、保持潮濕(含水量20%~25%)。播種后要及時覆土,菌種不能在陽光下暴曬。覆土可用人工或開溝機覆土(圖1-56),在原有開溝位置開溝,將溝內的土壤翻至畦面上,覆土厚度2~3cm。覆土后鋪設滴灌帶和微噴帶,方便管理和操作。撒播見視頻1-1,覆土增濕見視頻1-2(李玉豐提供)。

圖1-55 撒播

圖1-56 開溝機覆土
② 條播。條播是近年來應用較多的方式,出菇邊際效應明顯,具有爆發性出菇的特點。條播前在畦床每個池子縱向開5條溝,溝寬20cm、深5cm(圖1-57)。條播時,將揉碎的菌種按照每畝地150~175kg的用種量均勻地撒在開好的小溝內(圖1-58),然后用鐵釘耙把土耙平,覆土厚度2~3cm。由于條播方式菌種易集中,能形成菌群優勢,利于菌絲生長,增強菌群的抗逆性,雜菌侵染較輕。條播見視頻1-3(周晴晴提供)。

圖1-57 畦床的溝

圖1-58 條播

視頻1-3
條播的要點是務必將播入土里的菌種用土封好,不能讓菌種露出土面,否則菌種暴露在空氣中,雖然萌發快,但易感染綠霉等雜菌,土層表面變為綠色,造成較大的損失。
3.發菌管理技術要點
(1)播后至扣營養袋前的管理 從播種到扣營養袋前需7~15天。發菌期前3天左右不見光,早晚通風各一次,每次30min,增加氧氣。根據氣候條件調節溫室的棉被和通風口,土壤溫度維持在15℃以下(圖1-59)。播種后3~5天噴一次水,以菌種能遇到水(一指深)即可,用微噴、滴灌皆可(圖1-60)。平時維持地表潮濕,不能噴大水,避免覆土層板結,菌絲缺氧不生長。播種后1~2天菌種萌發成纖細的菌絲,3天土壤表面可見稀疏菌絲(圖1-61),5~7天土面菌絲量增大(圖1-62),7~10天畦面形成一層白色的菌霜(也叫分生孢子)。若發現跳蟲,應噴氯氰菊酯及時防治。

圖1-59 測氣溫、地溫

圖1-60 微噴保濕

圖1-61 菌絲爬土

圖1-62 土面菌絲量增大
(2)擺放營養袋 由于羊肚菌菌絲自身貯備的能量不足以支撐其有性生殖,因此需要從外界吸收營養物質。營養袋的主要作用是為土壤中的羊肚菌菌絲提供充足的營養,增加菌絲數量,以利于形成更多的菌核,是羊肚菌豐產最重要的“能量”支撐(圖1-63、圖1-64)。其出現和廣泛使用,為羊肚菌的高產奠定了基礎,有效地促進羊肚菌產業進入規模化健康發展,是羊肚菌生產環節中最重要的技術之一。擺放營養袋見視頻1-4。

圖1-63 營養袋“能量”支撐實例圖

圖1-64 營養袋“能量”支撐示意圖

視頻1-4
① 擺袋時間。播種后7~15天,菌絲長到床面遇氧見光后顯現“菌霜”(白色分生孢子)時(圖1-65),擺放營養袋。羊肚菌菌絲的生命力很強,甚至在棚內磚頭上形成菌霜(圖1-66)。菌霜是羊肚菌獨特的生理表現,光線適中、通風良好、適度潮濕的土壤產生的菌霜更多。一般六妹羊肚菌系列菌株的菌霜量多于梯棱羊肚菌。但菌霜多,并不表明產量就高。

圖1-65 菌霜

圖1-66 磚頭上菌霜
② 破口方法。常規的破口方法主要有刀具劃線法、打眼法和撕口法。
a.刀具劃線法。將滅菌好的營養袋用刀片縱向劃2條間距1cm、長5~7cm的小口(圖1-67、圖1-68)。

圖1-67 刀具劃線法實例

圖1-68 刀具劃線法示意圖
b.打眼法。個別種植戶用釘子在營養袋上扎20~30個小孔,大部分種植戶用打孔拍、釘板打孔。
方法一:用打孔拍打孔(圖1-69),每菌袋打8個孔(圖1-70)。

圖1-69 打孔拍打孔(李玉豐 提供)

圖1-70 打孔后菌袋(李玉豐 提供)
方法二:用釘板打孔,釘板鐵釘間距2cm×2cm,鐵釘孔徑3mm,打孔深度以刺破塑料袋為宜(圖1-71~圖1-74)。

圖1-71 營養袋

圖1-72 釘板

圖1-73 釘板打孔

圖1-74 打孔后營養袋
c.撕口法。在沿營養袋的橫軸方向輕輕插入刀尖,形成小的破口,用拇指與刀片夾住破口處的袋膜縱向橫撕,形成長10~15cm、寬約1cm的條狀口,將開口面接觸地面并用力壓,使之與地面緊密接觸即可(圖1-75)。

圖1-75 撕口法
③ 擺放方法。將破口(有孔的一面)朝下擺放在畦床土面上,放置時要壓平,盡量與地面接觸(圖1-76)。每畝擺放1800~2000袋,成“品”字形(圖1-77),袋與袋之間距離30~35cm,袋離床邊距離15cm,條播的循溝擺放。床面干燥時,在擺放營養袋前噴水,噴水1天后擺袋,擺放后3天內不能噴水。“品”字擺放示意圖見圖1-78。

圖1-76 營養袋壓在料面上

圖1-77 “品”字擺放

圖1-78 “品”字擺放示意圖(孟凡生 提供)
④ 選擇性使用地膜。溫室保溫、保濕效果好,放營養袋后畦面一般不蓋地膜。如棚內濕度不易控制(如沙性土壤)、光照過強或需額外保溫時,可蓋打孔地膜(孔大小1~2cm,孔間距30~40cm)。為保濕、通氣,可在地膜兩邊隔1m壓土塊一個(圖1-79)。

圖1-79 蓋膜
⑤ 營養袋扣放后的管理。擺袋后,菌絲從營養袋的空隙進入,將袋內營養物質吸收轉化,通過菌絲傳遞到土壤中,貯存在土壤的菌絲和菌核中,成為后期菇體長大的主要營養來源。
此時要經常觀察室溫和地溫(圖1-80、圖1-81),地表溫度不宜超過15℃,保持土壤含水量達20%~22%,空氣相對濕度40%~50%。采用覆膜管理的,太陽光照射在地膜上后造成地膜下的溫度會急增,要注意覆膜之后菌床上的通風問題,做到及時通風。

圖1-81 測地溫(10℃)

圖1-80 測室溫(15℃)
條件適宜的情況下,約20天菌絲可吃透營養袋(圖1-82)。

圖1-82 菌絲鉆進袋內
營養袋長滿菌絲后7~15天,袋內營養通過菌絲輸送到土壤里。一般營養袋扣放后35~45天時,當營養袋看起來很扁(圖1-83),小麥培養基基本上剩下殼,說明營養大部分被輸送到土壤中。營養轉化完的時候,菌霜慢慢減少、泛黃消退。此時如溫度適宜可催菇管理;如越冬茬栽培,可越冬休眠,等待春季出菇。

圖1-83 袋變扁
越冬茬越冬時可在凍土期來臨前3~5天,適度補水,確保整個凍土期土壤不至于失水過多對菌絲造成傷害。為了防止菌絲失水、凍傷,影響出菇,可以在畦面覆蓋黑膜,或搭建小拱棚保溫、保濕。越冬期間如無必要,避免補水,澆水后溫度低、土壤透氣性差,容易對菌絲產生傷害,影響菌絲活力。
4.出菇期管理
從催蕾到采收25~30天,經歷原基期、針尖期、桑葚期、幼菇期、成菇期,該階段的管理決定著種植者是賺錢還是血本無歸。羊肚菌不是“懶莊稼”,要想真正種好菇就要懂得它的“語言”,能夠和菇對話,看菇管理,做好溫水光氣的綜合調控。
(1)催菇 催菇是菌絲變為菇體的分水嶺,通過較大的濕差刺激、溫差刺激、充足的氧氣和光照刺激的綜合作用來實現。
① 催菇時間。當絕大部分白色孢子粉變黃或消退時,地溫達到6~10℃,未來15天地表溫度6℃以上催菇。時間以當地的氣候條件為準,不是以日期為準。
② 催菇措施。
a.撤袋(圖1-84)。催菇前撤掉營養袋,是催菇的一種方式,讓羊肚菌從營養生長轉到生殖生長。南北方根據具體情況,可以靈活掌握。

圖1-84 撤去的營養袋
南方溫度不好控制,到后期菌霜開始退的時候,營養基本上吸收得差不多了,可以撤袋。如果撤袋時間拖長,會引起蟲害。
北方如出菇期溫度低(一般不會發生蟲害),營養袋的營養沒有完全被利用,可不撤袋,或者根據具體情況第一批菇采收完后立即撤袋,這也是北方跟南方種植羊肚菌的區別。
b.撤膜增氧、光線刺激。一般噴催菇水前3~5天揭去畦面地膜,卷起棚草簾子(圖1-85),打開通風口,讓畦床氧氣充足、充分見光,刺激出菇。

圖1-85 卷起草簾子
c.澆水催菇。通過滴灌、溝灌或噴灌等方式,將畦床深20cm土層澆透催菇(圖1-86、圖1-87),土壤含水量25%~30%,空氣濕度80%~90%。此次水一定要澆足,把畦面,包括畦溝全部灌透,一般用時5~6h。

圖1-86 澆催菇水(沒撤掉營養袋)

圖1-87 澆催菇水(去營養袋)
澆水不足,不易產生原基,或雖產生原基,后期菇生長緩慢成為“小老頭菇”。水量過大,土壤積水,容易出現“水菇”。
黏性土壤通過滴灌或噴灌方式一次補水,沙性土壤可分兩次進行,兩次間隔12~24h。
土壤含水量測定:可以“抓把土”測試一下,用手輕輕一攥成團,離地1m左右,落地不散,土壤含水量大于25%;落地就散,等于25%;輕輕一攥不成團,則小于25%。
澆水深度測定:可以用棍子輕輕扎到地里面,拿出來,棍子20cm以上都濕潤了即可。
d.撒藥防蟲。搭建小拱棚前,將四聚乙烯顆粒撒在畦面上防蛞蝓、蝸牛,每畝用量0.5~1kg。
e.搭建小拱棚。在容易產生霜凍、風大、保濕性差的地方,澆催菇水后,土不粘鞋時,為了保證催菇效果,可搭建小拱棚。
將地膜放到走道上準備好,畦面兩邊插入竹片、鋼筋(直徑6~8mm)或玻璃纖維搭建50~60cm高的弓形骨架,蓋上有孔地膜,膜用夾子固定在竹竿上(圖1-88),膜兩邊用磚頭間距2m壓好。

圖1-88 夾子固定膜
小拱棚溫度濕度相對穩定,成為專供羊肚菌避風擋雨、健康生長的“小洋房”(圖1-89)。

圖1-89 小拱棚
有的種植戶不搭建小拱棚,而是用一次性筷子,在膜上扎一個孔,繞一下,插在土里,頂起地膜,省工、省錢,等菇長到兩扁指時撤掉地膜即可。
f.溫差刺激。噴催菇水后,在4~16℃內,進行3~5天的溫差刺激,可有效地誘導原基發生。此階段地溫最好保持在8~12℃,利于原基分化。具體方法是白天將暖棚棉被(草簾子)收起,夜晚及時將棉被(草簾子)放下,使地表5cm處溫度白天控制在10~12℃,夜間棚內溫度(地表溫度)至3~5℃,拉大溫差至10℃以上。在催菇方法上要靈活運用,如氣溫高時要“反掀簾”(白天不打開簾子,晚上打開),進行原基誘導。噴催菇水后4~5天,在土縫間濕潤的地方會出現0.5~1mm大小不等的球狀小原基(圖1-90)。

圖1-90 原基
在原基爆發形成之后,在理想的濕度下,一定要保持棚內晚上地表溫度不低于12℃,白天地表溫度不高于18℃,才能在盡可能短的時間內,讓盡可能多的原基分化成幼菇(正常7~10天分化完成,這段時間是高危警戒時間)。
(2)原基形成針尖狀小菇并分化菌帽菌柄 此期需10~15天,羊肚菌原基2~3天成長為白色針狀菇(圖1-91),針狀菇又發育成1~2cm菌帽菌柄分明(上部黑色菌帽、下部白色菌柄)的桑葚狀小菇(圖1-92),然后進入幼菇期。

圖1-91 針狀菇

圖1-92 桑葚狀小菇
從原基到針尖期、桑葚期是羊肚菌最脆弱的時段,可以用弱不禁風來形容。該階段的管理決定成菇率的高低,是高產的基礎,也是成功的關鍵。需要注意以下四點。
① 一定要避免直風吹,短期直風吹可把菇蕾吹死。
② 注意給予充足的散射光,不是直射光。
③ 防低溫和極端高溫。這時地表最佳溫度6~13℃,不能低于4℃、高于16℃。
④ 該階段菇體水分主要靠土壤提供,不宜噴水,土壤濕度22%~25%,空氣濕度85%~90%。如必須補水,把水噴在走道里為宜,噴霧化水,少噴勤噴。
現實生產中,部分種植戶不經歷催菇,在發菌膜內形成了大量的原基和小菇,這種現象稱為膜下菇現象。這種情況不能再澆催菇水,也不能立即取掉地膜,否則會因環境濕度、通風的劇烈變化,而使幼菇夭折。正確的做法是,用竹片做小拱棚,將膜覆蓋在高25cm的小棚上,讓小菇在小棚內健康生長。
(3)羊肚菌幼菇期 1~2cm的針尖狀小菇,經7~10天生長至5cm,此期為幼菇期。幼菇期的小菇,對環境的適應能力比針狀菇有所增強,但尚處在幼嫩脆弱階段。0℃左右的霜害、25℃左右的熱害、空氣濕度低于70%的風害、持續低溫雨水的雨害,均會導致幼菇死亡。因此,創造適宜的溫濕度環境,預防極端惡劣氣候,是提高幼菇成活率的首要條件。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① 幼菇期幼菇缺氧會生病、死亡,要適度通風,同時避免直風吹。通風時注意小拱棚通風(圖1-93)和棚頂通風(圖1-94)應間隔進行,避免風大死菇。

圖1-93 打開小拱棚通風

圖1-94 通“頂風”
② 注意給予充足均勻的散射光,而不是直射光。羊肚菌有向光性,應向上打開棉被讓羊肚菌向上生長。有的種植戶僅棚底部透光,造成羊肚菌歪著頭生長,不但質量不好,而且容易生病。
③ 防低溫和極端高溫。幼菇期棚內空氣溫度要控制在18℃以下(圖1-95);小拱棚內地表溫度控制在8~15℃(圖1-96),最低不能低于4℃,最高不能高于16℃。

圖1-95 測小拱棚內空氣溫度

圖1-96 測小拱棚內地溫
④ 土壤濕度22%~25%,空氣濕80%~85%,不宜對菇體噴水。如必須噴水,盡量少噴,以短時間噴霧為主,不能對著菇體直接噴水。
a.栽培管理中,有些種植戶中午看到干濕溫度計低于70%,以為幼菇直接噴水沒有問題,拿水管像澆蔬菜那樣澆地,結果大量幼菇死亡。因為羊肚菌是土生菌,主要從土中吸收水分,催菇水足的話,一般不用補水。如必須補水,把水噴在走道里為宜,噴霧化水,少噴勤噴。噴水時一定注意通風,不噴“關門水”。
b.噴水時要換折射的霧化噴頭,不用普通噴頭。
霧化噴頭。水通過紅色的噴管噴到霧化錐上,不形成水滴,以很薄的霧化形式,一層一層地落下來,分散出去(圖1-97、圖1-98)。

圖1-97 霧化噴頭

圖1-98 霧化噴頭的水霧
普通噴頭。它形成的水滴在幼菇菌帽上(菌帽相當于菇體鼻子),水容易把菌帽堵住,導致幼菇缺氧造成菇體死亡(圖1-99、圖1-100)。

圖1-99 普通噴頭

圖1-100 普通噴頭的水滴
⑤ 當幼菇長到3~5cm時,抵抗力強,可撤掉小拱棚地膜(圖1-101)。撤膜時可在上午適度噴霧狀水補足土壤濕度,下午太陽柔和、4~5點時開始撤膜。不要在中午最高溫時撤膜,否則造成高溫死菇。

圖1-101 撤膜后的幼菇
(4)羊肚菌成菇期 成菇期需7~10天,是指5cm幼菇長至8~10cm的時期(圖1-102)。此階段幼菇生長快,需氧量、需水量大,需保持12~16℃、空氣相對濕度75%~80%、土壤含水量20%~25%。北方溫室管理基本上是上午7點就全簾揭開、10點通風,下午1點放半簾、3點再開全簾、4點關閉通風口、5點蓋全簾保溫,做到溫度、光線、通風一氣呵成。

圖1-102 成菇期
① 溫度管理。羊肚菌種植者,應養成天天看天氣預報的習慣,在羊肚菌棚內、地面、土壤中均有溫度計,要隨時掌握三個地點的溫度變化。
棚內1.5m高掛溫度計,測棚溫;溫度計插入土內2~3cm,測地溫;地面以上15cm,將溫度計倒插入土內,用此觀察幼菇生長的環境溫度。
特別是在中午或高溫來臨之前,需要通過調節遮陽網、棉被、通風口、噴水等措施調節溫度,防止溫度過高。測地溫、地表溫度見圖1-103。

圖1-103 測地溫、地表溫度
② 濕度管理。每個羊肚菌像一臺“微型抽水機”,土壤、空氣中有足夠多的水分,才能讓這些羊肚菌茁壯成長。
當菇體表面干燥,或地表輕微發白,或菇體頂部收縮時,則是空氣濕度不
足,應通過噴霧增加濕度。每天利用微
噴或滴灌加濕2~3次(圖1-104、圖1-105),每次1~2min,做到少量勤噴,保證土壤表面潮濕,土壤含水量不超過25%,保持空間環境相對濕度75%~80%。

圖1-104 微噴加濕

圖1-105 滴灌加濕
噴水時應注意,當菇棚溫度在20℃以上時,不能噴水;每次噴水時要注意通氣,不噴“關門水”。噴水時不能讓土壤表面積水,土壤中長期水分過多,會造成土壤缺氧,限制了菌索的生長,菌絲吸收能力弱,從而出現水菇現象。噴水要均勻,畦面失水、走道水分適宜易造成邊緣出菇(圖1-106)。

圖1-106 邊緣出菇
③ 光照管理。出菇期間通過調節遮陽網(圖1-107)、棉被(圖1-108),將光照強度控制在600~800lx(使用照度計監測)。成菇期要延長光照時間(每天照射時間在16~18h),提高羊肚菌最后的上色程度。

圖1-107 遮陽網遮光

圖1-108 打開棉被增光
俗話說“萬物生長靠太陽”,長時間光照不僅能有效提高地溫,同時能讓畦面表層多余水分蒸發,使菌絲向土壤深處生長,從而積累更多所需的養分,使得出菇產量增高、菌菇抗病抗雜能力增強。
④ 通風管理。溫室封閉好,二氧化碳密度大,沉積在棚底畦面,不易排除,因此要通過通風排除棚底的二氧化碳,換入新鮮空氣(氧氣),使羊肚菌子實體健康生長。
羊肚菌子實體發育對空氣十分敏感,應通風使二氧化碳濃度控制在 0.03%以下(一般使用二氧化碳測定儀監測)。當人進棚胸悶、呼吸不通暢時,應加強通風。
氣溫低時中午通風,氣溫高時(18℃以上)早晚通風,避免冷熱風影響子實體正常生長。
通風需要分步進行,即上午8點、10點、12點和下午3點、6點逐步加大通風口和縮減通風口。通風一定要柔和,大風天氣通風容易造成小菇成批死亡。
大風天氣,要守候在菇房附近,一定要做好防風工作,關閉好通風口,壓好棚膜,避免菇體被大風吹干、成批死亡。揭膜通風見圖1-109。

圖1-109 揭膜通風
當羊肚菌菇體長至約10cm,菇體顏色由灰黑色轉淺黃褐色,菇體表面凹凸不平稍有展開時,即可采收(圖1-110)。

圖1-110 采收(周晴晴 提供)
(5)間歇期、下茬管理 第一茬采收后,清理畦面上的病菇、死菇,大通風,停水5~7天,降低土壤和空氣濕度(圖1-111)。間歇期控制溫室溫度15~20℃、空氣相對濕度40%~50%,菌絲恢復后,參照頭茬菇加濕催菇(圖1-112)(加濕催菇見視頻1-5)進行出菇管理即可。頭茬菇出菇密的地方,下茬出菇稀;頭茬稀的地方,下茬菇密。因營養消耗,下茬菇質量略遜于上茬菇。

圖1-111 采菇后

圖1-112 噴霧化水催菇

視頻1-5
二、大田平棚栽培管理技術
1.整地
播種前一個月,清除田間雜草,翻耕一次,深度20cm,土塊粒徑小于5cm。水稻田塊四周做好排水溝,降低土壤濕度到20%~25%。酸性土壤可撒石灰50~100kg再翻耕(圖1-113)。

圖1-113 整地(鄧瑤 提供)
2.搭棚
搭棚時間在播種前一周完成,具體方法參照本章第三節栽培場所的平棚搭建部分。
3.播種
播種前1~2天用微耕機翻耕一遍,翻耕深度12~15cm,使土壤濕度上下一致、疏松透氣。測定土壤酸堿度在6.5~8,低于6.5的加石灰再翻耕。菌種用量一畝地250~300袋,重量175~200kg。播種前先將菌種袋撕開,將菌種培養料揉碎,再按照每個棚的面積均勻分配(圖1-114、圖1-115)。

圖1-114 機器破碎菌種

圖1-115 破碎好的菌種
比較常見的播種方法有條播和撒播兩種。條播一般用于土壤濕度比較大,土塊較粗和不便于用機器覆土的坡地。播種前先在地表撒白石灰線(圖1-116),先按線開溝作廂(畦)(圖1-117),廂寬1.0~1.2m,溝深15~20cm,溝寬20~30cm。再在廂面上均勻開2~3條播種溝,溝深5cm,將菌種均勻撒到播種溝內,用土覆蓋,覆土厚度為2~3cm。

圖1-116 撒白石灰線

圖1-117 用機器開溝作廂
撒播用于平整、土塊較細的土地,可用田園管理機直接開溝覆土。操作簡單,效率高。土壤翻耕之后,直接將揉碎的菌種均勻撒在土壤表面。調節微耕開溝機使溝深15~20cm、寬20~30cm。將走道的土翻起均勻覆蓋在已播菌種的畦面上,覆土深度以蓋好菌種為度。裸露在外的菌種后期容易感染發霉,所以不管采用什么方式播種,菌種都要保持完全覆蓋。用微耕開溝機覆土,每天可播30畝,是播種羊肚菌的得力助手。
4.發菌管理
播種24h后菌絲開始萌發,保持土壤含水量達20%~25%、溫度14~18℃、空氣相對濕度80%~85%促使菌絲生長(圖1-118)。經常觀察畦面覆蓋物下的表土,檢查土的濕度(圖1-119),手捏有裂口為最佳。

圖1-118 菌絲爬土

圖1-119 檢查土的濕度(鄧瑤 提供)
播種5~7天后菌絲邊生長邊開始彈射出孢子,在土面形成乳白色的孢子層。若天氣干燥,表土水分蒸發得過快需及時補水,補水不能直接沖刷廂面,可采用微噴或者往廂溝里面灌水,使表土自然返潮至所需濕度。播種第5天至第11天田間菌絲生長情況見圖1-120。

圖1-120 播種第5天至第11天田間菌絲生長情況
播種11~15天,菌絲長滿整個廂面后開始擺放營養袋,營養袋以小麥為主,每畝擺放袋數1800~2500袋。將滅菌好的營養袋用刀片縱向劃2條5~7cm的小口,或者用釘子扎20~30個小孔。孔朝下均勻擺放在廂面上,間距30~40cm。用力稍往下按,使小口與土壤結合緊密,便于菌絲吃料(圖1-121、圖1-122)。

圖1-121 放營養袋(鄧瑤 提供)

圖1-122 擺好的營養袋
營養袋擺放三天后,能明顯看見袋口向上生長的菌絲。土側與表面的附生孢子越來越厚,甚至布滿表面,并呈現出白茫茫或灰褐色的狀態,手輕拍土面有大量的灰色煙霧騰起,此時應保溫控濕增加菌絲生物量。觀察營養袋內部有無其他的雜菌感染(圖1-123),若發現有明顯的青霉、綠霉、黃曲霉及鏈孢霉等雜菌向下生長時要及時取出挖地深埋。

圖1-123 查看營養袋(鄧瑤 提供)
在近年的大生產中,播種之后蓋膜是保持發菌期間土壤濕度均勻一致的重要措施之一。常用的有白膜和黑膜兩種。白膜的特點是透光,蓋膜后不改變光照強度,對菌絲的發育和后面幼菇的形成沒有影響,也就說即使種植戶掌握不了揭膜時間,也不影響原基的正常分化,其缺點就是不能控制田間雜草。若是田間雜草較多的,建議使用黑膜。使用黑膜保濕的一定要注意揭膜時間,黑膜不透光,揭膜過晚會影響幼菇的正常發育。不管用白膜還是黑膜,都要在膜上打透氣孔,大小1~2cm,間距30~40cm。水源條件好的,可以安裝噴灌設施保持濕度,也可以不用蓋膜(圖1-124、圖1-125)。

圖1-124 黑膜

圖1-125 白膜
營養袋擺放30~50天,氣溫回升到0℃以上,觀察到絕大部分白色孢子粉變黃或消退時(圖1-126),仔細觀察發現原基已經開始形成,羊肚菌菌絲已由原先的營養生長轉化為生殖生長。此時揭掉地膜,將營養袋全部揀出,澆一次重水,保持土壤濕度25%~30%。

圖1-126 白色孢子粉變黃或消退
5.出菇管理
待孢子消退完時,地溫穩定到5~7℃,在土縫間濕潤的地方會出現0.5~1mm大小不等的球狀小原基(圖1-127),原基以單個或從生出現,散射光線能照到的呈現出灰色或白色,看上去都像珍珠般晶瑩剔透。

圖1-127 原基
原基形成時是濕度管理的重要階段,此時原基和剛分化的幼菇對環境最敏感,若遇到3℃以下的低溫天氣,很容易死亡,有條件的可以搭小拱棚抵御寒潮(圖1-128)。若空氣干燥可隨時噴灑少量的水,保持濕潤度,保持空氣相對濕度85%~95%,可促進菌菇生長。總之保持恒溫、潮濕是羊肚菌幼菇生長的基本條件。

圖1-128 搭小拱棚
子實體生長過程中,盡量保持土壤濕度25%~30%、空氣濕度約85%,若發現子實體頂部開始脫水,要立即補水。補水時使用“霧化”工具,噴水時噴頭不能直接對準畦(廂)面,要離地面約1m平噴,補水過程中采取輕噴、勤噴的方法使田間濕度達到標準。子實體生長20~30天即可進行采收。子實體第一周至第四周的生長狀態見圖1-129~圖1-132。

圖1-129 子實體生長第一周

圖1-130 子實體生長第二周

圖1-131 子實體生長第三周

圖1-132 子實體生長第四周
大田栽培時在下雨之前一定要把能摘的羊肚菌全部摘掉,下雨后摘的羊肚菌烘干的顏色不好看。下雨也很容易造成病菌感染。注意幼菇千萬不要淹水,不然剛冒出來小菇雨后幾天倒下一片,造成巨大損失。
(羅金洲 提供)
三、冷棚栽培管理技術
羊肚菌采收見圖1-133,出菇管理講解見圖1-134、視頻1-6。

圖1-133 羊肚菌采收

圖1-134 出菇管理講解

視頻1-6
利用林下、設施大棚種植羊肚菌的幾種模式易獲得高產,冷棚羊肚菌高產現場見圖1-135。下面介紹一下冷棚栽培羊肚菌高產技術,供大家參考。

圖1-135 冷棚羊肚菌高產現場(周晴晴 提供)
1.栽培場地土壤的處理
羊肚菌開始種植前必須將土地整平,防止積水造成羊肚菌不出菇或者出菇后死亡。為了盡量減少病蟲害的發生,防患于未然,提高產量,栽培土地要深耕暴曬10~15天,并用石灰(每畝50kg)和廣譜殺蟲劑進行殺蟲殺菌處理,先噴灑高效低毒殺蟲殺菌劑,5天后再撒石灰,然后進行旋耕。土塊不必太細,適當添加一些腐殖土、復合肥(每畝10~20kg),增加土壤的有機質和通透性。種植面積較大時,建議使用旋耕機旋耕,方便快捷,旋耕后土壤均勻。
2.播種
播種時間為每年的10月中旬到12月底,具體播種時間以當地溫度為評判標準,未來15天內沒有高于20℃的天氣即可播種。
每畝菌種用量200kg,使用撒播,將菌種用破碎機打成小塊,均勻地撒在廂面上,廂面寬80~120cm,然后覆土3cm。種植面積較大建議用開溝覆土機,覆土均勻、效率高。
3.安裝滴灌、噴灌設施
播種后需立刻安裝滴灌設施上水,土壤濕度需達到22%~25%。滴灌設施有很多優勢,可以避免漫灌造成的土壤板結;避免噴灌的水濺起泥進入菇體內,影響羊肚菌的品質與口感。噴灌設施每個廂面設計兩行到三行,噴灌直徑可以達到50cm,這樣可以保證廂面每個地方都可以接觸水源。噴灌設施可以有效地保證和調節播種期、菌絲生長期和出菇期棚內土壤和空氣濕度。
4.覆膜
播種上水后立即覆地膜,使用黑膜或白膜直接平鋪覆蓋,地膜的寬度大于廂面的寬度,地膜從廂面覆蓋到廂溝,然后打孔透氣,孔徑1.5cm,打孔間距20cm。覆膜后可覆稻草片,也可單獨覆稻草片。單獨覆稻草片時,需將廂面全部覆蓋,密度要大。覆膜見圖1-136,覆稻草片見圖1-137。

圖1-136 覆膜

圖1-137 覆稻草片
5.放置營養袋
播種7~10天后,菌床長滿白色菌霜時(圖1-138),揭開地膜,放置營養袋(圖1-139)(放后再蓋上地膜)。營養袋的放置方法是將營養袋一側打孔或劃口,將劃口或打孔的一側放在菌床表面,稍用力壓實,每袋間隔30cm,每畝地1500~2000個。

圖1-138 白色菌霜

圖1-139 放營養袋
6.養菌
整個菌絲生長過程中,應做到雨后及時排水、干時及時補水,保持地面的土壤不發白,使土壤濕度保持在15%~25%。在養菌期間如有雜菌、蟲害,請及時處理,避免病蟲害發生。因為覆蓋黑膜能保持土壤濕度,整個發菌期間基本上不用澆水。俗話說:“干養菌,濕養菇”,養菌時建議少噴水,及時通風,保持適當的氧氣。如果養菌過程中澆水過多,會造成土壤溫度低、透氣差、板結,影響菌絲活力,特別是板結的土壤,原基易在土面上形成,不易成活。
7.越冬
外源營養袋放置后,在溫度適宜的情況下,菌絲15天會長滿菌袋。40~45天后外源營養袋的營養會被耗盡,由飽滿變癟,此時可以移除營養袋,如果營養袋沒有被雜菌污染,也可不移除。
北方冬季較寒冷,為了防止菌絲被凍傷,影響出菇,應做好越冬管理。此階段要加強管理,選擇保溫、保濕、透氣性能好的材料覆蓋在菌絲上面。此時若地面太干可補水1次,但補水一定要在上凍之前進行。冷棚不鼓勵年前催菇,遭遇倒春寒會凍死幼菇。
8.催菇管理
春季氣溫回升到6~10℃時,進行催菇。首先揭掉畦面膜放到走道上,進行一次重水催菇,噴水或者進行溝內灌水,刺激菇蕾發生,用水量5kg/m2,空氣濕度達到85%~90%,土壤水分20%~30%,增加散射光照射,早晚各通風一次,時間2~3h。待土不沾鞋時參照溫室搭建小拱棚,一般7~10天后小拱棚內原基大量形成,并逐漸形成幼菇(圖1-140~圖1-143、視頻1-7)。

圖1-140 覆蓋黑膜小拱棚

圖1-141 覆蓋白膜小拱棚

圖1-142 原基

圖1-143 幼菇

視頻1-7
9.出菇管理
羊肚菌出菇分為五個時期,原基期、針尖期、桑葚期、幼菇期、成熟期,前三個時期尤為重要,該時期羊肚菌比較嬌嫩,必須像呵護自己的孩子一樣一刻不能放松。溫度是紅線,羊肚菌生長期最高溫度不得超過20℃,最低溫度不得低于4℃,最佳溫度為8~16℃。高溫時可以利用滴灌滴水降低地表及土壤溫度,還可以增加遮陽網厚度,避免陽光灼傷。前三個時期幼菇嬌嫩,盡量不上水,防止濕度過大,菇體腐爛坍塌。出菇期間保持適宜的溫濕度,若遇連陰雨,室外潮濕,則將黑膜掀開,透風換氣;如遇高溫天氣,則覆膜開門通風噴水,降溫處理(圖1-144~圖1-147)。

圖1-144 成菇

圖1-145 采收

圖1-146 裝筐

圖1-147 入庫加工
(周晴晴 提供)